正版 治愈心理学:新编实用心理自助手册:案例应用版 鲁芳 法制

正版 治愈心理学:新编实用心理自助手册:案例应用版 鲁芳 法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鲁芳 著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自助手册
  • 心理治疗
  • 情绪管理
  • 人际关系
  • 焦虑
  • 抑郁
  • 压力
  • 鲁芳
  • 案例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重庆中法图书业有限公司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ISBN:9787509393895
商品编码:29982514259
包装:平装-胶订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 治愈心理学:新编实用心理自助手册:案例应用版
书号: 9787509393895
定价: 36.00
作者/编者: 鲁芳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5月


内容简介

  心理自助是人们用以调节自身情绪、改善心理健康状况的行为与活动。心理自助由自我所主导,必要的时候也可以有心理专业工作者的指导和支持。它可以用于情绪管理,还可以治疗一些心理障碍。   本书以大量实例诠释现代人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心理危机,并以一名专业心理医生的视角向读者阐述自我应对心理危机的方法,引导与帮助被心理危机困扰的人走出困境,重建美好的心灵家园。



作者简介

鲁芳,知名心理作家,京师心智心理培训师,著有十余部心理学畅销书,主要有《怪诞心理学》《自愈力:做自己的心理医生》《心理学与影响力》。



目录

  *章 不良情绪管理 / 001

  健康而稳定的心理素质是*幸福的源泉,而不良情绪无疑是*的干扰因素。对于情绪,很多人的*反应是它的种种不好,但事实上,情绪的奇妙之处就在于人们如何去看待和管理。你知道一个人的哀伤会为其带来什么吗?怎样看待难过,它才会由一种负面情绪转化为另外一种积极的能量呢?你知道当你被焦虑感和恐惧感控制的时候,其实那是你自己所做的选择吗?你相信愤怒也会爆发出正能量吗?无助感令你抓狂,罪恶感使你无助,你知道如何*消除无助感和罪恶感吗?下面就带着这些疑问,翻开本书的*章吧!

  *节 哀伤和难过的力量 / 002

  di二节 别被焦虑和恐惧操控 / 005

  di三节 警惕无助感的侵袭 / 010

  di四节 清洗罪恶感 / 016

  di二章 异常心理调适 / 021

  人们总是很容易被心理问题困扰,当出现异常心理时,很多人无法及时发现,于是被长期困在死角里。你知道如何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出现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吗?比较常见的异常心理有哪些?分别有什么样的症状和表现?心理自助者需要为自己做什么样的心理调适,才能摆脱异常心理的困扰?本章在解读案例的基础上,告诉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进行心理调适。

  *节 找到抑郁症的出路 / 022

  di二节 打破强迫症的枷锁 / 028

  di三节 破除焦虑症的魔咒 / 036

  di四节 战胜神经衰弱的良方 / 045

  di五节 走出恐惧症的地狱 / 049

  di三章 人格障碍矫正 / 057

  生活中有些人会毫无理由地以自我为中心,傲慢自大;有些人脾气暴躁,稍有不顺心就大发雷霆;也有些人会过度讲究细节,吹毛求疵;更有不少人会无缘无故怀疑身边的人,心存疑虑而难以与周围的人建立亲密关系……事实上,这些都是人格障碍的表现。那么,生活中有哪些比较常见的人格障碍,都有什么样的表现,又该如何进行自我检测和自我修复训练呢?

  *节?远离强迫的痛苦 / 058

  di二节?跳出偏执的死角 / 065

  di三节?拒绝逃避的行为 / 072

  di四节?打破自恋的幻想 / 078

  di五节?制服冲动的魔鬼 / 084

  di四章 生活应激事件干预 / 095

  生活应激事件是指会令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者是由环境的刺激所引发的一种主观心理反应。而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一系列应激事件,如青少年早恋、青年男女恋情失败、夫妻关系瓦解、遭遇车祸等。在这些事件面前,人们要如何调适自己的心理呢?烟酒上瘾者在戒除的过程中,该如何进行情绪和心理上的调节?正在监禁中的人要怎样直面现实、调整心态呢?出现离退休综合征的老年人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心理调适呢?而他们身边的人又需要做些什么呢?

  *节 青少年早恋心理调适 / 096

  di二节 失恋男女的情伤治愈 / 100

  di三节 婚姻解体后的心态调整 / 104

  di四节 车祸之后的精神创伤治愈 / 108

  di五节 戒除烟(酒)瘾的心理调适 / 112

  di六节 被监禁者狱中心理干预 / 117

  di七节 离退休者心理干预 / 120

  di五章 亲子关系援助 / 127

  家长一贯认为“玉不琢,不成器”,因此怎样教育下一代是父母始终关注的话题。本章主要以孩子为对象,介绍不同家庭环境带给孩子的种种困扰和心理影响。你知道家庭暴力对一个孩子究竟有多大的负面影响吗?你了解单亲家庭的孩子是多么孤独无助吗?有缺陷的家庭结构是孩子出现心理障碍的根源,你关注过那些留守儿童吗?他们的心灵寄所在哪里?亲子关系出现问题该怎么办?本章在介绍不同家庭环境下孩子的心理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心理问题,并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对父母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或改善亲子关系有所帮助。

  *节 家庭暴力下的孩子 / 128

  di二节 单亲家庭里的孩子 / 135

  di三节留守儿童缺失的心灵寄所 / 143

  di四节 独生子女的性格缺陷 / 152

  di五节 警惕青少年亲子关系紧张 / 158

  di六章 灾后心理调适 / 169

  经历大的灾难之后,大部分人都会在躯体和心理上出现各种不同的症状和感觉。你知道灾后比较常见的精神创伤有哪些吗?躯体会出现哪些异常反应?你是应该坚强地忍耐,还是应该大胆地说出来?灾后出现的心理危机都有哪些?我们该怎么应对?心理危机干预是什么?哪些人需要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灾难过后,儿童与青少年会出现哪些心理问题?如何帮助他们修复深受创伤的心理?那些在灾难中失去亲人的幸存者该如何面对残破的家园和已逝的家人?当失去孩子的母亲苦苦挣扎在生死边缘时,她们又该如何开启重生的心灵大门?

  *节 灾后常见精神创伤 / 170

  di二节 灾后心理危机干预 / 176

  di三节儿童及青少年灾后心理救助 / 183

  di四节 灾后丧亲者的心灵重塑 / 196

  di七章 生命的救赎 / 213

  当越来越多的自杀新闻涌进我们的视野时,很多人在扼腕叹息的同时深感生命的脆弱。心理、生理疾病可以引发自杀,学业压力也能引发自杀,恋情失败、求职受挫同样能够引发自杀,家庭纠纷、经济困难还能够引发自杀……为什么这些常见的所谓挫折能够如此轻易地夺走一个人的生命?心理学家认为,其主要根源还在于人们的心理素质太薄弱。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心理困境造成了悲剧呢?如果你的身边有存在自杀倾向的人,你该怎么去挽救他们的生命呢?如果你也曾经有过自杀的念头,请好好看一看本章。

  *节 摆脱抑郁并非只有自杀 / 214

  di二节 青少年为何如此不惧死亡 / 220

  di三节大学生自杀的背后 / 230




《心之所向:现代人情绪管理与自我成长实录》 导言:迷雾中的灯塔 在信息爆炸、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每个人仿佛都置身于一片波涛汹涌的大海。工作的高压、人际关系的复杂、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如同无形的暗流,时常将我们的心绪卷入焦虑、迷茫或沮丧的漩涡。我们渴望平静,追求真正的幸福,但往往不知从何处着手。 《心之所向:现代人情绪管理与自我成长实录》正是一本旨在为迷途中的探索者提供清晰地图与可靠指南的著作。它并非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深刻植根于个体生命体验的观察与反思,致力于帮助读者构建坚韧的内心世界,从而更从容、更积极地应对生活的挑战。 第一部分:洞察情绪的底层逻辑——认识你的内在气候系统 本书开篇即着重于“情绪的解构”。我们常常试图压抑或逃避负面情绪,却发现它们反而以更隐蔽、更具破坏性的方式爆发。作者认为,情绪并非敌人,而是身体与心灵发出的信号。理解这些信号的来源,是掌控情绪的第一步。 第一章:情绪光谱与触发机制分析 本章详细描绘了人类情绪的复杂光谱,超越了简单的“好”与“坏”的二元对立。它深入探讨了恐惧、愤怒、悲伤、嫉妒等核心情绪在进化心理学上的意义,并系统性地分析了现代生活中常见的情绪触发器——完美主义倾向、社交媒体比较、职业倦怠等。书中提供了一套详尽的“情绪日志”工具,指导读者精准捕捉情绪发生时的环境、想法和生理反应,建立个人化的情绪反应模型。 第二章:心智模式的塑造与重塑 我们的认知偏差往往是情绪波动的幕后推手。本章聚焦于“自动消极思维”(Automatic Negative Thoughts, ANT)的识别与挑战。作者引用了认知行为疗法(CBT)中的经典原则,但更注重本土化的应用。例如,如何识别“灾难化思维”、“非黑即白判断”等常见的思维陷阱,并提供了一套“证据检验法”和“替代性解释构建”的实操步骤,帮助读者逐步松动根深蒂固的消极信念系统。 第三章:身体与心灵的对话——觉知力的培养 现代人普遍存在“身体与心智分离”的现象。本书强调了正念(Mindfulness)作为情绪调节基石的重要性。不同于冥想的神秘化,《心之所向》将正念落地为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练习:无论是通勤路上对呼吸的专注,还是进食时对食物质地的感知。书中特别辟出章节介绍“身体扫描技术”,教导读者如何倾听身体发出的紧张、松弛信号,从而在情绪失控的临界点介入干预。 第二部分:人际场域的边界与连接——构建健康的社会生态 人的幸福感极大地依赖于人际关系的质量。本部分关注如何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保持自我独立性,并建立真诚、滋养的连接。 第四章:边界感的艺术:学会说“不”的勇气 本书认为,缺乏清晰的个人边界是许多人感到耗竭和委屈的根源。本章详细探讨了“边界感”的五个维度(情感边界、时间边界、物质边界、言语边界、精力边界)。书中通过一系列情景模拟(例如,如何拒绝不合理的工作要求,如何应对过度索取的亲友),提供了一套渐进式的“温和而坚定”的沟通策略。重点强调了设立边界后可能产生的“内疚感”如何通过自我同情来化解。 第五章:冲突中的导航:有效表达与积极倾听 冲突是人际关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本书摒弃了“息事宁人”的传统观念,倡导以“建设性冲突”来深化关系。核心内容围绕“非暴力沟通”(NVC)框架展开,但加入了对东方文化中“面子”和“和谐”观念的兼容性考量。读者将学习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并掌握高阶的倾听技巧——去评判地、全身心地接收对方的信息,从而将指责转化为理解。 第六章:原生家庭的“回响”:理解影响你一生的图谱 理解原生家庭对我们自我价值感和亲密关系模式的影响至关然而非宿命。本章探讨了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在成年人关系中的投射,分析了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依恋模式的常见表现。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让读者识别这些模式,更提供了“修复性关系经验”的自我构建路径,即如何在当前的亲密关系中,有意识地学习并实践更健康的互动方式,以重写早期的关系脚本。 第三部分:自我实现的驱动力——目标、意义与韧性 一个有意义的人生,是抵御虚无感的最佳屏障。本部分转向更宏大的主题:如何发现内在的驱动力,并培养应对挫折的心理韧性。 第七章:价值澄清与意义锚定 许多人感到生活缺乏方向,并非因为目标太多,而是因为价值不清晰。本章引导读者进行深层次的“价值观排序”练习,区分“应该做”与“真正想做”的行动。通过对斯多葛哲学、存在主义思想的精炼解读,本书帮助读者认识到,意义并非外部赋予,而是个体在行动中创造出来的。书中附有详细的“个人使命宣言”撰写指南。 第八章:韧性的构建:从失败中汲取成长的养分 “韧性”(Resilience)不是天生的特质,而是可以习得的能力。本章系统阐述了心理韧性的核心支柱:乐观归因风格、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强大的社会支持网络。本书引入了“反脆弱性”(Antifragility)的概念,鼓励读者将压力和逆境视为提升系统强度的契机,而非仅仅是需要承受的负担。它提供了具体的压力恢复策略,如“积极情绪提升法”和“情景重构技巧”。 第九章:自我关怀的实践:持续滋养你的“内在资源库” 自我关怀(Self-Compassion)是情绪管理体系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环。不同于自私或放纵,自我关怀是一种充满智慧的自我接纳。本书介绍了克里斯汀·内夫(Kristin Neff)的自我关怀三要素:正念、共同人性与自我友善。读者将学会如何在自我批评的时刻,给予自己如对待挚友般的理解和鼓励。最后,本书强调了规律的“精力管理”——而非单纯的时间管理——才是长期自我实现的基础。 结语:成为自己生命旅程的掌舵人 《心之所向》的最终目标,是赋能读者从“被动反应者”转变为“主动选择者”。它不是提供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而是提供一套精密的工具箱和清晰的思维框架,让读者在面对人生的每一次风浪时,都能依靠内在的力量,稳定航向,最终抵达心之所向的彼岸。这本书是一份邀请,邀请你踏上这段最重要、也最值得的旅程——深入了解自己,并与之和解,最终实现持续的、有韧性的自我成长。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来说,确实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尽管这个视角和我最初的期待有些许偏差。我最初的购买动机,是希望找到一本能帮助我“治愈”内心困扰的实用指南,一本能够提供具体方法、让我能够一步步实现心理成长的书。我脑海中描绘的是那种,读完一章,就能掌握一个实用技巧,然后立即能应用到生活中的类型。而这本书,从它的标题和副书名来看,也似乎是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然而,实际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它更像是在构建一个关于“心理健康”的宏大图景,它用一种非常系统和全面的方式,梳理了心理学的不同分支,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关联的。书中的“案例”数量不少,但它们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证明”或“例证”,而不是“操作指南”。我看到了许多关于人为什么会产生某些负面情绪,或者为什么会在特定关系中感到不适的深入分析,这无疑让我对自身的行为模式有了更深的理解。但当我想着“那么,我应该怎么做才能改变?”的时候,书本提供的答案就显得比较模糊,更偏向于鼓励读者去“探索”、“接纳”、“反思”。我本来期待的是那种“当你遇到这种情况时,可以尝试这样做...”的明确指导,而这本书更像是在告诉你,“你看,这是你的内心世界,你可以这样去观察它”。它给了我更多的“认知”,但“实践”的部分,似乎需要我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自行摸索和连接。

评分

坦白讲,这本《正版 治愈心理学:新编实用心理自助手册:案例应用版》给我的体验属实是有点儿……出乎意料。我当初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案例应用版”这几个字,我脑海中勾勒出来的画面是那种,读完一个案例,然后书里会跟着分析这个案例中的问题出在哪儿,再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甚至是一些可以跟着模仿的对话模式。我甚至想象过,是不是会有一些小测试,让我能对照着书中的描述,看看自己是不是也处于类似的情况。但事实是,书里的“案例”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引子,用来阐述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而这些观点本身,更像是对现有心理学理论的一种梳理和重述,或者说是作者对这些理论的个人理解和延伸。我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去阅读那些理论性的阐述,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能够直接应用到我生活中的“方法论”,但发现更多的是一些概念性的解释,比如关于认知失调、依恋理论等等。这些概念本身是很有价值的,也确实能帮助我理解一些现象,但要我直接“治愈”我的问题,感觉就像是给了我一张地图,却没告诉我具体的路线和交通工具。书中的语言风格也比较学术化,虽然努力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但依然能感受到一种距离感,不像那种真正接地气的“自助手册”会有一种亲切的陪伴感。我反复阅读了几遍,试图从中提炼出实操性的建议,但总觉得差点意思,或许我对“案例应用”的理解有些偏差。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于我个人来说,是一个相当“反直觉”的过程。我原本的设想是,一本叫做《正版 治愈心理学:新编实用心理自助手册:案例应用版》的书,应该会像是一本精心设计的“心理急救箱”,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创可贴”、“绷带”,能让我立刻止血,然后处理伤口。我以为它会通过大量的生动案例,来展示一些常见的心理困境,然后一步步地给出非常具体、可操作的应对方法,就像是跟着食谱学做菜一样,有食材、有步骤、有成品图。但读下来才发现,这本书更像是一场关于“心理学是什么”的深度对话,它更侧重于向读者展示心理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以及那些构成我们内心世界的复杂体系。书中的“案例”,更像是一种学术上的引用,它们被用来佐证作者的论点,但这些论点本身,往往是建立在深厚的理论基础之上的。我花了很多时间去理解那些关于“认知偏差”、“动机理论”、“情绪调节”的详细阐述,它们确实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看到了人类行为背后更深层次的逻辑。但是,当我试图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时,我发现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一个明确的“下一步”。它提供的是一种“洞察”,而不是一种“解决方案”。感觉就像是,你了解了疾病的病因、病理,但医生并没有告诉你具体的治疗药物和剂量,而是让你去“理解”你的身体,然后“自己”去寻找康复的方法。我期待的是那种“你这样做,就会有那样的结果”的清晰指引,而这本书更多的是在启发你去思考,去探索,去认识。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带着一种既期待又忐忑的心情。期待是因为“治愈心理学”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希望,感觉能找到解开心结的钥匙;忐忑则是因为“实用心理自助手册”这个定位,有时候这类书会流于表面,或者过于泛泛而谈。这本书的结构,给我的感觉有点像是一部心理学的简史,或者说是一份非常详尽的心理学理论的“导论”。它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剖析人类的心理,比如童年经历对成年人格的影响,人际关系中的沟通模式,甚至是关于情绪的生理学基础。书中的确有一些“案例”,但这些案例更像是为了说明某个理论观点而存在的,它们本身并没有被深入地挖掘,也没有提供一个清晰的“解决路径”。我本以为“案例应用版”会意味着大量的实际操作指导,或者是一些可以模仿的互动方式,但这本书更倾向于提供一种“理解”的框架。我读完之后,对一些心理学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比如我知道了为什么我会在某些情境下产生特定的情绪,或者为什么我会倾向于以某种方式与人相处。但当我想着“我该怎么做来改变这些?”的时候,书中的答案就显得比较模糊了,更多的是鼓励我去“接纳”、“觉察”,但具体的“怎么做”,就得靠自己去摸索了。总的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认识”基础,但“治愈”这部分的实践性,我觉得还有待加强,或者说,它更像是一个“心理学知识的百科全书”,而不是一个“心理问题解决的工具箱”。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我最近翻阅过的最让人意想不到的一本。说实话,一开始被封面和书名吸引,觉得“治愈心理学”和“实用心理自助手册”听起来就挺接地气的,而且后面还加上了“案例应用版”,更是勾起了我的兴趣,想着这下总能看到些具体的、能指导实践的内容了。但读下来之后,我发现这本书的“实用”之处,更多的是体现在它对于某些心理现象的细致描绘,以及它所带来的那种“思考”的火花,而非我期待的那种一步步指导我解决具体问题的“操作手册”。我本来以为它会像一些心理学科普读物一样,会穿插一些有趣的实验,或者提供一些简易的练习题,让我能在阅读的同时进行自我探索。然而,这本书更多的是在探讨一些更宏观的概念,比如情绪的起源、人际关系的模式,以及一些常见的心理困扰背后可能存在的深层原因。它的叙述方式也比较偏向于理论的阐述,虽然语言不至于晦涩难懂,但也没有我期望的那种轻松的对话感。我尝试着去理解书中的一些观点,也确实从中获得了一些关于自己行为和想法的新的认识,但总的来说,感觉离“手把手教你治愈”还有一段距离。或许,这本书更适合那些对心理学理论本身有浓厚兴趣,或者希望从更深层次理解人类心理的读者吧。它提供了一个观察和反思的视角,但具体的“治愈”之路,还需要读者自己去探索和实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