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身份的焦虑
定价:24.00元
作者:(英)德波顿(de Botton,A.),陈广兴,南治国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3-01
ISBN:978753274166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全球畅销的阿兰·德波顿作品集中又一新作,同名电视节目风靡英伦。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博学杂收,好学深思而又处之以平常心;他感受如普鲁斯特之纤毫毕现,文笔堪比蒙田之揖让雍容,趣味又如王尔德之蕴藉——而又不至堕入愤世嫉俗。他教我们懂得享受每天的平常岁月,教我们略过虱子只管恣意领略那袭华美的生命锦袍 本书2004年于英国出版后,旋即风靡英美,已被翻译为20多种文字。德波顿在本书中借助于哲学、艺术、宗教的力量审视了对于身份焦虑的根源,教人们如何巧妙地去克服这种焦虑感。
这本书并非一本充满学术语言的“高深”著作。它用通俗、有趣的语言,为现代人解读了“身份”的前世今生,以及我们为什么会为“身份”而焦虑。“身份”这个词在这本书中更多的还是指一种社会地位,一种当代人追求的功名利禄。为什么我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是什么让我们变得“势利”,对于金钱和时尚的欲望之壑为何总也填不满?我们到底怎样才能克服这种身份的焦虑呢?在阅读这些文本的时候,一方面,你会惊叹于德波顿广博的知识,那信手拈来的典故和风趣的点评,为你从多个视角展现了人类的“身份”观念;另一方面,你会渐渐审视自我,发现许多已经在你脑海里根深蒂固的东西,开始动摇和解体。
内容提要
在他人眼里,我是怎样一个人?我是个成功者还是失败者,每个人的内心,潜藏着对自身身份的一种难言的。可有谁曾真正审视过这种身份的焦虑呢?睿智的德波顿做到了,他我们直面这一人心深处的焦虑。德波顿援引艺术家、思想家及作家的观点与作品,抽丝剥茧般地剖析身份焦虑的根源并从哲学、艺术、政治、宗教等各个角度探索舒缓和释放这种焦虑的途径。一枝生花妙笔,伴以广博的学识和独特的视角,澄清种种心性的困惑和社会的壁障,让你不经意间峰回路转,解开心结,感悟人生更加丰盈适意的含义。
目录
中文版序言(阿兰·德波顿)
界定
部分 焦虑起因
章 渴求身份
第二章 势利倾向
第三章 过度期望
第四章 精英崇拜
第五章 制约因素
第二部分 解决方法
章 哲学
第二章 艺术
第三章 政治
第四章 基督教
第五章 波希米亚
作者介绍
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英伦才子型作家,生于1969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现住伦敦。著有小说《爱情笔记》(1993)、《爱上浪漫》(1994)、《亲吻与诉说》(1995)及散文作品《拥抱逝水年华》(1997)、《哲学的慰藉》(2000)、《旅行的艺术》(2002)。他的作品已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相当扎实,语言精准而富有张力,读起来有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作者在探讨“消费主义与身份的关联”时,展现了他深厚的社会学功底,将商品符号化、品牌崇拜以及消费行为背后隐藏的心理动机,解释得一清二楚。我特别欣赏他关于“名牌不是身份,而是身份的道具”这一论断,一语道破了许多人盲目追求奢侈品的本质。书中描绘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如何通过消费来构建和表达自我,将物质的占有与个人的成功、品味甚至道德感挂钩,形成一种“消费即身份”的逻辑。这种逻辑的强大之处在于,它能够巧妙地将个体的物质欲望与社会价值判断融为一体,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将购买力作为衡量自身价值的重要标准。我回想起自己曾经为了获得某种“优越感”而进行的非理性消费,感到一阵后怕。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谴责消费主义,而是深入剖析了其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并引导读者去辨析什么是真正的需求,什么是被制造出来的欲望,以及如何才能摆脱被消费文化绑架的生活方式,找到一种更自由、更符合内心真实的声音。
评分作者对于“社交媒体时代的身份认同危机”的分析,简直是精准到了骨子里。在这个信息爆炸、人人都能发声的时代,我们似乎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表达自由,但与此同时,也陷入了更深的身份困境。书中描述的“精心策划的线上形象”,以及“数字身份与真实身份的脱节”,都深深触动了我。我常常在社交平台上看到别人分享的生活,那些完美无瑕的滤镜、光鲜亮丽的瞬间,让我不禁怀疑自己的生活是否真的如此黯淡。作者揭示了社交媒体如何鼓励我们进行持续的自我展示和价值比较,并将点赞、评论等作为衡量自身受欢迎程度和存在感的标准。这种“被认可才能获得价值”的心理,让我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仿佛只有不断地更新动态、吸引眼球,才能证明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书中提出的“数字断舍离”和“关注真实连接”的建议,对我来说,犹如醍醐灌顶。它提醒我,网络上的热闹终究是虚幻的,而真正的情感和价值,往往隐藏在那些平凡而真实的生活细节之中。
评分作为一个在职场摸爬滚打多年的打工人,我常常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压力,仿佛每天都在进行一场无声的较量,拼命想要证明自己的价值,生怕稍有停滞就会被时代抛弃。这本书中的“职业身份的构建”部分,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作者细腻地描绘了职场新人如何小心翼翼地尝试融入,而又时刻担心自己不够优秀;中年职场人如何面对晋升的瓶颈和年轻一代的冲击;以及那些在行业内声名显赫的精英们,内心深处同样存在的失落与不安。他用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视角,剥开了光鲜亮丽的职业外衣,展现了身份焦虑在工作场景下的具体表现:对头衔的执念,对薪资的敏感,对同事评价的过度在意,以及那种“我必须成功”的内驱力。我读到“成功的定义在不断被刷新”这一段时,简直浑身一颤,深有同感。我们常常被各种“成功学”洗脑,以为只要达到某个标准,就能获得幸福和满足,但现实却是,即使达到了,内心的不安感也并未消退。作者提出的“重新审视成功的标准”,并鼓励我们关注过程和个人成长,而非仅仅是结果,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对“成功”的狭隘理解,并尝试将目光更多地投向那些真正让我感到充实和快乐的事情。
评分这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它并不止步于对焦虑的呈现,而是积极地探讨了“摆脱身份焦虑的出路”。作者在最后一个部分,为读者提供了一系列具有实践意义的思考框架和方法论。他鼓励我们进行“自我探索”,去深入了解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兴趣爱好和潜能,而不是一味地追随他人的脚步。书中关于“培养内在的审美能力”和“寻找属于自己的意义领域”的论述,让我深以为然。很多时候,我们的焦虑源于对外界评价的过度依赖,而当我们能够建立起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体系,并找到真正能让自己感到充实和快乐的事情时,外界的声音便不再那么重要。作者还强调了“接受不完美”的重要性,并用生动的例子说明,正是那些“不完美”构成了我们独特的魅力。读完这本书,我没有感到一种轻松的解脱,而是更多地获得了一种清醒的认知和面对未来的勇气。它让我明白,身份的焦虑并非无解,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停下来,认真倾听内心的声音,并勇敢地去活出那个真实而完整的自己。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有吸引力,简洁而又不失品味,那种略带压抑但又透着一丝希望的色彩搭配,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翻开目录,作者的思路清晰可见,对“身份”这个概念的剖析层层递进,从个人的内在需求出发,延展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再到群体认同的复杂性。我尤其对其中关于“社会比较”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现代社会中人们不自觉地陷入的“向上看”的循环描绘得淋漓尽致,那种无力感和疲惫感,仿佛就是我自己的真实写照。书中引用的案例也非常贴切,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名人轶事,也有一些更贴近普通人生活的细节,让我能够感同身受。读完这一章节,我忍不住停下来,反复思考自己过往的一些行为和想法,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追求”,其实是被外界的声音悄悄裹挟,而我们自己却浑然不觉。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判这种现象,而是深入分析其根源,并给出了一些颇具建设性的思考方向,比如如何找到内心的锚点,如何重新定义自身的价值,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盏指路的明灯,让我看到了走出焦虑的可能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