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社会心理学(2版)
定价:62.00元
作者:(美)泰勒,(美)佩普卢,(美)西尔斯,崔丽娟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9-01
ISBN:978720809373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8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社会心理学的几大基本概念,如: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如何了解社会;自我;态度;偏见;社会影响;人际吸引;人际关系;群体;性别;帮助别人;攻击;社会心理学与健康;社会心理学与法律等等。整本书强调了社会心理学如何帮助人们理解日常体验和社会问题。
本书适合心理学感兴趣读者,心理学专业教生、专业工作者等学习参考。
目录
丛书总序
译者序
序言
章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新闻聚焦:大学运动中球迷的犯规行为
社会心理学途径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根源
社会心理学理论
社会心理学方法
研究特写:社会心理学中的元分析
研究的伦理道德
小结
关键术语
第2章 对人知觉: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新闻聚焦:套着牵引带的男人还是拉着牵引带的女人?
我们使用哪些信息?
整合印象
动机性对人知觉
对行为进行归因
判断的准确性
非言语沟通
欺问题
小结
关键术语
第3章 社会认知:了解社会世界
新闻聚焦:伤亡增加证明应该撤军还是继续驻守?
社会推理
情绪与推理
研究特写:“我将会在周五之前完成它”:运转中的计划谬误
图式
图式加工
心理捷径:使用认知启发式
使用哪些图式?
何时使用图式?
运转中的图式
小结
关键术语
第4章 自我:了解自己
新闻聚焦:娘娘腔男人州长
什么是自我?
自我知识来自哪里?
自我知识的各个方面
自我调节
动机与自我
研究特写:自我增强是否带来健康的压力反应——社会神经科学途径
社会比较理论
自我展示
评价:文化与自我
小结
关键术语
第5章 态度和态度改变
新闻聚焦:对小孩甜言蜜语?说服如何可以不这么隐蔽
定义态度
态度理论
说服
随时间流逝发生的态度改变
态度与行为
小结
关键术语
第6章 偏见
新闻聚焦:以色列人与巴勒斯坦人
群体对立的组成要素
偏见的习得
偏见的动机来源
偏见的认知基础
社会认同
千变万化的偏见
研究特写:测量内隐刻板印象
减少偏见
小结
关键术语
第7章 社会影响
新闻聚焦:所有的苏珊都到哪里去了?
从众
顺从
研究特写:多么巧呀!偶然相似性如何影响顺从行为
服从
小结
关键术语
第8章 人际吸引
新闻聚焦:新恋爱关系:网上寻求浪漫
归属需要
儿童依恋和成人依恋
喜欢:人际吸引的基础
配偶选择
研究特写:网络是建立了社会关系还是加重了社会孤立?
浪漫爱情
小结
关键术语
第9章 人际关系
新闻聚焦:关于同性婚姻的争论
相互依赖理论
自我表露
亲密关系
权力的平衡
冲突
研究特写:关系的阴暗面
满意
承诺
关系的维持
对不满的回应:表达、忠诚、忽视和退出
小结
关键术语
0章 群体行为
新闻聚焦:群体思维和美国情报部门关于伊拉克情报的失误
他人在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研究特写:支持的观众会令表现提高吗?
群体的基本特征
群体绩效
群体决策
群体互动:竞争与合作
领导
小结
关键术语
1章 性别
新闻聚焦:军旅巾帼
性别刻板印象
研究特写:性别刻板印象究竟有多准?
性别与自我
关于性别的理论观点
女性和男性的社会行为比较
女性和男性的角色变化
小结
关键术语
2章 助人行为
新闻聚焦:帮助困境中的陌生人
利他和亲社会行为的定义
助人行为的理论观点
助人者:谁有可能帮助他人?
研究特写:热心的自由主义者和冷漠的保守主义者
旁观者介入:帮助有需要的陌生人
志愿者活动:将助人行为当作责任
照料:帮助家人和朋友
寻求和接受帮助
小结
关键术语
3章 攻击
新闻聚焦:西班牙的恐怖主义活动
攻击的起源
攻击的定义
愤怒的来源
攻击行为
减少攻击行为
媒体暴力
研究特写:视频游戏是否会增加攻击行为?
亲密暴力
小结
关键术语
4章 社会心理学与健康
新闻聚焦:肥胖逼近成为致命杀手
健康行为
研究特写:安全
压力与疾病
应对压力事件
症状、疾病和治疗
慢性病的社会心理学视角
小结
关键术语
5章 社会心理学与法律(由尤金·博格达和珍妮弗·亨特撰写)
新闻聚焦:男子被错控犯及意图,DNA证明他无罪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与法律?
目击证人辨认及证词
研究特写:有关恢复性记忆的争论
刑事被告
陪审团选择和决策
社会心理学家对法律系统的贡献
小结
关键术语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带着一种“或许能找到一些社交技巧”的心态。毕竟标题里“社会心理学”这几个字,总让人联想到如何与人打交道。而且“2版”也似乎意味着内容更成熟,更实用。然而,阅读的过程却是一次又一次的惊喜与反思。我发现这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情商宝典”,而是深入到人类行为背后的根本原因。比如,关于“社会交换理论”,书中详细阐述了人际关系中的成本与收益分析,让我们看到,即使是最亲密的关系,也可能潜藏着我们不曾察觉的“交易”逻辑。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偏见与歧视”的章节。它没有简单地将这些负面现象归咎于个体的不良品德,而是从社会、认知和动机等多个层面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读到这里,我才真正理解到,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可能本身就带有某种程度的偏见,而我们之所以会产生这些偏见,往往是受到社会环境和认知加工方式的影响。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某些群体或现象的看法,思考其中的根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好恶判断上。这种深入的、带有学术性的探讨,让我觉得非常受启发。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以为它会是一本关于人际交往的指南,那种教你怎么在社交场合如鱼得水,如何与人建立良好关系的实用手册。毕竟标题里有“社会”两个字,而且“2版”也说明了它经过时间的沉淀,应该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一定的积累。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尤其是深入到“社会影响”和“群体行为”的部分,我才意识到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它探讨的不是简单的“情商”技巧,而是揭示了隐藏在人类社会行为背后的强大心理机制。 书中关于“从众”和“服从”的分析,让我对很多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比如,为什么在群体中,个人会更容易做出平时不敢做的事情?为什么权威的指令能够轻易地让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甚至违背自己的道德原则?这些理论的提出,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在集体决策中的角色,以及社会压力是如何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的选择。我特别留意了关于“社会认同理论”的阐述,理解了为什么人们会倾向于加入某个群体,并为群体做出贡献。这让我对“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有了更细致的洞察,也让我开始思考,我所处的各种群体,对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产生了怎样的潜在影响。
评分刚拿到这本书,还以为是本关于日常生活消费的小册子,标题“满28包邮”特别接地气,让我这个平时网购达人觉得倍感亲切。本来是抱着一种“凑单”的心态买的,想着也许能学点跟“优惠券”、“满减”之类相关的心理学知识,结果翻开才知道,这简直是另一个世界的入口!书里讲的完全不是我预期的那种“打折心理学”或者“砍价技巧”,而是深入到人与人之间互动、群体行为、情感认知、决策过程等等宏大而精妙的领域。 我一开始看到“社会认知”那一章,感觉脑子嗡嗡的,里面的“图式”、“启发式偏见”、“归因理论”,这些词汇对我来说都是全新的。书里举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比如为什么我们会对某些人产生刻板印象,为什么有时候我们看到的、听到的会因为自己的预设想法而发生偏差。我特别印象深刻的是关于“锚定效应”的讨论,书里提到在谈判中,最先提出的数字往往会成为后续讨论的“锚”,极大地影响最终结果。这让我联想到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不经意间就被别人设定的“基准”所影响,而自己却浑然不知。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许多日常现象的全新理解,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如何被社会环境塑造,又是如何在社会互动中行动的。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有点奇怪,怎么一本心理学书会跟“满28包邮”联系在一起,感觉有点太生活化了,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侧重于市场营销或者消费者行为的书。毕竟,“包邮”这种概念,在我看来就是一种促销手段。结果,翻开之后才发现,这简直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书中关于“社会认知”的部分,比如“印象形成”和“归因理论”,就让我完全颠覆了过去的认知。 我一直以为我们对别人的看法是客观的,但书里详细地解释了“基本归因错误”和“行动者-观察者偏差”,让我意识到,我们往往倾向于把别人的行为归因于内在性格,而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部情境。这个发现让我对很多过去的人际交往产生了新的理解。我开始思考,我平时是不是也这样,过于简单地评价别人,而忽视了他们可能面临的外部压力或客观条件。书里还讲到了“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候在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下,我们的表现会更好,而有时候反而会更差。这让我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状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开始反思,周围的环境和人的存在,究竟是如何影响我的表现的。
评分我收到这本书时,其实是有点期待它能解决我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社交难题,比如怎么才能更好地和同事沟通,或者如何在聚会中不显得尴尬。毕竟,“社会心理学”这个词听起来就和人打交道有关,而且“2版”也暗示了它是有一定基础和改进的。但是,当我翻开目录,看到“社会认知”、“自我与社会”、“社会关系”这些章节时,我意识到这本书的野心远不止于此。它像是一位严谨的科学家,在解剖人类的内心世界,探索我们为什么会以现在的方式思考、感受和行动。 书里关于“认知失调”的讲解,让我茅塞顿开。它解释了为什么当我们的行为与我们的信念不一致时,我们会感到不适,并会试图通过改变信念或行为来缓解这种不适。这个理论不仅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在做出重要决定后会更加坚定地相信自己的选择,也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会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或自尊而坚持错误的观点。另外,关于“吸引力”和“亲密关系”的探讨,也让我跳出了过去那种浪漫化的思维,而是从更科学的角度去理解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如何建立和发展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以为的“直觉”或“感觉”,很多时候都遵循着一套复杂的心理规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