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精心撰寫的幫助人們提高心理健康意識,增*理調節能力的通俗讀物。讓每個人掌握瞭*的心理學知識和科學方法,在*意義上都可以做自己的心理醫生,在接受專業人士的幫助時,也更容易進入治療狀態,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部分 直麵自我,打開沉寂已久的心門
*章 你並不是心理門診的*患者 / 003
*節 現代人的心理狀態呈現齣亞健康的趨勢/003
di二節 心理問題與精神疾病的界限在哪裏/007
di三節 你究竟在害怕什麼/011
di二章 做自己,不囿於彆人的期許 / 015
*節 “我想做”與“他/她希望我這樣做”/016
di二節 傾聽內心深處的聲音/021
di三節 接納自我,勇於放手與改變/025
di四節 溝通是門藝術,無關智商高低/030
di二部分 自我療愈,心病還須心藥醫
di三章 內嚮不是病 / 037
*節 被動攻擊型人格/038
di二節 自卑與自負/042
di三節 安全感的真實麵目/047
di四節 並不全是你的錯/052
di四章 我們因何迷茫 / 058
*節 有種青春叫作迷茫/059
di二節 迷茫並不全是壞事/063
di三節 穿越迷茫的重重迷霧/067
di五章 憤怒與痛苦相生相惜 / 073
*節 憤怒不是你的錯/074
di二節 你為什麼會憤怒/079
di三節 衝動是魔鬼/082
di四節 憤怒過後是更大的痛苦/088
di六章 拖延癥,不是病的“病”/ 093
*節 我們為什麼會拖延/095
di二節 戰勝拖延,長路漫漫/100
di三節 告彆拖延,讓生活更有效率/104
di七章 你所誤解的強迫癥 / 111
*節 “真假”強迫癥/112
di二節 強迫癥並不是“強迫”/117
di三節 習慣和強迫癥的區彆/121
di四節 順其自然的“森田療法”/125
di八章 孤獨的人並不可恥 / 131
*節 品味孤獨/132
di二節 外嚮的人也可能是孤獨的/136
di三節 孤獨是把雙刃劍/141
di四節 孤獨和寂寞/146
di九章 你抑鬱瞭嗎 / 151
*節 抑鬱情緒與抑鬱癥/152
di二節 一萬個抑鬱的理由/154
di三節 抑鬱,我該拿你怎麼辦/159
di三部分 積極應對,化被動為主動
di十章 心態決定* / 165
*節 藝術療法/166
di二節 轉換心態,自我療愈/171
di十一章 戀愛和婚姻 / 175
*節 秀恩愛,你在秀什麼/176
di二節 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還是延續/180
di三節 選擇你愛的人還是愛你的人/184
di十二章 職場與人際交往 / 189
*節 遭遇“控製狂”上司/190
di二節 避免做彆人的“情緒垃圾桶”/194
di三節 麵對請求,如何委婉地說“不”/199
di四節 緊張情緒該如何調節/203
di五節 如何讓自己更有效率/208
di六節 人際交往中要有同理心/212
di七節 與人交往,玻璃心不可取/216
最近接觸到一些關於“正念”(Mindfulness)的書籍,其中一本講述瞭如何通過日常的覺察來緩解壓力和焦慮。書中提到瞭很多簡單易行的練習,比如在吃飯時專注於食物的味道和質感,在走路時感受腳與地麵的接觸,在呼吸時留意氣息的進齣。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卻能夠將我們的注意力從紛繁復雜的思緒中拉迴到當下。 我發現,當我們能夠真正活在當下,很多睏擾我們的問題似乎就沒有那麼可怕瞭。書裏舉瞭一個例子,一個人因為擔心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而失眠,通過練習正念,他學會瞭在感到焦慮時,不是去對抗它,而是去觀察它,承認它的存在,然後將注意力重新引迴到當下的呼吸。久而久之,這種練習能夠幫助我們培養一種更平和的心態,更有效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
評分最近讀瞭一本關於古希臘哲學的入門讀法,雖然內容偏嚮理性思辨,但其中關於“認識你自己”的哲學命題,卻讓我反思瞭很久。這本書裏,亞裏士多德對人性的探討,他認為人是“理性的動物”,這意味著我們擁有通過思考來理解世界和自身的能力。但是,要真正做到“認識你自己”,絕非易事,它需要我們審視自己的欲望、動機、恐懼,以及那些深埋在潛意識中的信念。 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德性倫理學”的討論,它強調的不是遵守一套僵化的道德規則,而是培養一種內在的品質,讓一個人能夠自然而然地做齣正確的選擇。這種對個體內在修養的強調,與現代心理學中關於自我認知和情緒管理的理念有著異麯同工之妙。要成為一個真正強大的人,不僅僅在於擁有知識,更在於懂得如何與自己的內心相處,如何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評分無意間看到一部關於藝術療愈的紀錄片,其中展示瞭不同的人如何通過繪畫、音樂、舞蹈等藝術形式來錶達和疏導內心的情感。片中一個患有抑鬱癥的女孩,通過反復描繪一幅黑暗的森林,逐漸在畫布上找到瞭光明的齣口。她將內心的壓抑和痛苦,通過色彩和綫條傾瀉而齣,仿佛在完成一幅幅“情緒地圖”。 藝術的魅力在於它能夠超越語言的限製,直接觸及我們內心最深處的情感。那些難以言說的悲傷、憤怒、喜悅,都可以在創作的過程中得以釋放。紀錄片中的藝術傢和治療師,他們並沒有強行去改變參與者的情緒,而是通過提供一個安全、支持性的環境,鼓勵他們自由地錶達。這種“錶達性療愈”的方式,讓我看到瞭藝術在自我探索和療愈過程中的巨大潛力。
評分最近翻瞭幾本書,恰好看到一本《心靈捕手》,雖然不是心理學專業書籍,但故事裏那個纔華橫溢卻又備受創傷的威爾,他與心理學教授尚恩的互動,著實讓人思考瞭許多關於自我認知和人生選擇的問題。威爾的聰慧如同被一道看不見的牆隔絕,他用高傲和尖銳來防禦自己,不讓任何人靠近,更彆提深入瞭解自己的內心。尚恩教授的耐心和不懈,就像在一點點剝開洋蔥,試圖觸及威爾最柔軟、最脆弱的部分。 書裏有一段描寫,威爾在麵對自己“非凡”天賦時,錶現齣的那種既自傲又恐懼的矛盾心理,讓我印象深刻。他害怕一旦被真正理解,就會被要求承擔起那些他尚未準備好麵對的責任,所以他寜願躲在自己構建的智力堡壘裏,對一切真心誠意的探尋報以嘲諷。而尚恩的“是你自己的錯”這句話,何嘗不是一種直擊要害的療愈?它沒有責備,而是一種力量的傳遞,告訴威爾,他有選擇,有能力去麵對和改變。
評分閑來無事,又重溫瞭《少年維特的煩惱》。這部經典小說,與其說是愛情故事,不如說是對青春期躁動不安、對世界格格不入的內心世界的深刻寫照。維特那種敏感、多愁善感,對生活充滿瞭理想主義的憧憬,卻又常常因為現實的殘酷而感到絕望。他與社會的格格不入,以及內心深處無法排解的孤獨感,讓我在閱讀時不禁産生強烈的共鳴。 維特對情感的極緻追求,對真善美的渴望,讓他顯得如此與眾不同,也讓他更容易受傷。他將自己的情緒完全袒露,無論是對自然的贊美,還是對愛情的投入,都帶著一種燃燒一切的熱情。然而,正是這種不加掩飾的情感,在麵對社會規則和人情冷暖時,顯得如此脆弱。他試圖在情感的海洋裏尋找慰藉,卻最終被現實的浪潮吞噬。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