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普通心理学——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 心理学
定价:128.00元
作者:勒克斯洛德编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55201827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心理学应研究意识,还应研究不加意识的动作。
机能主义先自己假定心理能牵涉身体,似乎无所取。
*着力处,在于生物学上的原因,至行为主义的出现。假使组织主义与动作主义必须有长短,后者应该胜利。
勒克斯洛德编*的《普通心理学》论述心理学的性质、内容与任务,以及方法、分类,并对感觉、感情、情绪、想象、记忆等一般心理学现象加以说明。
目录
编 行为的原理 章 科学 第二章 心理学 第三章 细胞的特质 第四章 多细胞生物的生长于组织 第五章 人类的感官与神经的存储第二编 行为的发展 第六章 行为发展学的探讨 第七章 非习得的行为 第八章 动物的学习 第九章 用手的反应 第十章 脏腑的行为 第十一章 口头的反应 第十二章 故意的学习第三编 成人行为的特质 第十三章 共通的成就及成就的方法 第十四章 人类对于世界之不用工具的分析 第十五章 辨别的性质 第十六章 注意的抉择 第十七章 个别差异 第十八章 智力 第十九章 人格 第二十章 理想与目的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对心理学理论有一定涉猎的读者,我常常会好奇,早期的心理学在中国的传播究竟是怎样的面貌。很多现代心理学著作,内容早已日新月异,但追根溯源,它们最初的种子无疑是在那个西学涌入的时代播下的。这本书以“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为切入点,这让我对书中收录的著作充满期待。我猜想,这里面可能包含了早期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等学派的经典著作的中文译本,抑或是对这些理论的早期介绍和评论。透过这些泛黄的纸页,我们或许能看到当时中国学者们对西方心理学概念的理解和诠释,他们是如何在汉语的语境下,为这些新生的学术概念赋予生命。这种翻译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深刻的思想交流和文化融合,它不仅展现了语言的魅力,更折射出中国知识界开放包容、积极求索的精神面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典雅,纸张触感温润,散发着淡淡的纸墨香,让人立刻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沉静。初翻开,就被扉页上那一排排略显古朴却又工整的民国时期汉字吸引。我一直对那个时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深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被翻译过来的思想火花,它们如何在中国知识界激起涟漪,又如何影响了中国现代心理学思想的孕育。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承载着一种厚重的历史感,"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几个字,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旧日学府、图书馆的门,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看看那些先贤们是如何在文字的缝隙中,吸收、消化、乃至创新地将西方心理学理论引入中国。想象一下,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学者们在战乱频仍、信息闭塞的环境下,克服重重困难,精心翻译这些来自异域的学术著作,这本身就是一段了不起的文化史。
评分每次看到“民国”、“西学”、“汉译”这些关键词组合在一起,我都会有一种莫名的激动。这仿佛是一道通往过去时光的邀请函,邀请我去探寻那些被历史长河淹没的宝贵思想。这本书的标题——《普通心理学——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 心理学 勒克斯洛德编》,让我对其中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和想象。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民国时期中国学者们是如何努力将西方心理学这门新兴的学科介绍到中国来的。那些被翻译过来的经典著作,或许会用一些我们现在看来略显陌生的词汇来表达,但正是这种“陌生感”,才更加凸显了当时知识传播的艰辛和价值。我希望能从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求知热情,以及他们为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所付出的努力。
评分坦白说,我对“勒克斯洛德编”这个作者信息感到一丝好奇,但更多的是对“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这个大背景下的“普通心理学”内容本身更感兴趣。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心理学教材,更是一部承载着历史文献价值的著作。我设想,在书页之间,可能隐藏着那个时代对“普通心理学”的理解,那些早期的关于知觉、记忆、学习、情绪等基本心理过程的论述,在当时的中文语境下是如何被构建和呈现的。这就像是考古学家在发掘古老的遗迹,每一件出土的器物都诉说着一段尘封的故事。我非常想知道,这些被翻译过来的早期心理学思想,是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又如何为后来的中国心理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评分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学科的发展,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去追溯它的源头。尤其是像心理学这样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它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在短短几十年间就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民国时期,正是中国心理学发展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大量的西方理论被引入,并逐渐与本土的文化相结合。这本书的名字“普通心理学——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让我感觉它像是一部珍贵的“活化石”,里面保存了当时最前沿的心理学知识的早期中文译本。我非常好奇,那些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心理学概念,在那个时候是如何被翻译和理解的。是直译,还是意译?翻译的风格是偏向学术严谨,还是更具文学色彩?这些细节,都可能揭示出民国时期中国学术界在吸收外来文化时所展现出的独特智慧和创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