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7210093220 孟子:四书之一,战国时百家争鸣代表性杰作 江西人民出版社 孟子

9787210093220 孟子:四书之一,战国时百家争鸣代表性杰作 江西人民出版社 孟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孟子
  • 四书
  • 先秦
  • 儒家
  • 经典
  • 国学
  • 历史
  • 哲学
  • 文化
  • 江西人民出版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聚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0093220
商品编码:30014199016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孟子:四书之一,战国时百家争鸣代表性杰作

定价:36.80元

作者:孟子;牧语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21009322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卷一·梁惠王上1
卷二·梁惠王下23
卷三·公孙丑上55
卷四·公孙丑下79
卷五·滕文公上103
卷六·滕文公下123
卷七·离娄上145
卷八·离娄下177
卷九·万章上209
卷十·万章下231
卷十一·告子上253
卷十二·告子下281
卷十三·尽心上309
卷十四·尽心下349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论语》:温情与智慧的交融,人伦与治道的基石 《论语》,这部不朽的经典,如同一面古老的明镜,映照出两千五百多年前那个思想激荡、百家争鸣的时代。它并非一篇长篇宏论,也非一套系统严谨的哲学体系,而是由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记录汇编而成,字字句句,皆是先师的教诲,闪耀着人性温润的光辉,蕴含着治国安邦的智慧。 一、 孔子其人:至圣先师的生命图景 在探讨《论语》的内容之前,我们有必要勾勒出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形象。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春秋末期鲁国,一个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动荡年代。他毕生致力于复兴周礼,重建社会秩序,但其思想的深邃之处,却早已超越了时代的局限。 《论语》中的孔子,是一位充满人文关怀的智者。他“不语怪、力、乱、神”,将目光聚焦于现实社会,关注人的价值与德行。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展现了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身体力行地诠释了学习的真谛。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流露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更重要的是,《论语》塑造了一个充满温情与智慧的孔子。他对待弟子,耐心引导,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孔子授业解惑时的怡然自得,以及其豁达的人生观。他批评不肖子孙,痛斥昏庸君主,却从不吝啬对有潜质的学生的鼓励和期许。他身上融合了智者的理性与长者的慈悲,是一位真正“仁者”的典范。 二、 《论语》的核心价值:仁、礼、智、信、义 《论语》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但其核心价值可以归结为几个关键概念: 仁: 这是《论语》思想的灵魂。“仁者,爱人。”孔子将“仁”定义为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爱与关怀。这种爱并非空泛的同情,而是建立在尊重、理解和同情的基础之上。它体现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体现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一个“仁”的人,能够克己复礼,将个人的行为融入社会整体的和谐之中。仁,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情感纽带,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礼: “克己复礼为仁。”礼,是孔子重建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它不仅仅是外在的规矩和形式,更是内在道德修养的外化。“礼”涵盖了社会交往的方方面面,从君臣父子到朋友同事,都有相应的规范。孔子强调“礼”的目的是为了“正名”,即让每个人都明白自己的身份和职责,从而各司其职,社会才能稳定有序。同时,孔子也并非食古不化,他认为“礼”并非一成不变,需要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核心在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智: “知者不惑。” 智慧,是孔子所推崇的一种能力。这种智慧并非单纯的知识堆砌,而是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对道德伦理的理解,以及对人生方向的把握。孔子认为,具有智慧的人能够明辨是非,不被表象所迷惑,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真正的智慧源于学习与思考的结合。 信: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诚信,是立身处世之本。“信”意味着言行一致,信守承诺。孔子认为,一个缺乏诚信的人,在社会上将难以立足,甚至连自己的存在都变得没有意义。诚信不仅是对他人负责,更是对自己的道德负责。 义: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义,是君子所追求的价值取向。它指的是一种公正、道义和责任感。君子所做之事,以符合道义为标准,而非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在利益与道义发生冲突时,君子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道义。 三、 《论语》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与人格养成 《论语》不仅是哲学的宝库,更是教育思想的经典。《论语》中的教育,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人格的塑造与智慧的启迪。 因材施教: 孔子深谙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潜力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他会根据学生的“材”来施“教”。例如,对鲁莽好动的冉求,他会强调“先务耕耘,则有收获”;对志向远大的子路,他会引导“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种个性化的教育方式,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在最适合自己的道路上成长。 启发式教学: 孔子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提问、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重视品德修养: 《论语》中的“学”,不仅仅是学业上的学习,更是道德品格的修炼。孔子认为,一个人能否成为君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道德修养。他反复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将品德放在首位。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言而未践,恐人后之。” 孔子强调学习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认为只有将所学应用于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品德。 四、 《论语》的社会治理思想:德治与仁政 《论语》并非仅仅停留在个人道德层面,它也为古代的社会治理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孔子主张“德治”与“仁政”。 德治: 与严刑峻法的“法治”相对,“德治”强调通过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孔子认为,统治者首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道德行为来感化民众。“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统治者如果自身品德高尚,就能赢得民心,社会自然会安定有序。 仁政: 仁政的核心是“爱民”。统治者应该关心民众的生活,为民众提供福祉。“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认为,真正的治理是让民众在道德和礼仪的引导下,自觉地遵守规范,实现和谐共处。 政者,正也。 孔子认为,为政者的首要职责是“正”。“正”意味着公正、正直,能够按照道义行事。统治者应该以德为先,以民为本,才能建立一个稳定繁荣的社会。 五、《论语》的时代价值:跨越时空的智慧 时至今日,《论语》的智慧依然闪耀着璀璨的光芒,对我们理解人、理解社会、理解生活,仍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在个人层面,《论语》教导我们如何做一个有德行、有智慧、有诚信的人。它引导我们反思自身的行为,提升道德修养,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在人际关系层面,《论语》提供了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智慧。它教导我们如何尊重他人,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网络。 在社会层面,《论语》的思想,特别是其倡导的德治与仁政,为我们思考现代社会的治理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公正、有温度的社会,仍然需要从这些古老的智慧中汲取营养。 《论语》如同一位循循善诱的师长,它不疾不徐地讲述着关于人生、关于社会、关于道德的真理。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句句珠玑,字字珠玑。它没有高深的理论,却直抵人心。阅读《论语》,就是在与一位伟大的灵魂对话,就是在探索人性最深邃的奥秘,就是在寻找通往智慧与和谐的道路。这部经典,值得我们反复品读,细细体味,并在生活的实践中不断领悟和践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选用的那种深沉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字体,散发出一种古典而庄重的气息。纸张的质感也十分考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翻阅起来有一种低调的奢华感,能感受到出版社在制作上的用心。虽然我还没能完全沉浸到内容中去细细品味,但仅从外在来看,它无疑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书脊的处理很平整,即便长时间翻看,想来也不会轻易松散。而且,字体的排版也十分清晰,行距适中,对于需要长时间阅读古籍的人来说,这无疑极大地减轻了阅读的疲劳感。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对传统的尊重,比如,在一些页眉页脚的处理上,似乎能窥见古代手抄本的一些影子,这种设计上的匠心独运,让每一次触碰都变成了一种对传统的致敬,而不是简单的翻阅工具。对于那些注重阅读体验和藏书美学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值回了票价。

评分

我花了些时间感受了一下这本书的“手感”,这是一种非常微妙的体验。书页的裁切边缘非常整齐,没有任何毛刺感,这体现了现代印刷工艺的精湛水平。在光线下观察,纸张的白度处理得非常到位,既保证了足够的清晰度,又避免了那种刺眼的“贼白”,对眼睛非常友好。我尝试着在书页边上做一些批注,发现墨水渗入纸张的速度适中,不会大面积洇开,这对于喜欢在书上做标记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个加分项。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往往是区分普通出版物和精品出版物的关键所在。坦白说,现在很多书为了压缩成本,在纸张上往往有所妥协,但拿起这本书,你能清晰地感觉到,它在“物质实体”上是毫不吝啬的,这份坚持,让人对出版社的专业态度肃然起敬。

评分

这本书记载的重量感,不仅仅是体现在重量上,更体现在其内容所蕴含的文化分量上。虽然我尚未开始正式的文本研读,但光是看着封面和扉页上的信息,就感受到了一种历史的厚度。它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这是经过时间淘洗、沉淀下来的智慧结晶。我个人对于这种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作品,总有一种特殊的亲近感。它需要的不是快餐式的浏览,而是需要一个仪式感来开启。正是因为它的身份和地位,它理应拥有一个如此扎实、耐看的“外壳”,让它在书架上能够镇得住场面,也让读者在取阅时,能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对知识的尊重感。这种对经典文本的“仪式化呈现”,是现代出版物中越来越稀缺的品质。

评分

从包装的角度来看,如果它是作为礼物赠送,那绝对是极具品位的选择。无论是其坚固的外盒(如果有的话,或者仅指封面本身的强度),还是内页的工艺处理,都散发着一种低调的奢华,而非浮夸的炫耀。它给人的感觉是“内秀”而非“外显”。我个人对这类书籍的字体选择和版式布局非常挑剔,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到了极佳的平衡——字体的选取既有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易读性,布局上留白得当,避免了文本的拥挤感。这表明,在设计过程中,他们非常注重读者的长期阅读体验,而不是仅仅为了塞进尽可能多的文字。这种对阅读舒适度的终极追求,使得这本书的整体阅读体验在尚未开始内容探索之前,就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

评分

初次翻开,那股油墨散发出的特有香气,混杂着纸张本身的干燥气息,立刻将我的思绪拉回到了一个更专注、更安静的境界。在如今这个信息碎片化飞速传播的时代,能拥有一本如此“沉得住气”的书籍,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心灵休憩。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究其思想的精髓,但那种厚重感,那种仿佛能触摸到历史脉络的质地,已经足够让人心生敬畏。我注意到,书本的开本选择得非常合理,既不会因为过大而显得笨重,也不会因为过小而显得局促,恰到好处地平衡了便携性与阅读舒适度。这让我有种感觉,这本书的设计者深知,真正的经典需要一个与之匹配的载体,一个能够让读者慢下来、静下心来的物理空间。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容器,更像是通往另一个时代的稳定信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