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山海经(彩图典藏版)(国学经典规范读本)
定价:109.00元
作者:冯国超注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10011933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班教师推荐国学教材
北京大学国学班教师荐为国学精英教育读本
配图 严谨、恰当,图与文字一一对应
内容提要
内容简介:《山海经》被称为上古三大奇书之一(另两种为《周易》和《黄帝内经》),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作者不详。书中保存了大量上古时期的历史、地理、神话、风俗等资料。因地名沿革、风俗变迁,给今人解读《山海经》带来了诸多困难。因此,迄今为止,未见真正适合普通读者需要的读本。
本书原文以清代郝懿行的《山海经笺疏》为底本,参考并综合了当代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以期在尽量保留《山海经》古本原貌的基础上,充分反映《山海经》研究的*进展;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本书对生僻的字及多音字均标注拼音,而且在标注拼音时,一律以工具书为依据,以确保注音规范,并配有对该文字的配图或导读,通俗易懂。
目录
作者介绍
冯国超,1965年10月出生。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9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中国哲学史专业硕士学位。1986年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哲学研究》编辑部中国哲学史组组长。专著有《道藏选粹》(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图说汉字王国》(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年出版)、《中国传统体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列入北京市重点出版工程,2012年该书的英文版出版)、《图说周易》(华夏出版社2007年出版)、《图说论语》(华夏出版社2007年出版)、《国学经典规范读本?周易》(商务印书馆2009年出版,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科研成果奖)、《国学经典规范读本?山海经》(商务印书馆2009年出版)、《国学经典规范读本?孙子兵法》(商务印书馆2009年出版)。曾主编《中国传统文化读本》(丛书,共60册,800万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中华大字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出版,北京电视台《书香北京》栏目曾播出该书的专题节目)等多种书籍,并在国家一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文摘
序言
这本精装本的书籍,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度。拿到手后我简直爱不释手,那彩图的印刷质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色彩的饱和度和细腻程度都令人惊叹,完全不是那种粗制滥造的盗版书能比拟的。尤其是那些上古异兽和奇山异水的描绘,栩栩如生,仿佛真的能透过纸页感受到那个混沌初开的蛮荒世界的磅礴气息。我特意对照着以前读过的旧版本,发现这“彩图典藏版”在细节的处理上做了大量的优化和考证,即便是对于那些晦涩难懂的记载,配上精美的图画也能让人豁然开朗,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传统文化的魅力得以更直观地展现给当代读者。我一直觉得,《山海经》这种古籍,光有文字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视觉的辅助才能真正体会其宏大叙事,而这一版恰恰做到了这一点。装帧设计也十分典雅,放在书架上,自成一道风景线,绝对是值得细细品味和收藏的佳作,用来送给喜欢传统文化的朋友也是极有面子的选择。
评分我是一个对书籍的物理触感要求很高的人,我习惯于带着书本在咖啡馆或者公园的长椅上阅读,对纸张的克重和装订的牢固度非常挑剔。这本《山海经》的表现,可以说达到了我个人收藏的“准入门槛”。纸张的质感是那种略带哑光的高级铜版纸,油墨附着力极佳,所以即便是最深沉的黑色线条,也显得干净利落,不透墨。更让我满意的是它的线装(或高质量的胶装,具体取决于实际装订方式,但看起来非常结实),翻阅时平整度很好,不用担心会损伤书脊。我尤其喜欢它在章节间的过渡页处理,往往会用一张单独的、具有特定意境的插图或纹饰来分隔,这种节奏感让长时间的阅读也不易产生疲劳,反而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和休息。可以说,从制作工艺到最终呈现,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典藏”级别产品,它的耐用度和美观度都足以承受反复的摩挲和长久的珍藏。
评分我通常对这种“规范读本”系列的兴趣不大,总觉得它们为了迎合大众市场,难免会在学术严谨性上有所妥协,但这次的体验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这本书的注释和译文处理得非常到位,既保证了对原文的忠实度,又用现代汉语清晰地阐释了那些拗口的古代词汇和地理概念,使得阅读过程非常流畅,没有那种“读一本古籍像在啃石头”的挫败感。更值得称赞的是,它似乎在保持学术性的同时,巧妙地平衡了普及性和深度。我发现它在关键节点上引用了一些近代的考古发现和学界主流的解读方向,而不是简单地停留在表面翻译,这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山海经》背后所蕴含的古代地理认知、神话体系甚至早期巫术实践的读者来说,提供了扎实的参考框架。阅读时,我能明显感觉到编者团队的用心,他们似乎是怀着一份敬畏之心来对待这部奇书的,力求在现代的解读与古老的精髓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评分说实话,我购买这本的时候,最担心的就是“国学经典规范读本”这个定位,它听起来太像学校发的教材了,我害怕里面充斥着过多矫揉造作的“正确导向”文字,反而冲淡了《山海经》原有的那种原始的、野性的生命力。然而,当我翻开内文后,这种顾虑便烟消云散了。这本书的版式设计非常大气,留白得当,让人阅读起来心绪宁静,不会感到局促。它没有试图将那些光怪陆离的神怪故事“净化”成简单的寓言,而是保留了那种神秘和未知的张力。特别是对一些与祭祀、巫医相关的段落,它在译注中保持了必要的客观和谨慎,没有过度阐释,这非常难得。这种尊重原著的姿态,让阅读体验回归到了与古代文本直接对话的纯粹状态,而不是被现代的某种既定观点所框限。它更像是一把钥匙,让你自己去探索那片迷雾中的山海世界,而不是直接递给你一张别人绘制好的地图。
评分这次阅读《山海经》的体验,更像是一次系统性的文化溯源之旅。过去零散地读过一些关于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的故事片段,但大多是基于文学改编的版本,缺乏对文本本身的敬畏感。这一版本的“规范读本”结构非常清晰,它不像传统注释本那样把注释堆积在页脚让你频繁低头,而是巧妙地将解释性文字嵌入到正文的阅读流中,使得阅读的连贯性大大增强。通过它,我开始对古人如何认识和构建他们所处的地理空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些记载的路线、物产、奇人异事,不再是天方夜谭,而是古代先民对未知世界的早期探索与记录的集合体。这本书成功地将神话的魅力与早期地理学、博物学的价值有效地结合起来,展现了中华文明源头活水的一面。对我而言,它不仅仅是读物,更是一份探寻古代世界观的绝佳指南,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早期中国文化脉络的认知深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