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蜀疏稿校证 9787100105835

游蜀疏稿校证 978710010583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吳棠 等撰,杜宏春 校證 著
图书标签:
  • 游蜀记
  • 蜀文化
  • 历史地理
  • 清代文献
  • 校注
  • 地方志
  • 游记
  • 古籍
  • 四川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枫林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05835
商品编码:3001609844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游蜀疏稿校证

定价:196.00元

作者:(清)吳棠 等撰,杜宏春 校證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10010583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游蜀疏稿校证》是一部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的著作,其内容反映的是同治八年(1869)至光绪二年(1876)间清治理西南边疆各少数民族的羁縻与怀柔政策,内容涉及广泛,资料翔实。全书五十万字,作者三稿互证发现了原稿中的不少错误,对原稿材料之不足,用其他史料进行了补充,对研究中国西南民族弥足珍贵,填补了少数民族文字文献对这一段历史记録的空缺,弥补了汉文正史之不足。对研究清末我国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变迁,对中国近代史、民族关系史的研究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内容提要


  《游蜀疏稿校证》是四川总督吴棠会同时任成都将军崇实、继任成都将军魁玉、四川提督胡中和等,于同治八年(1869)至光绪二年(1876)间,向清廷奏报关于平定川、滇、黔交界处回、苗、汉等民族民众“”,及处理川、黔等地教案的奏折底稿,内容涉及广泛,资料翔实,对于研究清末西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社会阶层的变动,研究中国近代史、民族关系史,具有重要史料价值。本书以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年影印出版的国家图书馆藏《游蜀疏稿》手稿本(三册七卷,内含146份折件,约计14万字)为底本,以中国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军机及宫中档》以及“中央研究院”档案馆藏《总理衙门档案》为校本,以朱批奏折为准,并查照《上谕档》和《清实录》,采用对校、补正及略予考辨之法,逐件逐字对照,相互校勘,择善而从。

目录


绪论1

一、《游蜀疏稿》之主要内容 3

二、《游蜀疏稿》之主要作者 3

三、《游蜀疏稿》之研究现状 8

四、《游蜀疏稿》之研究意义 8

五、《游蜀疏稿》之校证凡例 9

卷一同治八年(1869)11

〇〇一奏报果后营勇溃散现办遣撤并请旨将道员刘岳曙摘顶片

同治八年八月二十一日(1869 年9 月26 日) 13

〇〇二奏报昭鲁回氛日炽请仍由云贵督臣妥商办理剿抚回氛折

同治八年十月初九日(1869 年11 月12 日) 19

〇〇三奏请檄调唐友耕分兵扼守叙南片

同治八年十一月十七日(1869 年12 月19 日) 26

〇〇四奏报委令分发补用道薛华垣会办团练片

同治八年十一月十七日(1869 年12 月19 日) 28

〇〇五奏报川军克复鲁甸厅城生擒要逆昭鲁次第肃清情形折

同治八年十一月十七日(1869 年12 月19 日) 28

〇〇六奏报川军袭苗获胜专待楚黔振旅来会以图进取折

同治八年十二月初四日(1870 年1 月5 日) 33

〇〇七奏报川省裁勇节饷缘由片

同治八年十二月初四日(1870 年1 月5 日) 39

〇〇八奏请赏给英商麦士尼参将衔并赏戴花翎片

同治八年十二月初四日(1870 年1 月5 日) 41

〇〇九奏请赏给盐运使衔候补道员蹇誾三品封典片

同治八年十二月初四日(1870 年1 月5 日) 47

卷二同治九年(1870)51

〇一〇奏请将昭通府知府英文署鲁甸通判吴广通均免其置议片

同治九年四月初四日(1870 年5 月4 日) 53

〇一一奏报汇保川军克复鲁甸厅城生擒要逆尤为出力员弁情形折

同治九年四月初四日(1870 年5 月4 日) 54

〇一二奏报遵旨续议裁军勉筹协饷缘由片

同治九年四月十六日(1870 年5 月16 日) 56

〇一三奏报川军剿回力保汉南会合陕军援剿兼顾省垣情形折

同治九年四月十六日(1870 年5 月16 日) 61

〇一四奏报将已革候选道员章源等开复原案片

同治九年四月二十二日(1870 年5 月22 日) 67

〇一五奏报川军克苗寨取螃蟹会楚师击瓮谷等处苗疆折

同治九年四月二十二日(1870 年5 月22 日) 68

〇一六奏报汇保川军赴援徽县剿灭回匪出力员弁情形折

同治九年五月十九日(1870 年6 月17 日) 72

〇一七奏报遵旨择尤保奖官军攻克冕宁等处出力员弁折

同治九年七月初二日(1870 年7 月29 日) 78

〇一八奏报川军攻克岩鹰坉等处苗寨将零寨扫除殆尽情形折

同治九年七月十八日(1870 年8 月14 日) 90

〇一九奏报补用副将蓝文蔚偏树假子克扣兵饷讯明正法片

同治九年七月十八日(1870 年8 月14 日) 95

〇二〇奏请将知州龚缣缃照例从优议恤片

同治九年七月十八日(1870 年8 月14 日) 96

〇二一奏报批饬唐炯将羸卒疲兵大加沙汰并通筹全局事宜片

同治九年七月十八日(1870 年8 月14 日) 97

〇二二奏请允准总兵何行保在营穿孝带勇防剿片

同治九年七月十八日(1870 年8 月14 日) 101

〇二三奏请准令丁忧提督陈希祥留营统兵片

同治九年八月二十九日(1870 年9 月24 日) 102

〇二四奏请将擅自移师统兵道员唐炯摘顶并筹办大局折

同治九年八月二十九日(1870 年9 月24 日) 103

〇二五奏报改拨协黔的饷并请敕下贵州提督周达武驰办军务折

同治九年九月二十一日(1870 年10 月15 日) 114

〇二六奏请将道员邓锜知州王恩榕照例从优议恤片

同治九年十月初九日(1870 年11 月1 日) 124

〇二七奏报川军截剿回匪获胜并会滇师攻克永北厅城情形折

同治九年十月初九日(1870 年11 月1 日) 125

〇二八请将尽先游击李畊心照立功后积劳病故例优恤片

同治九年闰十月二十一日(1870 年12 月13 日) 130

〇二九奏报确查川省各属历年办团尤为出力官绅请旨核奖折

同治九年十一月初十日(1870 年12 月31 日) 131

〇三〇奏请将道员刘岳曙赏还顶戴并营官一并免议片

同治九年十一月初十日(1870 年12 月31 日) 133

〇三一奏报川省团防官绅连年出力着劳拟请援案择尤酌奖片

同治九年十一月初十日(1870 年12 月31 日) 134

〇三二奏为请旨敕下贵州抚提臣和衷商办通筹黔省全局折

同治九年十一月十五日(1871 年1 月5 日) 137

〇三三奏为准令会同贵州抚臣列衔奏事恭谢天恩折

同治九年十一月十三日(1871 年1 月3 日) 141

〇三四奏报遵旨查办遵义教案及访察筹办情形折

同治九年五月二十五日(1870 年6 月23 日) 143

〇三五奏请檄委已革贵阳府知府多文前往查办教案片

同治九年十月初二日(1870 年10 月25 日) 151

〇三六奏为密陈贵州教案情形并力疾设法筹办折

同治九年十月初二日(1870 年10 月25 日) 153

卷三同治十年(1871)163

〇三七奏报改拨协黔的饷借提委解日期折

同治十年正月二十七日(1871 年3 月17 日) 165

〇三八奏请将提督唐友耕军饷运费作正开销免由月饷坐扣片

同治十年正月二十七日(1871 年3 月17 日) 166

〇三九奏请准刘鹤龄于湖南溆浦建祠将总兵邓鸿超等员入祀片

同治十年正月二十七日(1871 年3 月17 日) 168

〇四〇奏请将道员唐炯免其置议片

同治十年正月二十七日(1871 年3 月17 日) 169

〇四一奏报川滇两军击退巴夷边境渐次肃清情形折

同治十年二月十五日(1871 年4 月4 日) 171

〇四二奏报黔省教案赔款斟酌情形无庸再事筹拨片

同治十年二月十五日(1871 年4 月4 日) 175

〇四三奏报奉拨协济黔饷津贴银两情形片

同治十年二月十五日(1871 年4 月4 日) 179

〇四四奏请将已故建昌兵备道鄂惠照例从优议恤片

同治十年二月二十八日(1871 年4 月17 日) 180

〇四五奏请允准候补道觉罗恒保引见恭候简用片

同治十年二月二十八日(1871 年4 月17 日) 183

〇四六奏报遵旨酌保四川省垣城防团练尤为出力官绅折

同治十年二月二十八日(1871 年4 月17 日) 186

〇四七奏请奖叙川军越境截剿克复永北厅城在事出力各员折

同治十年三月初二日(1871 年4 月21 日) 190

〇四八奏报同治十年正二月分改拨协黔的饷委解日期折

同治十年三月初二日(1871 年4 月21 日) 197

〇四九奏报遵旨查明酌保金含章等尤为出力绅士委员片

同治十年三月初三日(1871 年4 月22 日) 198

〇五〇奏报川省简练绿营着有成效现复整顿推广折

同治十年三月二十八日(1871 年5 月17 日) 201

〇五一奏报派队赴黔留守川边请由川酌补饷归黔拨饷折

同治十年三月二十八日(1871 年5 月17 日) 207

〇五二奏覆耿继章吴汝谦等保举人员所得劳绩片

同治十年三月二十八日(1871 年5 月17 日) 213

〇五三奏报续拨同治十年三四月分协黔的饷委解日期折

同治十年五月二十二日(1871 年7 月9 日) 214

〇五四奏为川边时势多艰恳恩暂留得力总兵李辉武助剿折

同治十年七月十一日(1871 年8 月26 日) 215

〇五五奏报续拨同治十年五六月分协黔的饷委解起程日期折

同治十年八月初七日(1871 年9 月21 日) 221

〇五六奏报续拨同治十年七八月分协黔的饷委解起程日期折

同治十年十月十三日(1871 年11 月25 日) 223

〇五七奏报黔省教案应拨银两给清并准各省咨解归款片

同治十年十月十三日(1871 年11 月25 日) 224

〇五八奏为川省历年防剿秦陇回逆尤为出力员弁恳恩酌奖折

同治十年十月十三日(1871 年11 月25 日) 227

〇五九奏报捐建旗营书院落成片

同治十年十月二十九日(1871 年12 月11 日) 234

〇六〇奏报夷众滋事抗拒官兵现经诱擒地方安静情形折

同治十年十一月二十二日(1872 年1 月2 日) 235

〇六一奏报查明川省办团防剿滇发各逆出力官绅择尤酌保折

同治十年十二月十三日(1872 年1 月22 日) 238

〇六二奏为续拨同治十年九十月分协黔的饷委解起程日期折

同治十一年正月二十二日(1872 年3 月1 日) 262

卷四同治十一年(1872)265

〇六三奏报暂缓出省查阅川省营伍片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六日(1872 年3 月14 日) 267

〇六四奏报川勇历经撤遣存营无多现仍设法随时裁减折

同治十一年三月初四日(1872 年4 月11 日) 270

〇六五奏请教民案件会同成都将军魁玉办理片

同治十一年三月初四日(1872 年4 月11 日) 276

〇六六奏报续拨同治十年十一十二月协黔的饷委解起程日期折

同治十一年四月初七日(1872 年5 月13 日) 280

〇六七奏为遵旨查明川省历年防剿尤为出力人员汇案酌保折

同治十一年四月二十四日(1872 年5 月30 日) 282

〇六八奏为请旨将李锦贵邹绍南等照例从优议恤片

同治十一年四月二十四日(1872 年5 月30 日) 283

〇奏请将简用总兵何行保游击谢思友等留川酌量备补片

同治十一年四月二十四日(1872 年5 月30 日) 284

〇七〇奏请允准李有恒在湖南新化建祠将亡故弁勇一并入祀片

同治十一年四月二十四日(1872 年5 月30 日) 286

〇七一奏为续拨同治十一年正二月分协黔的饷委解起程日期折

同治十一年六月初三日(1872 年7 月8 日) 287

〇七二奏请将武字营改为律武营马步川军仍交李辉武统带片

同治十一年六月二十四日(1872 年7 月29 日) 288

〇七三奏报议结酉阳教案应给银两现已扫数交清折

同治十一年六月二十四日(1872 年7 月29 日) 290

〇七四奏请允准提督陈希祥回藉守制葬亲移交军务片

同治十一年八月十三日(1872 年9 月15 日) 292

〇七五奏请赏还道员唐炯顶戴片

同治十一年八月十三日(1872 年9 月15 日) 293

〇七六奏报援黔川军戡定苗疆筹议酌补饷以资撤遣折

同治十一年八月十三日(1872 年9 月15 日) 294

〇七七奏为续拨同治十一年三四月分协黔的饷委解起程日期折

同治十一年八月十三日(1872 年9 月15 日) 297

〇七八奏报川北川东地方民情困苦情形片

同治十一年九月二十六日(1872 年10 月27 日) 299

〇七九奏为交部从优议恤恭谢天恩折

同治十一年九月三十日(1872 年10 月31 日) 300

〇八〇奏报筹拨同治十一年五六月分协黔饷银委解日期折

同治十一年十月十三日(1872 年11 月13 日) 302

〇八一奏报川省历办团练官绅分别查核请奖片

同治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872 年12 月24 日) 307

〇八二奏报查明迭次剿匪出力弁兵绅团汇案核实请奖折

同治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1872 年12 月27 日) 308

〇八三奏报续拨七月分协饷委解日期并酌补饷凯撤援兵折

同治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1872 年12 月27 日) 312

〇八四奏请允准陈希祥在原籍捐资建祠并将亡故弁勇入祀片

同治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1872 年12 月27 日) 313

〇八五奏为吏部候补主事周盛典助剿卓著劳绩请旨奖励片

同治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1872 年12 月27 日) 315

〇八六奏为副将何行保等将来送部引见请准免其射箭片

同治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1872 年12 月27 日) 316

〇八七奏请将袁复清留川遇缺按章借补再行送部引见片

同治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1872 年12 月27 日) 319

卷五同治十二年(1873)323

〇八八奏为川军防剿滇省逆回恳恩汇奖出力员弁绅团折

同治十二年二月初二日(1873 年2 月28 日) 325

〇八九奏报筹拨同治十一年八九月分协黔饷银委解起程日期折

同治十二年五月十九日(1873 年6 月13 日) 329

〇九〇奏报续拨同治十一年十月十一月协黔饷银委解日期折

同治十二年闰六月十六日(1873 年8 月8 日) 331

〇九一奏报提督陈希祥假满回川接统营务饬赴峨边筹办招抚片

同治十二年七月初六日(1873 年8 月28 日) 332

〇九二奏报川滇边界练匪为患经合力剿除现在地方静谧情形折

同治十二年七月初六日(1873 年8 月28 日) 333

〇九三奏报酌拟武员月课章程试行有效即当仿照办理折

同治十二年七月二十三日(1873 年9 月4 日) 338

〇九四奏为汇奖川军防剿逆回并附奖历次剿匪出力员弁兵团折

同治十二年九月十九日(1873 年11 月8 日) 344

〇九五奏报原保候选通判张世康等员遵照部咨另核请奖片

同治十二年九月十九日(1873 年11 月8 日) 357

〇九六奏请将多文开复销去永不叙用并免缴捐复银两片

同治十二年九月十九日(1873 年11 月8 日) 360

〇九七奏拨同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年正月协黔饷银委解日期折

同治十二年九月十九日(1873 年11 月8 日) 371

〇九八奏报教士被殴致毙请旨将黔江县知县桂衢亨摘顶撤任折

同治十二年十月初五日(1873 年11 月24 日) 374

〇九九奏报酌裁楚勇黔勇改募川勇片

同治十二年十一月十一日(1873 年12 月30 日) 378

一〇〇奏报峨边厅境蛮匪经官军剿抚出降现在地方静谧折

同治十二年十一月十一日(1873 年12 月30 日) 379

一〇一奏报提督唐友耕陛见请旨以记名提督张占鳌代统营务片

同治十二年十一月十一日(1873 年12 月30 日) 384

一〇二奏报续拨同治十二年二三月分协黔饷银委解起程日期折

同治十二年十二月初三日(1874 年1 月20 日) 389

一〇三奏报道员蹇誾因公劳瘁病殁恳恩准予优恤折

同治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874 年2 月13 日) 390

卷六同治十三年(1874)395

一〇四奏拨同治十二年四五六月协黔饷银委解日期并请宽筹折

同治十三年三月十八日(1874 年5 月3 日) 397

一〇五奏报将罗安邦正法并张占鳌艾尔鸿等将为副将守备片

同治十三年五月十八日(1874 年7 月1 日) 406

一〇六奏报川军防剿逆回成劳久着恳恩汇奖出力员弁绅团折

同治十三年五月十八日(1874 年7 月1 日) 407

一〇七奏报同治十二年武员月课奖赏数目并循旧举行折

同治十三年五月十八日(1874 年7 月1 日) 410

一〇八奏报查明黔江民教起衅实情并请将解犯委员印官惩处折

同治十三年五月十八日(1874 年7 月1 日) 412

一〇九奏请准记名总兵董应昌复姓更名并仍以总兵留川补用片

同治十三年六月十八日(1874 年7 月31 日) 416

一一〇奏报灌县山匪滋事经并力查拏歼除现在地方安静情形折

同治十三年七月初四(1874 年8 月15 日) 417

一一一奏报勉筹协黔饷银两分批解交周达营以资凯撤折

同治十三年七月十八日(1874 年8 月29 日) 420

一一二奏报川省地方静谧并近岁巡防边隘拏办情形折

同治十三年七月十八日(1874 年8 月29 日) 423

一一三奏报遵旨勉筹协黔饷银二十万两委解起程日期折

同治十三年八月初十日(1874 年9 月20 日) 427

一一四奏报遵旨续议筹拨协黔饷银折

同治十三年九月十九日(1874 年10 月28 日) 428

一一五奏报防勇索饟入城盘踞已平请将协饷暂停先尽勇粮片

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二日(1874 年12 月10 日) 433

一一六奏请允准将已故提督陈希祥副将霍名升照例从优赐恤片

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二日(1874 年12 月10 日) 439

一一七奏恳将记名提督李有恒赏穿黄马褂以示优异片

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二日(1874 年12 月10 日) 441

一一八奏报核实汇奖剿办峨边蛮匪及秦陇逆回出力员弁绅团折

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二日(1874 年12 月10 日) 443

一一九奏请将署理灌县知县黄毓奎赏还顶戴片

同治十三年十一月二十日(1874 年12 月28 日) 454

一二〇奏报遵旨汇奖歼除灌县山匪出力员弁绅团折

同治十三年十一月二十日(1874 年12 月28 日) 456

一二一奏委熟谙洋务之县丞邹宗灏迎护法国参赞速办教案片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875 年1 月31 日) 461

卷七光绪元年(1875)、二年(1876)464

一二二奏报酌裁楚勇选用团丁缘由片

光绪元年正月二十日(1875 年2 月25 日) 467

一二三奏请吴华灿等员仍照原保官阶核准注册片

光绪元年三月二十日(1875 年4 月25 日) 468

一二四奏报峨边游勇误伤主将当经设法歼除地方静谧情形折

光绪元年三月二十日(1875 年4 月25 日) 469

一二五奏请敕部仍照贵州抚臣原奏改拨协黔饷银片

光绪元年五月初八日(1875 年6 月11 日) 472

一二六奏报窜踞兴文县九丝寨业经调兵集练设法歼除情形折

光绪元年五月初八日(1875 年6 月11 日) 476

一二七奏报将积达字营饷需解交张祖云散放以资遣撤片

光绪元年六月十五日(1875 年7 月17 日) 479

一二八奏报遵旨原议续议协黔的饷现已勉力筹拨全完折

光绪元年六月十五日(1875 年7 月17 日) 480

一二九奏报同治十三年武员月课奖额并认真考校推广举行折

光绪元年六月十五日(1875 年7 月17 日) 482

一三〇奏报雷波蛮匪滋扰已调兵击退仍饬各军妥筹镇抚折

光绪元年六月十五日(1875 年7 月17 日) 484

一三一奏报里塘僧俗藉端聚众经遴委干员究办解散折

光绪元年六月十五日(1875 年7 月17 日) 488

一三二奏陈川省吏治民风实在情形现仍随时整顿折

光绪元年七月十九日(1875 年8 月19 日) 494

一三三奏为黔江教案现已商拟恳准议结并请将知县革职折

光绪元年七月十九日(1875 年8 月19 日) 498

一三四奏报叙永滋事现办堵御请饬下云贵督抚派兵会剿折

光绪元年八月二十四日(1875 年9 月23 日) 501

一三五请将尽先题奏总兵李忠恕照例从优议恤片

光绪元年十月初二日(1875 年10 月30 日) 504

一三六奏报遵旨择尤酌保攻克九丝寨踞匪在事员弁绅团折

光绪元年十月初二日(1875 年10 月30 日) 505

一三七奏报川军越境攻剿巢匪跟踪追捕务尽根株折

光绪元年十月初二日(1875 年10 月30 日) 516

一三八奏恳恩准提督周达武在四川省城捐建昭忠祠片

光绪元年十月初二日(1875 年10 月30 日) 520

一三九奏恳将前贵东道多文销去永不叙用开复原官留川补用片

光绪元年十月初二日(1875 年10 月30 日) 521

一四〇奏请将承爵杨光坦许成鳌留于川省借补片

光绪元年十一月初二日(1875 年11 月29 日) 523

一四一奏报川军跟踪追剿会合滇军聚歼坟坝股匪并请汇奖折

光绪元年十一月十五日(1875 年12 月12 日) 525

一四二奏报川省添募练丁裁撤勇丁并将裕字前营调回省垣片

光绪元年十一月十五日(1875 年12 月12 日) 531

一四三奏报川军剿办雷波厅匪歼除要逆并酌保尤为出力员弁折

光绪二年正月十五日(1876 年2 月9 日) 532

一四四奏报提督李有恒探悉贼踪派员迅驰会剿情形片

光绪二年正月十五日(1876 年2 月9 日) 538

一四五奏报遵旨确查刘道生等遣抱京控地方官纵匪贻害一案折

光绪二年正月十五日(1876 年2 月9 日) 540

一四六奏报邱广生等给假回籍归标当差片

光绪二年正月二十五日(1876 年2 月20 日) 554

附録557

一、主要人物传记 559

二、清代官员品级一览表 582

参考文献585

跋597


作者介绍


  杜宏春,1965年9月生,字徒古,号知道,安徽省滁州市明光人。文学博士,石河子大学兵团屯垦戍边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生导师。自1981年起,历任明光市桥头、戴巷、古沛等中学民办教师,几近20年。2004年—2009年,先后负笈兰州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院,专攻中国古典文献学,分别获得文学硕士、博士学位。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古代文学、古代汉语、明清小说、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献学等课程,先后在《聊城大学学报》、《石河子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主持完成*课题1项、省部级3项、校级2项;主要著述有《游蜀疏稿校证》、《陶模奏议遗稿补证》、《刘锦棠集辑笺》、《吴棠行述长编》等。

文摘


序言



《山河拾遗:蜀地文献的溯源与辨析》 一、 引言 蜀地,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便是文脉鼎盛、物华天宝之地。历代文人墨客,或隐逸其间,或游历四方,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蜀地文献。这些文献,或为史志典籍,或为诗文杂记,或为碑刻铭文,无不蕴含着蜀地深厚的历史积淀、独特的文化风貌以及精妙的地理人文。然而,时移世易,古籍流传过程中难免讹误、残缺。对这些宝贵的蜀地文献进行深入的校勘与辨析,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文化传承的担当。 《山河拾遗:蜀地文献的溯源与辨析》一书,正是这样一本致力于梳理、辨析、校证蜀地重要文献的学术专著。本书并非泛泛而谈,而是聚焦于数部具有代表性、且流传过程中存在诸多争议的蜀地文献,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扎实的文献功底、细致的考证方法,层层剥茧,力求还原文献本来的面貌,揭示其背后隐藏的历史信息。本书的出发点,是认识到古籍校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对蜀地历史文化研究的深远意义。 二、 研究视角与方法 本书的研究视角,以“溯源”与“辨析”为双翼,协同推进。 溯源:即追溯文献的源头,探寻其成书年代、作者生平、原始版本、传抄流变等。这需要我们深入文献内部,考察其语言风格、体例结构、引用资料,并结合出土文物、考古发现、相关史料等外部证据,对文献的形成过程进行立体式还原。溯源的目的,是确立文献的基本属性,为后续的辨析奠定坚实基础。 辨析:即对文献中存在的讹误、缺漏、矛盾之处进行细致的辨别和考证。这包括但不限于: 文字辨析:对照不同版本,辨别字词的真伪、异同,考证僻字、异体字、通假字等。 内容辨析:审视文献叙述的史实,与其他可信史料进行比对,核实史实真伪,辨别虚构与真实。 版本辨析:对不同传本进行梳理,分析其渊源关系,甄别优劣,指出流传中的关键节点和重要变异。 文献归属辨析:对于一些存疑的文献,依据其内容、风格、时代特征等,论证其可能的作者或成书时代。 在方法上,本书力求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综合运用多种学术研究方法: 文献学方法:这是本书的核心方法。我们将秉持严谨的文献考证精神,重视底本的选择,分析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通过版本比较来推求善本,并通过校勘来订正讹误。 历史学方法:将文献置于具体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状况,理解文献的产生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地理学方法:蜀地地貌复杂,地理环境对历史文化影响深远。本书在考察文献时,将兼顾其涉及的地理信息,对照古今地图,辨析地名沿革、地理沿革,以期更准确地理解文献内容。 考古学方法:如有可能,我们将结合相关的考古发现,利用出土文物印证或修正文献记载,使研究更具实证性。 比较研究方法:将所研究的蜀地文献与其他地区、其他时代的同类文献进行比较,找出其共性与个性,深入理解其文化价值。 交叉学科视角:在必要时,也会借鉴语言学、文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以求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文献。 三、 核心内容概述(示例性,非具体书籍内容) 为了更清晰地展现本书的研究范畴和深度,我们在此以几部可能涉及的文献类型为例,进行说明: (一) 史志类文献的校证 蜀地历代官修、私修的方志,是了解蜀地地方历史、地理、人物、制度、风俗最直接的资料。然而,历代方志的纂修过程,往往受制于时代局限、文献流传、修撰者水平等因素,存在不少问题。 例如,关于某一部重要的蜀地地方志,其成书年代在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本书将通过梳理该志引用的史料,分析其记录的历史事件的年代序列,并与同时期的其他史书进行比对,力求确定其相对准确的成书时间。同时,书中将重点关注该志中关于蜀地山川河流、关隘要塞的记载。古今地名沿革,往往差异巨大,一个细微的文字差别,就可能导致对地理位置的误判,进而影响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本书将对照多部古籍、地图,以及实地考察的资料(如果存在),对志中模糊不清或存在讹误的地名进行考订,明确其对应关系,并分析其变迁原因。 再如,该志中人物传记部分,可能存在姓名误记、生平事迹混淆、籍贯记载不清等问题。本书将通过追溯相关人物在其他史料中的记载,如《史记》、《汉书》等正史,以及唐宋以来的文集、别集,对这些人物进行多方考证,力求还原其真实面貌,订正传记中的不确允之处。特别是对于一些在蜀地历史上地位重要的隐士、名士,其生平事迹的细节往往是后人研究的焦点。本书将努力搜集零散的记载,加以整理辨析,尽可能勾勒出其较为完整的人生轨迹。 (二) 文集类文献的辨析 历代文人游历蜀地,或客居蜀中,留下了大量的诗文。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史研究的重要资料,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以某位唐代诗人留下的蜀地诗集为例,其诗文中常涉及一些当时的官职、制度、民俗、节日等。这些细节,对于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古籍传抄的疏忽,诗文中可能出现错字、衍文、脱文,导致句意不通,甚至影响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本书将对该诗集进行逐字逐句的校勘,参照当时的其他文献、辞书,对疑难字词进行辨析。例如,诗中出现某个已消失的官职名称,我们将考证该官职的设立、职能、废止时间,并分析其在诗文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诗文中对某些地点的描写,如“XX山”、“XX水”、“XX寺”、“XX亭”等,也常常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这些地名,有些可能沿用至今,有些则已湮没无闻。本书将结合历史地理文献、地方志、碑刻铭文等资料,对诗文中提到的地名进行考证,尝试确定其具体位置,并分析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含义。例如,诗中对某座寺庙的描写,可能包含其建寺年代、僧侣生活、宗教活动等信息,这些都为研究蜀地的佛教史提供了宝贵线索。 (三) 碑刻文献的解读与辨析 蜀地出土了大量的碑刻,这些碑刻以其直观、原始的特点,成为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然而,碑刻往往历经风雨侵蚀,文字模糊不清,且碑文内容本身也可能存在撰写者的主观性或时代局限。 本书可能涉及对某几处重要碑刻的解读与辨析。例如,一块记录某位地方官员政绩的碑文,其上可能记载了其任期内的水利工程、教化百姓的措施等。本书将首先对碑文进行清晰的录文,并对模糊不清的字迹进行考证,必要时将与其他版本的碑拓或拓片进行比对。在录文和释文完成后,本书将结合当时的律法、制度,以及其他相关的历史文献,对碑文记载的政绩进行评价和辨析。例如,碑文中夸大其词的描述,或与史实不符之处,都将一一指出,力求还原历史的真相。 再如,一些家族墓碑或宗祠碑记,虽然篇幅不长,但往往记录了家族的迁徙、繁衍、社会地位等信息,对于研究地方社会史、人口史具有重要价值。本书将通过梳理这些碑刻中的人名、地名、年代等信息,并与其他家谱、方志等文献进行比对,试图勾勒出该家族在蜀地的历史脉络,并分析其在当地社会中的作用。 四、 价值与意义 《山河拾遗:蜀地文献的溯源与辨析》一书,旨在通过对蜀地重要文献的深入校勘与辨析,实现以下价值: 1. 夯实蜀地历史研究的基础:本书通过对原始文献的梳理和辨析,为学者们提供更为准确、可靠的研究资料,减少因文献讹误而造成的误读,为蜀地历史、文化、地理等领域的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2. 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通过对文献中记载的史实、人物、地名、制度等进行辨析,力求剥离后人的附会、讹传,还原文献产生之初的历史场景,为读者呈现更加真实、生动的历史。 3. 丰富蜀地文化内涵的理解:蜀地文献承载着独特的地域文化。通过深入解读这些文献,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蜀地的文化特质、精神风貌及其演变过程。 4.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籍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对古籍进行校勘与辨析,是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本书的研究成果,将为后人学习和研究蜀地文献提供有益的参考。 5. 推动文献学与历史学研究的深入:本书的研究方法和实践,将为文献学和历史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 五、 结语 蜀地文献,如同一颗颗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明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它们记录着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诉说着这里人民的悲欢离合,凝聚着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山河拾遗:蜀地文献的溯源与辨析》正是本着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对文化的传承之责,对真理的探求之志,开启这段追溯与辨析的旅程。希望本书能够为热爱蜀地文化、关注历史文献的读者,打开一扇了解过去、理解当下、启迪未来的窗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其高明,读起来完全没有一般学术著作那种刻板的枯燥感。它巧妙地将历史背景的勾勒、人物命运的描摹以及文本细致的校勘工作穿插融合在一起,使得冰冷的历史考据变得鲜活生动起来。仿佛作者不仅仅是在研究古籍,更是在与书中的人物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在讲述某个事件的考证过程时,作者常常会插入一些富有画面感的场景描写,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时的历史氛围和学者的艰辛。这种文笔的张力,使得即便是对相关历史领域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被故事性所吸引,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对文本细微差异的关注之中。这无疑是打破了专业文献与大众阅读之间的一道藩篱。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气质,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纸张的质地非常考究,触感细腻,字迹的排版也十分清晰流畅,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装帧的细节处理得相当到位,边角圆润,装订牢固,可以看出出版社在制作过程中是下了不少功夫的。封面上的字体选择和配色也很有品味,既古典又现代,完美地融合了传统美学与现代设计理念。整体来看,这本书的实体书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对于喜欢精装书的朋友来说,光是翻阅的过程就是一种享受。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也让人对书中内容的质量有了更高的期待,毕竟,一本用心制作的书,往往内在也同样精彩。

评分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范例,展示了如何将地方文献的研究提升到具有普适性的文化研究高度。它不仅仅是关于某个特定地域的历史记录,更是关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群体在特定历史时期对文化传承、学术规范的坚守与实践。作者通过对这些地方性文本的精细打磨和考证,间接描绘出了一幅中国古代知识传播的网络图景。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对地方文史研究领域的一次重要贡献,它以扎实的个体研究为基石,成功地触及到了更深层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结构。对于任何一位对中国古代文化史、文献学乃至区域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深入实践的观察窗口。

评分

初读这本书的绪论部分,我就被作者那种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深深折服了。它不仅仅是对既有文本的简单梳理或重新解读,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献考证之旅。作者似乎将自己化身为一位耐心的侦探,从蛛丝马迹中抽丝剥茧,对每一个细微的疑点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比对。这种深入到文本最底层的探寻,使得整部作品的论证逻辑链条异常坚固。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面对那些历史模糊不清、众说纷纭的关键节点时,所展现出的审慎与克制,不轻易下结论,而是摆出所有证据,让读者自己去权衡,这才是真正的学术精神所在。读起来虽然需要集中注意力,但每解决一个疑惑,都会带来巨大的满足感,仿佛自己也参与了一次知识的重建过程。

评分

深入阅读后,我发现作者在处理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时,展现出了极高的敏感度和洞察力。有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字词更迭,在作者的笔下却可能揭示出截然不同的时代背景或作者本意。这种对“一字之差”的执着,体现了学者对文字力量的深刻敬畏。特别是当作者比对多方史料,最终确定某一特定用词的准确性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普通阅读无法比拟的。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看似陈旧的文献,认识到每一次抄录、每一次修订,都可能承载着那个时代独特的文化信息和知识流变。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教会了我们如何用一种更具批判性和历史感的视角去“阅读”文献本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