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居正撰的《旧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中**的辑佚书,以纪传体形式记载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十三年的历史。 与通行近四十年的点校本《旧五代史》相比,本次修订,增校了当年限于客观条件未能利用的台北“**图书馆”藏孔荭谷旧藏钞本,日本静嘉堂文库藏邵晋涵旧藏钞本;较全面网罗了宋元明文献存录五代实录或《旧五代史》的遗文,以资参校,尤其是系统而**地梳理比对了《册府元龟》近万则五代文献,收获颇丰;对出土墓志也有充分掌握和适当利用。与原点校本相比,修订本无论是对资料占有的广度还是对文献认识的深度,都大幅进步。修订本校勘记的数量约是原点校本的三倍,标点调整约2000馀处。此外新增6幅彩色书影,新增5篇序跋,并新撰前言、凡例和主要参考文献。
第一册
卷一 梁書一
太祖朱温本紀一
卷二 梁書二
太祖本紀二
卷三 梁書三
太祖本紀三
卷四 梁書四
太祖本纪四
卷五 梁書五
太祖本紀五
卷六 梁書六
太祖本紀六
卷七 梁書七
太祖本纪七
卷八 梁書八
末帝朱友貞本紀上
卷九 梁書九
末帝本紀中
卷十 梁書十
……
这本书的装帧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设计典雅而不失庄重,采用的纸张手感厚实,字迹清晰,排版考究。作为一位对历史文献有较高要求的读者,我尤其看重这种细节。初次翻阅时,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就让我知道自己没有选错。点校本的优点在于它在保持了原文风貌的同时,对一些易混淆或存疑的文字进行了校订,使得阅读的准确性大大提高。特别是对于研究五代十国这段复杂历史的学者和爱好者来说,一个可靠的底本至关重要。这六册的厚度摆在那里,就给人一种“干货满满”的踏实感,让人忍不住想要沉下心来,一点一点地去探索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感受其中人物的挣扎与权谋的较量。每一次翻开,都像是一次与历史的深度对话,让人受益匪浅。
评分我个人认为,这套修订本最值得称道之处在于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史料的精细梳理。在阅读过程中,我留意到很多原本在旧版中处理得比较模糊的地方,在新版中都得到了清晰的界定和注释。这对于我们理解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和军事动态起到了极大的帮助。比如,对于一些关键人物的生平描述,修订者似乎花费了大量精力去交叉印证不同史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可信。对于初次接触这个时期的读者而言,这套书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平稳的切入点,避免了被纷繁的史料所淹没。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高高在上,而是以一种既专业又平易近人的姿态,引导读者走进历史深处,感受历史的脉搏,这种平衡拿捏得非常到位,体现了编纂团队的深厚功力。
评分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套书对于理解宋朝的建立和北宋初期的统治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五代是南北割据到最终统一的关键过渡期,很多宋代的制度和思想渊源都可以追溯到这个时期。这套书的修订本,尤其在梳理这些复杂脉络时,提供了非常清晰的逻辑线索。我尤其关注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更迭细节,每一朝的兴衰都似乎蕴含着深刻的教训。它不仅叙述了“发生了什么”,更让人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层层递进的阅读体验,让我对整个中国封建王朝的兴衰规律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乱世”与“治世”转换的绝佳窗口,远超我预期的收获。
评分说实话,过去我对五代史的印象往往是“混乱”和“短暂”,总觉得这段历史缺乏中原王朝的纲常伦理,读起来容易感到乏味。然而,这套书成功地颠覆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它不仅仅是枯燥的年代记录,更是一部充满戏剧张力的历史长卷。通过细致的文字,你能清晰地看到各个藩镇之间如何合纵连横,帝位更迭的速度之快,简直令人瞠目结舌。阅读的体验就像是观看一场快节奏的权力游戏,每一个转折都出乎意料。我特别喜欢它在记述军事行动和地方变动时的那种叙事节奏,既有史书的宏大叙事,又不失地方志的生动细节,让人在惊叹于历史的无常之余,也能体会到那个时代士人阶层的生存智慧和无奈。
评分这套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其内容本身,它的装帧设计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我将它放置在书架上,那种古朴典雅的气质立刻让整个书房的氛围都变得沉静下来。内页的印刷质量一流,即便是长时间的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这对于我这种需要经常查阅史料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装订结实耐用,即便需要频繁翻动查找特定章节,也无需担心书页脱落。可以说,从外在的质感到内在的文字,这套书都展现出了一种对历史经典的尊重和敬畏。它不只是一套工具书,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化艺术品,每一次触摸都能感受到匠人的心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