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律例图说(全2册) | 作者 | (清)万维翰 |
| 定价 | 1200.00元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 ISBN | 9787101112405 | 出版日期 | 2015-10-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
| 编辑推荐 | |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套书的装帧质量简直是业界标杆,中华书局出品,果然名不虚传。纸张的质感厚实且柔韧,即便是反复翻阅也不易损坏,印刷的墨色浓郁清晰,即便是那些繁复精细的插图,细节也丝毫不打折,看起来赏心悦目。我个人的阅读习惯是喜欢在书上做大量的批注和标记,这本书的留白设计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正文的完整性,又为读者留出了足够的思考空间。我尤其喜欢它在注释部分的处理方式,那种严谨到令人发指的引文出处标注,体现了学者对自身研究的极端负责。对于我这种非专业人士来说,这些详细的注释就像是一张无形的导览图,即便遇到不懂的术语,也能顺藤摸瓜找到源头,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套书的时候,内心是充满怀疑的,毕竟“图说”这种形式,很容易流于表面,缺乏深度。但翻开之后,我发现自己错得太离谱了。这不仅仅是简单的配图解说,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深度对话。作者对细节的把握达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比如对某种特定刑具的描绘,那种细致入微的刻画,简直就像是历史现场的快照,让人不寒而栗,深切体会到古代司法的严肃与残酷。更让我佩服的是,在论述那些特定律例的演变脉络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套用现代的眼光去评判,而是极其克制和客观地展现了其历史合理性与局限性。这种冷静的叙事姿态,对于研究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财富。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沉浸在那些复杂的图示和旁白中,感觉自己对“律法”这个概念的理解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不再是冷冰冰的规则,而是活生生的社会契约的体现。
评分拿到书时,我首先注意到的就是它的开本和整体的重量感,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历史的重量。相较于现在很多追求轻薄化的出版物,这种厚重感本身就是一种承诺——承诺里面装载着的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真知灼见。我发现,阅读过程中,你会不自觉地放慢速度,因为那些图示需要时间去消化,文字也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深意。这是一种非常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它迫使你从快餐式的阅读习惯中抽离出来,进入一种更专注、更具反思性的状态。这套书与其说是供人阅读的,不如说是供人“参悟”的,它不是用来消遣的工具,而是陪伴你思考的良师益友。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历史、法律或社会学有兴趣的朋友,这绝对是书架上不可或缺的镇馆之宝。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眼前一亮!封面设计得古朴典雅,那种老旧书特有的墨香气息扑面而来,让人一下子就穿越回了那个时代。我通常对这类历史文献类的书籍不太感冒,总觉得枯燥乏味,但这次真是破例了。光是翻阅目录,我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这些“律例”时所花费的心血,那种对传统法律精神的敬畏和深入骨髓的理解,从每一个字里行间都能体会出来。它不像教科书那样只是冰冷的条文罗列,而是通过图说这种形式,将复杂的法律概念变得直观易懂。我尤其欣赏它在解释那些晦涩难懂的古代法制条文时所采用的旁征博引,既有对原文的忠实解读,又不乏对当时社会背景的深刻剖析,让人在学习法律知识的同时,也领略到了清代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这种将学术严谨性与通俗可读性完美结合的编排方式,在如今的出版物中实属难得,无疑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评分我向来对手边的史料都抱持着一种挑剔的态度,总觉得能找到新的解读角度很难。然而,这部《律例图说》却成功地做到了“以旧知新”。它将那些散落在浩瀚清代法规体系中的零散知识点,系统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清晰的逻辑网。举个例子,它对某一特定地方性条例的解释,直接点明了中央律法与地方实践之间的张力,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手法,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我开始意识到,法律的生命力,并不全在于文本本身,而在于它如何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被诠释和执行。这本书就像一把精巧的钥匙,打开了我们对清代基层治理结构认识的另一扇门,让我对古代社会运作的精细程度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