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四库全书政书类救荒活民书
定价:68.00元
作者:董煟
出版社:中国书店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514918731
字数:
页码:30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四库全书政书类救荒活民书》介绍:是书前有自序,谓上卷考古以证今,中卷条陈救荒之策,下卷备述本朝名臣贤士之所议论施行可为法戒者。书中所序,如以常平为始自隋,义仓为始自唐太宗,皆不能远考本原。然其载常平粟米之数,固《隋书》所未及志也。其宋代蠲免优恤之典,载在《宋史》纪志及《文献通考》、《续通鉴长编》者,此撮其大要,不过得十之二三。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对古代治理“效率与公平”的长期考察。我关注的焦点是那些“活民”的具体策略中,究竟有多少比例是真正落到了急需帮助的人手中,有多少则被层层损耗或截留。虽然书中没有直接的“反腐败”章节,但通过对赈灾款物流程的反复强调和对地方官员责任的严苛规定中,我能“读出”历代统治者对权力滥用的警惕。比如,它对“点验官吏”和“百姓举告”的鼓励措施,展示了自上而下的监督链条的努力构建。这让我联想到,任何救灾体系的有效性,最终都取决于人的执行力。这本书提供的详尽流程,实际上是试图用制度的刚性来弥补人性的弱点。对我而言,这是一份关于“如何将抽象的仁政转化为可执行的、可追责的流程”的千年智慧结晶,读完后,我对自己所处时代对公共资源的分配和监督体系,也产生了一种新的审视角度。
评分读到中后段时,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了“做什么”,更在于揭示了“为什么这样做”的深层逻辑。它不是一本单纯的“操作手册”,而是一本包含复杂政治考量的“决策支持系统”的古代版本。例如,在关于“流民安置”的部分,书中反复强调了“防范流民聚啸为乱”的重要性,这直接关系到王朝的统治基础。因此,那些看起来带有惩戒意味的安置政策,比如强制迁徙、设置特定区域管理等,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维护社会秩序的政治目的。这种将“人道主义救助”与“政治安全维护”相结合的复杂心态,是古代统治者必须面对的困境。阅读这些文字,我体会到了一种沉重的历史责任感——如何在避免人伦惨剧的同时,确保政权不被危机彻底颠覆。这种对制度背后驱动力的探究,使我对古代“大一统”思想下权力运行的制衡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它远比我们现代人想象的要精妙和残酷。
评分说实话,我当初接触这类古籍,更多是想找一些“活的历史”,而不是枯燥的条文汇编。《救荒活民书》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强烈的现实关怀色彩,它暗示着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如何让百姓活下去”,而不是单纯的理论构建。阅读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书中穿插了不少地方志的引文和官员的奏折摘录,这些“活”的材料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比如,书中描述某年淮河流域大旱,朝廷派员赈灾时,详细记录了救济粮被盗的案例,以及地方官员如何运用“以工代赈”的方式,组织灾民修筑堤坝,既解决了吃饭问题,又留下了基础设施。这些具体的“活民”案例,远比空洞的政策声明更有说服力。它展现了一种务实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治理智慧——理论的宏大叙事总是要有无数次失败的尝试和细微的调整才能最终落地生根。我仿佛透过这些文字,看到了那些在泥泞中蹒跚的灾民,以及在烈日下挥汗如雨的基层管理者,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制度背后的“人味儿”。
评分我习惯于从文献学的角度审视古籍的编纂体例和体例沿革。这部书在结构上展现出极高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它并没有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堆砌文献,而是根据灾害的类型(水灾、旱灾、蝗灾等)和救助的阶段(预防、发生、恢复)进行了清晰的划分。这种结构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信息组织学范例。更值得称道的是,它在引用不同朝代的文献时,通常会附带简短的“考证”或“异同比较”。例如,在论述“开凿义仓”的条款时,它会并列引述唐代、宋代和明代的具体规定,并指出不同之处在于对“入仓标准”和“动用审批权限”的差异。这种严谨的比较分析,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资料的简单汇集,更像是一部关于“救荒制度演化史”的微观研究。对于我这样希望了解制度变迁轨迹的研究者来说,这种编纂方式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省去了大量交叉比对的时间,它本身就是一座高度提炼的制度对比博物馆。
评分翻开这本《四库全书政书类救荒活民书》的封面,一股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仿佛能闻到故纸堆里特有的干燥与微尘。我本来是抱着一种学术探索的心态来阅读的,毕竟“政书类”这三个字就意味着它是一部官方的、系统性的典籍,理应收录了历代朝廷处理重大灾荒的制度、法规与经验总结。然而,当我沉浸其中时,我发现这本书给我的感受远不止于此。它不像许多教科书那样干巴巴地罗列条文,而是通过那些被精心编纂的章目,勾勒出古代社会在面对天灾人祸时的反应机制。比如,它详细记载了不同时期“常平仓”的设立标准、粮食调拨的流程,以及在瘟疫流行时,朝廷如何快速建立隔离和救济体系的细节。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赈济口粮”的量化标准,那精确到“每人日供几钱几分”的规定,让我深刻体会到古人对民生的重视程度,即便是在资源匮乏的古代,他们也试图通过精密的制度设计来维系社会稳定。这种制度层面的深度挖掘,远比我预想的要丰富得多,让我对古代国家治理的复杂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