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古籍丛编 第六辑 精装(共10辑1套装箱) 陈庆元,肖庆伟

台湾古籍丛编 第六辑 精装(共10辑1套装箱) 陈庆元,肖庆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庆元,肖庆伟 著
图书标签:
  • 台湾古籍
  • 古籍善本
  • 陈庆元
  • 肖庆伟
  • 台湾历史
  • 文化典籍
  • 文献
  • 历史研究
  • 中华文化
  • 珍稀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群洲文化专营店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477233
商品编码:30055806228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台湾古籍丛编 第六辑 精装(共10辑1套装箱)

定价:76.00元

作者:陈庆元,肖庆伟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3347723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丛编共10辑,收录元明清入台、在台文人诗文集36种。是对台湾古代一批有影响力的文人、官员文集所做的大型文献整理。其诗其文从多角度原汁原味地呈现台湾本土的社会历史及人文风貌,体现与祖国大陆水乳相溶的文化血缘关系。所有古籍原稿、刻本均从闽台两地各图书馆及纪念馆搜罗而来,且多未刊刻出版。此次出版,系在两岸各地馆藏家藏原稿、刻本的基础上,由海峡两岸学者对照文献的多种版本校订整理而成。
第六辑收录文献包括:《偷闲录(陈维英)、《观海集/海音诗》(刘家谋)、《石兰山馆遗稿》(施琼芳)、《宛羽堂诗钞》(徐一鹗)。

目录


文献总目

釣磯詩集(邱葵)
恬庵遺稿(蔣孟育)

第二輯
叢青軒集(許獬)
惠安王忠孝公全集(王忠孝)
留庵詩文集(盧若騰)
東壁樓集( 鄭經)

第三輯
臺灣外記(江日昇)
裨海紀游(郁永河)
東徵集/平臺紀略(藍鼎元)
使署閒情(六十七)

第四輯
小琉球漫志(朱仕玠)
海東札記(朱景英)
楊廷理詩文選集(楊廷理)
東槎紀略(姚瑩)

第五輯
北郭園全集(鄭用錫)
歗雲詩文鈔(林樹梅)

第六輯
偷閒錄(陳維英)
觀海集/海音詩(劉家謀)
石蘭山館遺稿(施瓊芳)
宛羽堂詩鈔(徐一鶚)

第七輯
劉秀峰遺集(劉秀峰)
泰階詩稿(李逢時)
西行吟草(李望洋)
陶村詩稿(陳肇興)

第八輯
誦清堂詩集(林豪)
東瀛紀事(林豪)
福雅堂詩鈔(林鶴年)

第九輯
栗園詩鈔(羅大佑)
臺海思慟錄(黎景嵩)
瑞桃齋詩文集(吳德功)
窺園留草(許南英)

第十輯
後蘇龕合集(施士潔)
臺灣雜記(黃逢昶)
守硯庵詩文集(吳锺善)

单种文献目次
點校前言
點校凡例
目次
正文
附錄(包括相關詩文輯佚及作者個人史料,諸家序跋、倡和與題詠,生平考、著述考,各家傳記、年譜年表)
參考文獻

作者介绍


主编陈庆元,台湾金门人,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文学院院长、古籍研究所所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福建区域文学和闽台文献研究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主要著作有《中古文学论稿》《沈约集校笺》《福建文学发展史》《蔡襄集校注》《文学:地域的观照》《三曹诗选评》《谢章铤集》等十余种,参与主编《福建丛书》等。
副主编肖庆伟,江西南康人,闽南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专业研究。主要著作有《北宋新旧党争与文学》《飘风急雨——新旧五代史随笔》《走向文化诗学》(副主编)、《增订注释全宋词》《唐宋词精华》等。

文摘


序言



《中国古代文史瑰宝:思想、制度与文化精粹》 一、 时代回响:先秦至隋唐的智慧与风骨 本套丛书以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为脉络,精选了自先秦时期至隋唐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阶段,涵盖了影响深远的思想流派、制度演变以及璀璨的文化艺术。它不是对某个单一朝代或领域的浅尝辄止,而是旨在勾勒出中华文明在这一关键时期的发展轨迹与精神风貌。 1. 思想的火花:百家争鸣与儒释道的新生 先秦诸子,精神的奠基者: 丛书将深入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我们并非仅仅罗列诸子百家的名号,而是要挖掘其思想的内核与时代背景。 儒家思想的源头与早期发展: 从孔子的“仁”与“礼”,到孟子的“性善论”和“民贵君轻”;从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法兼施”,到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形成。我们将考察这些思想如何回应当时的社会动荡,如何塑造了后世的政治伦理与社会结构。这部分内容将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会结合当时的史料,展现这些思想如何在实践中产生影响,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被如何阐释和发展。 道家思想的超脱与入世: 老子《道德经》中“道”的辩证哲学,庄子《齐物论》的逍遥精神,它们如何提供了一种超越现实困境的哲学视角,又如何在与政治、社会互动中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我们将探讨道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以及艺术审美产生的深远影响,并考察其在不同朝代的兴衰起伏。 法家思想的革新与实践: 从商鞅变法到韩非子集大成,法家思想如何以其严谨的制度设计和对君主权力的强调,为统一国家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支撑。我们将分析法家思想的优点与局限,以及其在中国政治实践中的反复出现和被扬弃的过程。 其他重要流派的贡献: 墨家的“兼爱非攻”与“尚贤”,名家的逻辑思辨,阴阳家的宇宙论,以及其他零散但极具价值的思想火花,都将被纳入考察范围,以展现先秦时期思想文化的多元与活力。 汉唐时期思想的融合与演变: 随着历史的推进,思想的交流与融合成为主旋律。 儒学成为正统: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非简单粗暴的压制,而是儒学与诸子学说,尤其是法家、阴阳家思想相结合的产物。我们将深入剖析汉代经学的发展,以及其如何为帝国统治提供意识形态支持。 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 丛书将专题探讨佛教如何自印度传入中国,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本土化,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派,如禅宗、净土宗等。我们会关注佛教在哲学、艺术、文学等多个领域留下的印记,以及其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普及过程。 道教的成熟与发展: 在佛教影响下,中国本土的道教也逐渐走向成熟,形成其独特的教义、神仙体系与斋醮仪轨。我们将考察道教在唐代的兴盛,以及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士人心态的变迁: 魏晋士人的玄学清谈,其背后是对人生价值的重新思考,对自由精神的追寻。唐代士人的群体意识、家国情怀,则在诗歌、文章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2. 制度的演进:从分封到中央集权,从察举到科举 早期政治制度的探索: 从夏商周的宗法制、分封制,到秦朝建立的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再到汉代的内外朝制度,丛书将梳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初步构建过程。 秦汉帝国的统一与制度创新: 统一文字、度量衡、车轨,建立中央集权官僚体系,这些制度创新如何为中国长期的政治稳定奠定基础。我们将分析秦朝短暂而深刻的改革,以及汉朝在巩固和完善这些制度方面的努力。 魏晋南北朝的动荡与制度的局部调整: 在民族融合与政权更迭的大背景下,一些制度出现断裂与变形,但士族门阀制度的兴衰,以及地方割据的出现,也为后来的制度变革提供了历史契机。 隋唐盛世的制度典范: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高峰。 三省六部制的成熟: 三省分工协作,六部各司其职,有效提升了行政效率,制约了皇权。我们将详细解析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以及其在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史上的重要地位。 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发展: 科举制度的出现,打破了魏晋以来门阀世袭的选官制度,为更多寒门子弟提供了进入仕途的机会,极大地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也为中央集权提供了人才保障。丛书将深入探讨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及其对社会结构、教育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均田制与租庸调制: 土地制度的改革,如均田制,以及赋税制度的调整,如租庸调制,是隋唐时期国家财政和经济稳定的重要支柱。我们将分析这些制度的设计理念、实施效果及其历史局限性。 3. 文化的辉煌:文学、艺术与科技的交融 文学的曙光:诗歌、散文的繁荣: 先秦诗歌的朴素与抒情: 《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反映的社会生活、情感表达,为后世文学树立了典范。 楚辞的浪漫与想象: 屈原作品中瑰丽的想象、炽烈的爱国情怀,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 汉赋的铺陈与华美: 汉代赋的出现,以其宏大的篇幅、华丽的辞藻,展现了帝国鼎盛时期的气象。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革新: 建安文学的“风骨”,正始玄言诗的清雅,以及陶渊明田园诗的超脱,都展现了这一时期文学的独特风貌。 唐诗的巅峰: 丛书将重点呈现唐诗的黄金时代,从初唐的四杰,到盛唐的李白、杜甫,再到中晚唐的白居易、李商隐等,不同风格、不同主题的诗歌将一一呈现,分析其艺术成就与思想内涵。 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绘画的初步发展: 从史前岩画到汉墓壁画,再到魏晋的顾恺之、唐代的阎立本、吴道子,我们将考察中国早期绘画的发展脉络,以及其在人物、山水、花鸟等方面的初步探索。 书法艺术的演变: 篆、隶、草、楷、行,中国书法的演变与各位书法大家的风采,将在此呈现,展现文字作为艺术的独特魅力。 雕塑与工艺美术: 佛教造像的精美,青铜器的巧夺天工,陶瓷的发展,都将是本套丛书不可或缺的部分,展现古代中国人民卓越的创造力。 科技的萌芽与发展: 天文、历法: 中国古代在天文观测、历法制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支撑。 医学的贡献: 《黄帝内经》等医学典籍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历代名医的实践更是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医学理论。 造纸术、印刷术的先驱: 纸张的发明和印刷术的早期探索,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对知识的传播产生了革命性影响。 二、 历史的深度:史料的考证与解读 本套丛书并非简单地进行历史事件的堆砌,而是着重于对史料的梳理、考证与深入解读。 原始史料的呈现: 许多珍贵的古代文献,经过严谨的校勘和注释,将被原汁原味地呈现给读者,让读者能够直接接触到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学术研究的精华: 丛书将汇集国内外一流学者对相关历史问题的深入研究成果,对疑难问题进行辨析,对史学观点进行梳理,力求展现学术研究的前沿与深度。 多角度的解读: 历史并非铁板一块,同一事件、同一思想,可能存在多种解读。本套丛书将努力呈现不同学者的观点,鼓励读者进行独立思考和批判性阅读。 文本的精良: 严谨的校勘、准确的注释,以及精美的装帧设计,都体现了对学术研究的尊重和对读者阅读体验的重视。 三、 传承的意义:连接过去与未来 《中国古代文史瑰宝:思想、制度与文化精粹》旨在通过对中国古代悠久历史的学习,帮助读者: 理解中华文明的根基: 深刻认识中华文明为何能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汲取历史的智慧: 从先贤的思想、先辈的经验中,汲取解决当下问题的智慧和启示。 传承民族的精神: 了解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特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促进学术交流: 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学者提供珍贵的资料和研究范本,促进海内外学术交流。 这套丛书,是一次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回溯与致敬,也是一次对中华民族精神基因的深度挖掘。它将为每一位热爱中国历史、渴望了解中华文明的读者,打开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带来一场深刻的思想与文化的盛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厚重而精良的材质,即便是远观也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度。封面设计上,既有传统书卷的典雅,又不失现代印刷的精致,那种沉甸甸的压手感,仿佛捧着的不只是一本书,而是一段流淌着时光的记忆。尤其是当我小心翼翼地翻开它时,内页的纸张质感,油墨的细腻度,都透露出一种对古籍原貌的尊重和还原。这套书的印刷质量非常高,字体的排版清晰、考究,即便是复杂的古文校注,也丝毫不会让人感到阅读上的吃力。对于一个珍视实体书收藏的人来说,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简直是无可挑剔的享受。能够将如此重要的文献以如此精美的形态呈现出来,实属不易,足见编者和出版方在工艺上的用心良苦。

评分

我关注学术书籍很久了,深知一套好的丛书对于一个研究领域的重要性。这套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这一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和坚实的基础。它不仅仅是为图书馆添置了一部馆藏,更是为未来的研究者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平台。我期待着能将我手头零散的参考资料与这套书中的权威文本进行对照,相信能在我的研究方向上取得新的突破。这套书的出版,标志着对台湾古典文献整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更为精细化的阶段,其学术地位和实际应用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可以说是目前市场上不可多得的重量级参考工具书。

评分

我花了几天时间仔细研读了其中几篇篇幅较长的文章,感受最深的是其内容的广博与深入。这套丛编并非仅仅是简单地将旧籍汇编,而是能看出背后付出的巨大心血。作者们在考据上极为严谨,对于一些历来众说纷纭的版本差异,他们提供了详实的比对和独到的见解,这对于做学术研究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地方志和家族谱系部分的处理方式,那些被长期淹没在浩如烟海史料中的细枝末节,经过梳理和注释后,重新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读起来,仿佛能与数百年前的文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思考脉络和文化氛围,这种深度挖掘的价值,远超一般通俗读物。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丛编”这类汇集性读物抱持着一种保留态度,总担心会因为收录内容的庞杂而显得零散或缺乏中心主旨。然而,这套《台湾古籍丛编》成功地构建了一种内在的有机联系。它并非简单的碎片堆砌,而是围绕着台湾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经济活动和思想流变,进行了一个非常清晰的脉络梳理。在阅读不同辑次和篇章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不同史料之间是如何相互印证、彼此补充的。这种整体性的编排视角,使得读者在获取单个文本信息的同时,也能对台湾古代社会的整体面貌形成一个更加立体、宏观的认知框架,这一点非常值得称赞。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注释系统做得相当人性化。面对古代文献中大量生僻的字词、典故和复杂的社会背景,一套优秀的索引和批注是能否顺利进入文本世界的关键。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注释不仅准确,而且分布得体,既不会过度打断阅读的流畅性,又能在需要时提供及时的背景支撑。特别是对于一些涉及到特定地域风俗或宗教仪轨的解释,常常能看到编者旁征博引,将复杂的概念用清晰的语言阐释出来,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即便是初涉台湾古籍研究的读者,也能较为顺畅地进入学术殿堂。这种细致入微的关怀,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愉悦的探索之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