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做孩子的心理医生(修订本)
定价:26.00元
作者:张曼华著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6-01
ISBN:978750217712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倾诉阳光心语,倡导阳光教育,打造阳光少年。
内容提要
《做孩子的心理医生》正是一本写给爱孩子的父母们的书,它从多个角度与父母们一起来分析孩子的行为,了解孩子的心理,并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帮助孩子,教育孩子,使我们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长大、成才。
不过请您记住,本书不是用来“纯阅读”的,而是应该照着其观念和方法实际去做的。也就是说,你要做一个能给孩子实际帮助的“心理医生”。如果你能做到这点,使孩子身心健康,孩子将来就不会有很多心理障碍,这不也正是我们爱孩子的真正目的吗孩子是独立的人,如何教育他们,是父母的职责。
目录
紧张:害怕狐狸的纸老虎
恐惧:怕“鬼”的孩子
自卑:找不准人生原点的十字架
自负:眼里只有天空,没有大地
嫉妒:孩子心中的一根刺
叛逆:向左走,向右走
浮躁:双脚永远踩不牢大地
害羞: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
脆弱: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懒惰:躺在路边却不愿意伸出手的乞丐
依赖:离不开太阳的月亮
自私: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
虚荣:华衣彩装后的浅薄
报复:野性的蔓草
撒谎:缚身的绳索
偷窃:仅仅是“拿”吗
孤僻:漂浮在大海上的一叶小舟
焦虑:雷雨来临前的夏日
厌学:成长中的溃疡
作弊:巨大而不够坚固的城堡
狂躁:雨中飞泻的瀑布
抑郁:夏季里的阴雨天
强迫:终于知道了什么叫“身不由已”
中庸:怎么就成了孔夫子
早恋:青涩的橄榄
后记
作者介绍
张曼华 首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 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 1991年起从事医学心理学的教学、科研、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对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家庭婚姻问题、临床各种心身疾病的心理咨询及治疗有较深入的研究,多次参与主持青少年的团体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可以说是颠覆性的,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作为父母的角色。过去,我总是习惯性地扮演“决策者”和“纠错者”的角色,认为只要把孩子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他们的成长就会一帆风顺。然而,这本书却旗帜鲜明地指出,孩子的心理健康才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基石,而我们很多时候正是因为忽略了这一点,反而给孩子带来了不必要的压力和困扰。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和理论分析,揭示了许多家长在育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误区,比如过度保护、过度控制、或是对孩子的情绪反应过于轻描淡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情绪传染”的章节,书中提到父母不良的情绪很容易传递给孩子,让他们承受不属于他们的负担。这让我反思了很多我自己的行为,我常常因为工作压力大而对孩子发脾气,事后又觉得愧疚,但却没意识到这种情绪的传递对孩子造成的长期影响。书里提供的解决策略也并非空泛的理论,而是非常具体且可操作性强的。比如,它教会我如何识别孩子情绪背后的真实需求,如何通过陪伴和共情来安抚孩子,而不是简单地命令或者压抑他们的情绪。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育儿知识,不如说是在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疗愈和反思,让我更加理解和尊重自己的孩子。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育儿观经历了一次“洗礼”。我过去总是觉得,孩子的问题都是他们自己的问题,而我作为家长,只需要负责监督和纠正。但这本书却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孩子行为的背后,其实反映的是家庭系统的问题,而家长恰恰是这个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作者没有把孩子的行为简单地归类为“好”或“坏”,而是引导我们去探索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动机。比如,孩子沉迷游戏,与其一味地禁止,不如去了解他为什么会沉迷,是因为现实生活中有缺失,还是因为在游戏中能获得成就感。书里提供了一种非常“非暴力”的沟通方式,鼓励家长用理解和接纳的态度去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和打压。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因为我承认自己以前在面对孩子犯错时,常常会情绪失控。书中的一些关于“同理心”的练习,也帮助我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理解他们的感受。这本书让我明白,教育孩子,更多的是一种“陪伴”和“引导”,而不是“控制”和“命令”。它让我更加愿意花时间和心思去了解我的孩子,去倾听他们的心声,从而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评分这本书真是太出乎意料了,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厚重的学术著作,结果读起来却像是在跟一位资深又亲切的朋友聊天。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没有那些复杂的心理学专业术语,即使是没有一点心理学背景的家长也能轻松理解。作者在开篇就点出了一个很普遍的痛点:我们很多时候并不知道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只是用自己的经验和判断去“治疗”他们,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书里举了好多生活中特别真实的例子,比如孩子不愿意上学、和小朋友打架、对父母发脾气等等,这些场景我都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影子。读完这些案例,再看作者的分析和建议,真的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尤其是关于“倾听”的那一部分,我以前总觉得孩子说得太多太烦,现在才明白,那可能正是他们内心深处渴望被看见、被理解的信号。书里还提供了一些具体的沟通技巧,比如如何用“我”开头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孩子,这一点对我影响很大。我尝试着用书里的方法和孩子沟通,发现效果真的比以前好多了,孩子似乎也更愿意和我敞开心扉了。总的来说,这本书就像是一本“心理急救箱”,为家长提供了一个快速有效的解决方案,让我们不再面对孩子的心理问题时束手无策。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相当有启发性,它让我意识到,原来很多我们认为“正常”的孩子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作者没有把孩子简单地看作是“听话”或“不听话”的存在,而是把他们看作是一个个独立而有情感的个体,有自己的世界观和感受。书里探讨了很多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常见困境,比如分离焦虑、同伴关系冲突、学习困难等,并且深入分析了这些困境产生的原因。我最喜欢的是作者对于“界限感”的探讨。以前我总觉得家长就应该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但这本书让我明白,过度的溺爱反而会剥夺孩子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甚至让他们产生不健康的依赖。它鼓励家长在关爱孩子的同时,也要帮助孩子建立清晰的自我界限,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负责。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我发现自己有时候会因为心软而答应孩子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事后又后悔。书中的一些引导性问题,也帮助我开始审视自己和孩子的互动模式,思考我是否在无意中强化了孩子的不良行为。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能够帮助家长们“换位思考”,从孩子的视角去理解他们的困惑和行为的书。
评分我可以说,这本书简直是我育儿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我一直以为,只要我努力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他们就一定会幸福快乐。但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温和却又极具力量的方式,告诉我,孩子的内心世界才是真正需要我们去关注和滋养的。书中没有生硬的理论,也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孩子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和需求。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一个关于“安全感”的章节,作者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把安全感比作孩子内心的“充电宝”。当孩子感受到充足的安全感时,他们才有勇气去探索世界,去尝试新事物。这让我意识到,我平时对孩子的一些“批评”和“否定”,可能正在一点点地消耗他们的安全感。书里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技巧,比如如何用积极的语言来鼓励孩子,如何处理孩子的情绪爆发,以及如何与孩子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结。我尝试着去运用这些方法,发现孩子似乎也变得更加自信和开朗了。这本书让我明白,成为一个“好父母”,不仅仅是提供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成为孩子情感上的支持者和引导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