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人生设计在童年——哈佛爸爸有话说
定价:38.00元
作者:(美)高燕定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54958910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主人公的成功和受益读者的事迹,就是编辑推荐*好的注解。 高倩在职场包括家庭生活上的成功,既是高燕定个人家庭的幸福,也是他交给千家万户的一份答案:因为,《人生设计在童年》的核心内容就是高倩成长的经历。高倩成功,证明了高燕定教育理念和实践的成功,也是给千万接受高老师教育思想的家长和孩子们的一份保证书。天下父母,谁不想拥有一个高倩那样的女儿?天下学子,谁不想像高倩那样先进哈佛,再读哥大,进入世界*机构工作,从事自己*爱的事业呢?——真格基金创始人、新东方联合创始人徐
整整十年了,《人生设计在童年》这部书放在我书架的**,它犹如一束光,照耀着我们全家一路走来的亲子之路。送儿子去哈佛读书的前夜,蓦然回首,我忽然发现,它其实不是一部书,而是一门生命的哲学。——旅美文学评论家、哈佛妈妈陈瑞琳
内容提要
本书自2005年出版以来,重印达二十余次,纪念版新增了数篇文章,让关心高倩成长的广大读者了解其近况,同时,也是对高燕定先生“人生早设计”理论的再次印证。原书以作者女儿高倩的成长过程为线索,讲述一个普通中国女孩,如何在父亲的引导下,从小树立人生理想和职业目标,在预期的人生轨迹上奋力追梦,一步步达到理想目标?如何跨越中美教育的巨大鸿沟和差异,成为美国华尔街*律师事务所出庭诉讼律师?并用事实传达这个理念:在规范化的社会里,人生是可以设计的,而且应该从童年开始;有了科学、理性的人生规划,人们完全可以不凭机遇、不靠伯乐,按部就班地、可预见性地获得自我认识意义上的、必然的成功。 作者以在美国大学21年的工作经历、对教育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向读者展示了精英人才的培养之道,倡导“超前”的童年人生设计和职业规划思想,阐述职业发展教育中“自我认识、教育与职业的关系、职业计划”三大环节的合理性、科学性和重要性,为学生及家长描绘出顺利实现人生价值和到达理想彼岸的蓝图。本书曾被评为2006年全国十大家庭教育图书。
目录
目录
一、人生设计在童年
1.人生设计在童年
2.美国孩子都自由发展吗
3.提倡“早恋”
4.职业意识从娃娃抓起
5.素质教育和职业规划
——始于6岁的美国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
6.职业发展三部曲
——自我认识、教育与职业、职业规划
7.职业预备期要多长
——提出一个新概念
8.早期人生设计
——父母、孩子、教育者和社会的共同课题
二、目标与奋斗
——从理想到必然
1.多姿多彩的基础教育
2.综合素质的“标准公式”
3.给她一个梦,点燃一把火
4.哈佛有什么错
5.爱好、能力、价值观和发展
6.优化人生路线图
7.订好计划、设计人生
8.探索人生目标的“捷径”
——想成为→如何成为→准备好,成为
三、自主学习与自我教育
1.小女初到美国
2.一切从头开始
——5岁,天,在美国自己上学
3.创造语言“交流”环境
——爱丽丝漫游仙境
4.让孩子给大人讲故事
5.为孩子找好书
6.家长能教什么
7.9岁背SAT/GRE单词
8.音乐教育的意义
9.“放羊”和“开小灶”
——中西合璧
10.不要让学校干扰教育
11.从小写简历,产生巨大内动力
四、“超前”是成功的基础
1.起跑早就开始了
2.让孩子忙起来
3.“超前”带来自信
4.10岁自学两门大学外语
——几岁开始学外语好
5.人人都是外语“天才”
6.该出手时才出手
——跳级不跳级
7.助长不拔苗
五、家长该当什么角色
1.怎么当“两面派”
2.全家克制爱好
3.该牺牲就牺牲
4.“合理”的高标准要求
5.为孩子创造机会
6.珍惜、欣赏孩子的成果
——从日记到出书
7.教孩子感恩
——给老师们“发奖”
8.让孩子体验艰苦
——一起“拓荒”,盖房子
9.当好啦啦队
六、走向社会,不做“井底乌龟”
1.走出家门长见识
——从天才少年中心开始
2.不做“井底乌龟”
3.暑假怎么度过
4.和大人在一起
5.做义工和打工
七、研究习
1.写作带动思考
——记录寻根之旅
2.说教没必要
3.读书人要“读书”
4.文学作品要“早读”
5.论文——教育的核心
6.两年几十万字都写啥
7.研究能力的培养
八、疲于奔命的高中
1.对美国高中生的偏见
2.高中后两年有多少事
3.耗时间的演讲比赛
4.选美:另类挑战
5.模拟美洲国家组织比赛
6.东方巡演之梦
九、追逐梦想,演绎人生
1.感受法律
2.体验法律
3.走进法律
4.法学院的宝塔尖
十、尾声
1.圆梦哈佛
2.大学不是目的地
3.准备再出发
4.父与女
5.哈佛爸爸没话说
6.有意外也有惊喜
7.选择和未来
附录一:高中作文
附录二:法庭上的终结辩论
——高中模拟法庭比赛
附录三:一岁姑娘的眼睛/陈瑞琳
——读高倩同学的新书《少女中国行》
附录四:十一年级一个月日程安排
附录五:美国《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作者介绍
高燕定先生1986年旅美,在美国大学任职21年,从事独立升学顾问工作20年。2007年回国创办“燕定美中教育”,提供高水准的教育规划和美国留学相关服务。热衷教育研究和考察,深入了解美国教育。30年来,以独特的视角潜心探究美国教育文化,融合中西方教育思维之优势,形成对精英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独到见解。 首倡从童年就开始进行科学、理性的人生设计、职业规划的理念;呼吁青少年从小树立人生理想,增强职业意识,家长与子女一起进行科学的早期职业规划。他不仅是中国中小学生早期职业规划的启蒙者,也是全国性大规模的美国本科留的开拓者和引导者。 在力作《人生设计线路图》中,以升学顾问的眼光,结合真实案例,详细、深入地论述了美国教育、留学规划与人生设计理念,该书成为美国留学经典著作。《美国大学》详细介绍美国160所大学和100所文理学院,并以30个成败案例诠释独创的美国大学申请战略。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吸引力在于,它并非一本传统的育儿手册,更像是一位智者在分享他对人生和教育的深刻洞察。作者以一种近乎哲学的高度,探讨了童年时期在一个人一生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他没有提供一套标准化的“成功秘籍”,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和“是什么”。“人生设计”这个词,在书中被赋予了更深的含义,它关乎价值观的塑造,关乎情商的培养,关乎好奇心的保持,甚至关乎面对挫折的韧性。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过程”的强调,那些看似无意义的玩耍、探索,其实都是在为未来的“设计”积累素材和经验。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成年人眼中“不务正业”的行为,恰恰是孩子在进行最本能、最纯粹的人生“实验”。书中也触及了一些让为人父母者感到焦虑的问题,比如如何平衡规则与自由,如何引导孩子发掘自身潜能,但作者的处理方式始终是平和而富有启发性的,他鼓励父母成为孩子的支持者和观察者,而不是控制者和规划者。读这本书,就像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轨迹,以及作为父母所肩负的责任,更深刻地理解了“蹲下来”倾听和陪伴的重要性。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直观感受,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惊喜。作者以一种亲切而又不失深刻的口吻,将“人生设计”这个概念,巧妙地融入了对童年时光的描绘之中。他没有高高在上地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生活片段,展现了童年时期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点滴,如何悄悄地为一个人的一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尤其被书中对“玩耍”和“犯错”的重新解读所打动。在我们的普遍观念里,玩耍似乎是“不务正业”,犯错更是要极力避免的事情。但作者却告诉我们,恰恰是那些自由的玩耍,才能激发孩子无限的创造力;恰恰是那些勇于尝试的犯错,才能教会孩子宝贵的经验和韧性。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在追求“成功”人生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童年这个最关键的“设计”阶段。它不是关于如何为孩子规划一条笔直的通往成功的道路,而是关于如何为他们提供一个肥沃的土壤,让他们能够自由地生长,设计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读罢全书,我感觉自己对亲子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如何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将“人生设计”这个宏大的概念,巧妙地嫁接到了童年的土壤上。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他并没有用生硬的理论来论证,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形象的比喻,将那些抽象的教育理念具象化。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好奇心”和“想象力”的珍视,它们被描绘成孩子最宝贵的财富,是未来一切可能性的大门。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追求效率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倾向于给孩子“有用”的知识,而忽略了那些看似“无用”却能滋养心灵的养分。这本书恰恰相反,它提醒我们,童年时期最纯粹的快乐和最自由的探索,才是人生最坚实的“设计”基础。作者并没有回避现实中的挑战,比如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价值观,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保护他们的天性,但他总能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充满了智慧和人文关怀。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有了新的维度,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引导和人格的塑造。它像一股清流,洗涤了许多关于育儿的焦虑和迷思。
评分翻开这本书,仿佛回到了那个充满无限可能的童年。作者的文字带着一种温暖而坚定的力量,让人忍不住想要跟随他的脚步,去探寻那些被遗忘的珍贵记忆。那些关于游戏、关于想象、关于一点点小小的叛逆,在字里行间鲜活起来,仿佛还能闻到阳光晒在身上的味道,听到孩童时期的笑闹声。读着读着,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自己小时候的画面,那些模糊却又深刻的片段,一点点被唤醒,带来一丝丝怀旧的情绪。书中关于“人生设计”的理念,虽然标题如此,但并没有冰冷地说教,而是通过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描绘,一点点渗透进来。它不是在教你如何规划宏伟蓝图,而是在提醒你,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童年经历,其实已经悄悄地为你的人生打下了怎样的底色。它让人反思,在我们忙碌于追求“更好”的人生时,是否忽略了童年这个最重要的“设计”阶段。这本书就像一个温柔的向导,带你重新审视那些看似平淡的往事,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能量,以及那些塑造我们今日模样的初心。它让我重新思考,对于下一代,我们究竟应该给予什么,又应该如何去引导,才能让他们在未来的设计中,拥有最坚实、最闪耀的基石。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久违的温暖和深刻的共鸣。作者并没有用干巴巴的理论去阐述“人生设计”的宏大叙事,而是将它融入到对童年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绘之中。那些关于游戏、关于探索、关于孩子纯真的视角,在字里行间流淌,仿佛重新打开了我尘封已久的童年记忆。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内在驱动力”的强调,它不像许多功利性的教育理念那样,只关注外在的成就,而是回归到孩子内心深处的渴望和兴趣。作者用一种柔和而坚定的力量,引导读者去思考,究竟什么才是真正能够驱动一个人一生不断前行的动力。他在书中并没有提供一套简单的“解决方案”,而是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启发我们去发现那些潜藏在童年时光里的智慧。这本书让我反思,在当下这个充满竞争和焦虑的社会,我们是否过于急功近利,而忽略了童年这个最宝贵的“设计”阶段。它让我重新认识到,那些看似平凡的童年经历,其实才是塑造一个人品格、价值观和人生走向的基石。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不再是从结果导向,而是回归到过程的珍视和心灵的滋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