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的成功99%靠妈鼓励:我这样将两个性格迥异的孩子培养成才 9787550712027

好孩子的成功99%靠妈鼓励:我这样将两个性格迥异的孩子培养成才 978755071202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美云 著
图书标签:
  • 亲子教育
  • 育儿经验
  • 鼓励
  • 性格培养
  • 家庭教育
  • 正面教育
  • 儿童心理
  • 成功教育
  • 妈妈的智慧
  • 教育方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末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ISBN:9787550712027
商品编码:3014972036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好孩子的成功99%靠妈鼓励:我这样将两个性格迥异的孩子培养成才

定价:29.80元

作者:陈美云

出版社:海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50712027

字数:

页码:17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她,陈美云,自称平凡的母亲
  用“鼓励式教养”教出“华人之光”——吴季刚
  及放下医学光环,勇敢做自己的长子——吴季衡
  鼓励不是一味的赞美,而是适才适性制定教育方法
  每个孩子都是上天给父母的礼物,如何恰当地鼓励,让这份“礼物”发挥“天赋”,一直都应是教养孩子的出发点。
  陈美云说:生命的美妙在于独特,尊重每个生命的独特性,充分理解孩子的个性,发现他们的优点。这是爱的艺术,也是良好亲子关系的起点。
  一位母亲长达10多年的教育经验
  一路摸索与调整,总结得来的“鼓励式教养”
  ★ 避免过度保护,让孩子尝试自我挑战
  ★ 教养要有主见,不应随波逐流
  ★ 打开心胸,接纳孩子的兴趣,做他们的“助梦者”
  ★ 培养孩子才艺要让他们“have fun”,别让压力浇灭兴趣
  ★ 孩子的竞争力从家庭教育做起,生活能力、适应能力及语言沟通能力是的三大生存利器。

内容提要


比孩子的成功更令人动容的,是教育路上的挫折与挣扎。父母的职责便是发现孩子的特质,让他们能拥有梦想的一片天。
  吴季刚说, 每个故事都要有一位英雄,一个好人和坏人,这样故事才会精彩。妈妈陈美云就是他们故事里的“英雄”,从小品学兼优的哥哥吴季衡就是“好人”,而那个“坏人”——古灵精怪的捣蛋鬼就是自己。季衡是长子,个性内敛怕生,吴妈妈并没有强迫他改变本性,反而认为沉稳也是一种特质,悉心培养,后来成功地将他培养为企业家;季刚虽然是男孩子,却爱玩洋娃娃,这让吴妈妈饱受异样眼光,但她却看出孩子的天赋,打破传统教育理念,将他培养成全球时装设计师,他更被誉为“华人之光”。
  吴妈妈不认为自己是“英雄”,她说父母能给孩子真正的爱,是让孩子在每个阶段都能发现、接纳自己,并让天赋发光。
  正确的教养应从“观察”开始,用爱与鼓励开发孩子的天赋。

目录


前 言 美国夫人米歇尔穿上季刚设计的礼服 1

章 爱的实践艺术1

花时间观察孩子 3

适合的才是好 4

是孩子难带吗? 6

生命的美妙在于独特 7

教养方式要随时调整9

过夜、暑期活动,训练独立个性 10

自己搭飞机到美国 11

用爱联结孩子的天赋15

别受限于传统价值观 16

当天分碰上现实环境 17

用鼓励的教导方式 19

课外学习要Have Fun!21

好动男孩也能安静弹琴 22

适时“放水”,解除学习压力警报 22

语言学习要生活化 24

要让孩子学会游泳 25

打造正向成长的环境29

自己投票给自己 30

忧心两个孩子的未来 31

“爱的实践艺术”思维:教出孩子的天赋 34

第2章 掌握教养时机,播下观念的种子36

学习的本分:有始有终39

坚持孩子回台参加期末考试 39

适应国外教学方式 41

移民,不是把孩子丢出去 42

亲子沟通之道:用说服代替命令 4  

拒读穿制服的学校 45

学习面试礼仪的机会 47

季刚对主考官的提问 49

妈妈,你要我做哪一国人?53

只跟两兄弟讲中文 53

感冒就是不能到校上课 55

我们可以把台北的家搬来吗? 56

外国家教教我们的三堂课59

差点误把家教辞退 60

孩子被欺负了,怎么办? 62

分享,让人生更美好65

加拿大的文艺生活 65

不忘饮水思源 67

以两个孩子为荣 69

主动对人付出关心 70

“掌握教养时机”思维: 趁早播下观念的“种子” 74

第3章 放手,教出孩子的生存力76

做孩子梦想的协助者79

从接纳兴趣到培养天赋 80

不能以貌取人 82

季刚的小生意 85

我要自己做生意 86

从受中学到经验 87

学习别怕做白工91

获得纸黏土认证 92

把人生画布的笔交给孩子95

不想念医学院 96

成就孩子的快乐 97

我的期待VS 孩子的选择101 

与孩子的五个约定 102

期待落空后的尊重 104

迟来的毕业证书 106

培养能在全球舞台生存的孩子109

别保护过头了! 110

训练孩子走出去的胆识 111

学会两种以上语言 113

“放手,教出孩子的生存力”思维:勇于自我挑战,更有竞争力 114

第4 章 信任与爱,创造与孩子的紧密连接116

跟上孩子的成长速度119

认真执行语言学习目标 120

终于会用英文争取自身权利 121

穿越时差的情书125

三票听我这一票 125

写信维系夫妻情感 127

从情书到家书 128

重回职场 129

新时代妈妈要好好爱自己 130

因为你是家人133

处理情绪不要穷追猛打 134

多了一个家人 135

爱的控球后卫 139

创造家族间的联结 139

经营公平的爱143

用行动表示公平 143

手足是人生支持的力量 145

“创造与孩子的紧密联结”思维:信任与爱是关键 148 

第5章 爱的是非选择题 150

移民到底好不好?何时是送孩子出去的好时机? 153

选择保姆,有没有什么建议? 154

孩子功课需要人盯,我们每天轮流陪他做功课,这样对吗? 155

快乐是童年的权利,人情世故长大后再教就好。 155

如何教出有气质的孩子? 156

青春期的孩子要特别读男校或女校吗?要如何了解孩子的状况呢? 157

孩子在学校被欺负了,如何处理? 158

孩子哭闹时,可不可以打? 158

怎么创造亲子的亲密感? 160

如何做一个好妈妈? 160

全职妈妈需要打扮自己吗? 161

孩子谈恋爱的对象我不喜欢,想反对到底。 163

该怎么为孩子选择好的学校? 164

孩子想念职业技术大学,不想念普通大学,这样好吗? 165

孩子想读的专业很冷门,怕他毕业后,将来找不到工作。 167

孩子想去打工,好吗? 168

孩子喜欢打电玩,太过爱漂亮,但我认为不好,禁止他这么做。 168

给妈话 171

采访后记 173


作者介绍


陈美云,“全能妈妈”,她毕业于中国台湾台南科技大学家政系,获得中华企经学会高阶管理硕士。婚后辞去工作,专职家庭主妇。她曾为了能让孩子更能发挥自己的长处,独自带着两个孩子到美国、加拿大念书。她长期与先生分居两地,但两人的感情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她对夫妻相处之道也颇有一番心得。
  如今,她回归职场,并任圣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品鲜璞食股份有限公司食艺总监。她可谓爱情、事业、家庭三丰收的人生大赢家。

文摘


第5章 爱的是非选择题
  到底是谁对?究竟谁有道理?
  是父母跟不上新时代的脚步,还是孩子无法理解上个时代的人的苦心?
  生了就要养,养了就要教,教养是一系列的生命故事,也是费心力的工程。从幼儿、青少年到成年人,启动教养工程是父母们会面临的爱的是非选择题。教养没有一套全体适用的准则,但有可供参考的共通观念。
  此部精选吴妈妈(陈美云)在各大演讲中,父母常请教的教养问题。
  移民到底好不好?何时是送孩子出去的好时机?
  如果孩子不适合“台湾”的教育环境,父母的经济能力也许可,可以带孩子到国外求学,让他们有机会开眼界,以及接受更开放思维的西方教育方式,这对孩子的成长之路是有正面帮助的。
  至于何时,我个人建议,孩子读完初一、初二课程再出去是比较适当的年纪。此时孩子的中文已有程度,英文基础也够扎实,语言测验成绩高,较有机会申请到好的私立学校。
  的移民方式是全家一起去,但基本上,很少有家庭能够做到,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是父母其中一人跟着前去,陪伴在孩子身边。
  我在温哥华那几年,看到太多因没有父母陪伴,孩子出问题的例子。孩子寄宿在别人家,或是父母隔一段时间才来看孩子,一次只住个几天,没有真正长期跟孩子相处。其中,令我感到遗憾的是有位移民来温哥华念中学的孩子,一个人住在父母帮他买的房子里,妈妈两三个月才来一次,结果这个孩子受不了孤独寂寞,郁郁寡欢,后来自杀了。
  听邻居转述,那孩子的遗书上写着:“回家后,家里永远只有我一个人,我真的非常寂寞。我死后,希望妈妈把我葬在温哥华,这样同学也能来看我。”
  若孩子还只是初中生,这样半大不小的年纪,让他独自在国外生活与求学,真的很危险。寄住亲戚或朋友家也不尽理想,因为别人很难帮你拿捏管教孩子的分寸与尺度。
  选择保姆,有没有什么建议?
  现在很多是双薪家庭,无法自己带小孩,很多父母为了方便,往往是老大给谁带,老二就往那里送,虽然这样对父母来说接送比较方便,但有时两个孩子个性实在不太相同,给同一位保姆带不见得好。找保姆时,除了要考虑环境的安全、干净,保姆有爱心等,重要的事是
  孩子的个性是否适合这样的保姆。
  通常,老大的个性比较温顺乖巧,个孩子大部分是众人期待的,祖父母也会特别宠。如果选择退休的军人、公务员、老师当保姆是不错的,她能够按部就班地教导孩子日常生活的规矩,如坐姿、吃饭等。
  老二通常比较古灵精怪、有想法、活泼好动,因为人的生存本能会让他想办法让自己被大人看到,所以他要展现自己。如果也把老二送去这样一板一眼的保姆家,她的教法对孩子来说可能就会缺乏创意,保姆也会抱怨老二很难带。
  所以父母千万不要怕麻烦,找保姆时也要注意这个保姆是否适合孩子的个性。
  孩子功课需要人盯,我们每天轮流陪他做功课,这样对吗?
  季衡的成绩很好,我从他幼儿园开始,每天都会陪他读书,孩子写完功课后,我还会检查,看到错误,再让他改正一遍。到了小学四年级,先生忍不住说话了, 要我不要再陪读。先生说:“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你没有陪他,他会变成什么样子?”当时我舍不得,很怕孩子的成绩会从名、一百分掉下来。
  先生劝我:“掉下来就掉下来,难道你能陪他念一辈子吗?他应该自己学会,没人陪时要怎么样复习功课。”我听进先生的话,慢慢放手。一开始,季衡的成绩排名真的开始往下掉。由于他是自我要求高的小孩,看到成绩单很难过,我也忍住陪他读书的冲动,之后,果然如先生所言,孩子自己找到读书方法,成绩也回升到原有的水平。
  我曾经是一位对孩子保护过度的母亲,以过来人的经验,我认为,陪孩子做功课要有底线,舍不得放手的结果,终会让孩子无法张开自己的双手。如同先生所说,父母无法陪孩子念一辈子。就像教孩子学走路,初期牵着他的手,亦步亦趋,后父母还是要放手,让他们靠自己的双脚,迈开人生的步伐。
  快乐是童年的权利,人情世故长大后再教就好。我认为,人情世故从小就要教。现在孩子们长大了,从他们的许多行为可以看出,两兄弟比别人多懂了一些应对进退的礼貌。有一年,我到日本与季刚会合,那时20 出头的他在娃娃界已红透半边天,常有世界巡回的“JasoWu娃娃粉丝见面会”。我到会场时吓了一跳,排队的粉丝从大门一路蜿蜒了好几圈,不知情的人可能会以为是哪位大明星的见面会呢。那时我真正感受到小儿子在娃娃界真的很红,也能想象他曾跟我形容,每次娃娃粉丝见面会,他的脸都快被老太太们亲烂的情景。
  挖掘季刚的玩具公司老板上台致词:“八九年前,我认识了一位年轻孩子,没想到,他会带给我这么大的荣耀!”令我动容的是,即使大部分粉丝只认识季刚,也是专程为他前来,可是季刚签完名后,会再传给坐在一旁的公司老板,让他也签上自己的名字。这个简单的举动不但代表了尊重,也代表将荣耀与伙伴共享。
  孩子从小就要雕琢,不雕就没有型,做事就会没有基本的尊重心态。我没有要求他们要凡事精准,但至少要中庸、得体,很多的“无所谓”累积起来,就会变成“随便”,那样的话做人做事要成功,就会相对困难。况且,等到孩子大了,父母再来要求,孩子可能会无所适从,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心想为什么以前可以,现在不行?亲子之间也可能产生冲突。
  既然为人处世是必修课,当我们叹息做人真难时,何不从小教孩子做人的基本道理?
  ……












序言



《好孩子的成功99%靠妈鼓励:我这样将两个性格迥异的孩子培养成才》这本书,虽然围绕着“母亲的鼓励”和“孩子成长”这两个核心主题展开,但它并非一本泛泛而谈的育儿理论书,也不是简单罗列家长里短的日记。这本书真正触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它分享了一个母亲在陪伴两个截然不同孩子成长的真实历程中,所经历的迷茫、挣扎、学习与顿悟。 故事的主角,这位母亲,并非一位天生的育儿专家。她和许多父母一样,面对孩子出生时的欣喜,也曾因育儿的未知而忐忑不安。书中并没有一开始就摆出一副“过来人”的姿态,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展现了她从新手父母的种种手忙脚乱,到逐渐摸索出自己育儿道路的过程。这过程充满了真实感,因为她也曾犯错,也曾焦虑,也曾在育儿的道路上感到孤独无助。 她所要培养的,是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孩子。大儿子,或许是内敛而敏感的,他的世界可能更多地在内心深处,需要被小心翼翼地引导和理解。而小女儿,也许是活泼而外向的,她的能量充沛,需要的是一个能够承接她热情,并适时给予方向的港湾。书中正是通过对比这两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不同挑战,以及母亲为他们量身定制的引导方式,来展现“因材施教”的智慧。 “99%靠妈鼓励”这个标题,绝非夸大其词,而是点明了母亲在孩子成功道路上扮演的关键角色。这里的“鼓励”,并非简单的口头表扬,而是包含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信任、支持以及为孩子创造能够发挥潜能的环境。母亲如何从孩子的每一个细微进步中捕捉到闪光点?如何在她自己也疲惫不堪时,依然能够传递给孩子积极的能量?书中会有大量生动的细节描述,让我们看到一个母亲如何用自己的言传身教,一点一滴地塑造着孩子们的内在力量。 这本书并非鼓吹溺爱,而是强调一种基于尊重的引导。它不是要求母亲牺牲一切,而是教会母亲如何在自我成长和育儿责任之间找到平衡。母亲自身的成长,也正是她能够给孩子提供源源不断鼓励的重要源泉。书中或许会描绘母亲如何学习新的育儿理念,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在面对社会压力时坚持自己的育儿判断。这些自我革新,同样是孩子成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将两个性格迥异的孩子培养成才”,这句话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挑战。书中并不会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育儿公式,而是通过分享具体事例,来启发读者思考如何理解孩子的独特性,如何发掘他们的优势,以及如何帮助他们克服自身的局限。无论是面对内向孩子的退缩,还是面对外向孩子可能出现的冲动,这位母亲都展现了她的耐心和智慧。 她可能分享了如何通过观察,理解大儿子不爱说话背后隐藏的细腻情感,如何鼓励他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她也可能描绘了如何引导小女儿充沛的精力,让她在充满活力的同时,学会专注和坚持。书中不乏一些日常的片段,比如一次失败的尝试,一次家庭的争执,一次考试的失利,但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时刻,才最能体现母亲的育儿智慧。她是如何在这些时刻,将挫折转化为学习的机会?如何让孩子在经历失败后,依然能够保有自信?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教育孩子”,更是关于“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从而更好地陪伴孩子”。它鼓励父母们放下焦虑,回归对孩子本质的信任,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和闪光点。它也鼓励母亲们,在做好母亲角色的同时,也要珍视自己的成长,因为一个内心丰盈的母亲,才能给予孩子最宝贵的滋养。 书中或许会探讨一些具体的育儿方法,例如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如何设定合理的规则,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如何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等等。但这些方法都不是冰冷的条条框框,而是被融入到鲜活的家庭生活场景中,通过母亲与孩子之间的互动,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读者可以从中汲取灵感,却又不会被束缚,因为书中所强调的,始终是根据孩子的特质和家庭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和调整。 “我这样将两个性格迥异的孩子培养成才”并非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持续探索的过程。书中分享的,正是这个过程中的宝贵经验。它没有回避育儿路上的艰辛,但它更着重于展现母爱的力量,以及这种力量如何通过恰当的“鼓励”,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最坚实的后盾。这本书,或许能给那些在育儿路上感到迷茫的父母,带来一份温暖的慰藉和实用的启发。它提醒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而每一位母亲,也都有自己独特的智慧,去点亮孩子成长的道路。 这本书的重点并非在于“完美”的母亲形象,而是“真实”的母亲成长。她也曾跌跌撞撞,也曾自我怀疑,但正是这份真实,让她的育儿经验更具参考价值。她通过自己的经历,展现了如何从焦虑走向从容,从被动应对走向主动引导。她所分享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育儿哲学,一种将爱与智慧巧妙融合的艺术。 读者在阅读这本书时,或许会一边看一边在脑海中映照自己的孩子,思考自己在该如何处理类似的情况。书中不会有高高在上的说教,更多的是一种平和的分享,一种“我的经验,或许对你有启发”的姿态。这种真诚的态度,正是这本书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它让我们看到,育儿并非一蹴而就的工程,而是一个充满爱与陪伴的旅程,而在这个旅程中,母亲的鼓励,恰似最温暖的阳光,照亮孩子前行的每一步。 书中对于“鼓励”的阐释,也将是深刻而多元的。它可能涉及对孩子好奇心的保护,对孩子尝试的肯定,对孩子犯错的包容,对孩子梦想的支持。它也可能是在孩子遭遇困难时,母亲坚定而充满信心的眼神,是在孩子取得成就时,发自内心的赞美,是在孩子沉迷于某个爱好时,给予的支持和理解。这些细微之处,都构成了“鼓励”的丰富内涵。 而且,这本书更看重的是“过程”,而非仅仅是“结果”。它分享的,是如何在漫长的育儿过程中,与孩子一同成长,一同学习,一同面对挑战。它所展现的“成才”,不仅仅是指学业上的优异,更包含了孩子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态,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这或许是更深层次的“成功”,也是母亲最希望看到的。 总而言之,这本书不是一本冰冷的育儿指南,而是一位母亲用爱与智慧书写的成长故事。它展现了母亲在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恰当的鼓励,陪伴孩子走向属于他们的成功。它会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共鸣,获得启发,并更加坚定地走在育儿的道路上。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似乎非常吸引我。我了解到它不仅仅是泛泛而谈的育儿理论,而是以作者亲身经历为蓝本,讲述了她如何将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孩子培养成才的真实故事。这一点对我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我自己的孩子,或者我周围的孩子们,性格差异之大,常常让我感到手足无措。有时候,一个孩子温顺听话,另一个却叛逆不羁;一个热爱学习,另一个却沉迷玩乐。如何在这种差异中找到育儿的平衡点,如何用不同的方式去爱和引导,这无疑是摆在所有家长面前的一道难题。这本书通过“两个性格迥异的孩子”这个切入点,让我看到了希望。它暗示着,作者拥有能够适应不同性格孩子的育儿智慧,并且这种智慧是能够被复制和学习的。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识别孩子的独特个性,如何尊重他们的差异,又如何在差异中找到共同的教育路径,最终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按照自己的节奏,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评分

我一直认为,育儿的本质,是与孩子建立一种深刻而有力的联结。而“鼓励”作为一种情感交流的方式,其力量更是难以估量。这本书的标题中,“好孩子的成功99%靠妈鼓励”这几个字,无疑是在强调母爱中蕴含的巨大能量。我脑海中闪现过无数个场景:孩子因为一点小挫折而垂头丧气,家长一句温暖的话语就能让他们重拾信心;孩子因为一次小小的成功而兴奋不已,家长真诚的赞美更能让他们坚定前行的步伐。这本书似乎在为我提供一种系统性的方法论,来学习如何运用“鼓励”这把钥匙,去解锁孩子潜能的无限可能。我希望书中能详细阐述,何为有效的鼓励,如何把握鼓励的度,如何避免过度保护或溺爱,又如何让鼓励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习惯,而非一次性的口头表扬。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帮助我成为那个能给予孩子最恰当、最有力支持的母亲。

评分

对于“成功”这个概念,我一直持有比较辩证的看法。在我看来,成功并非只有一种定义,也不是只有学业上的优异才算成功。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才能和价值,他们的成功,应该是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这本书的标题中,虽然提到了“成功”,但更核心的词汇是“鼓励”。我解读为,作者所强调的,是通过鼓励,去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潜能,去追寻自己内心的热爱,从而实现属于他们自己的、有意义的“成功”。我期待这本书能帮助我理解,如何才能真正地“看见”我的孩子,看见他们不被他人看见的闪光点,并用恰当的鼓励,去浇灌这些闪光点,让它们逐渐成长为参天大树。我更希望,书中的方法能够帮助我打破对“成功”的固有认知,拥抱更广阔、更多元的成功定义。

评分

作为一个渴望在育儿之路上不断学习和成长的家长,我对于能够提供实际操作建议的书籍总是情有独钟。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我这样将两个性格迥异的孩子培养成才”这句话,就仿佛在向我保证,我将获得的不是空泛的理论,而是可行的经验和方法。我一直好奇,作者是如何在面对不同孩子时,能够灵活调整自己的育儿策略,又如何在家庭教育中,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能够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模式。我期望书中能够包含具体的育儿技巧,比如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处理孩子之间的矛盾,如何在学习和玩乐之间取得平衡,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将“鼓励”渗透到每一个细节中。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的“育儿宝典”,在遇到困惑时,能够随时翻阅,找到解决问题的灵感和方法,最终帮助我的孩子,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中,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那种温暖而又不失专业的色彩搭配,以及字体选择上的考究,都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值得信赖的育儿理念。我本来只是在书店随意浏览,但当目光触及这本书的标题时,内心却泛起了一丝共鸣。“好孩子的成功99%靠妈鼓励”,这句话精准地抓住了许多家长在育儿过程中最渴望获得的力量。我一直坚信,父母的角色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推手,而“鼓励”这种无形的支持,更是能点燃孩子内心深处潜能的火种。这本书的标题,就好比一盏指路明灯,吸引着我想要深入了解,究竟是什么样的鼓励方式,能够如此显著地影响一个孩子的成功。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份“99%的秘诀”娓娓道来的,又将通过哪些具体的案例,来印证这个看似惊人的论断。我期待着,在字里行间,能找到属于我自己的育儿启示,学习如何更好地激发孩子的自信,陪伴他们踏上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成功”这个概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