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理与对策研究 |
| | 曾用价 | 68.00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版次 | 1 |
| 出版时间 | 2017年03月 |
| 开本 | 16 |
| 作者 | 王欣 |
| 装帧 | 平装 |
| 页数 | 200 |
| 字数 | 200 |
| ISBN编码 | 9787030522894 |
内容介绍
本书剖析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内涵和管理体系;研究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GSSP机制和知识增值机理;研究了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机理;构建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知识管理的耦合体系及知识管理体系,并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体系进行了实际评价,提出了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知识管理绩效的有效对策。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内涵和管理体系剖析 / 1
1.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内涵与特征 / 3
1.1.1 高校科技成果的含义与特点 / 3
1.1.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内涵 / 5
1.1.3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质与特征 / 9
1.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体系与转化模式研究 / 10
1.2.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体系 / 10
1.2.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 / 11
1.2.3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选择 / 18
第2章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GSSP机制研究 / 29
2.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分析 / 30
2.1.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确立阶段 / 31
2.1.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试验阶段 / 32
2.1.3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生产阶段 / 33
2.1.4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阶段 / 33
2.2 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机理研究 / 34
2.2.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组成体系 / 34
2.2.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机理 / 36
2.3 知识管理相关理论 / 41
2.3.1 知识的构成 / 41
2.3.2 知识识别与获取 / 44
2.3.3 知识管理的概念 / 45
2.4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GSSP模型构建 / 47
第3章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知识转移与知识增值研究 / 49
3.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知识转移研究 / 50
3.1.1 科技成果转化知识转移的定义 / 50
3.1.2 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的科技成果转化知识转移过程分析 / 51
3.1.3 科技成果转化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 54
3.2 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知识转移过程建模与仿真 / 58
3.2.1 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知识转移过程分析 / 58
3.2.2 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知识转移模型构建 / 60
3.2.3 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知识转移仿真 / 63
3.3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增值影响因素分析 / 67
3.3.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增值的动力因素分析 / 68
3.3.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增值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 71
3.4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增值的影响因素仿真研究 / 74
3.4.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增值影响因素因果关系分析 / 75
3.4.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增值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78
3.4.3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增值模拟仿真 / 83
第4章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知识管理耦合机理研究 / 103
4.1 知识管理框架 / 104
4.1.1 知识管理的目标 / 105
4.1.2 知识管理的行为 / 105
4.1.3 知识管理的技术与工具 / 106
4.2 知识管理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主体耦合互动作用机理 / 106
4.2.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和知识管理耦合互动机理 / 107
4.2.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和知识管理耦合体系 / 107
4.3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创新作用机理 / 112
4.3.1 知识发酵理论 / 113
4.3.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试验阶段知识增值机理研究 / 115
4.3.3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生产阶段知识增值机理研究 / 116
4.3.4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阶段知识增值机理研究 / 117
4.4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创新的数学模型构建 / 120
4.4.1 试验阶段知识创新模型 / 121
4.4.2 生产阶段知识创新模型 / 121
4.4.3 产业化阶段知识创新模型 / 122
第5章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体系构建 / 123
5.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 124
5.1.1 科技成果转化主体之间的知识交流与互动 / 125
5.1.2 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渠道 / 125
5.1.3 市场机制 / 125
5.1.4 高校科研管理体制与奖励机制 / 126
5.1.5 风险转移机制 / 127
5.1.6 科技成果转化投入 / 127
5.1.7 科技成果转化效益 / 128
5.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体系构建 / 128
5.2.1 知识管理体系 / 128
5.2.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体系 / 133
5.2.3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系统自组织演化模型 / 136
5.3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体系评价 / 140
5.3.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体系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140
5.3.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 142
5.3.3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体系评价模型 / 147
5.3.4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体系评价实证 / 150
第6章 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知识管理绩效的对策研究 / 159
6.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 160
6.1.1 国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 160
6.1.2 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 164
6.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 170
6.2.1 政府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 170
6.2.2 科技成果转化动力分析 / 170
6.2.3 科研成果市场适应能力分析 / 171
6.2.4 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分析 / 172
6.2.5 科技成果转化投入分析 / 172
6.2.6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分析 / 173
6.2.7 科技成果质量分析 / 174
6.2.8 高校科技成果管理体制与奖励机制分析 / 174
6.3 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与知识管理绩效的对策研究 / 175
6.3.1 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 175
6.3.2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建设,构建主体耦合互动机制 / 176
6.3.3 加快构建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 / 177
6.3.4 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管理平台” / 177
6.3.5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组织管理工作 / 178
6.3.6 加强校企合作,鼓励师生创建民营企业 / 178
6.3.7 建立多指标科研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 179
6.3.8 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 179
6.3.9 拓宽融资渠道,吸收民间资金 / 180
6.3.10 加强科技信息网络建设 / 180
6.3.11 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的学习 / 181
6.3.12 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外部环境建设 / 181
6.3.13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法律法规建设 / 182
参考文献 / 183
在线试读
第1章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内涵和管理体系剖析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是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对于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速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有利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利于保护环境,有利于合理利用各类资源,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
高校是科技成果的主要产出者,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源泉和基础。教育部科技司《2012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显示,目前我国高校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人员近80万人,占全国科研力量的22%;高校每年产出的科技成果达数万项,占全国完成的科技成果总数的70%,其中30%以上的成果达到国际**、国际领先或填补国内空白的水准。2016年1月8日,科技部颁布了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全国共有120所高校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得了该年度174项国家科学技术奖的三大奖,占通用项目总数233项的74.7%。其中,有67所高校作为第*完成单位的获奖项目数为125项,占授奖总数的53.6%。然而,我国高校每年产出的数万项专利应用率不足25%,转化率不到1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且*终能够实现产业化的更是寥寥无几。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存在许多问题,如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是值得研究的重点课题。2015年8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进行了修订,明确了职务科技成果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使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知识管理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有力保证。本书以知识管理的新观念、新方法研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机理和转化机制,以利于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促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1.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内涵与特征
科技成果转化是技术创新*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新技术、新发明、新设计实现市场价值的重要环节,是科技进步支撑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科技成果是潜在的生产力,只有将潜在的生产力转换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1.1.1 高校科技成果的含义与特点
1.1.1.1 科技成果的概念
很多文献资料对科技成果进行了定义。例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将科技成果定义为,人们在科学技术活动中通过复杂的智力劳动所得出的具有某种被公认的学术或经济价值的知识产品;《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2015年修订)》第二条规定,科技成果是指通过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成果[1];《现代科技管理辞典》将科技成果解释为,科研人员在他们从事的某一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或课题研究范围内,通过实验观察、调查研究、综合分析等一系列脑力、体力劳动所取得的,并经过评审或鉴定,确认具有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的创造性结果。所以说,科技成果是在特定的范围内经过实践证明先进的、成熟的、适用的,能够获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或生态环境效益的创造性成果。科技成果的内涵与知识产权和专有技术等基本一致,属于无形资产部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1994年发布的《科技成果鉴定办法》给出了科技成果所包含的范围,将科技成果大致分为三类,即基础理论成果、应用技术类成果和软科学成果。应用技术类成果与基础理论成果和软科学成果相比*大的不同是带来的效益不同。应用技术类成果可以被直接应用于生产或服务过程,可以直接创造出知识、技术及价值含量高的新产品或服务,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求,因此,目前研究*多的就是应用技术类成果。我国现有的科技管理体系认为科技成果就是自然科学技术成果,不包括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此理解是狭义的、片面的。科技成果应该是广义的,凡是在科学技术活动中,通过复杂的智力劳动所取得的,具有某种被公认的学术价值或经济价值的知识产品都是科技成果。
1.1.1.2 高校科技成果的含义
高校科技成果,即高校的科研人员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包括自然科学成果、社会科学成果和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形成的科技成果。成果的形式有科学理论成果、可物化的应用技术成果及软科学成果等三类。其主要知识表现形式有专利、论文、论著等显性知识产出,这部分知识可以通过引用、转让、许可等显性方式向外传播、扩散;另外,在科研项目的研发过程中实现了人的能力的提高,产生了技能型知识,这些知识储存于研发人员的大脑中,无法直接测度。但是技能性知识可以通过企业委托研发或提供技术服务等方式,转化为显性知识,并向产业界流动,从而实现高校知识向企业及社会的转移。此外,技能型知识也会伴随着人员流动、培训等形式向社会扩散。
1.1.1.3 高校科技成果的特点
高校科技成果具有新颖性和先进性,没有先进性和新颖性的科学技术不能算作科技成果;大部分的科技成果具有有形性,可以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和科研报告等;科技成果具有实用性,可以通过某种形式满足人们的需要;科技成果是通过鉴定、评审等形式,如专利审批、专家鉴定、专家验收、检测、评估或者其他的形式认定的。
1.1.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内涵
1.1.2.1 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
目前,对于科技成果转化概念的内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但这是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也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人们从科技成果转化概念的内涵的不同侧重点和视角进行研究,给出了不同的界定范围,因此有必要明确其内涵。
国外很少有文献提到“科技成果转化”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一般称为“技术转移”(technology transfer)、“技术扩散”(technological diffusion)、“技术创新”(technology innovation)、“大学向商业部门的技术转移”(university to business technology transfer)、“学术成果商业性转化”(commercialization of academic research results)、“大学商业性转化活动”(commercialization of university)、“大学-产业合作”(university-business partnerships)等。Bennett 等认为,科技成果转化是从投入到产出,评估市场化需求,从抽象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过程[2]。其内涵和外延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也有些区别。
技术转移的内涵很广泛,既包括技术市场上的技术贸易、技术成果的转化,也包括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应用和推广,同时还包括成熟技术、适用技术、技术装备、生产工艺等的梯度转移。技术转移既包括国家之间的技术转移,又包括技术生成部门向使用部门的转移,以及使用部门之间的转移等。
技术扩散是一项技术从首次得到商业化应用,经过大力推广、普遍采用,直至*后因落后而被淘汰的过程。
技术创新指生产技术的创新,既包括开发新技术,又包括将已有的技术进行应用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论起源是技术创新理论和技术扩散理论。1912年,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首次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理论”这一概念。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密不可分。
高校的技术转移主要是指技术从一所高校以某种形式转移到另外一所高校及高校之外的主体。它既包括从高校到高校,也包括从高校到使用部门(企业和商业经营部门)等的转移。技术转移就是确保随着技术的扩散能够进一步开发出新的产品、工艺、应用、材料及服务等,从而为人们所使用。
学术成果商业性转化、大学商业性转化活动、大学-产业合作等是将科学发现和发明转化为市场化产品和服务的过程[3]。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学术研究主要由大学来完成,因此,他们说的学术成果商业化就是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科技成果除了由大学完成外,还包括国家的科研机构等。
20世纪90年代,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一个课题组给出科技成果转化的定义,即科技成果从研究、开发、中试、试制、生产、销售至取得较高的经济回报所经历的过程[4]。1996年10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第二条对科技成果转化进行了界定,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一系列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2015年修订)》第二条给出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定义,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发展新产业等活动[1]。
狭义的科技成果转化是指将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通常是指应用性研究成果通过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形成新产品、新工艺和新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其具体表现为科技成果的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5]。
广义的科技成果转化是指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科技实践主体依据当时的科学知识和技术能力,为了发展科学、创新技术和发展生产,在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互动发展及其一体化的实践活动中所实现的科技成果内容与形式不断变化的全部总和,包括“科学→技术→生产”各个阶段,以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社会生产”各个环节中的一切变化和转化[6]。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质就是再现规律,然后利用规律来提高生产或生活能力,实现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
1.1.2.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
关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不同学者分别从高校科技成果的形成、转移过程和机制等多方面给予了界定。
郭强、夏向阳、赵莉认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指高校充分发挥自身科
璀璨星河,赋能未来:中国高校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实践解析 本书并非探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理与对策研究”这一特定理论框架,而是聚焦于当下中国高等院校在科技创新领域所展现出的蓬勃生机,以及这些创新成果如何在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之间搭建起坚实的桥梁。我们将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出发,深入剖析当前中国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脉络,描绘出一幅生动的高校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进产业、服务社会的壮丽图景,并从中提炼出具有启示意义的实践经验与前瞻性思考。 第一部分:创新浪潮下的高校基因——驱动力与生态构建 高校作为知识创造的摇篮,其科技创新的驱动力是多元且深厚的。本部分将首先探究驱动中国高校科技创新持续涌现的内在力量。我们将从国家战略导向、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青年学者锐意进取的精神、以及传统优势学科与新兴交叉学科的协同发展等多个维度,勾勒出高校创新生态的基石。 国家战略的引领与激励: 深入分析国家层面在科技发展、人才培养、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层面对高校科技创新的引导和政策支持,例如“双一流”建设、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人才引进政策等,是如何激发高校的科研活力,并引导其研究方向与国家重大需求紧密对接的。我们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示国家战略如何成为高校科技创新的“指南针”和“助推器”。 学科交叉的无限可能: 探讨学科交叉融合在中国高校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在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学科界限日益模糊,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成为突破性创新的重要源泉。我们将深入分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材料科学、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与传统学科(如医学、农学、工学、管理学等)的深度融合,如何催生出全新的研究方向和技术突破,并为解决“卡脖子”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青年学者的锐气与担当: 聚焦于高校中年轻一代科研工作者所展现出的创新活力和担当精神。他们往往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探索未知,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生力军。我们将通过对一批优秀青年科学家的访谈和研究成果的梳理,展现他们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领域所取得的瞩目成就,以及他们面对科研困难时的坚韧与智慧。 协同育人与创新实践的融合: 强调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改革课程体系、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平台、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等方式,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科技创新输送源源不断的“活水”。 第二部分:智慧之光,落地生根——高校科技成果的多元转化路径 本部分将是本书的重点,我们将聚焦于高校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实际转化过程,并详细梳理和分析当下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路径及其特点。我们并非从理论模型的角度去“研究机理”,而是通过大量鲜活的案例,展示成果转化的“道”与“术”。 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深入剖析产学研合作在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关键作用。我们将详细介绍高校与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共建研发平台等多种合作模式,以及这些模式在促进技术交流、攻克产业难题、加速成果商业化方面的实际成效。我们将选取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合作案例,展现合作的深度、广度及效益。 技术转移的模式与挑战: 详细阐述技术转移在中国高校成果转化中的具体运作。我们将分析技术合同的签订、知识产权的评估与许可、专利的运营与保护等关键环节。同时,我们也会客观地指出当前技术转移过程中存在的瓶颈,例如技术评估的难度、市场对接的不足、以及高校内部激励机制的完善等问题,并探讨应对之策。 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载体——高校科技企业孵化器: 深入研究高校科技企业孵化器在中国科技创新体系中的独特价值。我们将分析孵化器的功能定位、运营模式、服务内容(如创业辅导、资金支持、市场对接、人才引进等),并通过典型孵化器的案例,展示其在培育高科技初创企业、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的成功经验。 校办企业的探索与发展: 回顾和分析校办企业在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历程中的作用。我们将分析不同时期校办企业的发展特点,探讨其在承接高校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方面的得失,以及在新时代背景下,校办企业如何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开放式创新与“走出去”战略: 探讨中国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积极拥抱开放式创新以及“走出去”战略的实践。我们将分析高校如何通过与国际科研机构、跨国企业开展合作,吸引外部技术和资金,加速成果的国际化进程。同时,也会关注高校在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承担国际科研项目等方面的努力。 第三部分:破茧成蝶的经验与启示——面向未来的思考 在呈现了中国高校科技创新的蓬勃景象和多元转化路径之后,本部分将聚焦于从中提炼出的宝贵经验,并进行前瞻性的思考,以期为未来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提供有益的启示。 人才激励机制的优化: 深入探讨如何建立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激励机制,以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和成果转化动力。我们将分析当前高校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成果奖励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例如引入市场化评价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创业、建立健全风险共担与收益共享的分配机制等。 政策法规的完善与创新: 审视与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分析其在实践中的有效性和不足。我们将关注知识产权保护、技术交易、投融资支持、创业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政策导向,并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和创新相关政策,为科技成果转化保驾护航。 跨界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强调打破行政壁垒、加强跨部门、跨区域、跨领域的协同合作的重要性。我们将分析高校、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各类主体在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中的协同作用,并探讨如何构建更高效、更顺畅的合作网络。 文化建设与价值导向: 探讨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以及树立正确的科技价值导向。我们将分析如何在高校内部形成崇尚创新、尊重知识、鼓励分享的良好科研文化,以及如何引导科研人员将个人价值实现与国家、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 面向未来的前瞻性布局: 展望未来中国高校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发展趋势,例如人工智能在科研和转化中的应用、生物医药领域的突破、绿色科技的可持续发展等。我们将分析高校在这些新兴领域应如何提前布局,抢占发展先机。 本书力求以翔实的数据、鲜活的案例、深刻的分析,勾勒出中国高校科技创新的生动图景,展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多元实践,并从中汲取经验,面向未来,为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我们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后,能够对中国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有更直观的认识,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有更深入的理解,并从中获得启发,共同推动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