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入门:识茶篇

茶道入门:识茶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荣章 著
图书标签:
  • 茶道
  • 入门
  • 识茶
  • 茶叶
  • 品茶
  • 茶文化
  • 饮茶
  • 茶艺
  • 生活方式
  • 休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63202
版次:1
商品编码:10054731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8-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2
字数: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识茶”就是认识茶,是与“制茶”、“泡茶”相对应的名称。识茶除了用眼识,还要用口尝、用鼻嗅、用触感。而这些对茶的认识除了用于市场上的买卖之外,重要的还在于享用,所以“识茶”尚包括了“评茶”、“赏茶”的内容在里面。本书从色、香、味、形、嫩度、品种、叶底等方面详细地解读了茶之间的差异,还将对茶的认识延伸到泡好的“茶汤”上,有助于我们比较全面地认识和欣赏所有的茶。

内容简介

  在喝茶之前我们希望对茶有个七八分的了解,既包括类型方面的了解,也包括质量方面的了解。本书从色、香、味、形、嫩度、品种、叶底等方面详细地解读了茶之间的差异,还将对茶的认识延伸到泡好的“茶汤”上,有助于我们比较全面地认识和欣赏所有的茶。
  本书适台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茶文化相关科系作为教材或教学参考用书,也是茶叶、茶道爱好者学习泡茶品茗之使用书籍。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识茶的意义
一、识茶包含哪些内涵
二、识茶目的
(一)识茶目的之一——制造好茶
(二)识茶目的之二——增强品茗能力
三、识茶是“茶道”艺术性的核心

第二章 识茶与品茗
一、识茶与品茗的差异
二、从不同角度,翻来覆去地诠释一种茶
三、尊重茶的个性

第三章 影响“识荼”正确性的因素
一、茶汤的浓度
二、泡茶的用水
三、泡茶的水温
四、泡茶的方法
五、冲泡器的质地
六、识茶者的健康状况
七、识茶者的饮食习惯
八、识茶者的专业能力
九、识茶者的官能鉴定能力
十、识茶者判断事物的客观性

第四章 识茶的途径
一、属于茶叶风格的部分
(一)色,从汤色的不同来解读茶叶
(二)香,从香型的种类来解读茶叶
(三)味,从味道的差异来解读茶叶
(四)形,从揉捻的轻重来解读茶叶
(五)嫩度,从茶青成熟度来解读茶叶
(六)品种,从茶树品种之不同来解读茶叶
(七)环境,从茶树生长环境之不同来解读茶叶
(八)时间,从成品茶的年龄来解读茶叶
(九)叶底,从泡开之茶叶印证各项事实
二、属于茶叶质量的部分
(一)地理环境
(二)采摘部位
(三)采制季节
(四)制茶气候
(五)采摘时辰
(六)树龄
(七)施肥情形与病虫害防治
(八)制茶技术
(九)后熟的处理
(十)枝叶连理的影响
(十一)储存的条件

第五章 茶叶分类名称的形成
一、因发酵程度之不同而分
二、因成茶色泽之不同而分
三、因市场需要而分
四、因采制季节之不同而分
五、因“制成品”之不同而分
六、因“成品茶”形态之不同而分

第六章 茶叶产品名称之由来
一、因产地而得名
二、因茶树品种而得名
三、因茶汤颜色而得名
四、因典故而得名
五、因成品茶外形而得名
六、因加工的方式而得名

第七章 大类别的认识与小类别的欣赏
一、大类别中的小类别
二、茶的不定性
三、茶叶欣赏的自由创作空间

第八章 茶“商品标示”的方式
一、“规格茶”的做法
二、“标示茶”的做法

第九章 浴火重生,谈茶的生命
一、从泡茶、品饮看茶之美
二、“茶”的生命礼赞
第十章 古人“识茶”

精彩书摘

  七、识茶者的饮食习惯
  1、偏食与体质
  要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识茶能力精准呢?除了前面所述及的,如理解茶树的种植、茶的制作、茶的冲泡以及身体的健康……以外,还要注意自己的饮食习惯,切忌偏食。不论“饮”或“食”,只要一偏食,很容易造成身体对某些香味特别敏感,对某些香味又有先天性的不喜欢,甚至于到达排斥的地步,这是长时间造成的,已成体质特征的一部分。如果是先天性体质的关系,如对寒性的食物不能适应,就要多摄取暖性的食物,使自己在接触较寒的茶香、茶味时,不会畏惧而产生不公平的判断。
  2、短时间的饮食偏差
  只要有了均衡的饮食习惯,生理的健康又没有缺失,短时间的饮食偏差并不会造成“识茶,,上的错误。如偶尔吃了辣味,喝了酒,只要休息一小时左右的时间,就可以把味觉、嗅觉调整过来。但如果是习惯性的、常态性的嗜食辣味以及酒精饮料,对某些细微的茶香、茶味就无法分辨了。
  3、各类茶都得喜欢
  上述的不得偏食,也包括饮茶的种类,什么茶都要喝,都要喜欢喝,不论是绿茶还是红茶,不论是白茶还是黑茶,也不论是生还是熟。否则久了以后也会产生体质上的偏差,对某类茶特别觉得亲切、好喝,对某些茶则不自觉地有排斥感,形成“识茶”上的一大障碍。
  八、识茶者的专业能力
  这里所谓的识茶者的专业能力是指在“茶学”领域的专业能力。至于识茶上的“官能”能力留待下节再说。跟识茶有关的茶学专业包括茶树品种、茶树种植、茶青采摘、茶叶制造、成品茶储存、商品行销、成品茶冲泡、茶汤品饮与叶底审察等,也就是第二章第二节“识茶六个层面之内容要项”表格所明列的那些项目。因为有了这些基本知识,当您看到成品茶或茶汤的某一现象时,才能完全理解其所代表的意义,也就是才能识得透。例如同样的二批球形乌龙茶,外形揉成的形状与紧结度差不多,发酵、焙火、茶青老嫩、枝叶连理的情形也都不相上下。开汤后(也就冲泡后),两杯茶汤的颜色一模一样,分析至色相、明度、彩度,也都极为一致,喝在嘴里,强劲度、稠度都在同等领域之内,但是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是不同的两种茶。最后才从泡开的叶底观察到:原来是两样不同的茶树品种。
  当识茶者品饮到茶汤的苦涩,他必须有能力分辨这苦涩是属于制作上的缺失(如萎凋时的积水),还是属于品种的特性,或是茶汤浓度超过使然。当识茶者品饮到极高的香气与极强的甘度时,他要知道这是茶叶本身发放出来的还是制作时加以调香调味的。
  这些识茶内容都必须依赖对茶商品的专业能力才能办到。
  九、识茶者的官能鉴定能力
  1、官能鉴定
  这里所说的“宫能鉴定”是沿用评茶上的术语,意指使用人的感官来从事成品茶的质量鉴定,是相对于使用仪器,从事物理与化学性的鉴定而言。鉴茶的感官包括了嗅觉、味觉、视觉与触觉。我们日常生活上的识茶与赏茶,虽没有评茶那么严肃,但基本的途径与要领是一致的。识茶与赏茶所使用的也是人体的感官,也是嗅觉、味觉、视觉与触觉。
  2、茶质量元素之识别与记忆
  想透过感官将“识茶”、“赏茶”做好,除了前面章节所说的专业知识与健康之外,还要训练自己对茶形、茶色、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等各种状况及组成元素的识别与记忆。识别就是分析而后认识清楚,如外形的紧结度与条索的紧结度、翠绿与砂石绿、花香与青味、收敛性与涩感、柔软与麻布感……分析得愈细,愈清楚,就表示对茶的专业知识愈丰富,因此也让自己更容易记忆。记忆是识茶稳定度很重要的一种能力,而稳定度又是识茶、赏茶、评茶绝对必要的一种修养,所谓“心中有把尺”,这把尺是不锈钢制的,不能忽而长忽而短,如今天对甲种茶说这样的香气已是绝佳,明天无意中喝到了甲种茶却说其香气只是差强人意而已。
  3、不当水温、浓度下的评鉴
  在衡量一种茶样时,为充分了解该茶的特质,最好是以不同的冲泡方式,尤其是不同的水温,不同的浓度表现看看,让我们知道在高过它所需要的水温或是低过它所需要的水温时,它的成分溶解组配如何;让我们知道它的浓度在超过标准多少时,或是低于标准多少时,方达到人们不喜欢的地步。有了这些前后左右的理解,对该种茶的评估就比较有把握了。有些茶的强劲度不大,将它泡得再浓,也感觉不出什么苦涩,所以这类茶被称为很好泡的茶,但从识茶与评茶的立场而言,应从这泡茶的茶汤稠度来界定它的标准浓度,也就是以茶汤嚼之有物的感觉来衡量是否已浸泡到适当的浓度,再以这样的茶汤来理解各种香、味与特质。也有些茶的强劲度比较厉害,于是有人将其泡得偏淡一些,使喝来不觉得太过苦涩,这样的茶汤,我们也要从茶汤稠度未达标准来调整对它苦涩味的衡量。

前言/序言

  “识茶”就是认识茶,是与“制茶”、“泡茶”相对应的名称。识茶除了用眼识,还要用口尝、用鼻嗅、用触感。而这些对茶的认识除了用于市场上的买卖之外,重要的还在于享用,所以“识茶”尚包括了“评茶”、“赏茶”的内容在里面。由中华书局出版的《茶道入门》,其第一阶段就以制茶、识茶、泡茶三书为主。第一本虽命名为《茶道入门三篇——制茶、识茶、泡茶》,但以“制茶”为重心,第二本名为《茶道入门——泡茶篇》,第三本名为《茶道入门——识茶篇》,都是进入“茶道”领域的三本基础资料。从第一本书起,我们就强调,当我们在谈论“制茶”、“识茶”与“泡茶”时,是以“茶道”为立足的基础的,所以才在每本书名前冠以“茶道入门”。
  《识茶》这书是要大家在看了某批茶之后,就能深知该茶的种种,包括它的类型与质量,接下来的“喝”只是印证而已。这有如“相人”的本领,初看先了解是男是女,是婴儿、幼童、青少年、壮年还是老年,进一步再从肌肉、肤色了解他的健康状况,再从他的面貌了解他的人缘,再从他的举止、言谈了解他的性格与命运……即使不从事相命的工作,每一个人在待人处事一段时间后也会多少具备一些这方面的经验。从“识人”回过头来看“识茶”,识茶的经验比“识人”不易获得,所以有一本书比较方便。
  识茶要包括世界上的各种茶,包括各种不同的类型与质量,否则在相互比较时会有误区。而且不能仅就接触到的茶样个别叙述,应从“茶”产生的原理与途径了解起,然后以大家常见的“成品茶”作例子,如此才能让大家对茶有个全面性的认识。
  本书还将“识茶”的终极目标放在“茶汤”上面,因为我们是以“茶道”为主体的基点。将目标放在茶汤时,就牵涉到了从“成品茶”到“茶汤”的表现手法,这会增加“识茶”上的复杂性。但如果省略掉了这个层面,“茶”只是一项物质而已,我们享用的是“茶汤”,我们欣赏的是“茶汤”,我们从“茶道”获取的思想、美感是大部分透过“茶汤”而来,所以我们要以“茶汤”做为“茶”这项媒体的终极表现形态。油画颜料不是艺术,以它完成的绘画才是作品。钢琴不是音乐,以它演奏出来的作品才是艺术。从“成品茶”到“茶汤”要透过“泡茶”的手法,这虽然已是属于《泡茶》的领域,但在“识茶”时,我们必须理解泡茶手法会将“茶”塑造成什么风格、怎样质量的作品。这有如我们在“识人”时,应留意到此人所受的学校与家庭教育,以及目前他所处环境给他的影响。
  “识茶”的谈论方式以及对“识茶”的态度都是作者从事三十年茶叶、茶具商品买卖与茶道体认、茶道教学上的心得,其中一定有许多错误或不成熟的地方,敬请各界多加指正。
茶道入门:识茶篇 探索中国茶的广袤世界,从一片嫩芽到一杯清茗的蜕变之旅 本书旨在为所有对中国茶文化怀有好奇心,渴望系统了解茶叶基础知识的初学者提供一份详尽而实用的指南。我们不讨论复杂的茶道礼仪或深奥的哲学思想,而是将焦点完全集中于构成茶文化基石的——茶本身。 中国茶种类繁多,风味各异,如何辨识、理解和欣赏这些差异,是迈入茶世界的首要步骤。《茶道入门:识茶篇》将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生动的描述,带您深入了解茶叶的“前世今生”。 --- 第一章:茶的起源与地理基因——物种与地域的纠葛 本章将追溯茶树(Camellia sinensis)的起源,探讨其在中国乃至全球的传播历史。我们将深入剖析地理环境——土壤的矿物质构成、年平均降雨量、日照强度以及海拔高度——如何赋予茶叶独特的“地域风味”(Terroir)。 茶树的分类学: 介绍大叶种(乔木型)与小叶种(灌木型)的主要区别,以及它们在制作不同茶类中的作用。 核心产区巡礼: 详细描绘中国六大茶类核心产区(如福建武夷山、安徽黄山、云南普洱茶区)的自然条件,解释为何特定区域能孕育出具有标志性品质的茶叶。 名山大川的密码: 通过案例分析,解析“名山云雾出好茶”背后的气候学原理,以及特定微气候如何影响茶多酚和氨基酸的积累。 --- 第二章:六大茶类的身份认证——加工工艺决定一切 中国茶的分类体系,建立在不同的制作工艺之上。本章是全书的重点,它将系统地解构“不发酵”到“全发酵”的工艺链条,帮助读者建立清晰的分类认知框架。 2.1 绿茶:时光的定格 杀青的艺术: 探讨炒青(如龙井)与烘青(如太平猴魁)在锅温、翻炒手法上的细微差别如何影响成品茶的香气和汤色。 整形与干燥: 辨析扁形、针形、圆珠形等不同形态的绿茶,及其对冲泡口感的影响。 典型代表鉴赏: 剖析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信阳毛尖在制作工艺上的侧重点及成品特征。 2.2 白茶:自然之韵 萎凋的哲学: 深入解析白茶“日晒”或“文火慢烘”过程中,酶促氧化与非酶促氧化的微妙平衡。 等级划分依据: 详解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等不同等级的原料标准和工艺控制点。 陈化潜力: 初步介绍白茶储存环境对后期转化的影响。 2.3 黄茶:闷黄的转化 闷黄工艺的机制: 揭示“湿热作用”如何通过非酶性氧化,降低茶叶的苦涩感,形成独特的“黄汤黄叶”。 代表茶品区分: 重点介绍君山银针与蒙顶黄芽在闷黄程度上的差异。 2.4 青茶(乌龙茶):半发酵的交响 做青与摇青: 详细描述青茶制作中最具技术含量的环节——摇青和静置的交替过程,以及如何控制发酵度。 地域流派解析: 区分闽北(岩茶)、闽南(铁观音)和广东(凤凰单丛)乌龙茶在做青技术上的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岩韵”、“音韵”的形成。 辨识香气类型: 从花香到果香,识别不同乌龙茶的典型香气特征。 2.5 红茶:完全的氧化 发酵的控制: 解释红茶制作中“萎凋”和“揉捻”对酶促氧化的启动作用,以及发酵程度的界定。 工夫红茶与小种红茶: 比较祁门红茶(工夫)的醇厚与正山小种(松烟香)的特殊风味来源。 滇红与英式红茶基底: 探讨不同产地红茶在原料选择和揉捻方式上的区别。 2.6 黑茶:后发酵的奥秘 渥堆技术: 深入讲解黑茶独有的“渥堆”过程,微生物在湿热环境下对茶叶内含物质的转化作用。 紧压形态: 介绍砖、饼、沱、柱等不同紧压方式对储存和后期转化的影响。 代表茶品的工艺链: 以普洱茶(生熟工艺)和安化黑茶为例,展示后发酵茶从原料到成品的全过程。 --- 第三章:从原料到成品——茶叶的形态与内含物基础 本章聚焦于茶叶的物质构成,帮助读者理解味道的来源,并学会通过感官判断原料的好坏。 茶叶的“骨架”: 了解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芳香物质在茶叶中的含量与分布。解释为何氨基酸带来鲜爽,而茶多酚带来涩感。 采摘标准的重要性: 区分“一芽一叶”、“一芽两叶”等采摘级别的含义,以及嫩度对口感丰富度的决定性影响。 干茶形态的解读: 如何通过观察茶叶的条索、色泽、匀净度来初步判断其加工质量和等级。 “毫”的学问: 解释白毫(茶毫)在绿茶、白茶和红茶中的意义,它是否等同于高档。 --- 第四章:感官训练入门——基础品鉴法则 本章提供一套可操作的、非专业的感官评估工具,侧重于基础的描述和记忆,而非复杂的术语。 视觉评估: 如何观察干茶的外形、色泽,以及冲泡后的叶底(茶渣)状态,判断发酵程度和工艺完整性。 嗅觉的捕捉: 建立基础的香气词汇库,区分植物的“青草香”、“豆香”、“板栗香”、“火功香”和“陈香”。 味觉的辨析: 如何区分“鲜爽”、“醇厚”、“甜润”、“苦涩”以及“回甘”的感觉。 汤感的描述: 学习描述茶汤的“厚度”(Body)、“粘稠度”和“穿透力”。 通过对这四个维度的系统学习,读者将能够超越“好喝”或“不好喝”的简单判断,开始用专业的视角去认识每一片产自不同山头、经过不同工艺的中国茶。本书是您深入中国茶世界的坚实起点。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茶道入门:识茶篇》简直是我的救星!作为一个对茶文化一直充满好奇,但又不知从何下手的新手,我常常在琳琅满目的茶叶面前感到茫然。市面上关于茶的书籍不少,但很多要么过于学术化,充斥着我听不懂的专业术语,要么过于笼统,学不到实质性的东西。 直到我翻开这本书,才发现它就像一位温和的引路人,耐心地为我解开了关于“识茶”的种种迷惑。书中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一堆枯燥的知识点,而是从最基础的“看”开始,教我如何辨别茶叶的外形——条索的卷曲程度、叶片的完整度、颜色是否均匀,这些看似细微之处,竟然蕴含着茶叶的品质信息。 接着,它又引导我学会“闻”,介绍不同茶叶的香气特征,是清雅的花香、醇厚的果香,还是带着海水的咸鲜味?我这才意识到,原来茶叶的香气如此丰富多姿,而不仅仅是“茶味”。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来描述不同茶的滋味,比如“鲜爽的初恋”、“温润的拥抱”,让我一下子就能联想到那种味蕾上的感受,而不是死记硬背那些“涩、苦、甘、甜”。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非常合理,循序渐进,不会让人感到压力。从绿茶的清新,到红茶的醇厚,再到乌龙茶的韵味,每一类茶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它们的起源、制作工艺以及最关键的品鉴方法。我甚至学会了如何根据茶叶的颜色、形状来初步判断它的产地和年份,这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小白”,而是开始掌握了一些门道。 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的实用性。它提供的知识,不是为了炫耀,而是真正地帮助读者去理解和欣赏茶。我开始尝试用书中介绍的方法去品鉴我日常喝的茶,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能品出以前从未留意过的细微差别。这本书让我对茶的认识,从模糊的印象,变成了清晰而具体的体验。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茶文化的大门,让我对未来的茶道探索充满了期待。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的饮品文化很感兴趣,特别是茶。虽然我对茶有所了解,但总感觉自己停留在非常浅显的层面,对于如何真正“识茶”,心里一直没底。《茶道入门:识茶篇》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为我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更深的理解。 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并没有上来就教你各种复杂的茶道仪式,而是从最根本的“识茶”入手,将品茶变成了一场感官的盛宴。它教会我如何用眼睛去“读”茶叶,不仅仅是看茶叶的整体形态,更是关注茶叶的条索、色泽、以及是否含有茶毫。书中的插图和描述非常到位,让我能够清晰地辨别出不同茶叶在外形上的细微差异,这对于判断茶叶的品质至关重要。 接着,作者引导我如何用鼻子去“听”茶叶的故事。我惊讶地发现,原来茶叶的香气如此丰富多彩,从清新的兰花香到醇厚的麦芽香,再到带有海洋气息的独特香型,书中都用极其生动和形象的语言进行了描绘。它不仅介绍了香气的种类,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捕捉和分辨这些香气,如何通过嗅闻干茶和冲泡后的茶汤来解读茶叶的内在信息。 而“品”的环节,更是将识茶推向了高潮。这本书对茶汤的滋味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它不再是简单地描述“甜”或“苦”,而是深入到茶汤的“厚度”、“润度”、以及令人愉悦的“回甘”和“喉韵”。我开始学会如何去体会茶在舌尖上的层次感,如何感受它在口腔中的变化,以及它留存在喉间的余韵。这些细腻的描写,让我对品茶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能够更精准地形容和分享我的品饮体验。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讲究,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韵味,读起来引人入胜。它让我感觉,识茶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一种与茶叶对话,与自然对话的过程。通过这本书,我不仅提升了自己辨别茶叶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茶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敬畏和热爱,也为我今后深入探索茶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老实说,我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市面上关于茶的书籍实在是太多了,而且很多都给人一种“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感觉。但我最近确实对茶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喝到了一款特别棒的普洱茶之后,就一直想深入了解一下。 《茶道入门:识茶篇》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老朋友在聊天,一点点地把关于茶叶的知识讲给我听。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者腔调,而是非常亲切地告诉我,怎么看茶叶,怎么闻茶叶,怎么去品尝茶叶。 比如说,关于“看”的部分,它就详细地讲了不同茶叶的形状,比如龙井的扁形,碧螺春的螺形,还有那些球状的乌龙茶。它还讲了怎么看茶叶的颜色,是翠绿,还是金黄,亦或是红褐。这些细节,我以前从来没有注意过,现在一看,才发现原来茶叶的外形就能告诉我们这么多信息。 然后是“闻”,这本书里对香气的描述简直是太绝了,一点都不夸张。它用各种生动的词语来形容,比如绿茶的“清香”,红茶的“醇香”,还有那些特别的香气,像是“花果香”、“木质香”等等。它还教你怎么去分辨这些香气,是来自茶叶本身,还是来自制作过程中的工艺。这让我觉得,闻茶叶不仅仅是闻到一股味道,更是在解读茶叶的“性格”。 最让我惊喜的是关于“品”的部分。它不像其他书那样简单地说“好喝”或者“不好喝”,而是教我怎么去体会茶在口中的变化。比如,它会讲茶汤的“厚度”,是像水一样清淡,还是像丝绸一样醇厚。它还会讲“回甘”,就是喝完茶之后,嘴巴里那种甜甜的感觉,有多持久,有多舒服。它甚至还讲了“喉韵”,喝完茶,喉咙里那种舒服的感觉,是怎么来的。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而且内容组织得非常有条理,从基础的感官体验,到对茶叶的初步判断,一步步地引领读者。它让我觉得,原来识茶并不是一件那么难的事情,只要用心去感受,去体会,就能慢慢地走进茶的世界。我现在觉得,每一次喝茶,都不再是简单的解渴,而是一种探索和享受。

评分

说实话,我一直对茶文化充满了向往,但每次去茶店,面对五花八门的茶叶,都感到无从下手,生怕买到不适合自己的。前段时间,我终于下定决心,想好好学习一下如何“识茶”,于是就入手了这本《茶道入门:识茶篇》。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真的把“识茶”这件事情,拆解得非常细致和有条理。它没有上来就讲一堆大道理,而是从最基础的“看”开始,非常耐心地教我怎么观察茶叶的干茶形态。比如,茶叶是卷曲的,还是笔直的?颜色是翠绿的,还是深褐的?叶片是完整的,还是破碎的?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在书里都被讲解得清清楚楚,而且还配有插图,让我一下子就能明白。 然后,这本书又深入到“闻”的层面。我一直以为闻茶叶就是闻个大概的茶味,没想到这本书里对香气的描述是如此的丰富和生动。它教我怎么去分辨绿茶的清香,红茶的醇香,还有乌龙茶的独特香气,甚至还提到了普洱茶的那种陈香。它用了很多形象的比喻,像是“春天的气息”、“夏天的果实”,让我一下子就能感受到那种香气的魅力,而不是死记硬背。 最让我觉得有价值的是关于“品”的介绍。这本书不只是告诉你茶叶“好喝”,而是教我如何去体会茶在嘴里的感觉。比如,茶汤的“厚度”,是不是像水一样清淡,还是像绸缎一样滑润。茶汤的“鲜爽度”,喝下去之后是不是让人精神一振。还有最重要的“回甘”,就是喝完茶之后,那种甜甜的味道是怎么来的,有多持久。这些细节的描写,让我觉得品茶不再是一种模糊的体验,而是一种可以被具体感知和描述的艺术。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但又不失专业性,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它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茶友,耐心地在旁边指导你。通过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于如何辨别茶叶,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我不再是那个只会盲目选购的消费者,而是开始能够主动去了解和欣赏茶叶本身的美妙之处。这为我今后更深入地学习茶道,打下了非常扎实的基础。

评分

我一直认为,茶道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与自然、与自己对话的方式。然而,在我尝试接触茶道之前,我总是被那些复杂的程序和古老的规矩所困扰,感觉自己离真正的茶道太过遥远。直到我读到《茶道入门:识茶篇》,我才明白,原来“识茶”是走进茶道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这本书并没有直接灌输给我太多关于茶道礼仪的理论,而是从最接地气的“识茶”入手,让我从感官上开始认识茶。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不同茶叶的视觉之美,从一片片干茶的形态,到冲泡后舒展开的叶底,都充满了故事感。我学会了如何观察茶叶的条索,是紧实还是松散,是粗大还是细嫩,这些细节都隐藏着茶叶的生长环境和采摘时的时节。 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对茶叶香气的描述。我从未想过,一片小小的茶叶,可以散发出如此多样的香气。书中有详细的介绍,如何通过嗅闻干茶和湿茶来分辨其中的奥秘,比如绿茶的豆香、红茶的蜜香、乌龙茶的兰花香。这些描述不仅仅是文字,更像是一种引导,让我能够根据书中的提示,在自己的鼻尖下找到那些微妙的气息。 当然,品味是识茶的最终环节。书中对不同茶的滋味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不仅讲了其基本味道,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体会茶在口中的变化,从初入口的冲击,到回甘的悠长,再到喉韵的深沉。这些描述让我开始意识到,每一杯茶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生命周期,而我的舌尖,也成为了探索这些生命轨迹的向导。 通过这本书,我不再只是机械地“喝茶”,而是开始“品茶”。我能够分辨出不同种类的茶叶,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甚至能对一些优质的茶叶产生由衷的欣赏。这种“识茶”的能力,让我对茶本身产生了更深的敬畏和喜爱,也让我对即将展开的茶道之旅充满了信心。这本书,无疑是我踏入茶道世界最坚实的第一步。

评分

实在是可惜啊,还是买了算了。

评分

对茶叶进行一番介绍,有兴趣可以看看,内容一般吧,我不是很感兴趣。

评分

很好!不错!。

评分

非常好的书,茶类著作没有比他好的了

评分

不错,简单看了看!比较值得,适合初级入门

评分

很不错的入门书,图文并茂。

评分

书没到~快递放小区门口被人拿走了

评分

三本买全了,关于茶的知识适度增长,呵呵!

评分

对茶有兴趣的初学者很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