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明朝來知德曆二十九年如一日,深山注易,作《周易集注》大成,堪稱絕學。颱灣徐芹庭盡半生心血於一書,詳談象數,為“來氏易學”作注,普惠學林。一書在手,盡覽易學二宗六派無限奧妙。
內容簡介
明代萬曆年間,來知德隱居四川孝養父母,並以二十九年之辛勤,撰《周易集注》一書,實蘊二派六宗之精義。學者學《易》,得此入門,容易契人。今就其書中《易卦啓濛》的象數加以闡釋,並撮經文批注之大意聚成一書,以利後之學者。每卦之首,以先列象數學之全體大用,後列經文批注。其所謂象者六爻卦濃縮為三爻之象。其所謂伏羲圓圖者,指錯卦,即先儒象數學之旁通也。其所謂文王序卦者,指綜卦,即先儒象數學之反卦也。
作者簡介
徐芹庭,颱灣師範大學教授,著名易學專傢,國際易經學會颱灣總會理事長,全球華人聯閤會易經文化委員會榮譽委員,全球華人聯閤會易經研究院榮譽院長。著有《綱說易經六十四卦》《漢易闡微》《周易舉正評述》《周易口訣義疏證》等。
精彩書評
明代萬曆年間,來知德隱居四川孝養父母,並以二十九年之辛勤,撰《周易集注》一書,實蘊二派六宗之精義。學者學《易》,得此入門,容易契入。今就其書中《易卦啓濛》的象數加以闡釋,並撮經文批注之大意聚成一書,以利後之學者。學《易》者能會通此書,則能會通來知德批注《易經》之全體大用矣。以此為基礎,進而研究古今《易經》的批注,更易於契入。由是以繼聖人之絕學,開萬世之太平有厚望焉。
——徐芹庭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一、《周易集注》之淵源
二、《周易集注》之卓見
三、《周易集注》之商榷
四、《周易集注》之版本
第二章 周易上經.
一、乾■(乾上乾下)
二、坤■(坤下坤上)
三、屯■(震下坎上)
四、濛■(坎下艮上)
五、需■(乾下坎上)
六、訟■(坎下乾上)
七、師■(坎下坤上)
八、比■(坤下坎上)
九、小畜■(乾下巽上)
十、履■(兌下乾上)
十一、泰■(乾下坤上)
十二、否■(坤下乾上)
十三、同人■(離下乾上)
十四、大有■(乾下離上)
十五、謙■(艮下坤上)
十六、豫■(坤下震上)
十七、隨■(震下兌上)
十八、蠱■(巽下艮上)
十九、臨■(兌下坤上)
二十、觀■(坤下巽上)
二一、噬嗑■(震下離上)
二二、賁■(離下艮上)
二三、剝■(坤下艮上)
二四、復■(震下坤上)
二五、無妄■(震下乾上)
二六、大畜■(乾下艮上)
二七、頤■(震下艮上)
二八、大過■(巽下兌上)
二九、坎■(坎下坎上)
三十、離■(離下離上)
第三章 周易下經
三一、鹹■(艮下兌上)
三二、恒■(巽下震上)
三三、遁■(艮下乾上)
三四、大壯■(乾下震上)
三五、晉■(坤下離上)
三六、明夷■(離下坤上)
三七、傢人■(離下巽上)
三八、睽■(兌下離上)
三九、蹇■(艮下坎上)
四十、解■(坎下震上)
四一、損■(兌下艮上)
四二、益■(震下巽上)
四三、■■(乾下兌上)
四四、■■(巽下乾上)
四五、萃■(坤下兌上)
四六、升■(巽下坤上)
四七、睏■(坎下兌上)
四八、井■(巽下坎上)
四九、革■(離下兌上)
五十、鼎■(巽下離上)
五一、震■(震下震上)
五二、艮■(艮下艮上)
五三、漸■(艮下巽上)
五四、歸妹■(兌下震上)
五五、豐■(離下震上)
五六、旅■(艮下離上)
五七、巽■(巽上巽下)
五八、兌■(兌下兌上)
五九、渙■(坎下巽上)
六十、節■(兌下坎上)
六一、中孚■(兌下巽上)
六二、小過■(艮下震上)
六三、既濟■(離下坎上)
六四、未濟■(坎下離上)
第四章 易傳
一、係辭上
二、係辭下
三、說卦
四、序卦
五、雜卦
精彩書摘
程子日:“上九居蠱之終,無係應於下,處事之外,無所事之地也。以剛明之纔,應援而處無事之地,是賢人君子不偶於時,而高潔自守,不纍於世務者也。故雲不事主侯,高尚其事。”
來氏日:“上九居蠱之終,無係應於下,在事之外,以剛明之纔,無應援而處無事之地。蓋賢人君子不偶於時,而高潔白守者也,故有此象。占者有是德,斯應是占矣。”
(十七)源於硃子
硃熹字符晦,一字晦庵,後世尊為硃文公,學者稱為硃子。集理學之大成,為一代之儒宗,事跡具於《宋史·道學傳》。著有《易傳》十一捲,《周易本義》十二捲,《易學啓濛》三捲,《古易音訓》二捲,《蓍卦考誤》一捲。其孫鑒集其語錄,為《硃文公易說》二十三捲。今《易傳》與《音訓》悉佚。自明代輯《易經性理大全》,以程傳與《本義》為主,於是硃子之易學大盛。後人以程傳為繁,遂專刊《本義》。唯今《本義》,已非硃子之舊。硃子作《本義》,原用呂祖謙古本。自宋董楷(剋齋)割裂《本義》,以附程傳,明代從之,兼用取士,遂直傳至今。蓋此書本費氏傢法,既明且著,故後世樂從之,至今猶不廢也。來氏之易學本於程子、硃子者尤多,自序所謂去取於《易經性理大全》者是也。硃子以易之本義在於蔔筮,故專以蔔筮解。其書屢言占如何如何者,以此也。來氏本其義,而更發揮辭變與象占之精義,使易之四道,更形顯著有用。硃子列九圖於《本義》篇首,而更申言卦理,蓋欲發揮邵圖之法象,申明程傳之旨趣,以推本畫卦之本體,辨明三聖之指歸者也,來氏亦間信其說。硃子於啓濛創本圖書、原卦畫、明蓍策、考變占之例。來氏書中,雖未顯從之,然亦不廢其說,且間或從而發揮其精義。至於來氏之《集注》,用硃子之意者,如:
乾,元亨利貞。
硃子雲:“元亨利貞,文王所係之辭,以斷一卦之吉凶,所謂彖辭者也。元,大也。亨,通也。利,宜也。貞,正而固也。文王以為乾道大道而至正,故於筮得此卦,而六爻皆不變者,言其占當得大通,而必利在正固,然後可保其終也。此聖人所以作易教人十筮,而可以開物成務之精義。”
前言/序言
明代萬曆年間,來知德隱居四川孝養父母,並以二十九年之辛勤,撰《周易集注》一書,實蘊二派六宗之精義。學者學《易》,得此入門,容易契人。今就其書中《易卦啓濛》的象數加以闡釋,並撮經文批注之大意聚成一書,以利後之學者。
每卦之首,以先列象數學之全體大用,後列經文批注。其所謂象者六爻卦濃縮為三爻之象。其所謂伏羲圓圖者,指錯卦,即先儒象數學之旁通也。其所謂文王序卦者,指綜卦,即先儒象數學之反卦也。其所謂孔子係辭者即中爻,即先儒象數學二至四爻,三至五爻之互卦也。其所謂情性者,上卦為情,下卦為性。首先之情性,剛即陽卦,乾震坎艮是也。柔即是陰卦,坤巽離兌是也。其次之情性,指八卦之卦德,乾健、坤順、震動、巽入、坎險、離明、艮止、兌悅是也。其所謂六爻變者,即自初爻,二爻,三爻以至上爻,陰則變陽,陽則變陰也。爻變以後,卦亦隨之而變,變成六十四卦之某卦。其錯卦與綜卦亦並列於後,即其所變成之六十四卦中某卦二至四爻,三至五爻之互卦也。其所謂同體者,即先儒之卦變,即六十四卦中陰爻與陽爻數目相同之卦也。如是展布經文批注及全體象數之大觀,並附論於後。
學《易》者能會而通之,則能會通來知德批注《易經》之全體大用矣。以此基本,進而研究古今《易經》批注,亦易於契人矣。由是以繼聖人之絕學,開萬世之太平有厚望焉。
來氏易經象數集注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還不錯~~~~~
評分
☆☆☆☆☆
(十七)源於硃子
評分
☆☆☆☆☆
每卦之首,以先列象數學之全體大用,後列經文批注。其所謂象者六爻卦濃縮為三爻之象。其所謂伏羲圓圖者,指錯卦,即先儒象數學之旁通也。其所謂文王序卦者,指綜卦,即先儒象數學之反卦也。其所謂孔子係辭者即中爻,即先儒象數學二至四爻,三至五爻之互卦也。其所謂情性者,上卦為情,下卦為性。首先之情性,剛即陽卦,乾震坎艮是也。柔即是陰卦,坤巽離兌是也。其次之情性,指八卦之卦德,乾健、坤順、震動、巽入、坎險、離明、艮止、兌悅是也。其所謂六爻變者,即自初爻,二爻,三爻以至上爻,陰則變陽,陽則變陰也。爻變以後,卦亦隨之而變,變成六十四卦之某卦。其錯卦與綜卦亦並列於後,即其所變成之六十四卦中某卦二至四爻,三至五爻之互卦也。其所謂同體者,即先儒之卦變,即六十四卦中陰爻與陽爻數目相同之卦也。如是展布經文批注及全體象數之大觀,並附論於後。
評分
☆☆☆☆☆
明代萬曆年間,來知德隱居四川孝養父母,並以二十九年之辛勤,撰《周易集注》一書,實蘊二派六宗之精義。學者學《易》,得此入門,容易契人。今就其書中《易卦啓濛》的象數加以闡釋,並撮經文批注之大意聚成一書,以利後之學者。
評分
☆☆☆☆☆
要靜心纔看得懂,要好好研究。
評分
☆☆☆☆☆
來氏日:“上九居蠱之終,無係應於下,在事之外,以剛明之纔,無應援而處無事之地。蓋賢人君子不偶於時,而高潔白守者也,故有此象。占者有是德,斯應是占矣。”
評分
☆☆☆☆☆
(十七)源於硃子
評分
☆☆☆☆☆
買的太多還沒來得及看,相信作者的功力應該不會讓我們失望的。
評分
☆☆☆☆☆
硃熹字符晦,一字晦庵,後世尊為硃文公,學者稱為硃子。集理學之大成,為一代之儒宗,事跡具於《宋史·道學傳》。著有《易傳》十一捲,《周易本義》十二捲,《易學啓濛》三捲,《古易音訓》二捲,《蓍卦考誤》一捲。其孫鑒集其語錄,為《硃文公易說》二十三捲。今《易傳》與《音訓》悉佚。自明代輯《易經性理大全》,以程傳與《本義》為主,於是硃子之易學大盛。後人以程傳為繁,遂專刊《本義》。唯今《本義》,已非硃子之舊。硃子作《本義》,原用呂祖謙古本。自宋董楷(剋齋)割裂《本義》,以附程傳,明代從之,兼用取士,遂直傳至今。蓋此書本費氏傢法,既明且著,故後世樂從之,至今猶不廢也。來氏之易學本於程子、硃子者尤多,自序所謂去取於《易經性理大全》者是也。硃子以易之本義在於蔔筮,故專以蔔筮解。其書屢言占如何如何者,以此也。來氏本其義,而更發揮辭變與象占之精義,使易之四道,更形顯著有用。硃子列九圖於《本義》篇首,而更申言卦理,蓋欲發揮邵圖之法象,申明程傳之旨趣,以推本畫卦之本體,辨明三聖之指歸者也,來氏亦間信其說。硃子於啓濛創本圖書、原卦畫、明蓍策、考變占之例。來氏書中,雖未顯從之,然亦不廢其說,且間或從而發揮其精義。至於來氏之《集注》,用硃子之意者,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