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画密码

世界名画密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姜易晨 等 著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绘画
  • 艺术欣赏
  • 西方艺术
  • 名画
  • 艺术解读
  • 文化
  • 艺术普及
  • 艺术之旅
  • 艺术鉴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大连出版社
ISBN:9787806849477
版次:1
商品编码:1025895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0-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每一幅世界超级名画的后面都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每一幅世界超级名画都有一个解读密码。不知道这些故事,找不到解读密码,你就不可能真正看懂那些世界超级名画。

目录

1.《最后的晚餐》
2.《蒙娜丽莎》
3.《岩间圣母》
4.《维特鲁威人》
5.《创世纪》
6.《最后的审判》
7.《西斯廷圣母》
8.《雅典学院》
9.《拉芙娜·莉娜》
10.《耶稣的复活》
11.《犹大之吻》
12.《维纳斯的诞生》
13.《天上的与人间的爱》
14.《田园合奏》
15.《四使徒》
16.《基督的下葬》
17.《上十字架》
18.《劫夺留西帕斯的女儿》
19.《查理一世行猎图》
20.《阿卡迪亚的牧人》
21.《夜巡》
22.《裸体的玛哈》
23.《国王查理四世全家像》
24.((1SOS年5月3日的枪杀》
25.《教皇英诺森十世》
26.《宫娥》
27.《苏格拉底之死》
28.《拿破仑一世及皇后加冕典礼》
29.《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德隘口的拿破仑》
30《梅杜萨之筏》
31.《干草车》
32.《暴风雪——汽船驶离港口》
33.《泉》
34.《大宫女》
35.《自由引导人民》
36.《希阿岛的屠杀》
37.《拾穗者》
38.《三等车厢》
39.《草地上的午餐》
40.《日出·印象》
41.《睡莲》
42.《舞台上的芭蕾排练》
43.《红磨坊的舞会》
44.《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45.《伊凡雷帝和他的儿子》
46.《向日葵》
47.《星夜》
48.《加歇医生的肖像》
49.《大浴女》
50.《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
51.《舞蹈》
52.《亚威农少女》
53.《拿烟斗的男孩》
54.《格尔尼卡》
55.《呐喊》
56.《下楼梯的裸女》
57.《记忆的永恒》
58.《内战的预兆》
59.《哥伦布之梦》

精彩书摘

《最后的晚餐》耗时数年,达·芬奇一直不辞辛劳地作画,从不懈怠。可是有几天,他的工作完全停顿了。原来,是犹大的形象把他难住了。耶稣及其门徒在现实生活中都容易找到相似的模特儿,可是见利忘义的小人嘴脸却很难发现。当时修道院方面是按时间给达·芬奇付酬,也就是说,他一笔不画也得给报酬。修道院院长十分恼火,打算扣达·芬奇的工资,就派总管去通知达·芬奇。达·芬奇说了停笔的原因,同时表示可以很快完成犹大的形象,如果实在找不到犹大的模特儿,就把院长画成犹大。这幅画完工后,米兰公爵前来参观,他一眼就看出画面上的犹大就是修道院的院长,不禁笑了起来,说:“我也收到修士们的指控,说他克扣修士们的薪金,他和犹大一个样,就让他永远地坐在这里吧!”他又对达·芬奇说:“他对你不公平,你巧妙地报复了他。”
其实,达·芬奇选择这位院长作模特儿,并非完全出于个人的报复,而是在这两个人身上发现了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贪财。正是抓住了这个性格特征,犹大才能作为反面典型进入达·芬奇的作品。
在达·芬奇以前,有许多宗教画家都描绘过《最后的晚餐》所表现的内容,但他们无一例外都把犹大和众门徒分隔开来,让他单独坐在餐桌对面,处在被审判的位置上。这些画家对人物的性格特征无从把握,只得在形式上做文章。而在《最后的晚餐》的画面上,犹大和耶稣的门徒们混坐在一起,但人们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难把他找出来。
逾越节又称无酵节、巴斯节,是犹太教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一天的白昼及其前夜,是犹太人的新年。犹太人照例要举行宴会。耶稣这个时候与众门徒聚餐,目的并非吃饭,而是要当众揭露叛徒。耶稣人座后,即席说了一句话:“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话音刚落,立刻引起一阵骚动,门徒们有的向老师表白自己的忠诚,有的气愤地要求进行追查,有的向长者询问,整个场面陷于不安之中。这个时候,坐在耶稣右边的犹大仿佛受了电击一般,身体向后倚着,似乎想从耶稣身边往后退缩。然而,他的肘部还搁在餐桌上,手里抓着一只钱袋。他是为耶稣和其他门徒保管钱财的人,而此刻那个钱袋里装的却是出卖耶稣得来的30块银币的赏钱。
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细节,那就是画面上出现了一把刀,它放在圣彼得右手附近,而圣彼得又靠着犹大,于是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带有象征意义的细节,暗示着圣彼得用刀尖对着犹大的后背。也有人认为,这把刀属于年轻的圣约翰。在所有的门徒中,他是耶稣最喜爱的一个。从画面上看,他像耶稣一样平静,因为他已经领悟了老师的话,准备用刀子杀死出卖耶稣的人。还有人认为,这只握刀的手不属于画中任何一个人,也就是说,这幅画上其实是14个人。
2003年,美国作家丹·布朗提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猜测,耶稣右手边的门徒圣约翰,其实是位女人,就是抹大拉的玛利亚,也被称为抹大拉。据说她原来是一个妓女。过着放荡淫逸的生活,后来在耶稣的感召下,她改恶从善,成为基督忠实的信徒。耶稣被钉上十字架时,她一直陪伴在耶稣母亲的身边,三天后又目睹了耶稣的复活,成为神迹的见证者之一。耶稣经常亲吻她,引起了门徒们的不满。他们问耶稣:“你为什么爱她胜过爱我们所有人呢?”耶稣回答道:“我为什么不能像爱她一样来爱你们……婚姻之谜高深玄妙——离开它世界就无法存在。世界的存在基于人类,而人类的存在依赖婚姻。”在《圣经》中没有一处说过抹大拉的玛利亚是妓女,也没有说过耶稣结过婚,但他们的感情确实不同一般。公元33年,抹大拉曾在一次婚礼盛筵上在耶稣的脚上涂油施礼,并用自己的头发将油揩干。按照古犹太人的传统,只有弥赛亚(意为“受膏者”,指的是上帝所选中的人)的新娘才能获许使用甘松油膏施礼,时间只限于第一次婚礼和第二次婚礼之中。
……
《文明的呼吸: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 简介 《文明的呼吸: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并非是一本关于解析特定图像密码的著作,而是一次深入人类文明肌理的宏大探险。本书致力于构建一座跨越数千年、连接不同地理版图的艺术思维桥梁,探讨艺术作为人类最原始、也最精妙的沟通媒介,是如何记录、反思并塑造了我们的集体意识。它旨在揭示隐藏在宏大叙事背后的“人性”的脉动,而非专注于解密已有的、被固定下来的符号系统。 本书将艺术史的叙事线索从传统的断代史和流派划分中解放出来,采用“主题驱动”的结构,围绕人类永恒的追问——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将去向何方?——来组织材料。它关注的重点是艺术作品背后的“观看方式”与“存在的意义”,而非作品的物理属性或市场价值。 第一部分:从混沌到秩序——神性与人性的初次碰撞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人类文明的黎明,探究史前洞穴壁画、美索不达米亚的浮雕,以及古埃及的永恒雕塑。我们不探究这些图像是否隐藏了预言或秘术,而是审视它们如何第一次试图将无序的自然界纳入人类理解的框架。 象形的诞生与权力的铸造: 考察早期文字与图像融合的实践,如何通过描绘神祇的威严和君主的功绩,初步建立了社会等级和精神信仰的秩序。例如,对美索不达米亚神庙外立面装饰的研究,重点在于其重复性的几何图案和程式化的叙事如何服务于政教合一的社会结构。 古希腊的“理想人”构建: 深入分析古典时期的雕塑艺术,特别是黄金分割在人体比例上的应用。这不是对“完美比例”的简单复制,而是对“理性思维”如何试图驯服感性世界的哲学实践的剖析。重点将放在雕塑如何从早期的僵硬形式转向对动态瞬间的捕捉,体现了城邦公民精神的崛起。 罗马工程与叙事性: 罗马艺术的强大在于其强大的实用性与宣传性。本书将侧重于对凯旋门和纪念柱上连续叙事浮雕的研究,分析其如何创造出一种“时间连续体”的政治叙事,旨在巩固帝国疆域的合法性,而非探究其中隐藏的军事部署图。 第二部分:信仰的织物——中世纪的意象与精神的迁徙 中世纪的艺术是宗教信仰的直接投射,本书将分析艺术家如何放弃对三维空间的精确模拟,转而追求超越世俗的“永恒光芒”。这里的核心议题是“象征主义”如何取代“写实主义”成为主要的表达手段。 拜占庭圣像画的“非物质性”: 探讨拜占庭圣像画中强烈的金色背景和平面化的人物处理,如何是为了暗示圣洁的“天界”本质,而非画家技艺的局限。我们将分析光线在这些图像中扮演的角色——它不是自然光,而是神性的辐射。 哥特式大教堂的精神攀升: 从建筑学角度切入,研究飞扶壁、肋拱和彩色玻璃的共同作用。彩色玻璃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将外部的自然光转化为神圣叙事的“光谱语言”。我们关注的不是玻璃上绘制的具体圣人故事,而是光线穿透过程本身对信徒心理状态的影响。 手抄本的微观宇宙: 考察中世纪晚期装饰性手抄本的细密画,研究其中世俗生活场景的穿插,揭示在高度宗教化的社会中,世俗经验是如何被“内嵌”到神圣秩序之中的,形成一种双重世界的共存。 第三部分:人性的觉醒与世界的重塑——文艺复兴至巴洛克 这一阶段是艺术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人类中心主义的崛起使得艺术的关注点从“彼岸”转向“此岸”。本书将侧重于艺术家对“观察”这一行为的革命性态度。 透视法的哲学意涵: 透视法不仅仅是一种绘画技巧,它确立了一种以“人眼”为绝对焦点的观看宇宙的新范式。本书将分析阿尔伯蒂等人如何将数学理性引入艺术,从而将观众置于一个可度量、可控制的视觉空间中。 达·芬奇的“未完成”与“多义性”: 不关注《蒙娜丽莎》的微笑是否代表某种符号,而是探究达·芬奇如何通过“晕染法”(Sfumato)模糊轮廓,使图像呈现出一种“过程感”和“不确定性”,挑战了文艺复兴初期对清晰边界的追求。 巴洛克戏剧性与情感的共振: 重点分析卡拉瓦乔的光影对比(明暗对比法)和贝尔尼尼的雕塑如何追求情感表达的最高峰。这些作品的目的在于“拉扯”观众的情绪,迫使他们参与到叙事的高潮之中,体现了反宗教改革时期对感官体验的重新重视。 第四部分:理性的边界与主观的爆发——启蒙运动至现代的解构 面对科学革命和工业化的冲击,艺术开始质疑自身的传统职能,并探索全新的表达形式。 浪漫主义对“崇高”的体验: 考察透纳和康定的作品中,自然力量的压倒性如何使人的理性显得微不足道。这里的“崇高”是一种审美体验,是对人类有限性的震撼,而非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记录。 印象派对“瞬间性”的捕捉: 印象派不再追求描绘事物的本质,而是记录光线在特定时间、特定天气下,投射在物体上的“视觉印象”。这反映了19世纪末社会节奏的加快,以及人们对客观实在性产生怀疑的思潮。 现代艺术的“去语境化”尝试: 探讨从立体主义开始,艺术家如何系统性地拆解传统再现的逻辑。毕加索对不同视角的叠加,并非是为了拼凑出隐藏的真相,而是为了揭示任何单一的观看角度都是一种武断的建构。本书将此视为艺术对既有“真理”系统的一次集体反抗。 总结:艺术作为人类持续的“在场证明” 《文明的呼吸》最终将得出结论:艺术的价值不在于其所承载的秘密信息,而在于它作为一种持续的、跨越时代的“在场证明”。每一件伟大的作品,无论其风格如何迥异,都是人类面对生存的巨大空白时,所发出的独特声音,是对“此时此地”经验的深刻记录与情感投射。本书引导读者超越对“密码”或“技巧”的执着,回归到艺术与人类精神本质的对话之中。它提供的是一种批判性的、广阔的观看视角,帮助读者理解艺术在塑造人类心智史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叙述方式非常跳脱,完全不是那种枯燥的、按时间线排列的艺术史罗列。它更像是一个经验极其丰富、但脾气有点古怪的私人策展人在带你进行一场私密的艺术漫步。他不会告诉你蒙娜丽莎的创作背景有多么宏大,而是会聚焦于她嘴角那不可捉摸的一丝笑意,并用一种近乎侦探小说的口吻去推测画家当时的心境,甚至会引入一些旁人未曾注意到的“边缘信息”,比如画作背后流传的轶事,或是画中某个微小元素的象征意义。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翻到前面去对照某个细节,那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和作者一起,积极地挖掘隐藏在画面深处的秘密,阅读体验极具互动性和趣味性,完全打破了我对传统艺术导览的刻板印象。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篇幅相当可观,内容密度极大,初次翻阅时会感到有些“消化不良”。它不适合在通勤路上碎片化地阅读,因为它需要你全身心的投入,甚至需要备上笔记本去记录那些复杂的人名和理论术语。但一旦你沉下心来,像对待一本哲学著作那样去精读,你会发现它所蕴含的知识密度是惊人的。每一个段落都像是浓缩的精华,信息量极大,但幸运的是,作者的文笔流畅有力,没有过度的学术腔调,使得这些深奥的见解得以顺畅地传递。这本书更像是一本“训练手册”,它强迫你的大脑去进行更深层次的图像解码和文化链接,绝对是那种可以买来,然后逐年品读、每次都有新发现的传世之作。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编排堪称匠心独运,它似乎故意避开了按地域或年代的常规逻辑,而是采用了一种主题式的串联。比如,某一章节可能将文艺复兴晚期的雕塑家与巴洛克时期的画家并置讨论,仅仅是因为他们在处理“动态的肢体语言”上有共通之处。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极大地拓展了我的思维边界,让我意识到艺术史并非一条直线,而是无数相互呼应的螺旋上升。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开始不自觉地在不同画作之间建立联系,比如某个意大利湿壁画的构图如何被后来的法国新古典主义所借鉴,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死记硬背知识点永远无法带来的震撼。这种跳跃式的组织方式,让阅读本身变成了一场智力游戏。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厚重的纸张带着一股淡淡的油墨香,让人爱不释手。内页的印刷色彩饱满得惊人,即便是那些流传已久的、在无数画册中看过的作品,到了这里也仿佛被施了魔法,细节的肌理感和光影的微妙变化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对那些强调笔触和颜料厚度的油画作品的还原度,简直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我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只是单纯地翻阅那些高清的图像,感觉就像是站在原作前,眯着眼睛去捕捉达芬奇笔下圣母裙摆的褶皱,或是梵高星夜中那旋转的、几乎能听见风声的笔触。封面采用的某种浮雕工艺,触感独特,每次拿起书,指尖都会被那凹凸的纹理吸引,这绝对不是一本可以随便丢在书架角落的普通艺术书籍,它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本身,体现了出版方在实体制作上的极致用心。

评分

我必须得说,对于一个对古典艺术略有涉猎,但又常常感觉无法真正“进入”那些伟大作品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不是在教你辨认“这是什么流派”“这是谁的作品”,而是在教你如何“感受”一幅画。书中有大量的篇幅用于解析光线在不同画家笔下的处理手法,比如提香对暖色的掌握如何营造出神圣的氛围,而卡拉瓦乔则如何利用强烈的明暗对比来制造戏剧性的张力。作者似乎对光学和色彩心理学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用非常具象的比喻来解释抽象的视觉效果,比如将伦勃朗的光影比作舞台上的聚光灯,将塞尚的几何结构比作稳固的建筑蓝图。这种分析层次非常精深,能让一个普通的爱好者,迅速提升到能与行家对话的水平,对于提升审美鉴赏力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评分

内容不错,解析名画内容,可惜没有彩色插图

评分

此书内的画均为黑白的,印刷质量极差!大多看不出名堂来。这一当上的...爽极!!!!

评分

内容不错,解析名画内容,可惜没有彩色插图

评分

此书内的画均为黑白的,印刷质量极差!大多看不出名堂来。这一当上的...爽极!!!!

评分

内容不错,解析名画内容,可惜没有彩色插图

评分

内容不错,解析名画内容,可惜没有彩色插图

评分

此书内的画均为黑白的,印刷质量极差!大多看不出名堂来。这一当上的...爽极!!!!

评分

此书内的画均为黑白的,印刷质量极差!大多看不出名堂来。这一当上的...爽极!!!!

评分

此书内的画均为黑白的,印刷质量极差!大多看不出名堂来。这一当上的...爽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