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电影工业:方法与历史的新探索

华语电影工业:方法与历史的新探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叶月瑜 编
图书标签:
  • 华语电影
  • 电影工业
  • 电影史
  • 文化研究
  • 媒介研究
  • 中国电影
  • 香港电影
  • 台湾电影
  • 电影理论
  • 电影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96410
版次:1
商品编码:1089327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0
字数:38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华语电影工业:方法与历史的新探索》不是资料的简单堆砌,而是重新思考华语电影工业,着力于挖掘既往的盲区,引入新的视角和方法论。

作者简介

◆ 叶月瑜教授任教于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之电影学院,并兼任媒介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著作包括英文专书Taiwan Film Directors: A Treasure Island(与戴乐为合著,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05),Chinese-Language Film: Historiography,Poetics,Politics (与鲁晓鹏合编,夏威夷大学出版社,2005,此书获美国图书馆学会刊物Choice选为“2005年最杰出学术著作”之一),East Asian Screen Industries(与戴乐为合著,British Film Institute Publishing,2008),中译本《东亚电影惊奇》 (台湾远流出版,2011)和中文专著《歌声魅影:歌曲叙事与中文电影》 (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 等。期刊论文发表于《中外文学》《新闻学研究》《当代电影》《艺术评论》《电影欣赏》,Cinema Journal,Film Quarterly,PostScrip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Historical Journal of Radio,Film and Television,Asian Cinema,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等,并有专文载于有关亚洲电影、流行文化和电影音乐等的中、英、日文集;学术论文共计三十多篇。

目录

导论 重探华语电影工业:历史的考掘、方法的浮现/叶月瑜
挑战史论
消化美国电影:对民国时期好莱坞在华情况的再认识/萧知纬
“文艺”与中国早期电影的生产与营销:一个方法论的开启/叶月瑜
六合影片营业公司再探:以早期中国电影市场的扩大为中心/菅原庆乃
中国视角:好莱坞与中国电影比较研究的方法论反思/秦喜清
从问题到史料:近代中国大陆电影史的重构与再写/冯筱才
新历史的建构
连接上海、香港和新加坡:邵氏兄弟的故事(1920年代-1950年代)/钟宝贤
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的结构及其意义(1937-1945)/刘辉
战后通俗娱乐电影的发展形态:从上海到香港(1946-1950)/罗卡
从歌唱喜剧窥探战后粵语电影工业制作的模式/吴月华
北京电影(1949-1966)/杨远嬰
新方法的应用
台湾电影产业集中度研究之比较与评估/陈儒修黄懿王亭
分秒必争的观众分析:回到过去,从《赤壁》到新媒体平台/张慧儿李卓婷译
附录
回应与讨论 陈犀禾、卢非易、何思颖、萧知纬 彭侃整理
参考书目/赖紫谦、彭侃汇编
作者简介
索引/彭侃汇编

前言/序言







繁星之下:西方电影艺术的革新之路 (1920-1968) 一部深入剖析20世纪上半叶西方电影发展脉络的史诗级著作 本书并非聚焦于东方电影的崛起与演变,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世界电影的另一极——西方(特指欧洲和北美)在1920年代至1968年间,那段风起云涌、艺术与技术迭代不休的黄金与转型时期。我们旨在揭示,在好莱坞的工业化流水线与欧洲艺术电影的先锋实验交织影响之下,西方电影艺术是如何完成其核心范式的重构,并为后世奠定现代电影语言的基石的。 第一部分:静默的终结与声音的降临 (1920-1934) 本部分着重考察了“默片时代”的辉煌与随之而来的剧变。 1. 默片的巅峰美学:表现主义的幽灵与蒙太奇的理性 在技术制约下,默片发展出了极度依赖视觉符号和表演张力的独特美学。我们将细致分析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如《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最后一笑》)如何利用非自然的布景和光影来表达心理状态,这不仅是布景设计,更是对主体潜意识的投射。同时,苏联蒙太奇学派(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关于知觉和思想冲击的理论实验,其理性化的剪辑策略被置于历史的坐标系中进行重新审视。这些理论在当时被视为一种革命性的“辩证法视觉表达”,而非仅仅是叙事工具。 2. “有声片”的冲击与产业的重塑 有声片的突然介入,对整个西方电影工业造成了地震般的冲击。本章不以技术介绍为主,而是深入探讨“声音”如何重塑了叙事结构和演员表演。长镜头被重新定义,演员的肢体语言受到限制,而对白和音效的运用则催生了诸如“歌舞片”的强势复兴。我们尤其关注好莱坞对这种变革的快速工业化适应,以及欧洲独立制片人如何挣扎于新的技术成本和艺术表达的平衡。 第二部分:类型化的成熟与战争阴影下的审查 (1935-1945) 随着大萧条的深化和二战的爆发,西方电影工业进入了类型片全面成熟的阶段,但艺术自由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 好莱坞的“制片人中心制”与类型的固化 本章剖析了米高梅、派拉蒙等“八大电影公司”如何通过垂直整合控制了从制作到发行的每一个环节。类型片——黑色电影(Film Noir)、西部片、家庭剧——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叙事和视觉上的成熟巅峰。我们分析黑色电影中光影对道德模糊性的描绘,它如何暗中反映了美国社会对现代都市异化和个人宿命感的焦虑。然而,这种成熟也伴随着“海斯法典”的严格审查,艺术表达在道德规范的框架内寻求微妙的突破。 2. 战时宣传与欧洲艺术的流亡 二战期间,电影被用作重要的宣传工具。本部分对比了美国和英国的战时电影政策,分析它们如何塑造民族认同和鼓舞士气。与此同时,欧洲大陆的文化精英和技术人才大量流亡至好莱坞(如比利·怀尔德、弗里茨·朗),他们的到来在客观上丰富了好莱坞的叙事层次,但也带来了欧洲电影中固有的悲观主义色彩。 第三部分:战后反思与新浪潮的酝酿 (1946-1968) 二战的结束并没有带来单纯的乐观主义,反而催生了对既有社会结构和电影传统的深刻质疑,为下一阶段的革命奠定了基础。 1.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伦理审判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Neorealism)被视为对战后欧洲精神面貌的直接回应。本章聚焦于其非职业演员的使用、外景拍摄的坚持以及对社会底层生活的关注。这不是一种风格的回归,而是一种电影伦理的重塑——将摄像机从摄影棚拉向街道,以一种近乎纪录片的方式审视道德的废墟与人性的韧性。 2. 欧洲的知识分子电影与“作者论”的萌芽 在法国,尤其是在《电影手册》的编辑群中,对好莱坞“制片人中心制”和传统叙事模式的反叛情绪日益高涨。本部分详细梳理了巴赞关于“真实性”的哲学思考,以及年轻影评人(如特吕弗、戈达尔)如何将导演视为电影的唯一“作者”(Auteur)。他们推崇的不是对剧本的忠实执行,而是通过剪辑、镜头运动和主题选择来注入强烈的个人印记。 3. 摄影机的解放:移动性与即兴性 在技术层面,轻便摄影机的普及和同步录音技术的改善,使得“现场感”得以空前强化。这直接促成了“新浪潮”电影中那种摇晃、跳跃、充满即兴感的视觉风格。电影不再是精心雕琢的工艺品,而更像是一种“现场发生”的记录或日记式的表达。 结论:现代电影的黎明 1968年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标志着传统电影工业模式的全面松动。本书的最终部分将总结以上各个流派和变革如何汇聚,共同塑造了现代西方电影的“语言学”。我们探讨了这一时期西方电影如何完成了从“娱乐的工业”向“艺术的媒介”的艰难转型,并确立了导演至上、强调个人视角的现代电影创作范式,为后续的艺术电影运动铺平了道路。本书致力于呈现的,是一场关于视觉表达的持续、复杂且充满张力的艺术革新史。

用户评价

评分

全书的语言风格沉稳而克制,但字里行间蕴含着一种对历史真相的执着探求。它避免了冗余的煽情,也鲜少使用浮夸的辞藻来赞美或贬低任何时期的作品。这种冷静的笔调,恰恰增强了其论述的说服力。特别是在处理那些敏感或充满争议的历史节点时,作者总能提供多方位的证据链,引导读者自行得出审慎的结论。例如,书中对某个特定时期“合拍片”的分析,不仅探讨了政治层面的协调,更深入剖析了文化差异如何被技术手段和剧本结构所“缝合”的过程,这种细致入微的解剖,展现了作者深厚的田野调查功底和严谨的学术态度。读完之后,我的感受是,这不仅仅是对一部部影片的解读,更是对一个民族集体想象力构建过程的深度剖析。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极强,仿佛一部精心剪辑的纪录片,在不同的历史切面间自由切换,却总能精准地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历史”这一概念的解构手法。它摒弃了线性的、以英雄人物为主导的编年史写法,而是采取了一种碎片化、多声部的重构策略。每一个章节都像一面棱镜,折射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情绪和技术迭代。书中对早期默片时代“南下”的班底与后来大陆电影工业化进程的对比分析,展示了人才流动与资本注入如何重塑地域性表达的张力。这种跳跃式的叙述,虽然对读者的背景知识有一定要求,但一旦跟上节奏,便能体会到一种穿透时空的洞察力。它让我重新审视那些被教科书简化处理的“黄金时代”,认识到其光芒背后隐藏的诸多妥协与偶然性,从而对电影史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更具批判性的层面。

评分

这部关于华语电影历史与方法的新探索的著作,无疑是一次对我们固有认知体系的有力挑战。它没有满足于对经典影片的表面梳理,而是深入挖掘了驱动中国电影工业发展的深层逻辑与结构性变化。作者对“方法”一词的界定尤为精妙,它不仅关乎镜头语言的运用和叙事技巧的革新,更触及了体制改革、市场运作乃至文化思潮对电影生产的塑造力。阅读过程中,我不断被引导去思考,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创作范式,究竟是艺术的必然选择,还是特定社会经济结构下的产物。例如,书中对特定时期国有制片厂的运作模式与市场化转型期的产业重构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分析,这种跨越技术、政治和商业维度的综合性考察,使得原本枯燥的行业史叙述变得鲜活且充满张力。它迫使我们放下对“大师”的盲目崇拜,转而关注那些支撑起整个工业体系的微观机制与宏观环境的互动关系,这对于理解当代华语电影的困境与潜力,提供了坚实的方法论基础。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在于其对“工业”二字的全面拓宽。过去我们谈论电影工业,往往局限于制片流程的标准化和技术设备的升级。但作者的论述则将视野扩展到了更广阔的生态系统:从发行渠道的垄断与反垄断斗争,到观众审美趣味的集体变迁,再到海外市场的开拓策略。它成功地描绘出一条从制作端到消费端,再到反馈重塑制作的完整闭环。阅读其中关于特定时期香港电影如何通过“类型化”策略高效运作的内容时,我仿佛能清晰地看到资本流动的路径和创意被高效消化的过程。这种对系统运作的细致描摹,使得任何试图脱离“方法”去空谈艺术纯粹性的观点都显得苍白无力。这是一本写给行业内部人士和严肃研究者,去理解这个庞大机器如何精密运转的指南。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文化产业转型的观察者,我发现这本书在理论构建上的野心令人瞩目。它不仅仅是在描述“发生了什么”,更是在努力构建一套解释“为什么会这样”的分析框架。作者似乎借鉴了文化研究、经济地理学甚至社会学中的若干核心概念,试图为华语电影研究提供一套更具普适性的工具箱。书中对“符号资本”在特定权力结构下如何转化为“经济资本”的论述尤其深刻。它没有停留在对审查制度的简单批判,而是探讨了创作者如何在自我规训与外部压力之间寻找微妙的平衡点,并利用这种张力去生产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这种将艺术创作置于社会经济动力学中心位置的视角,使得全书的论证充满了力量感和现实关怀,远超一般的影评或行业报告的范畴,更像是一部严肃的社会科学专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