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种中药材栽培技术

60种中药材栽培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丁万隆,李勇 编
图书标签:
  • 中药材
  • 栽培技术
  • 农业技术
  • 种植技术
  • 药用植物
  • 中医药
  • 农业
  • 园艺
  • 种植
  • 药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ISBN:9787504585516
版次:1
商品编码:1027458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农业实用技术类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0-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60种中药材栽培技术》是农业实用技术丛书中的一种。《60种中药材栽培技术》围绕药材栽培技术,从新形势下的药材生产出发,介绍了药材的流通渠道和市场信息、药材的生长特点及对品质的特殊要求,以及药材生产中农药的合理施用。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60种中药材栽培技术。对于每一种中药材,详细介绍了其药用价值、生物学特性,以及具体的栽培技术和采收、加工方法。
《60种中药材栽培技术》对于药材种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供农村经济作物种植人员学习和参考。

目录

第一章 总论
1-1 新形势下的药材生产
1-2 药材的流通渠道和市场信息
1-3 药材生长特点及对品质的特殊要求
1-4 药材生产中农药的合理施用
第二章 各论
2-1 白花蛇舌草
2-2 白芷
2-3 白术
2-4 百合
2-5 板蓝
2-6 薄荷
2-7 柴胡
2-8 川黄檗
2-9 川芎
2-10 刺五加
2-11 大黄
2-12 丹参
2-13 当归
2-14 党参
2-15 灯盏花
2-16 地黄
2-17 杜仲
2-18 番红花
2-19 防风
2-20 茯苓
2-21 甘草
2-22 栝楼
2-23 何首乌
2-24 黄连
2-25 黄芩
2-26 绞股蓝
2-27 桔梗
2-28 金莲花
2-29 金银花
2-30 荆芥
2-31 菊花
2-32 辽细辛
2-33 灵芝
2-34 芦荟
2-35 罗汉果
2-36 麻黄
2-37 麦冬
2-38 玫瑰
2-39 蒙黄芪
2-40 牡丹
2-41 宁夏枸杞
2-42 牛膝
2-43 人参
2-44 三七
2-45 砂仁
2-46 山药
2-47 山茱萸
2-48 肾茶
2-49 石斛
2-50 天麻
2-51 五味子
2-52 西洋参
2-53 薏苡
2-54 银杏
2-55 郁金
2-56 鱼腥草
2-57 月见草
2-58 泽泻
2-59 知母
2-60 栀子
附录
附录1 28种毒性中药材品种
附录2 42种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药材品种
附录3 食药同源药材品种
附录4 主要参考书目

前言/序言


《药草奇遇记:从种子到治愈的自然之旅》 这是一本关于自然、生命以及人类与植物之间古老联系的探索之旅。它并非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而是邀请读者潜入一个充满生机与智慧的植物世界,去发现那些默默生长、孕育着治愈力量的草本生命。本书将带领你追溯人类与药草共生的悠久历史,从古老的智慧传说到现代科学的严谨验证,揭示那些蕴藏在平凡叶片、根茎、花朵中的非凡功效。 第一章:远古的回响——药草的起源与人类的初遇 我们将从地球生命的黎明开始,追溯植物的演化,特别是那些后来被人类发掘出药用价值的草本植物。想象一下,在遥远的史前时代,我们的祖先是如何在野外摸索、辨认、试用,从而发现某些植物能够缓解疼痛、治疗伤口、改善消化。这本书将尝试重现那个充满原始智慧的场景,通过考古发现、人类学研究以及民族志资料,勾勒出人类与药草之间最初的、本能的联系。我们将探讨不同文明对药草的早期认知,例如古埃及的草药卷轴,古希腊罗马的药学著作,以及中国古代对神农尝百草的传说。这不仅仅是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人类生存智慧的致敬,展现了我们如何从大自然中汲取生存和繁衍的力量。 第二章:生命的低语——药草的内在世界 这一章节将深入探讨药草的生命力,以及它们为何能够发挥治愈作用。我们将以一种充满诗意和科学性的方式,去理解植物的生理过程。从阳光、土壤、水分中汲取的养分如何转化为维持生命、抵抗病虫害的物质?这些物质又如何在植物体内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我们所熟知的活性成分?本书将不仅仅罗列这些活性成分的名称,而是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它们的作用机制。例如,我们会谈到某些植物如何产生芳香精油,这些精油不仅赋予了植物独特的香气,也可能具有抗菌、抗炎或镇静的作用。我们还会探讨植物如何利用色素来吸收光能,这些色素本身也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积极影响。我们将视角聚焦在植物的根系如何扎根大地,汲取养分,如同大地的心脏在跳动;花朵如何绽放,吸引传粉者,生命的繁衍与治愈的力量在此交织。我们也会深入了解植物细胞的微观世界,那里发生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都可能孕育着神奇的疗效。 第三章:大地的馈赠——药草的形态与识别 本书将带领读者认识那些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药草,不仅仅是它们的名称,更是它们独特的外观和生长习性。我们不会提供一份冗长的图鉴,而是会挑选出一些经典且易于识别的植物,从它们的叶片形状、花朵颜色、茎秆质地、果实形态,乃至生长环境,进行细致的描述。每一株药草都拥有自己独特的“身份证”。我们会引导读者用观察者的眼光去欣赏它们的美,例如,一片叶子的锯齿状边缘,一朵小花的对称结构,一种植物根部特有的气味。我们将分享一些古老的识别技巧,以及现代科学家是如何通过科学手段来辅助识别和分类。本书鼓励读者走出户外,亲身去观察和感受这些植物,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真实世界的体验相结合,培养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我们将介绍一些在山野、田埂、甚至城市角落都能找到的“绿色宝藏”,并描绘它们的姿态,仿佛它们就在你眼前舒展。 第四章:历史的长河——药草与人类文明的交融 人类与药草的故事,是文明发展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书将从历史的视角,审视药草在不同文化、不同时代扮演的角色。我们将回顾中国古代的本草学发展,从《神农本草经》的朴素分类,到李时珍《本草纲目》的集大成,展现出中华民族对药草的深刻认知和丰富经验。我们将探索古印度阿育吠陀医学中对药草的独特应用,以及它们如何与哲学思想相结合。欧洲在中世纪的修道院药园,以及后来文艺复兴时期植物学的发展,都与药草的发现和应用息息相关。本书会穿插一些有趣的、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例如,某个著名的炼金术士是否曾用药草来寻找长生不老药?某个古代王朝是否因掌握了某种珍稀药草的秘密而兴盛?这些故事不仅增添了阅读的趣味性,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药草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第五章:传承的智慧——药草的现代视角 在现代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对药草的认知是否已经足够?本书将探讨传统药草知识如何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例如,现代药理学如何去验证古代医书记载的药效?提取技术如何从植物中分离出更纯净、更有效的活性成分?基因技术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植物的遗传特性,从而优化它们的药用价值?我们将介绍一些现代药物的来源,很多都与植物活性成分有关,例如阿司匹林最初来源于柳树皮的提取物。本书也并非盲目推崇传统,而是强调一种批判性的继承,以及对药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们将关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自然疗法的重新兴趣,以及药草在保健、养生、甚至心理疗愈方面的新应用。 第六章:自然的韵律——与药草的共生之道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回归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我们并非仅仅将药草视为工具,而是将它们视为平等的生命,是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将探讨如何以尊重和可持续的方式与药草相处。这包括了解它们对生长环境的需求,如何避免过度采摘,以及如何参与到保护野生药草资源的工作中来。本书会分享一些关于“药草园艺”的理念,鼓励读者在自己的家中,或社区中,种植一些常见的药草,亲身感受种植的乐趣,以及收获的喜悦。我们将强调,了解药草,不仅仅是掌握知识,更是培养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一种与自然连接的情感。这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倡导,一种回归本源的呼唤。 《药草奇遇记》是一次心灵的旅行,一次知识的探索,更是一次与自然对话的邀请。它将让你重新审视身边那些平凡的绿色植物,发现它们隐藏的奥秘,并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这不是一本关于如何“种植”的书,而是一本关于如何“感知”和“连接”的书。它期待为你打开一扇通往健康、自然与心灵和谐的大门。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原本期望这本书能像一本园艺工具书那样,针对每一种药材,提供一个清晰的“速查表”,比如:发芽所需光照时长、移栽的最佳季节、以及每年施肥的推荐配比(N:P:K的比例)。然而,这本书的叙事逻辑更像是专题报告的集合。它似乎更热衷于探讨国家层面或区域性的药材产业政策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了农户的种植决策。比如,书中花费了大量篇幅分析了近年来国家对“禁采野生药材”的力度加大后,人工栽培市场出现的供需缺口和价格波动趋势,这对于理解宏观经济环境是很有帮助的。但当我翻到具体讲解人参的栽培环节时,我发现它更多地是在介绍不同管理模式下的经济效益对比,而不是详细描述如何应对人参最常见的地下根部腐烂病——那种需要精确到几天控制水分的紧急处理流程。这种侧重于“为何种”和“种了能赚多少”的讨论,冲淡了“如何种”的实操指导性。这使得本书在解决我短期种植问题上的实用价值略显不足,更像是为投资人准备的商业计划书,而非为农技人员准备的田间操作手册。

评分

最让我感到遗憾的是“技术更新”的时效性问题。中药材的栽培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新的育种技术、绿色植保方案以及对重金属残留的控制标准都在不断更新。这本书在内容上确实展现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传统经验的总结,但对于近五年内生物技术在药材领域的新突破,比如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在提高有效成分纯度方面的应用,或者无人机植保技术在大型药材基地中的应用案例,着墨不多。我期待看到的是一些关于“数字化药材管理”的尝试,比如利用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和EC值,并与自动化灌溉系统联动。这本书的内容更像是对成熟经验的系统梳理,而非对前沿技术的积极引入。这使得它在面对当前智慧农业的大趋势时,显得有些保守和滞后。它很好地巩固了“地道”的传统认知,但在“高效、精准”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的对接上,提供的有效参考信息量偏少,更像是一本厚重的“往昔工艺集”,而非“未来蓝图”。

评分

这本书的案例选取和地域侧重,也让我产生了一些地域性的困惑。虽然书名是“60种中药材”,但从内容来看,其中绝大多数的栽培技术和环境描述,都紧密围绕着中国北方和西南地区的气候特征展开。比如,对于许多耐寒、喜凉爽干燥环境的药材,作者给出的细节非常详尽,从土壤的砂砾含量到冬季的覆雪厚度都有提及。但是,当我试图寻找一些适合南方湿热气候或东南沿海地区的药材(比如某些热带或亚热带药用植物)的栽培要点时,发现信息量明显不足,或者说,提供的建议过于笼统,缺乏南方特有的高湿、多雨环境下对真菌病害的预防性措施的深入探讨。这让我怀疑,作者在收集和整合这些技术资料时,可能在地域覆盖的平衡性上有所欠缺。对于一个身处南方、希望尝试种植本地特色中药材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参考价值就大打折扣了。我需要自己再花费大量精力去“翻译”和“修正”这些北方技术,以适应我这里独特的小气候条件,这无疑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和试错的成本。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语言风格,说实话,有些许学术论文的影子,这让我这个纯粹的农学爱好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到了一丝吃力。它没有采用那种面向大众、语言通俗易懂的科普方式,反而大量使用了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句式结构,似乎默认读者已经具备了扎实的植物生理学和土壤化学基础。例如,在讨论白术的根茎发育时,作者引用了多篇园艺学期刊的研究报告来佐证其观点,虽然保证了内容的严谨性,但对于我这种主要关注“什么时间浇水能让它长得最好”的读者来说,这些关于“光合产物分配机制”的探讨显得有些过于深奥和间接。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去理解其中关于中药材“道地药材”标准的定义,发现书里对“道地性”的阐释,更多的是从气候、地理微环境的定量分析角度切入,而不是我们传统概念中那种约定俗成的经验总结。如果作者能将这些复杂的科学原理,用更直观的图表、更具象的田间照片来辅助说明,效果可能会好很多。这本书的价值无疑在于其知识的深度,但这种深度也无形中拉高了普通读者进入的门槛,让我感觉自己像是在阅读一本大学教材的选读章节,而不是一本实用的技术指南。

评分

这本《60种中药材栽培技术》的装帧设计倒是挺别致的,封面那种泛着淡淡药香的纸张质感,让人一上手就有种朴实可靠的感觉。我本来是抱着学习如何具体操作的心态来的,毕竟书名就这么直白。然而,当我翻开目录时,心里就咯噔了一下,里面罗列的中药材种类数量虽然和书名吻合,但内容却似乎更侧重于宏观的药材市场分析和历史溯源,而不是我期待的那种手把手教你怎么选址、如何配肥、病虫害防治的技术细节。比如,关于黄芪的介绍,与其说详细讲解了不同产区土壤酸碱度对有效成分的影响,不如花了好大篇幅去追溯黄芪在古代医籍中的地位变迁,以及近年来国际市场上对中药材可追溯性的高要求。这对于我这种想立马在自家小块地上试验种植的初学者来说,阅读体验略显“高屋建瓴”。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图文并茂地展示某一味药材的种子催芽的最佳温度曲线,或者不同海拔对丹参根部有效成分积累的具体影响数据。整体看来,它更像是一部面向中药材产业规划者或药学研究者的参考书,而非面向一线种植户的“技术手册”。对我而言,这本书提供了广阔的背景知识,但急需的“干货”——那些可以立刻应用到田间地头的具体操作指南——似乎被深埋在了一堆理论和市场动态之中,需要我花费更多时间去“淘金”。

评分

60种中药材栽培技术,很好

评分

还行吧,书很薄。一般般没有彩图

评分

内容丰富,很实用,很长知识

评分

不错的一次购物,

评分

mf7looay0t1

评分

很好!

评分

收到

评分

很好

评分

60种中药材栽培技术,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