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男孩听进去,让女孩说出来》系日本最畅销的家庭教育文库本。少子化时代,父母常常和“直升机爸妈”“过度养育”等新名词脱不了干系。而《让男孩听进去,让女孩说出来》就是针对现代父母过度养育的难题而写的。它不仅告诉父母如何能让孩子变得有责任有担当,更提出了66个沟通提案,教父母不用偷看日记,也能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菅原裕子直指独生子时代“小皇帝”、“直升机父母”等教养误区,提倡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具备坚强的独立能力和生存能力,并提出66个提案给父母切实有效的指导。同时,父母自身的成长也是同样重要的。做父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职责,避免短视和急躁,学会与孩子心灵上的沟通,才能培养出个性独立、能力强的孩子。
菅原裕子在亲子教育方面有独特的理解,针对“少子化时代”父母的教养难题,提供给家长多种教养方法,被日本父母奉为教子严规。
1995年以来,她为家长们启动协助孩子提高生存能力的爱心工程“心灵教练”项目,热心参与日本各地的学校、全国家长会等演讲,备受家长追捧。
前 言 做孩子的心灵教练 IX
第1章 父母的职责何在?
孩子的人生应该交给孩子自己。父母只要帮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让他们学着以自己的力量生存,蕴藏在孩子身上的智慧种子就会萌芽、成长。
1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孩子自立
2 作为父母,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培养孩子吗?
3 育儿应着眼未来,而不是现在
4 孩子还是婴儿时,父母是完全的“保护者”
5 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也从保护者变成了“后援团”
6 父母的“帮助”会毁掉孩子?
7 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支援”
8 “帮助”是父母的自我满足,却掠夺了孩子自己做的权利
9 父母是支援孩子、激发其潜能的教练
10 做一份适合自己的父母成绩考核表
11 教育没有“太迟”这一说
12 了解孩子的气质类型,再来好好教育
第2章 给孩子最可贵的3种能力
让我们教给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3件事吧,那就是“爱”、“责任”和“助人为乐”。爱
13 只有爱才能让人感到自信
14 跟孩子说“都是为你好”,并不能传达你对他的爱
15 得不到父母之爱的孩子,既不会爱自己,也不会爱别人
16 怎样向孩子表达爱
17 从今天开始,别再用禁止和命令的话语
18 “宠爱”和“溺爱”是不同的责任
19 叫孩子起床该是谁的工作?
20 孩子会从因果关系中学到很多
21 学会承担责任,孩子才不会成为受害者”
22 没有学会责任的孩子会害怕变化
23 教给孩子爱的母性,教给孩子责任的父性
24 从早上不叫孩子起床做起吧助人为乐
25 给孩子“想做”的主动性
26 用表扬来支配、教育孩子是很危险的
27 父母是在批评孩子,还是在意气用事,随意发火?
28 帮孩子建立助人为乐的善意
29 怎样才能使孩子懂得“助人为乐”
30 产生共鸣时,孩子会主动去做
第3章 让孩子幸福的“家教”
所谓“家教”,既不是单纯地让孩子听父母的话,也不是把孩子培养成父母想要的“乖孩子”,而是要教导孩子如何能和他人一起幸福地生活。
31 “家教”可不是指批评孩子
32 父母就从控制怒火开始做起吧
33 怎样生活,首先父母要明示一个“框架”
34 让孩子养成便于生活的好习惯
35 生活的框架也可以用“规则”来表现
36 父母如何努力能让框架和规则起作用
37 父母自己遵循框架生活十分重要
38 不要过分溺爱孩子
39 越说他不行,他就越不行
40 能强化孩子言行的魔法语言
41 鼓励后,需要耐心地等待
第4章 让心与心相连的聆听方式和表达方式
孩子想说的时候,只要父母不打岔,他们就会很自然地开口。父母想说的时候,只要变换下方式,孩子就会积极接受。
42 听孩子说,是“支援”孩子的第一步
43 我们本来就听不进去别人的话
44 检测下你的“充耳不闻”
45 胁迫、责备、说教,你的台词是哪种?
46 聆听技巧1:沉默
47 聆听技巧2:重复孩子的话,打开孩子的心扉
48 聆听技巧3:这样听,才能帮孩子解决问题
49 聆听技巧4:用共情来体谅孩子的心情
50 如实接受孩子的感情和感觉
51 聆听技巧5:全身心地聆听孩子的话
52 孩子觉得没什么,父母却认为有问题,怎么办?
53 责备孩子的“你如何如何”
54 表达父母情感的“我如何如何”
55 孩子的语言能力如何全看父母的
第5章 父母幸福的话,孩子会更好
孩子幸福的第一步,就是父母自身过得幸福。而且,父母自身的幸福,要由父母自己去创造。
从孩子那里独立
56 你喜欢你自己吗?
57 不要把孩子当做自我实现的道具
58 孩子并不要求父母完美
59 一定不要责备自己
60 致上班的各位父母—不要把工作当成育儿不利的借口
61 父亲和孩子的“心灵沟通”
62 父母有困难时,也要敞开心扉,寻求支援从父母那里独立
63 父母无法改变,要变就变自己
64 现在,跟父母真诚地聊聊你的心情
65 和父母保持一定的距离,平等相处
66 父母也能战胜他们内心的困扰,相信父母的强大吧
后记 “裂缝水桶”的故事
第1章 父母的职责何在?
孩子的人生应该交给孩子自己。父母只要帮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让他们学着以自己的力量生存,蕴藏在孩子身上的智慧种子就会萌芽、成长。
1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孩子自立
围绕孩子教育出现的社会问题在逐年增加。凶杀犯罪的低龄化、自闭、厌学、欺凌弱小、家庭暴力、虐待孩子……
这样的问题一旦出现,总会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太没教养了”,“他们都没有是非观念了”等等。
孩子们到底怎么了?亲手虐待自己孩子的年轻父母到底怎么了?
这一切问题和事件的发生,归根结底是因为孩子们没有自立。正是一群不能自立的孩子,和一群未能自立就为人父母的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引发了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未必就只是他们个人的问题,同时也是使他们无法自立的社会和他们父母的问题。
在社会急剧变化的今天,我们这些大人有时候都会感觉难以适从。孩子们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化中,又要经受多少纷乱复杂的刺激和诱惑?
和我们的孩提时代相比,现在的孩子长得很快,看上去颇有大人样儿。但实际上,他们的内心世界却跟外表很不相称,尚未成熟。不等内心自立,他们就被抛到了完全陌生的信息旋涡中了。
人的成长过程中,刺激是必要的。可是如果刺激不当或者过度,结果会怎样?不但无助于人的成长,反而会使身心受到危害。
遗憾的是,来自外界的刺激是我们难以掌控的。
不过在父母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客观限制应该可以吧?比如不给孩子看太刺激的电视节目和杂志等。但这样的限制也只能是在孩子小的时候有效。等孩子长到一定年龄,父母便无法完全控制其行为。何况,人际关系等社会心理方面的刺激更是我们无法掌控的。
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培养孩子经受刺激的能力。当过度的或不当的刺激袭来时,孩子如果具备抵制等免疫力,就会自觉将问题控制在最低限度内。
动作、手势
抱臂或者盘腿常被理解为警戒和拒绝的信号。孩子是解读这种信号的天才。父母以这样的动作跟孩子讲话,孩子就会感觉自己的话没有被父母接纳。
你不妨做个试验。当看到孩子从对面走过来时,你张开双臂、笑脸相迎。孩子就会飞奔到你的怀里。而下次试验时,你双臂抱胸、恶脸相向。只怕孩子就会在你面前停下来,疑惑地看着你吧。
声音的表现力
“天气很好啊”,这句话声音清脆地说,别人就能感觉到你在为好天气感到欢喜,但是如果闷声低沉地说,别人就会感觉:“这家伙是不是怕被晒黑了啊。”
音调和语气会大大改变语言的意思。特别是在反射孩子的语言和感情时,让我们结合语言的意思,用心地反射给孩子吧。“你看上去很高兴嘛”要高高兴兴地说,“你看上去有些悲伤嘛”要充满同情地说。我们需要根据不同情况,灵活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只要感情上追随对方,自然就会做到那样。
……
《让男孩听进去,让女孩说出来》这本书给我敲了个警钟,正如作者所说“育儿不是按照父母的意志来行事”,给孩子的更多应该是让他自我成长的力量,这种力量包括身体的,也包括心理的。社会竞争这么大,帮孩子遮挡,不如让他自己武装起来,才有更强的生存能力。
——一位两岁男孩的妈妈
用“语言的反射”来聆听孩子,这是我第一次听说,没想到仅仅是重复孩子的话,就让我不再曲解孩子的意思。书里的一些方法很简单,也很实用。
——10岁女孩的妈妈、教师李慧文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结构布局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不是简单地堆砌观点,而是构建了一个层层递进的知识体系。从宏观的背景铺垫,到中观的理论阐释,再到微观的实践指导,每一步都衔接得天衣无缝,逻辑链条清晰到令人叹服。尤其是那些图表和模型的运用,并非点缀,而是真正起到了解释复杂概念的关键作用,让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可操作。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与平易近人的表达方式相结合,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深度,避免了陷入故作高深的泥沼。作为一个追求知识密度的人来说,这种结构上的完美平衡,是衡量一本非虚构类读物价值的重要标准,而这本书无疑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评分这本书的后记部分,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没有简单地画上句号,反而以一种开放式的姿态,邀请读者进入更广阔的思考空间。作者在收尾时展现出的那种谦逊和对未来的期许,让人感到非常亲切,仿佛他/她并非高高在上的导师,而是同行路上的伙伴。这种真诚的态度,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让整本书的阅读体验收尾得圆满而有力。我甚至在合上书本后,还久久地凝视着最后一页的文字,那种被深刻触动后的宁静感,久久不散。这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并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能从中汲取新意的佳作,其价值远超其定价。
评分这本书的包装设计简直是视觉上的享受,那种沉稳又不失活力的色彩搭配,让我一拿到手就有一种想立刻翻开阅读的冲动。书页的材质也选得相当考究,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那种略带粗粝却又温润的触感,让人爱不释手,仿佛每一页都蕴含着某种重要的信息。装帧工艺上的精细处理,尤其是封面的烫金或压纹细节,显示出出版方对这本书的重视,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往往预示着内容本身的深度和品质。我甚至在书店里停留了很久,只是反复摩挲着封面,思考着它背后想要传达的意境。这种外在的吸引力,无疑为接下来的阅读体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人满怀期待地想要探索文字背后的世界,相信它能带来如同封面设计一般精致而深刻的体验。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自我、与他人进行深度对话的旅程。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日常交流中的那些“死结”和“误区”。我发现自己开始有意识地去调整自己的沟通模式,不再只是单纯地表达自己的需求,而是尝试去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和理解性的交流场域。书中探讨的那些关于“倾听的艺术”和“表达的勇气”的论述,对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有效沟通,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精妙。这种将书本知识成功转化为生活技能的转化率,是衡量一本书价值的最终标尺,而这本书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它真正地赋能了我的日常生活。
评分初读几章,便被作者那近乎手术刀般精准的洞察力所震撼。文字的流动性极强,叙事节奏拿捏得恰到好处,没有丝毫拖沓,仿佛作者早已洞悉了我们这些读者内心深处那些难以言喻的困惑与挣扎。它不是那种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案例分析,那些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让我不禁联想到生活中遇到的种种情境,甚至能清晰地感受到书中人物彼时的那种焦虑与迷茫。作者的遣词造句充满了力量感,却又不失细腻的温情,这种张弛有度的笔力,使得阅读过程像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思想洗礼,每一次翻页都伴随着“原来如此”的顿悟,让人忍不住要停下来,细细品味那份豁然开朗的畅快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