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优秀声乐曲选集

中国少数民族优秀声乐曲选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曹章琼 编
图书标签:
  • 少数民族音乐
  • 声乐
  • 中国音乐
  • 民族声乐
  • 音乐教材
  • 艺术歌曲
  • 民歌
  • 合唱
  • 声乐曲谱
  • 音乐欣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299168
版次:1
商品编码:1033676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7-01
页数:20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我认识曹章琼有十多年了,那时她在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声乐系学习,是著名声乐教育家及男高音歌唱家孟新洋教授的学生。毕业后留校当了一名声乐教师,多年来在这个岗位上,一直认真、踏实、勤恳地工作着,培养了许多不同民族的优秀人才。其间还出版了个人演唱专辑,近日在北京音乐厅成功地举办了她的个人独唱音乐会,得到了许多专家和观众的好评和赞赏。我国有五千年优秀的文化、广阔的地域、秀美壮丽的山川河流,更有56个多姿多彩的民族。

作者简介

曹章琼,回族,声乐硕士,青年女高音歌唱家。现任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声歌系声乐教师,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会员,北京音协会员。
曹章琼,音色甜美,音域高亢辽阔,能融进西欧传统唱法,演唱国内外不同风格的艺术歌曲、民族歌曲及歌剧咏叹调。从艺从教二十年使她有着丰富的舞台实践及教学经验。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及地方电视台的节目录制和大型文艺晚会。1994年12月荣获“中国民歌分类演唱精英赛”银奖,2001年11月荣获第十一届“孔雀杯”全国少数民族声乐大赛专业组民族唱法铜奖第一名,并分别于2003年9月9日在北京国图音乐厅、2009年10月17日在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厅、2009年10月23日在北京音乐厅成功举办了个人独唱音乐会,音乐会实况以DVD形式由中体音像中心公开出版发行。
发表的论文有《试论“花儿”的演唱方法》、《中国古代“唱论”与现代歌唱理论的几点比较分析》等。

目录

回族风格
1.多斯塔尼安色俩目(朋友啊!你们好)
2.尕老汉
3.牵驼的阿哥赶路程
4.青海花儿俊
5.请到回族山乡来
6.上去高山望平川
7.上山来
8.团结花开红艳艳
9.心里的“花儿”漫上来
10.这是我回族的金银川
11.抓发菜的尕姑娘

苗族风格
12.今日苗山歌最多
13.苗家美
14.苗岭的早晨
15.苗岭好地方
16.苗岭谣

蒙古族风格
17.啊!我的草原
16.黑缎子坎肩
19.呼伦贝尔大草原
20.草原花篮
21.奥登河的马驹
22.森吉德玛
23.四海(思乡曲)
24.天鹅

藏族风格
25.青藏高原好风光
26.天路
27.我的家在日喀则
28.我的珠穆朗玛
29.心上人像达玛花
30.珠穆朗玛

维吾尔族风格
31.曲蔓地
32.思恋
33.塔里木
34.亚里亚
35.一杯美酒

哈萨克族风格
36.可爱的一朵玫瑰花
37.美丽的姑娘
38.我的花儿
39.燕子
40.在那遥远的地方

其他少数民族风格
41.自山黑水情谊长
42.长鼓敲起来
43.道.拉基
44.鄂伦春姑娘的心愿
45.放排歌
46.赶圩归来啊哩哩
47.好花红
48.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49.金风吹来的时候
50.举杯祝贺
51.情姐下河洗衣裳
52.同志啊,请来侗家吃油茶
53.土家山寨背篓多
54.寻找楼兰
55.愿把清香送四方
后记

前言/序言

我认识曹章琼有十多年了,那时她在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声乐系学习,是著名声乐教育家及男高音歌唱家孟新洋教授的学生。毕业后留校当了一名声乐教师,多年来在这个岗位上,一直认真、踏实、勤恳地工作着,培养了许多不同民族的优秀人才。其间还出版了个人演唱专辑,近日在北京音乐厅成功地举办了她的个人独唱音乐会,得到了许多专家和观众的好评和赞赏。我国有五千年优秀的文化、广阔的地域、秀美壮丽的山川河流,更有56个多姿多彩的民族。这一切都是我们音乐工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曹章琼的这本声乐教材正是为我们提供了这其中的画面和体验,从而产生了民族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中国的民族声乐事业在众多声乐教育家、歌唱家、词曲作家、评论家……辛勤努力下,几十年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许多人为建造这座大厦呕心沥血、奋斗终生。这本声乐教材也是曹章琼为之添砖加瓦之体现。
愿我们共同努力,迎接中国文化繁荣时期的到来。
书籍简介:当代中国文学思潮与民族叙事研究 编著: [此处可填入虚拟作者/机构名称,例如:中国文化研究学会 民族文学研究部] 出版信息: [此处可填入虚拟出版社信息,例如:当代视野出版社,2024年10月] 定价: 人民币 188.00 元 --- 导言:时代之声与文学的交响 本书《当代中国文学思潮与民族叙事研究》是一部聚焦于20世纪末至今中国文学领域内复杂多变的思潮变迁,以及少数民族文学在这一宏大叙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的学术专著。在全球化浪潮、社会结构转型以及文化身份重塑的背景下,中国当代文学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内部对话与外部碰撞。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这些思潮(如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日常生活美学、生态批评等)如何渗透并重塑了关于“民族性”和“地域性”的书写范式,尤其关注少数民族作家群体如何在新语境下进行主体性表达与文化传承。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探讨在主流叙事不断解构和重构的过程中,那些曾经被边缘化或被特定方式凝视的民族经验、口头传统和独特的精神世界,是如何通过文学媒介,成功地转化为具有普世价值和本土深度的现代艺术形态的。我们拒绝将少数民族文学视为单一的“民俗风物志”或简单的“异域情调展示”,而是将其视为中国当代文学版图中不可或缺、充满活力和批判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一部分:思潮的碰撞与文本的重构(约400字) 本部分首先确立了研究的理论框架,即当代中国文学思潮的演进轨迹。我们考察了“寻根文学”的遗产与局限,并分析了在90年代后,随着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加深,“先锋性”如何转向对“在场性”和“日常生活”的关注。 重点章节解析: 1. 后现代语境下的“地方性”回归: 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作家们如何从宏大叙事中抽离,转而聚焦于个体生命经验的碎片化、时间的非线性叙事,以及对传统文化符号的戏仿与解构。这种转向对部分少数民族文学中长期存在的“史诗性”书写构成了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新的表达自由。 2. 新历史主义与记忆的协商: 考察了作家们如何重新审视历史事件,特别是那些涉及民族冲突、迁徙、现代化冲击的记忆。不同于简单的“怀旧”,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文本致力于揭示历史叙事的权力结构,展现了少数民族群体内部对共同历史的多元解读和情感张力。 3. 日常美学与精神的微观转向: 深入分析了文学如何从宏大叙事中退入细微的生活场景,关注物质文化、家庭关系和代际差异。这种微观视角使得少数民族作家的书写不再仅仅服务于民族整体形象的塑造,而是更深入地挖掘个体在特定文化场域中的生存困境与精神追求。 本部分的研究方法侧重于文本细读与理论对话,旨在描绘出思潮如何作为一种“催化剂”,促使少数民族文学在保持其文化特性的同时,实现现代性的自我转化。 --- 第二部分:主体性书写与身份的流动性(约550字) 本部分将研究的焦点完全转向少数民族作家群体的创作实践,关注他们如何以“在场者”而非“被书写者”的身份,构建自身的叙事主体性。我们深入探讨了在文学创作中,“民族身份”不再是固定的标签,而是一个动态、多层次、充满张力的场域。 核心议题的深入探讨: 1. 语言的张力与跨语境表达: 考察了使用汉语进行创作的少数民族作家所面临的“翻译困境”与“创造性转译”。他们如何在汉语的结构中,注入其母语的思维方式、习语逻辑和独特的意象体系,从而在“异质性”与“可理解性”之间寻找微妙的平衡点。本书特别分析了那些成功地将民族口头叙事元素(如史诗、神话、歌谣的韵律结构)融入现代白话文的典范案例。 2. 性别、阶层与多重边缘: 传统的民族文学叙事往往倾向于塑造一个同质化的“民族整体形象”。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这一趋势,并着重分析了女性作家和年轻一代作家如何通过其作品,揭示出民族内部存在的性别压迫、代际冲突和阶层分化。她们的书写挑战了单一的“民族解放”叙事,展现了身份的复杂性与多重边缘化的真实体验。 3. 传统文化的原貌重现与现代性批判: 研究了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如何处理传统信仰、仪式和生态智慧。这不仅是文化符号的简单挪用,而是作家们在批判性地反思传统在面对现代化侵蚀时的脆弱性与坚韧性。例如,一些作家通过对传统生态观念的重申,对当前破坏性的现代化进程提出了深刻的文学质疑。 本书的论证强调,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强大生命力,恰恰来源于其对单一身份认同的拒绝,及其对复杂、流变和矛盾的坦诚书写。 --- 第三部分:媒介、接受与文化传播的未来(约350字) 研究的最后一部分将视角投向文学作品的传播机制和接受环境,探讨在数字时代,少数民族文学如何突破地域和阅读群体的限制,实现更广泛的文化对话。 1. 文学与影视、数字媒体的互动: 分析了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在被改编(或受到启发)为影视剧、网络文学等新媒介产品时,其核心精神和文化内涵可能经历的增益与损耗。探讨了数字平台如何为这些作品提供了新的展示窗口,但也带来了“快餐化”和“标签化”的风险。 2. 跨文化视野下的接受与误读: 考察了这些作品在国内外文坛上获得的反馈。分析了外部读者(包括西方批评界)在接受这些作品时可能存在的文化“他者化”倾向,以及中国本土批评界如何避免将这些作品“纳入”主流框架而失去其独特价值的努力。 3. 文学作为民族文化实践的延续: 总结认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不仅仅是记录历史的文献,更是一种持续的文化实践。通过对母语精神和独特生活方式的文学性重塑,作家们有效地确保了这些文化基因在快速变迁的现代社会中得以延续和创新。 --- 总结与展望(约200字) 《当代中国文学思潮与民族叙事研究》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去中心化的视野,来理解当代中国文学的丰富性与深刻性。我们相信,只有深入挖掘并尊重少数民族作家群体所提供的独特视角和语言实验,才能真正把握中国文学在21世纪的完整面貌。 本书的结论是:当代中国文学的活力,正是在于它对不同民族经验的包容和对不同叙事传统的对话能力。本书不仅是对过去二十年文学成果的梳理,更是对未来文学如何构建更具包容性、批判性与艺术性的中国叙事的探索性思考。它适合于文学研究者、民族学学者、文化批评家以及所有对中国当代社会文化变迁抱有深切兴趣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我家里来了一位远方的客人,她来自我国一个偏远的山区,是某个少数民族的同胞。为了更好地招待她,也为了让她感受到家乡的亲切,我特意从书店淘来了这本《中国少数民族优秀声乐曲选集》。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打开了这本书,没想到,她看到书名后,眼睛立刻亮了起来。她虽然不认识很多字,但看到熟悉的旋律的名字,听我念出那些地名,她的脸上就露出了无比惊喜的表情。我们一起翻看了书中的一些插图,她指着一些她熟悉的场景,用她带着浓重口音的语言,向我讲述着这些歌曲背后的故事。虽然我的理解能力有限,但从她的脸上,我看到了深深的眷恋和自豪。这本书,仿佛一把钥匙,打开了她内心深处对家乡的思念。她甚至哼唱了几句书中的歌曲,虽然我从未听过,但那充满地方特色的旋律,以及她眼中闪烁的光芒,让我深切体会到了音乐对于一个人的意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乐谱,更是一座连接心灵的桥梁。

评分

我一直认为,音乐是民族文化的灵魂,而声乐更是最直接、最动人的情感表达方式。《中国少数民族优秀声乐曲选集》这本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窥探中国丰富多彩的民族声乐世界的绝佳窗口。我是一名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正在进行关于中国民族音乐融合的课题研究。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尤其看重的是它所收录的曲目,涵盖了广阔的地域和不同的民族,这为我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去研读其中的乐谱,分析其旋律的走向、节奏的特点、以及和声的运用。令我着迷的是,虽然它们同属“中国少数民族声乐”,但各民族的音乐风格却千差万别,有的如行云流水,有的如山峦叠嶂,有的如珠落玉盘。书中对于一些曲目的历史渊源和创作背景的简要介绍,也为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线索。我计划将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比较,探究它们在民族音乐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这本书的价值,对于学术研究者而言,是无法估量的。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世界音乐充满好奇的旅行爱好者,我一直渴望能够通过声音去感受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当我得知有这样一本《中国少数民族优秀声乐曲选集》时,我便迫不及待地想拥有它。这本书就像是我的一个随身音乐导游,每次翻阅,都能让我“身临其境”地去体验中国各个角落的民族风情。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描绘自然风光、抒发民族情怀的歌曲。比如,我能从某些旋律中感受到草原的辽阔和自由,从另一些旋律中听到山林的静谧和神秘。虽然我无法亲身去到每一个地方,但通过这些音乐,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壮丽的山川河流,能听到那些淳朴的民歌在风中回荡。我常常在旅行前,翻阅这本书,寻找一些与目的地相关的音乐,然后在旅途中播放,这极大地丰富了我的旅行体验。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这个国家的美丽有了更感性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声乐曲选,更是一份关于中国的、充满音乐的旅行指南。

评分

最近偶然翻阅到这本《中国少数民族优秀声乐曲选集》,简直像是打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宝藏。作为一名长期沉浸在中国古典音乐的研究者,我对中国音乐的历史和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坦白说,对于各个少数民族独特的声乐传统,我一直觉得了解得不够深入。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一遗憾。它不仅仅是一本曲集,更像是一本民族音乐百科全书。我尤其惊叹于其中收录曲目的多样性,从北方草原的辽阔悠扬,到南方山寨的婉转灵动,再到西部高原的苍凉神秘,每一首曲子都仿佛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印记。通过阅读这些乐谱,我能感受到不同地域民族在生活方式、情感表达上的细微差异,以及他们如何将这些独特的文化元素融入到音乐之中。书中的编排也十分用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曲子,还附带了一些简单的背景介绍,虽然篇幅不长,但足以让我对每首作品的创作背景、情感内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我迫不及待地想找机会学习演奏其中的几首,亲身去感受那些来自不同民族的声音,去体会那些未经雕琢的纯粹之美。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最大的发现,它让我的音乐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评分

作为一名热爱民族风情文化、但音乐功底相对浅薄的普通读者,我拿到这本《中国少数民族优秀声乐曲选集》时,内心是有些忐忑的。我担心自己无法理解那些复杂的乐谱,或者说,会觉得这些音乐过于“高深”。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友好的方式向我展示了中国少数民族声乐的魅力。我虽然看不懂五线谱,但书中的一些配乐介绍和一些简单的歌词翻译,已经足以让我被深深吸引。我最喜欢的是那些关于爱情、关于故乡的歌曲,它们虽然用了不同的语言,但其中流露出的情感却是如此的共通和真挚。我常常在阅读的时候,想象着那些身着民族服饰的人们,在篝火旁,在山谷间,用他们悠扬的歌声诉说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书里的一些插图和图片也为我增添了许多画面感,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神秘而迷人的少数民族世界。即使我不懂音乐,也能从这本书中感受到一种纯粹的美,一种源于生活的、鲜活的艺术。它让我对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多样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这些民族生活的好奇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