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革顺文论:作品集(附DVD光盘1张)

马革顺文论:作品集(附DVD光盘1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革顺 著
图书标签:
  • 马革顺
  • 文论
  • 作品集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文学批评
  • 文化研究
  • DVD
  • 学术著作
  • 思想文化
  • 马革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音乐出版社 , 上海文艺音像电子出版社
ISBN:9787552303865
版次:1
商品编码:11388087
包装:精装
丛书名: 马革顺艺术人生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92
正文语种:中文
附件:DVD光盘
附件数量: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马革顺文论:作品集》收集马革顺先生学生们的文章,向大家讲述学生眼中的马先生。DVD内容为上海电视台“人文频道”纪录片《我的先生马革顺》。

作者简介

  马革顺,指挥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1914年出生于南京,中学毕业后入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音乐系,师从奥地利音乐博士史达士。1937年毕业,任教于西北音乐学院等院校,1945年到上海任教育局音乐中心分站主任。1947年,赴美国威斯敏斯特合唱音乐学院专攻合唱指挥,获硕士学位。1949年回国任教于沪江大学、上海美专、华东师大、上海音乐学院。1963年,马革顺教授的《合唱学》学术专著出版,标志着中国合唱学术理论达到国际水平,也确立了马革顺合唱学派在国内外的重要地位。1981年2月,应美国合唱指挥家协会邀请,前往美国21所大学讲学和举行音乐会,并获威斯敏斯特合唱音乐学院"荣誉院士"称号。至今仍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合唱指挥家。

内页插图

目录

文论
1. 我组织与指导合唱团的经过(1935)
2.西京市音乐教师抗战音乐研究会筹备经过(1938)
3.《四十年来的合唱训练》(摘译)(1979)
4.访美随感(1981)
5.合唱艺术在美国(1981)
6.老年合唱艺术团成立一周年纪念(1982)
7.令人叹服的合唱艺术
8.再翻几座山再越几道岭
9.欧洲各时期合唱作品的主要表现特征(1982)
10.对儿童合唱写作手法的一些建议(1984)
11.参加会议的随感(1985)
1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唱音乐(1985)
1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唱音乐(摘译)(1985)
14.在威斯敏斯特合唱学院前院长威廉姆逊诞辰10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1987)
15.在威斯敏斯特合唱学院前院长威廉姆逊诞辰1()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摘译)(1987)
16.存卜海音乐学院“祝贺马革顺教授从事音乐教育五十周年合唱专场音乐会”上的讲话(1987)
17.训练儿童合唱的基本要求(1988)
18.为台湾《黄河——抗战纪念音乐会》题词(1989)
19.击拍图式与音乐之间的关系
……
作品
一、单声部视唱练习
二、幼儿园音乐游戏和欣赏材料
1.进行曲(大班用)
2.进行曲(大班用)
3.进行曲(中班用)
4.进行曲(小班用)
5.进行曲(小班用)
6.锄地
7.撒种
8.浇水
9.采果
10.打椿
11.摇船
12.摇娃娃
13.跑步
14.跑跳步
15.重步轻步走
16.走与跑
17.足尖跑
18.落叶
19.拍球
20.跳绳
21.蛙跳
22.小兔
23.小鸟飞
24.小鸟飞
25.小鸡
26.蝴蝶
27.熊舞
28.大象走
29.马跑
30.鸭子
31.飞机
32.火车
附录:简谱乐曲

三、合唱改编曲
1.运动员进行曲(无伴奏合唱)
2.教我如何不想他(混声合唱)
3.教我如何不想他(女声合唱)

四、创作歌曲
1.不久就要天明
2.淞沪战歌一
3.募寒衣
4.台儿庄打胜仗
5.吃饭歌
6.出园歌
7.春天
8.夏天的雷雨
9.鸡
从艺大事记

精彩书摘

  《中国合唱教育研讨与分析》序
  2008年4月接到我的杭州学生阎宝林的电话,欲策划一次国内合唱与指挥教学的研讨交流会议,很高兴他有此想法。一年后宝林告诉我经过多方筹划与屡次交涉,此会议与嘉兴南湖区委终于谈妥,有了举办的可能,并希望我结合数十年教学经验,为大家作一期有关中国合唱教育今昔对比的讲座。在当今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来自全国各个高等院校的合唱教授能聚集一堂研讨中国合唱与指挥教学的现状实在是可贵可赞,于是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的邀请。我在自传《生命如圣火般燃烧》一书中曾提到过我的这位杭州弟子阎宝林。他为这次高峰论坛的举办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是可想而知的。热衷于合唱事业的阎宝林,其性格中有股坚韧、勇于探索的一面。他在上世纪90年代随我学习指挥期间,酷暑寒冬地穿梭于杭沪之间,常常一上就是一下午,有时晚上上得太晚,他只能乘午夜的火车回杭州。并非我拖堂,而是每次上课他总有问不完的问题。从他的追问中不难发现他的聪颖与坚韧。也正因为他有这样一种性格,才能使我看到这位知恩报德的弟子在近十多年来学术与指挥方面的作为和成就。这次由他策划、主持的高峰论坛不仅召集了高等师范院校合唱教学第一线的指挥教授们参会,还将三所中国最高音乐学府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从事多年合唱教学的教授们请来,大家一起共商中国合唱与指挥教学的教育大计,这在中国合唱教学历史上是不多见的。这次论坛从其参会者的分量来看,可谓名副其实的高峰论坛。宝林做的这件事说小了是为大家搭建一个交流平台,说大了就是为中国合唱教育事业作出贡献。合唱教育界需要这种从全局着眼、为更多更广的受众面服务的胸怀以及不断努力探索的精神。
  当前,许多比赛、研讨往往以快餐形式举办,不过是走走过场,而这次高峰论坛不仅将交流、研讨、讲座的实况进行录音、录像,记录并整理成文,同时还将因工作等事宜不能前往参会的教授们撰写的有关教学方面的书面发言亦选编成册,便于大家阅读学习,其间的工作量之大、之多暂且不论,这种记录承载、整理出版本身所具有的学术意义和历史价值随着时间的延续会愈加彰显。所以,2∞9年10月论坛结束后,时隔数月收到宝林带领他的学生所整理的论坛内容,并受邀写序,深感其意义重大,欣然接受。
  在本次高峰论坛上,各位专家对各自高校合唱指挥课程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无论是专业音乐院校对合唱教学重视力度的不够,还是高师院校合唱教学的积极态度,以及参差不齐的发展现状,交流的意义在于取长补短,去伪存真。就我个人而言,能与全国各地的合唱同仁探讨交流,并将我数十年合唱教学的一些见解和想法与大家分享,实感快乐。此次合唱高峰论坛实属中国合唱指挥教育界高层之间首次面对面的交流,它的成功举行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不少繁忙的知名指挥能在百忙中如约而至,畅所欲言,共同剖析中国高等院校合唱教学现状等,毋庸置疑地为中国合唱教育事业的进步发展做出了无私的奉献!
  在论坛中,吴灵芬讲到中国音乐学院的合唱课程设置参考了莫斯科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并强调了合唱文献课在合唱课程设置中的高度重要性。杨鸿年教授关于目前社会对优秀合唱指挥人才需求量之大,而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的大量交响乐指挥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又转成合唱指挥等。这些谈话非常好,直面了目前音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有所脱节的问题。我们需要大量的交流机会,以便发现并解决中国合唱教学与合唱事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让大家引起关注,达成共识,共同来探讨解决方案,以更强更多的力量将错误扶正,进而加速中国合唱指挥教学的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合唱艺术自近代新音乐教育开始,始终在音乐事业发展中占有重要一席,特别是近年来在大力推广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育中,合唱事业的发展越来越迫切需要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合唱指挥。我们这些老一辈的合唱教育工作者,依然关注、关心中国的合唱教育事业,依然愿为培养中国合唱指挥界的后继人才奉献力量。
  很高兴为此书的出版作序,并预祝中国合唱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
  ……

前言/序言


论中国古代哲学与美学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一部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学术专著 内容提要: 本书汇集了当代著名学者对中国古代哲学、美学及思想文化史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的最新成果。全书共分上下两卷,涵盖了从先秦诸子到魏晋玄学,再及宋明理学等多个历史阶段的思潮演变与核心议题。作者们通过对经典文献的细致考辨与跨学科的视野整合,旨在揭示中国古代思想体系的内在逻辑、时代适应性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第一卷:先秦诸子与古典思想的基石 第一章:天人合一范式的构建与演变 本章聚焦于先秦时期“天人关系”的哲学探讨,细致梳理了儒家、道家及墨家在理解“天道”与“人事”关系上的异同。重点分析了孔子“敬畏天命”的伦理取向,与老庄“顺应自然”的本体论区别。特别指出,中国古代哲学并非简单地割裂自然与人类社会,而是力求在宇宙秩序中为人的道德实践寻求定位。 1.1 殷商遗风与周初的敬畏文化: 探讨卜辞文化对早期“天命”观念的影响,以及周公制礼乐在规范人伦秩序中的作用。 1.2 儒家“中和”之道: 深入解析《中庸》中关于性、天命之谓性的论述,阐释儒家如何将宇宙本体论转化为现世的政治伦理学。 1.3 道家对“自然无为”的形而上学阐释: 对比《道德经》中“道法自然”与《庄子》中“齐物论”的境界差异,揭示其对主体性认知的颠覆意义。 第二章:名辩学与逻辑思维的早期萌芽 本章关注战国时期名家(公孙龙、惠施等)在逻辑、语言哲学方面的探索。尽管其学说在秦汉后未能成为主流,但其对概念、指称、相对性的辨析,为后世中国思想史中对“名实关系”的讨论埋下了伏笔。 2.1 “白马非马”的辩证意义: 探讨名家如何在肯定事物差异性的同时,触及了共相与殊相的哲学难题。 2.2 墨家的“尚同”与认识论: 分析墨家在认识论上对社会规范(“法”)的推崇,以及其对逻辑一致性的追求。 第三章:秦汉大一统格局下的思想融合与官方化 本章考察董仲舒如何将阴阳五行学说融入儒家思想体系,使其成为维护中央集权统治的理论基础。探讨了汉代对先秦诸子思想的取舍与重构过程,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深层文化动因。 3.1 灾异思想与君权神授: 分析汉代如何利用天人感应来强化君主的合法性。 3.2 谶纬之学的兴衰: 考察其在东汉前期对政治与社会思潮的巨大影响力及其被官方限制的原因。 --- 第二卷:魏晋风度与宋明理学的重塑 第四章:魏晋玄学的“反动”与“回归” 魏晋时期,在强大的社会压力与王朝更迭的背景下,知识分子转向了对个体生命本体和精神自由的探索。本章重点剖析了“竹林七贤”的精神状态与“老庄清谈”的内涵。 4.1 竹林七贤的生命哲学: 侧重分析嵇康的“非汤武而薄周孔”所体现的反思精神,以及山涛等人对儒家社会角色的重新定位。 4.2 王弼与河上公注老庄: 研究佛道思想传入对玄学诠释的影响,尤其是王弼对“有”与“无”的辩证处理。 4.3 玄学与佛教的交融: 探讨竺道生、郭象等对佛教“缘起性空”思想的中国化改造,为后来的佛性论奠定基础。 第五章:佛学东渐对中国思想格局的冲击与重塑 本书将佛教的传入视为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本章不局限于宗派流变,而是着重分析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观念如何深刻地介入了中国原有的伦理系统。 5.1 慧远与庐山净土宗的建立: 考察汉传佛教如何在中国士大夫阶层中寻求认同。 5.2 禅宗公案与直指人心的体悟: 分析禅宗独特的教育方式如何挑战了传统的文本诠释学。 5.3 儒佛的互鉴与对立: 探讨韩愈的“辟佛老”运动背后的文化焦虑,以及理学形成前对佛教的吸收与批判。 第六章:宋明理学的“内圣外王”新构想 宋明理学是儒家思想在面对佛教挑战后一次深刻的自我完善。本章系统梳理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核心差异与共通之处。 6.1 程朱理学的“格物穷理”: 深入解析“理”的本体论地位,以及朱熹如何构建了一个涵盖宇宙万物的形而上学框架。特别关注其对“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实践要求。 6.2 陆九渊与王阳明的“心即理”: 阐释心学的革新之处在于将认识的起点和道德的归宿都落脚于主体的心性之中。重点分析“致良知”与“知行合一”的实践意义。 6.3 对比研究: 总结宋明理学在宇宙论、人性论和实践论上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超越,及其对明清社会结构的影响。 结语:传统思想的现代价值重估 本书最后总结了中国古代思想体系在处理个体自由、社会责任、人与自然关系等当代议题时的潜力。强调对历史经典的深入研究,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人文精神的必由之路。 本书特色: 1. 史料扎实: 引用大量出土文献及罕见注疏进行印证。 2. 视野开阔: 融合了哲学史、美学史、社会史的交叉研究方法。 3. 论证精微: 对关键概念(如“道”、“理”、“心”、“气”)的流变进行了细致的辨析。 适合读者: 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美学史研究人员,高校文科师生,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厚兴趣的广大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马革顺文论:作品集(附DVD光盘1张)》——本身就散发出一种庄重而富有吸引力的学术气息。我通常对那些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书籍情有独钟,而“文论”二字,无疑预示着这本书并非浅尝辄止的读物,而是对文学、对思想有着深入探索和独到见解的集合。我之所以会对这类书籍感兴趣,是因为我总觉得,理解一个时代的思想脉络,往往需要从那些潜心研究的学者们的文字中去寻找线索。而“作品集”则让我看到了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我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作者对不同议题的阐述,以及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和碰撞。更何况,还附带了一张DVD光盘,这在我看来是一个非常棒的增值体验。我猜想,光盘里的内容可能会是作者的讲座精华,或者是他对某些重要文学现象的视频分析,这将极大地弥补纯文字阅读的局限性,让我能够从多维度、多感官去理解作者的思想。

评分

当我看到《马革顺文论:作品集(附DVD光盘1张)》的书名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绝对是我需要的那种书!”。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文学欣赏,不仅仅在于对作品本身的解读,更在于理解作者创作的背景、思想动机,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文字来表达对世界的看法。“文论”这个词,恰恰说明了这本书的学术性和思想性,这让我对作者的专业性和深度充满了信心。而“作品集”更是让我看到了内容的丰富性,这意味着我将接触到一系列观点鲜明、论证扎实的文章,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最让我心动的,莫过于那张DVD光盘。现在市面上的很多书籍,即使内容再精彩,也往往缺乏与读者更深层次的互动。而DVD的加入,让我看到了出版方别出心裁的设计,我期待能够从中看到作者的访谈,了解他的创作心路历程,甚至是他在学术会议上的精彩演讲。这样的形式,能够让文字的冰冷感被打破,变得更加鲜活和人性化,从而更有效地触及读者的内心。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马革顺”,这个名字听起来就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而“文论:作品集”更是暗示着其中蕴含着作者对文字、思想乃至人生深刻的见解。我本身就对文学评论和作者的创作思路很感兴趣,总觉得阅读文学作品,了解作者的思考过程,会有一种“解剖”的乐趣,更能体会到作品的精髓。“附DVD光盘1张”,这一点更是让我觉得超值,我一直觉得,除了文字之外,影像资料能更直观地展现作者的风采,也许是访谈,也许是讲座,甚至是作品的改编片段,都能为理解作品提供全新的视角。拿到这本书,我迫不及待地想打开,感受这位“马革顺”先生是如何用文字构建他的思想世界,又会通过DVD为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我期望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启发,一些可以让我思考很久的观点,甚至是能改变我看待某些问题的方式。对于一个热爱阅读的人来说,一本能够带来深度思考和全新体验的书,是多么宝贵的财富啊。

评分

这本《马革顺文论:作品集(附DVD光盘1张)》的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大气,散发出一种沉静而有力的艺术气息。书名本身就引人遐想,我很好奇“马革顺”是谁,他的“文论”究竟会探讨哪些方面的内容。是关于文学史的梳理,还是对当下文学现象的批判性分析?亦或是他对某个文学流派或作者的独到见解?“作品集”这个词,又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期待,这不仅仅是一篇篇独立的评论,更是作者思想体系的系统呈现,从中我或许能看到一条逻辑清晰、脉络分明的思想发展轨迹。更让我惊喜的是附带的DVD光盘,这在我近期的购书经历中并不多见。我猜想,光盘里可能会有作者的讲座录像,或者是他对某些作品进行深度解读的影像资料。想象一下,在阅读文字的同时,还能通过视觉和听觉去感受作者的表达,这无疑能极大地增强阅读的沉浸感和理解度。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给我一种“立体式”的阅读体验,让作者的思想不再仅仅停留在纸面,而是能够“活”起来,在我脑海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记。

评分

《马革顺文论:作品集(附DVD光盘1张)》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了那些历久弥新、引人深思的学术著作。我一向对那些能够挑战传统观念、提出新颖见解的“文论”类书籍情有独钟。这类书籍往往能够像一把钥匙,打开我理解世界和思想的新视角。“作品集”的表述,则暗示着书中内容的丰富性,我期待能够从中看到作者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议题的思考成果,形成一个连贯而深刻的思想图景。我购买这本书最大的动力,除了被“文论”二字的学术光环所吸引,更在于那张附带的DVD光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纯文字的阅读有时会显得有些单薄,而影像资料的加入,无疑能极大地提升阅读体验的多元化。我希望通过DVD,能够更直观地感受作者的个人魅力,了解他思考问题的逻辑,甚至是通过他的声音和画面,去更深刻地体会那些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智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