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新概念音乐健身法:中华音乐心身学》对新概念音乐健身法——中华音乐心身学进行详细介绍,书中引用了中华传统的养生健身方法又结合了西方“心身医疗学”的一些原则,主要研究音乐与人体的心理和生理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书中通过不同运动方法对身体不同部位的影响进行详细介绍,并选取部分音乐谱选将健身动作与音乐相结合,使读者更直观、全面地了解新概念音乐健身法的功能与作用。
作者简介
朱少坤,生于1924年,江苏无锡人。1945年毕业于震旦大学,1950年被聘为中央音乐学院上海分院(上海音乐学院前身)。音乐研究室研究员,1981年任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研究生。导师。1994年应邀赴法国巴黎音乐学院讲学。
发表和出版的主要学术研究成果及译著有《半音定位唱名法》《德沃夏克传》《西方音乐史》。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一篇 中华音乐心身学——一门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音乐学科
一、中华音乐心身学的概念
二、中华心身学运动的功能对音乐艺术的促进作用
第二篇 中华音乐心身学健身运动
一、基本概念
二、具体方法
A.基础健身运动(简易健身运动)
B.艺术健身运动(艺术有氧运动)
三、心身学健身运动的功效和适应范畴
四、医学专家的一些调查论证和建议
五、深呼吸有氧运动是逆转器官纤维化积极有效的健身方法
第三篇 深呼吸歌唱与口哨——健身运动的新理念
一、深呼吸歌唱是一种全身心的健身运动
A.理论根据和自然现象的对照
B.人类生活行动中呼吸交替发声的现象
二、深呼吸歌唱健身运动的实践与方法
三、深呼吸唱歌健身运动的医学论证
四、深呼吸口哨法是一种富有艺术价值的健身运动
五、深呼吸歌唱与口哨运动的一些共同规律
第四篇 仰卧健脑强身运动——一种方便、有效舒适的健身操
一、运动说明
二、运动方法
第五篇 气功的功效与声乐表演艺术
一、气功的基本概念及其要素
二、气功运动与声乐艺术的内涵关系
上篇 气功的功效对于声乐表演艺术的心理影响(舞台意识的控制)
一、调心对于控制舞台意识的作用
二、心脏与大脑在功能上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气功的“放松入静”对控制大脑和心理的影响
四、“怯场”是失去心理控制的结果,是可以克服的
五、放松入静的方法及其功效
六、“气沉丹田”对于稳定情绪的作用
下篇 气功的功效对于声乐表演艺术的生理影响(发声气息的控制)
一、丹田与呼吸的关系
二、三胃一气呼吸法
三、三田一气呼吸法对声乐实践的作用
第六篇 安神养息健身法——中华传统养生之道与健身艺术
一、简易放松法(安神放松法)
二、简易静态养息法(腔体养息法)
三、简易动态健身法(椎体运动)——五动法
四、丹田呼吸法(三田吐纳法)——深呼吸有氧运动
五、安养综合健身法(简称安养法)
六、“安养法”与体育运动及艺术活动的结合与效应
七、“安神养息健身法”的一些医学论证
第七篇 大雁舞柔体有氧运动
一、主体有氧运动(全身心深呼吸运动)
二、脏体有氧运动(肝、心、脾、肺、肾、三焦深呼吸运动)
第八篇 舞曲音乐有氧运动
一、舞乐有氧运动的基本概念
二、舞乐有氧运动的基本方式与方法
三、舞乐有氧运动基本法综合练习——以站立挥拍为运动的主要方式
四、舞乐有氧运动舞蹈法综合练习——手舞足蹈健身法
五、舞乐经典名曲欣赏与有氧健身运动
六、欣赏与运动综合乐谱选例
1.当我们年轻时的一天
2.美丽的蓝色多瑙河
3.G大调小步舞曲
4.波兰圆舞曲
5.杜鹃圆舞曲
6.四小天鹅舞曲
附:舞乐有氧运动学习的几点要领
前言/序言
音乐心身学是音乐与心身学的结合,主要研究音乐与人体心理功能和生理功能之间相互关系和它的作用。而中国传统的养生健身哲学正是世间最早和富有成效的心身学。它结合了儒、释、道诸家的学说以及中华医学和民间武术等各方面民族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富有生命力的养生哲学体系。数千年来,上自宫廷士大夫,下至寺庙和民间,都有一些大致相通的养生健身的原则,这不仅对修身养性、健康长寿有着巨大的作用,更对整个民族文化、思想道德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笔者认为,如果能够有意识地把它和音乐艺术相结合,不仅能进一步加强心身的协调,促进健康长寿之道;另一方面,更能促进音乐艺术的发展。因为它能增强人体的素质,促进创作人员的思维功能,演唱演奏人员的表演功能,因此它有利于音乐艺术的提高和发展。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笔者曾应法国巴黎音乐学院、法国特种医学研究会、气功爱好者协会以及法国航空公司等单位的邀请前去讲学,分别做了中华心身学及其有关问题的学术报告,特别阐述了与音乐艺术相结合的一些问题,诸如中华心身学的功能对创作人员的灵感和表演人员舞台意识的控制所起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对声乐表演艺术的影响。(以上功能实例可见之于本书有关章节。)
此外,笔者介绍了中华心身学对人民群众在养生保健方面的作用以及在特种环境中的适应能力,例如在高空飞行中如何改善自己的身心状态。笔者还应邀去里昂、斯特拉斯堡以及西班牙巴塞罗那等城市作了访问,均受到了热情的欢迎,引起了欧洲各界的关注。法国电视台作了转播,一些电台和报纸杂志作了报道和评述。
笔者认为,中华心身学也可称为中华养生哲学,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学说,是我国文化的瑰宝、东方文化的明珠,深受国内外人士的欢迎。但作为一门流传数千年的文化遗产,必然带有许多封建和迷信的糟粕,有待扬弃和整理,如今再把它和音乐艺术相结合,必定有着许多问题,有待探讨。笔者现在提出“中华音乐心身学”这样一门课题,只能算是一种初步的探讨,抛砖引玉,还须广大学者,特别是音乐工作者的积极投入和关怀。
深入探索人声的奥秘与实践:一部关于嗓音艺术与科学的专著 本书是一部面向所有对人声艺术、科学发声以及嗓音健康感兴趣的读者,尤其是声乐专业人士、语言治疗师、教师和播音员的深度指南。它摒弃了传统声乐教学中那种模糊、依赖经验的描述,转而采用跨学科的视角,系统梳理了从发声生理基础到高级演唱技巧,再到嗓音保养与修复的完整知识体系。全书旨在构建一个坚实、科学的发声模型,使学习者能够以更精准、更有效的方式掌握和运用自己独特的嗓音。 第一部分:发声的生理学与物理学基础——揭示声音产生的机制 本部分是全书的基石,它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声音是如何从身体深处被创造出来的。我们首先从解剖学角度细致剖析了呼吸系统、喉部结构(包括声带的微观运动)、共鸣腔(咽腔、口腔、鼻腔)的形态与功能。不同于将这些器官视为孤立的部件,本书强调了它们之间复杂的空气动力学和生物力学耦合关系。 呼吸的精准控制: 详细阐述了膈肌、肋间肌、腹肌群在不同发声需求(如持续长音、爆发力、细腻的动态变化)下的协同工作模式。我们引入了胸腔容量测量和气流阻力控制的现代概念,帮助读者理解“气息支持”并非仅仅是“深呼吸”,而是一套精细的气压调节系统。 喉部的动态工程学: 重点分析了声带闭合的三个主要机制(喉部闭合、杓间肌闭合和声带边缘振动模式)。书中使用了大量的图表和慢动作视频分析(在配套资源中提供),清晰展示了基音波(F0)的生成过程,并解释了声带厚度(粘膜波)变化如何直接影响音色与音高。 共鸣的声学原理: 深入探讨了共振峰(Formants)的概念,特别是F1、F2、F3峰值在不同元音和音色之间的移动规律。我们不再用“打开喉咙”、“声音靠前”等抽象词汇,而是提供了一个声学反馈模型,指导读者通过调整口腔形状和舌位,实现对特定共鸣的精确调控,从而塑造出具有穿透力和丰满度的音色。 第二部分:从技术到艺术——构建高效能的嗓音技能 在建立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后,本书转向了实际的技巧训练。这部分内容侧重于如何将生理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无损伤的发声习惯。 音域的科学拓展: 传统上对换声区(Passaggio)的恐惧往往源于不当的发声模式。本书提供了一套基于声带质量调节的训练体系,清晰地区分了胸声、混声(Mixed Voice)和头声(Head Voice)在声带质量(Mass/Tension Ratio)上的差异。训练目标是实现平滑、无缝的过渡,而非强行拉伸某个声区。 动态与力度控制: 分析了发声强度(响度)与气流速度、声带张力之间的非线性关系。通过对“弱唱”(Piano)和“强唱”(Forte)时声带振动幅度的控制练习,读者可以学会如何在不牺牲音质的前提下,精准驾驭声音的动态范围。 音准的感知与矫正: 结合听觉神经科学的知识,探讨了听觉反馈在音高控制中的作用。除了传统的听音训练,本书还引入了外部电子调音设备作为辅助反馈工具,帮助读者建立更精确的内在音高模型,理解和消除“感觉对但听起来不对”的现象。 第三部分:嗓音的维护、健康与专业应用 本部分关注嗓音作为一种高度精密的“乐器”的长期健康管理,并探讨其在不同专业领域中的特殊应用。 嗓音疲劳与损伤的预防: 详细解析了常见的声音问题,如声带小结、息肉的成因,强调了慢性声带摩擦和不当发声习惯的危害。提供了详尽的嗓音热身(Warm-up)和放松(Cool-down)流程,这些流程是基于声带血流循环和肌肉松弛原理设计的。 嗓音的恢复与适应性: 探讨了在感冒、过敏或嗓音使用过度后的恢复策略。特别关注了慢性咳嗽、咽喉异物感等非器质性声带问题的处理思路,并明确了何时需要转介给耳鼻喉科专家。 跨界应用实例分析: 演讲与教学: 分析了长时间讲话对喉部负荷的影响,提出了基于稳定气息和聚焦共鸣的“耐力发声”策略,以减少教师和演讲者的声音疲劳。 播音与配音: 讨论了如何通过调整语速、音高和音色变化来最大化信息传递的效率和情感感染力,尤其是在需要模仿特定角色或情绪时,对喉部肌肉的精确控制要求。 声乐流派的差异: 对不同风格(如古典美声、爵士、流行)发声技巧进行了对比,指出其核心技术共通性(如健康的气息管理),以及在共鸣腔使用上的风格化差异。 本书的特色在于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极强的实用性。它不仅告诉您“应该做什么”,更深入解释了“为什么这样做是有效的”,从而赋予学习者自我诊断和个性化训练的能力。它期望成为一本能陪伴读者整个嗓音生涯的参考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