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第2版)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程亚樵,丁世民 编
图书标签:
  • 园林植物
  • 病虫害防治
  • 园艺
  • 农业
  • 植物保护
  • 病虫害识别
  • 防治技术
  • 园林绿化
  • 第二版
  • 实用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502286
版次:2
商品编码:1068741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第2版)》,该教材系统阐述了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理论及应用技术,内容包括园林植物昆虫基本知识、园林植物病害基本知识、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农药应用技术、园林植物病害防治、园林植物害虫防治等6个章节。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园林植物昆虫基本知识
第二章 园林植物病害基本知识
第三章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原理及技术
第四章 农药应用技术
第五章 园林植物害虫防治
第六章 园林植物病害防治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绿色家园守护者:现代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手册》 前言 绿意盎然的城市景观,不仅仅是钢筋水泥丛林中的一丝慰藉,更是生态系统健康与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象征。然而,在享受花园、公园、街道绿化带来的美好同时,我们必须正视一个严峻的挑战:病虫害对园林植物的侵袭。这些肉眼看不见的威胁,一旦蔓延,轻则影响植物的观赏价值,重则导致大面积死亡,不仅造成经济损失,更可能破坏生态平衡,削弱城市的“绿色肺叶”。 本书的诞生,正是源于对这一现实问题的深刻认知与解决的迫切需求。我们致力于为广大园林工作者、植物爱好者、以及所有关心城市绿色生态的人们,提供一本全面、实用、科学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指南。我们深知,有效的病虫害防治,并非仅仅依靠单一的化学药剂,而是需要一套融贯生态学、植物学、昆虫学、病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策略。这本手册,正是基于“绿色、健康、可持续”的理念,融合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旨在帮助读者掌握科学的防治方法,构建更加 resilient(有韧性)的园林生态系统。 我们希望,通过本书的指引,读者能够从“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预防”,从“单一施药”转变为“综合管理”,从而实现园林植物病虫害的有效控制,并最大程度地降低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让我们携手,成为绿色家园的忠实守护者。 第一章:拨开迷雾,认识园林植物的健康“敌人” 在展开防治之前,首要的任务是清晰地认识我们的“敌人”。园林植物并非孤立存在,它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生态环境中,时刻面临着各种潜在的威胁。这些威胁主要可以归纳为两大类:病害和虫害。 1.1 揭秘植物病害:看不见的“病灶” 植物病害,是由于病原体侵染植物,导致植物生理功能紊乱,从而产生形态或机能上异常的现象。这些病原体种类繁多,其中最常见且最具破坏性的包括: 真菌性病害: 这是园林植物中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病害类型。真菌通过孢子进行传播,侵染植物的叶片、茎、根、花等各个部位。 叶部病害: 如白粉病,会在叶片表面形成一层白色粉末状霉层,严重时导致叶片卷曲、枯黄;黑星病,在叶片上形成黑色星点状或圆形病斑,后期病斑扩大,叶片脱落;锈病,会在叶片背面产生隆起的锈黄色或红褐色孢子堆,严重影响光合作用。 茎部病害: 如炭疽病,会在茎干上形成椭圆形或不规则的病斑,后期可能发展成溃疡状,甚至导致枝条干枯;立枯病,主要危害幼苗,导致幼苗在土壤表面处缢缩、倒伏,俗称“猝倒病”。 根部病害: 如根腐病,会使植物根系变黑、腐烂,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下降,导致植株衰弱、黄叶甚至死亡。 果实病害: 对于观赏性果实的植物,如山楂、海棠等,灰霉病、褐腐病等会严重影响果实的美观和商品价值。 细菌性病害: 细菌性病害通常发展迅速,传播性强,且防治难度较大。 溃疡病: 在植物的枝、叶、果实上形成凹陷的溃疡状病斑,常伴有菌脓溢出。 软腐病: 主要危害块茎、鳞茎和果实,使组织组织腐烂、变软,并散发出恶臭。 叶斑病: 在叶片上形成水浸状病斑,后期病斑中央呈褐色或灰白色,边缘有黄色晕圈。 病毒性病害: 病毒性病害一旦侵染,通常难以彻底根除,并且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降低抗病性。 花叶病: 导致叶片出现黄绿相间的花纹,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观赏性。 矮化病: 使植物生长停滞,植株矮小,节间缩短。 生理性病害: 这并非由生物性病原体引起,而是由于环境因素不适宜(如水分、光照、温度、土壤肥力、空气污染等)或管理不当(如施肥过量、修剪不当等)而导致植物出现异常。 黄化: 如缺铁引起的缺铁性黄化,表现为新叶叶脉间失绿,而叶脉仍保持绿色。 冻害、灼伤: 由极端天气引起。 1.2 聚焦园林“害虫”:不速之客的威胁 虫害是园林植物遭受的另一大威胁,它们通过取食植物的叶、茎、根、花、果,或吸食植物汁液,或传播病原体,给植物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 刺吸式口器害虫: 这类害虫以其尖锐的口器刺穿植物的表皮,吸食植物的汁液,导致植物生长衰弱,叶片卷曲、失绿,甚至出现落花落果。 蚜虫: 种类繁多,常聚集在嫩梢、叶背为害,分泌的蜜露还会诱发煤污病。 介壳虫: 虫体表面有介壳保护,种类繁多,吸食能力强,常导致枝叶枯黄。 红蜘蛛(叶螨): 细小,常在叶背吐丝危害,使叶片出现褪绿斑点,严重时叶片变黄脱落。 蚧飞虱: 传播病毒性病害的重要媒介。 咀嚼式口器害虫: 这类害虫拥有强壮的口器,直接啃食植物的叶片、花蕾、果实等,造成缺刻、孔洞,严重时将植物啃食得光秃。 食叶类昆虫: 如各种鳞翅目幼虫(毛毛虫),如卷叶蛾、斜纹夜蛾、菜青虫等,食量惊人;鞘翅目昆虫,如金龟子、象甲等,啃食叶片、花蕾和果实;蝗虫。 地下害虫: 如金针虫、地老虎、蛴螬,危害植物的根系和幼苗。 蛀食类害虫: 这类害虫的幼虫或成虫钻入植物的茎干、枝条内部,破坏输导组织,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严重时导致植物枯死。 天牛: 俗称“牛头虫”,其幼虫蛀食木质部,对乔木类植物危害尤为严重。 蛀心虫: 钻蛀花蕾、幼果,造成落花落果。 其他类害虫: 白蚁: 危害木质结构,也可危害树木的根系。 蜗牛、蛞蝓: 啃食植物的幼叶和嫩茎。 第二章:预防为先,筑牢园林健康的“防火墙” “上医治未病”,对于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预防永远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策略。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预防体系,能够显著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和危害程度。 2.1 优选抗病虫品种:从源头减少隐患 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且具有天然抗病虫能力的优良品种,是病虫害防治最根本的措施。 了解当地适生性: 针对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土壤类型,选择生长健壮、适应性强的植物种类。 关注抗性研究: 积极引进和推广经过科学选育的抗病虫品种。例如,某些品种对白粉病、锈病有较强的抵抗力;某些品种对蚜虫、介壳虫不敏感。 多样化种植: 避免单一树种的大面积连片种植。多样化的植物配置能够有效阻碍病虫害的快速蔓延,形成更稳定的生态系统。 2.2 科学栽培管理:提升植物自身“免疫力” 良好的栽培管理是植物健康生长的基石,也是增强其抗病虫能力的重要手段。 土壤改良与肥力管理: 改良土壤结构: 保证土壤疏松透气,排水良好,避免因土壤板结导致根系发育不良,降低抗逆性。 合理施肥: 遵循“薄肥勤施”的原则,避免偏施氮肥(易引起徒长,增加病虫害发生几率)或缺肥。根据植物的生长需求,平衡施用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 有机肥应用: 适量施用腐熟的有机肥,改良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同时也能抑制土壤中的部分病原菌。 合理浇水: 避免过度干旱或涝渍: 根据植物种类和气候条件,制定科学的浇水计划。干旱会削弱植物生理功能,而长期积水则易引发根系病害。 选择合适的浇水方式: 避免在傍晚或夜间浇水,尤其是在潮湿季节,以减少叶片滞水时间,降低真菌性病害的发生。 适时修剪与整形: 去除病弱枝条: 定期检查植物,及时剪除病虫枝、枯死枝、交叉枝、过密枝,减少病虫越冬和传播的场所。 保持通风透光: 合理修剪,确保树冠内部通风透光良好,降低湿度,抑制病菌滋生。 伤口处理: 对于较大的修剪伤口,可涂抹伤口保护剂,促进愈合,防止病菌侵入。 保持环境清洁: 清理落叶落果: 秋季或病虫害高发期,及时收集并清除地面的病叶、病果、落果,集中烧毁或深埋,消灭病虫越冬的场所。 清除杂草: 杂草会与园林植物争夺养分和水分,且可能成为某些病虫的中间寄主。 2.3 强化检疫与监测:筑牢“安全防线” 病虫害的发生往往有其规律性,科学的监测和及时的检疫,能够为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加强检疫: 引进种苗检疫: 对新引进的植物种苗,必须严格检查,防止携带病虫害传入。 区域间检疫: 关注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风险,做好区域联防联控。 建立监测预警体系: 定期巡查: 园林管理人员应定期对辖区内的植物进行巡视检查,仔细观察叶片、茎干、根部是否存在病斑、虫体或异常症状。 设置诱捕器: 对于特定害虫,可设置性诱捕器、食诱捕器等,监测其发生时间和种群密度。 关注气象信息: 结合气象预报,预测病虫害的发生趋势。例如,连续的阴雨天气可能导致真菌性病害高发;高温干旱可能加剧红蜘蛛的危害。 建立病虫害档案: 记录不同区域、不同植物的病虫害发生情况,分析其发生规律,为制定长期防治策略提供数据支持。 第三章:精准出击,实施“绿色”的病虫害防治 当预防措施无法完全阻止病虫害的发生时,就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手段。我们倡导“绿色、安全、高效”的防治理念,优先选用对环境和人类影响最小的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方法,并在必要时,科学合理地使用化学防治。 3.1 生物防治:让“天敌”来帮忙 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生物来控制有害生物的一种可持续的防治方法。 保护和利用天敌: 鼓励和保护园林中的捕食性昆虫(如瓢虫、草蛉、寄生蜂)、寄生性真菌、病毒等,它们能够有效捕食或寄生于害虫,控制其种群数量。 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尤其避免使用广谱性、高毒性农药,以免误杀天敌。 创造适宜天敌生存的环境: 保留一定的灌木、野草,为天敌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应用微生物农药: 苏云金杆菌(Bt): 是一种广谱性、高效的杀虫剂,对鳞翅目、鞘翅目等多种害虫的幼虫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对人畜安全。 白僵菌、绿僵菌: 能够侵染和杀死多种害虫,对环境友好。 植物源农药: 如印楝素、除虫菊素等,来源于植物提取,生物降解性好,毒性较低。 3.2 物理防治:巧用“工具”克敌 物理防治利用各种物理手段来阻碍、驱赶或杀死害虫。 人工捕捉: 对于少量发生的害虫,如天牛幼虫、蛴螬等,可以进行人工挖捕。 诱捕: 灯光诱杀: 利用光波吸引趋光性害虫(如蛾类),并在光源附近设置捕杀装置。 颜色诱杀: 例如,使用黄板诱杀蚜虫、白粉虱等。 食诱: 设置糖、酒等诱食剂,吸引害虫前来取食并中毒死亡。 防虫网/防虫膜: 在幼苗期或特定植物上覆盖防虫网,物理隔绝害虫的接触。 温度处理: 对于一些堆积的病残体,可以通过高温堆肥等方式杀灭病原体和虫卵。 3.3 化学防治:慎重选择,科学施用 化学防治是目前最常用、见效最快的防治手段,但必须在了解病虫害种类、发生程度、植物敏感性以及环境因素的基础上,谨慎选择、科学施用。 选择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农药: 优先选择选择性强的农药: 针对特定病虫害,避免使用广谱性农药,减少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 关注农药的生物降解性: 选择易于分解、在环境中残留期短的农药。 选择低毒类农药: 如新烟碱类杀虫剂(如吡虫啉、啶虫脒)、唑类杀菌剂(如戊唑醇、代森锰锌)等,但仍需注意使用方法。 掌握科学的施药技术: 精准施药: 针对病虫害发生的部位和区域进行施药,避免大面积、大剂量喷洒。 适时施药: 在病虫害的发生初期或关键时期施药,效果最佳。 轮换用药: 避免长期单一使用同一种农药,以延缓病虫害产生抗药性。 正确配药和喷药: 严格按照农药说明书的剂量和方法配药,确保喷药均匀、周密,覆盖植物的各个部位。 做好个人防护: 施药时必须穿戴防护服、手套、口罩、眼罩等,避免皮肤接触和吸入农药。 遵循“三封”原则: 封锁源头: 做好检疫,防止新病虫传入。 封锁病区: 重点监控和处理病虫害发生区域。 封杀传播: 及时清除病虫体,阻断传播途径。 第四章:园林植物常见病虫害诊断与防治图谱 本章将针对园林中常见的几种重要病虫害,提供详细的诊断依据和具体的防治方案,帮助读者快速识别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4.1 常见病害诊断与防治 白粉病(Powdery Mildew): 诊断: 叶片、嫩梢、花蕾等表面出现白色或灰白色粉状霉层,后期霉层变为灰褐色,病部组织增厚,易卷曲、畸形,严重时叶片枯黄脱落。 常见危害对象: 月季、丁香、紫薇、海棠、葫芦科植物等。 防治: 预防: 增强植物长势,合理修剪,保持通风透光。 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喷洒三唑类杀菌剂(如戊唑醇、腈菌唑)、嘧啶类杀菌剂(如嘧菌酯、啶氧菌酯)或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可加入表面活性剂提高药效。 生物防治: 喷洒农用链霉素、鱼腥草提取液等。 炭疽病(Anthracnose): 诊断: 损害叶片、茎、果实。叶片上出现圆形或不规则的病斑,边缘褐色,中央灰白色,后期病斑上可见黑色小点(分生孢子器)。茎干上形成椭圆形或不规则的溃疡状病斑,后期可能干枯。果实受害则出现褐色凹陷病斑。 常见危害对象: 栎类、槭类、蔷薇科植物、葫芦科植物等。 防治: 预防: 清除病残体,修剪病枝。 化学防治: 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洒代森锰锌、百菌清、甲基硫菌灵、氯溴异氰尿酸等杀菌剂。 生物防治: 施用枯草芽孢杆菌等。 蚜虫(Aphids): 诊断: 小型刺吸式口器害虫,常聚集在植物的嫩梢、嫩叶、花蕾上,吸食汁液。被害叶片卷曲、变形,植株生长不良。蚜虫分泌的蜜露会诱发煤污病,影响植物光合作用。 常见危害对象: 几乎所有园林植物。 防治: 生物防治: 保护瓢虫、草蛉等天敌。 物理防治: 早期少量发生时,可用水流冲洗,或手动捏杀。 化学防治: 喷洒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菊酯类杀虫剂(如氯氰菊酯)。也可使用肥皂水、辣椒水等简易药剂。 红蜘蛛(Spider Mites): 诊断: 体型微小,常在叶片背面活动。被害叶片出现褪绿斑点,后期叶片失绿、卷曲、焦枯,严重时落叶。常在叶片背面发现细密的网。 常见危害对象: 月季、蔷薇、海棠、柑橘类植物等。 防治: 预防: 保持空气湿度,避免过于干燥。 化学防治: 喷洒阿维菌素、哒螨灵、炔螨特、噻螨酮等杀螨剂。注意喷药要均匀,尤其叶背。 生物防治: 捕食螨。 介壳虫(Scale Insects): 诊断: 虫体被蜡质介壳或棉絮状物覆盖,固定在枝、叶、果实上。吸食植物汁液,导致植株衰弱,叶片发黄,枝条干枯。分泌的蜜露诱发煤污病。 常见危害对象: 柑橘类、月季、松柏类、榕树等。 防治: 物理防治: 少量时刮除。 化学防治: 针对若虫期(未形成介壳前)效果最佳,喷洒机油乳剂、松酯油、扑海因、毒死蜱等。 生物防治: 寄生性天敌。 第五章:绿色园林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健康、稳定、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园林生态系统。这需要我们跳出“治标”的思维,走向“治本”的绿色发展。 综合管理(IPM)的理念: 强调预防为主,多种防治措施协调配合。 生态平衡的维护: 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天敌提供栖息地,形成自然的制约力量。 可持续的资源利用: 优先选择对环境友好的防治方法和药剂,减少对土壤、水源的污染。 公众参与与教育: 提升公众对园林健康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市民参与到绿色家园的守护中来。 结语 园林是城市的“绿色血脉”,它们的健康与繁茂,直接关系到我们居住环境的品质和可持续发展。病虫害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实践与创新。希望本书能够成为您手中一盏明灯,照亮您在绿色守护道路上的前行之路。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建设更加美好的绿色家园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技术”二字,体现得淋漓尽致,它没有过多渲染文学色彩或历史渊源,完全是一本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工具书。其中关于“药剂选择与安全规范”的部分,内容详尽且更新及时。它不仅罗列了大量常用和新型的农药成分,更重要的是,它给出了严格的安全用量参考和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稀释比例调整指南。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出身的园林爱好者或者初级管理者来说,正确使用药剂是重中之重,错误的使用不仅无效,还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植物药害。书中关于“轮换用药策略”的阐述尤其值得称赞,它清晰地解释了为什么不能长期单一使用某一类化学药剂,并提供了不同作用机理药剂的搭配方案,有效预防了抗药性的产生。我曾遇到过一种顽固的白粉病,换了三种药都不见好转,翻阅此书后,我意识到是自己没有按照“不同作用靶点”的原则进行交叉用药。按照书中的建议调整策略后,很快就得到了控制。这种严谨的、数据支撑的指导,让人用起来心里踏实。

评分

如果要给这本书挑一个“缺点”,那可能就是内容量太大,对于完全的门外汉来说,初次接触可能会感到信息过载。它涉及的植物种类和病虫害种类非常全面,涵盖了从常见观赏树木到特色花卉的广泛范围。但正是这种全面性,使得它更像是一本可以伴随我职业生涯不断成长的参考书,而不是一本短期内就能快速翻完的速成教材。我把它放在工作室的书架上,很多时候,我并不是从头到尾阅读,而是把它当作一个“活字典”来查阅。比如,当最近小区里新引进了一种我从未见过的灌木时,我可以直接通过书中的植物形态检索部分找到它,再结合病虫害章节去预判可能面临的风险。这种即时性的信息检索能力,是任何在线搜索工具都无法替代的,因为这些信息是经过专家系统梳理和验证的,具有高度的可信度。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深度、广度和可操作性,它提供的是一种系统性的知识框架,而非临时的救火方案。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还在犹豫,毕竟现在网上的信息太多了,各种“秘籍”满天飞,真假难辨。我之前也买过几本号称“权威”的园林植物养护手册,结果发现内容大多是些浅尝辄止的皮毛,遇到真问题还是两眼一抹黑。这本《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第2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挺扎实的,装帧设计虽然不算特别花哨,但内容密度很高,那种厚重感让人觉得作者是真正下过功夫的。我尤其欣赏它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的处理方式。比如,它不会简单地告诉你“用什么药”,而是会深入讲解病虫害的发生机制、不同生长阶段对防治手段的敏感性,以及环境因素如何影响病情发展。这对我这种喜欢刨根问底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记得有一次,我家的玉兰树突然出现了叶片卷曲发黄的症状,我根据经验喷了几种常见的杀菌剂,效果甚微。翻阅这本书时,我找到了关于特定媒介传播病毒的章节,对照了症状描述和传播媒介的生态习性,最终确定了问题根源在于我们小区前段时间引入的新一批苗木携带了潜在的病毒源。这本书提供的系统性排查思路,比单纯的“对症下药”高明太多了,它教会了我如何像个“侦探”一样去分析问题,而不是只做一个“药剂师”。

评分

这本书的图文质量,坦白说,是我近期接触到的园林专业书籍里数一数二的。很多时候,文字描述再详尽,也比不过一张高清的病理切片图或者虫体形态图来得直观。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出色,无论是真菌的孢子形态,还是害虫幼虫期的特征区分,都配有非常清晰、色彩还原度极高的彩图。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天敌生物防治”那一章的插图,那些捕食性螨类、瓢虫幼虫的微距照片,简直让人叹为观止,它们把原本模糊的概念具象化了。这对我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非常有帮助。以前我总觉得防治就是“消灭”,现在我更倾向于“调控”。了解了那些天敌的习性后,我开始在我的小花园里有意识地营造一些适合它们生存的环境,比如保留一些特定的杂草,而不是一味追求“光杆司令”式的整洁。这种从“对抗”到“共生”的观念转变,是这本书在潜移默化中给予读者的最大收获。它不是简单地罗列防治方案,而是引导读者建立一套更具可持续性的园林管理哲学,这在追求绿色低碳的今天,显得尤为可贵。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章节逻辑编排非常流畅,不像有些技术手册那样零散,读起来像是在啃一本枯燥的字典。它采用了“系统-病虫害-防治技术”的递进结构,让你在对特定植物群落有宏观了解后,再深入到微观的病理分析。这种组织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曲线。我特别喜欢它在每种主要病虫害介绍末尾设置的“关键识别点和季节性预警”小结。这些总结非常精炼,可以直接作为田间操作的手册查阅。比如,在防治介壳虫时,它详细区分了不同类型介壳虫(盾蚧、粉蚧等)在不同越冬时期的处理侧重点,这对于季节性变化明显的地区来说,简直是保命的指南。我前两个月根据书中的“早春关键处理窗口”建议,提前对几棵果树进行了越冬前的清园处理,结果今年早春的蚜虫爆发程度明显低于往年,这让我对书中的时间节点把控深信不疑。这种将时间维度融入防治策略的深度,是很多只关注“发生后如何处理”的通俗读物所不具备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