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和变革的加剧。大学生心理负荷日益沉重,他们在环境适应、人际交往、求职面试等诸多方面出现的心理困惑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关系家庭、学校和社会稳定的一个亟待关注的重要问题。
笔者及其他两位作者均长期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相关的科研工作,深切感受到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渴求以及改变自己消极心态的急切愿望;同时,还体会到仅靠咨询、讲座等途径改善大学生心理状况是远远不够的,心理健康工作需要全面化、普及化。正是这份任重道远的责任感,促使我们编写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与实践》,以期通过大学生本人、家长及教育工作者的学习与阅读来共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
作者简介
卢勤(1966-)。四川成都人。曾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获学士学位,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获硕士学位。现任成都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督导师;四川省心理学会应用心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医学心理专委会常务委员;四川省医学会精神医学专委会委员。成都医学会精神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成都市妇联家庭教育专家,四川省灾后重建心理组专家。从2003年至今担任华西心理卫生中心“西南心理咨询师培训中心”的培训师、督导师和考评师。长期从事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以及相关的科研工作,承担科技部高科技计划“863”项目2项。省级科研课题立项5项;参研教育部及省级课题近10项;主编或参编专著、教材4部:发表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科研论文20余篇。获成都市第八届哲社奖、四川省教育厅高校学术论文奖。
周宏(196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副教授,成都大学校级教学督导,从事高校教学21年。1996率先在成都大学开设大学生心理学课程,积累了大量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此外还开设了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教育学等其他课程,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优秀。近年来。公开发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相关的学术论文约20篇,参编教材2部,参与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5项。
邵昌玉(1973-),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专业,现为成都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心理教研室主任。国家劳动部二级心理咨询师,四川省心理学会应用心理专委会副秘书长。长期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工作,并从事大学生心理发展与咨询的相关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和参研科研项目8项。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心理健康导论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第二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第二章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成长
第一节 自我意识的概述
第二节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完善
第三章 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第一节 人格的概述
第二节 健康人格的形成
第三节 大学生常见人格障碍及调适
第四章 大学生的压力与应对
第一节 压力概述
第二节 大学生的压力应对
第五章 大学生的学习心理与调试
第一节 学习概述
第二节 大学生常见学习问题及调适
第六章 大学生的情绪管理
第一节 情绪概述
第二节 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与调适
第三节 稳定性和波动性并存
第四节 自杀的预防与干预
第七章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心理与技能
第一节 人际交往的概述
第二节 大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
第八章 大学生的恋爱与性
第一节 恋爱与性心理的概述
第二节 大学生恋爱的心理特点与心理健康
第三节 大学生的性心理
第九章 网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第一节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
第二节 大学生的网络心理
第三节 网络成瘾及其防治
第十章 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与就业心理
第一节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第二节 大学生求职面试技巧
第三节 大学生择业的心理问题及调适
第十一章 心理咨询概述
第一节 心理咨询的一般概念
第二节 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流派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变得自卑、心情压抑,情绪长期低落,严重者会产生心理疾病。卢勤(2009)研究发现家庭气氛是预测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其中生活在和谐家庭气氛中的个体,其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优于家庭气氛一般或不和谐者。
2.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是其教育观念行为的综合体现。中外学者对家庭教养方式做了大量研究,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鲍姆林特(Baumrind)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父母教养方式可以分为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三种。后来的研究逐渐增加了溺爱型、民主型等。综合国外研究成果及国内实际,我们认为家庭教养方式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民主型。这类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给孩子积极正确的指导;与孩子保持顺畅的交流,要求孩子服从适当的行为准则,注重培养孩子自我调节的能力。这种家庭教养方式容易使孩子形成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思想活跃等。
(2)专制型。这类父母要求孩子必须服从,一旦不从,就予以打骂。成长在这种教育环境下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不诚实等人格特征。比如,有些孩子会从内心深处产生对父母权威的惧怕,这种惧怕有的甚至会延续至孩子的成年。又如,有些孩子的行为更多是出于害怕惩罚,他们无法培养起自身内在的控制力,一旦控制者转过身去,他们就会像脱缰的野马,出现各种问题。
(3)过于保护型。这类父母对孩子溺爱,过分宽容,容易使孩子养成放纵骄横、自私自利、嫉恨等人格特征,对社会责任模糊不清,不能学会在欲望不能满足时保持应有的忍耐。结果,孩子不合理的需求、欲望不断增加,以自我为中心,自控力差,缺乏行为准则和规范,事事依赖成人,与人交往产生挫折后易产生对立、仇视情绪,无法适应社会生活。
(4)忽视型。这类父母对孩子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方面的要求和控制,且容易对孩子流露出厌烦情绪。如果孩子提出诸如物质等方面易于满足的要求,父母可能会对此做出应答。然而,对那些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长期目标,如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恰当的社会性行为等,这些父母通常很少去完成。
前言/序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和变革的加剧。大学生心理负荷日益沉重,他们在环境适应、人际交往、求职面试等诸多方面出现的心理困惑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关系家庭、学校和社会稳定的一个亟待关注的重要问题。
笔者及其他两位作者均长期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相关的科研工作,深切感受到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渴求以及改变自己消极心态的急切愿望;同时,还体会到仅靠咨询、讲座等途径改善大学生心理状况是远远不够的,心理健康工作需要全面化、普及化。正是这份任重道远的责任感,促使我们编写了本书,以期通过大学生本人、家长及教育工作者的学习与阅读来共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
全书紧紧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展开,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方法,而且在引用大量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不仅具有系统性、实用性,而且具有很强的时代感。
第一,系统性。本书体系涉及大学生学习、生活、成长发展的各个方面,各部分内容环环相扣,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内容包括心理健康导论、自我意识与自我成长、健康人格的塑造、压力与应对、学习心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心理、恋爱与性心理、网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职业心理、心理咨询等多个模块。
第二。实用性。本书各章既有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又有陔领域的前沿研究,同时注重结合大学生实际,引用了生活中大量的事例。在讲解理论的同时与事实相结合,有理有据;每章后还配有案例分析(案例均已做加工处理,且征得来访者同意并签订了知情同意书)、“我来练练”和“自我测试”等栏目。由于本书深入浅出、可读性强,故本书不仅可以用作教材通过教学互动促进学生自我思考与成长,更可以通过学生的自学和练习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探索心灵的蓝图:一本关于个体成长与社会适应的指南 这是一本旨在深入剖析人类心灵运作机制,并提供切实可行方法论,帮助个体实现内在和谐与良好社会适应的著作。它并非一份枯燥的心理学理论堆砌,而是一幅精心绘制的心灵成长蓝图,指引读者穿越迷雾,抵达更加清晰、坚韧和富有活力的自我。本书的核心在于“个体成长”与“社会适应”这两个密不可分的主题,通过多角度、深层次的探讨,揭示了这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为读者提供了构建健康心灵、融入社会、实现价值的具体路径。 第一部分:理解自我——认识心灵的内在世界 本书的起点,是引导读者踏上一段自我探索的旅程。我们并非生而知之,对自我的认识往往是模糊和碎片化的。因此,本书将带领读者一同审视那些构成我们内在世界的基石: 自我认知与身份构建: 我们是谁?这个问题贯穿人的一生。本书将从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自我”的构成要素,包括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自我效能感等。我们将探讨不同生命阶段中自我身份的演变,以及如何通过积极的自我认知,建立稳固而健康的身份认同。这部分内容将涉及自我反思的技巧、识别和挑战消极思维模式的方法,以及如何接纳不完美的自我,培养内在的力量。 情绪的奥秘与调控: 情绪是心灵的晴雨表,也是驱动行为的重要力量。本书将详细解读各种常见情绪的生理、认知和行为表现,例如喜悦、悲伤、愤怒、恐惧、焦虑、内疚等。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提供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负面情绪调控策略,如正念练习、认知重构、情绪表达、压力管理技术等。读者将学会识别情绪的触发因素,理解情绪背后的心理需求,并掌握如何在情绪的洪流中保持清醒,做出理智的应对。 思维模式与信念系统: 我们的思维方式直接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和行为。本书将深入探讨不同类型的思维模式,如积极思维、消极思维、僵化思维、成长型思维等。我们将解析信念系统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们如何塑造我们的期望、动机和行为。本书将提供实用的工具,帮助读者识别和重塑那些限制性信念,培养更具建设性、适应性的思维模式,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动机与目标设定的艺术: 驱动我们前进的是什么?本书将剖析人类动机的来源,包括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以及不同类型需求的满足。我们将引导读者理解如何设定清晰、可行且富有意义的目标,并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计划、执行和自我激励,逐步实现这些目标。这部分内容将包含目标分解技巧、时间管理策略、克服拖延的心理学方法,以及在追求目标过程中保持积极心态的秘诀。 人际关系的动态与原则: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人际关系是我们获得支持、归属感和成长的重要途径。本书将深入探讨人际关系的本质,包括吸引力法则、沟通模式、冲突解决、依恋理论等。我们将分析健康人际关系的特征,以及如何建立和维护积极、互惠、尊重的关系。此外,本书还将特别关注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冲突,以及如何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与他人和谐共处。 第二部分:融入社会——构建健康的社会适应能力 个体的心灵并非孤立存在,它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不断塑造和发展。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聚焦于如何将内在的力量转化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智慧和能力: 沟通的艺术与技巧: 有效的沟通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解决冲突、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的关键。本书将系统地介绍沟通的基本原则,包括倾听、反馈、同理心、非暴力沟通等。读者将学习如何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理解和回应他人的信息,以及如何在不同场景下运用恰当的沟通策略,避免误解和冲突。 压力管理与应对策略: 现代社会充满各种压力源,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应对压力,是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课题。本书将深入分析压力的来源和影响,并提供多样化的应对策略,包括生理放松技巧(如深呼吸、渐进式肌肉放松)、认知调整策略(如重新评估压力源、积极的自我对话)、行为应对策略(如时间管理、寻求社会支持)以及应对长期慢性压力的建议。 冲突的理解与解决: 冲突是人际交往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本书将从积极的角度审视冲突,认为冲突并非总是负面的,恰当的冲突处理能够促进理解和成长。我们将介绍不同类型的冲突,以及解决冲突的有效模型和技巧,如协商、妥协、合作等。读者将学会如何冷静地分析冲突的根源,有效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并寻求双赢的解决方案。 群体动力与团队协作: 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经常置身于各种群体之中。本书将探讨群体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群体规范、角色分工、领导力、群体决策等。我们将指导读者如何理解群体行为,如何在群体中发挥积极作用,并掌握有效的团队协作技巧,以实现共同的目标。 社会适应与文化理解: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本书将引导读者理解社会规范、文化价值观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并探讨如何在这种背景下保持个体的独特性,同时实现良好的社会适应。这部分内容将涵盖如何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背景,如何处理社会中的不平等和偏见,以及如何在多元化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生命意义与价值实现: 最终,个体成长的目标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并实现个人价值。本书的最后一章,将引导读者思考“我的人生是为了什么?”“我希望留下什么?”。我们将探讨不同哲学和心理学流派关于生命意义的观点,并提供实践性的方法,帮助读者发掘和追求那些真正能带来满足感和成就感的价值。这部分内容将鼓励读者将自我成长和社会适应融入到一个更宏大的生命叙事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贡献的统一。 贯穿全书的理念: 本书并非提供一套标准化的“心灵解决方案”,而是倡导一种积极、主动、持续的心灵探索与成长的态度。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拥有内在的潜能,可以通过学习、实践和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灵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个人价值。本书中的理论探讨,都将紧密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并通过案例分析、练习题、自我评估工具等多种形式,帮助读者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技能和能力。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平实、易懂,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的术语,同时又保持严谨性和深刻性。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点燃读者对自我探索的热情,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用的实践指导,最终帮助每一位读者构建一个更加健康、充实、有意义的人生。它是一本关于如何更好地理解自己、如何更智慧地与世界连接、如何在生命的旅途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的宝贵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