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大象学术译丛”之一,全书共分11个章节,主要对教育与科学理性的功能知识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技术教育及其与科学和文学的关系、与基础教育相关的数学原理、一些科学观念的剖析、战争期间的工艺学校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海报:
教育与科学
序言
第一章
教育的目的——对改革的建议
(1916年1月出任英国数学家协会会长的就职演讲)
第二章
技术教育及其与科学和文学的关系
(1917年1月担任英国数学家协会会长的在职演讲)
第三章
战争期间的工艺学校
(1917年2月16日在伦敦绍斯沃克的市工艺学校颁奖大会上的演讲)
第四章
数学课程
(1912年担任英国数学家协会伦敦分会主席的演讲)
第五章
与基础教育相关的数学原理
(1912年8月在英国剑桥召开的第五届国际数学家大会教育分会上宣读的论文)
教育与科学 理性的功能
第六章
有机思维
(1916年在英国纽卡斯尔召开的英国促进学术进步协会大会A分会上的会长演讲)
第七章
一些科学观念的剖析
第八章
空间、时间和相对性
(1915年在英国促进学术进步协会A分会召开的曼彻斯特会议上宣读的论文带着附加的注释.后来又在亚里士多德学会上宣读)
理性的功能
引论
第一章
更好地生活:尤利西斯的实践理性进化
第二章
科学的发展:柏拉图的思辨理性的作用
第三章
科学世界观:从诸学科到宇宙论的解释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又不失现代感的字体搭配,初看之下就给人一种严肃而又不失活力的感觉。我特别喜欢封面上那种留白的处理,让整个视觉焦点自然地集中到书名上,仿佛在邀请读者进入一个深邃的思考空间。内页的纸张触感也相当不错,厚实而略带纹理,阅读起来既舒适又不会有廉价感,这对于需要长时间沉浸阅读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加分项。装帧的工艺似乎也经过了精心打磨,书脊的装订非常牢固,即便是频繁翻阅,也无需担心松散或损坏。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让我感觉作者和出版方都对这本书的内容抱持着极大的敬意,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知识载体。从拿到手的第一个瞬间起,我就能感受到它散发出的那种知识的重量感,让人对手头的阅读任务充满期待。
评分这本书在处理其核心议题时,所展现出的跨学科视野令人印象深刻。它显然不是孤立地探讨单一领域的知识,而是巧妙地将不同学科的观察视角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引入某个特定的科学范式时,并没有直接陷入技术细节的泥潭,而是迅速地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去审视其合理性和局限性。这种“宏观调控”式的论述手法,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理论分析,变得具有了更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批判性深度。它迫使读者跳出原有的认知舒适区,去重新评估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常识”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
评分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值得称赞的一点在于其对“反思性”的强调。它不仅仅是告诉读者“是什么”和“为什么”,更重要的是,它不断地引导读者去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知识的生成过程”。在全书的收尾部分,作者并没有给出任何一劳永逸的简单答案,这反而让我感到更踏实。真正的启发往往来自于对既有框架的审视和挑战,而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的结论。这种鼓励读者进行深度自我诘问的写作取向,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信息传递的层面,真正达到了启发心智、塑造思维模式的高度。读完合上书本时,我感受到的不是知识的饱和,而是思维被激活后的那种清醒和广阔。
评分整部作品的行文节奏把握得极为精妙,它并非那种一味堆砌复杂理论的学术巨著,相反,作者展现出一种高超的叙事能力,能够将极为抽象和宏大的概念,逐步分解,引导读者循序渐进地进入核心论点。开篇部分,作者似乎非常注重建立一个坚实的哲学基础,通过对历史背景的梳理和关键术语的界定,为后续的论证铺设了清晰的路径。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很少需要停下来查阅背景资料,这归功于作者在关键转折点上设置的过渡段落,它们就像是巧妙设置的桥梁,确保了逻辑的连贯性,让人在思想的跳跃中始终能抓住主线,保持一种流畅的“心流”状态,这种阅读体验是十分难得的。
评分作者的语言风格是那种充满张力,却又极其精准的类型。他似乎非常厌恶含糊不清的表达,每一个句子都力求将概念的边界描绘得清晰明确。然而,这种清晰并不意味着僵硬刻板,相反,在论证过程中,时常能捕捉到一种内在的激情和对真理探索的渴望。例如,在探讨到某些经典理论的内在矛盾时,作者的措辞会变得尤为犀利,但这种批判始终建立在充分的尊重和深入的理解之上,而非廉价的嘲讽。这种既保持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个人声音的表达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让人在阅读时仿佛正与一位睿智且坦诚的导师进行着一场深度的对话。
评分除了鲁迅先生外,康熙嗜书好学、孜孜不倦之精神亦堪称道。他博览群书,凡词章、声韵、历算、律吕、自然科学等,无不涉猎,称最有用之学是“经学史乘”。他认为读书持以不知为不知态度,重视实践,“总要讲求治道,见诸实行,不徒空谈。”晚年自以为治理天下50余年,尚无大过,均为书籍之赐。
评分学习学习怎么做教育,呵呵
评分一代文豪老舍的阅读习惯有一个优美的名字—“印象法”。他说:“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功夫去细细分析它……‘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的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则喜欢“厚薄”法。他认为,读书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每个概念、定理都要追根寻源、彻底清楚。这样一来,本来一本较薄的书,由于增加了不少内容,就变得“较厚”了。这一步以后还有更为重要的一步,即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归纳,抓住本质,把握整体,做到融会贯通。经过这样认真分析,就会感到真正应该记住的东西并不多,这就是“由厚到薄”这样一个过程,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当代著名作家秦牧的阅读法有极为幽默的名字:“牛嚼”与“鲸吞”。“老牛白日吃草之后,到深夜十一二点,还动着嘴巴,把白天吞咽下去的东西再次‘反刍’,嚼烂嚼细。我们对需要精读的东西,也应该这样反复多次,嚼得极细再吞下。”而“鲸吞”则是指,鲸类中的庞然大物是以海里的小鱼小虾为主食的,一大口一大口地吃,整吨整吨的小鱼小虾就进入鲸的胃袋了。“人们泛读也应该学习鲸的吃法,一个想要学点知识的人,如果只有精读,没有泛读,知识是强壮不起来的。”
评分大哲人比较经典的作品,希望能够对自己的教育研究有所帮助。无论用不用得上,阅读对自己都会很有帮助。近年来电脑科技的极速成长,网上资讯发达,令人误以为一个无纸时代真的来临了,新世代的人无须阅读书本。事实上,在无边的网上虚拟世界,图像音效和文字符号,是组成信息的两类大不相同的构成元素。前者是吸引使用者眼球的“必杀”手段;後者则是内容的表达和掌握之根本功夫,必不可无。艾杰奇(John Eldredge)在其著作《起死回生》(Wakingthe Dead)的第1章里提醒读者,基督徒的人生,其实是一场长期争战,是前往应许之地的长期战争,上帝应许信他的人得生命,就是得丰盛的生命;问题是,我们也当好好地把自己武装起来,就如同使徒保罗所教导的,信徒要穿戴全副的军装,包括真理的腰带(《弗》6∶10-18)。除了读圣经外,也要好好读属灵书籍,使生命成长。基督徒必须早日养成主动、广泛和有规律阅读的良好习惯,以免在後现代的“现实”世界中,因“落伍”、欠缺“根基”而随“流”失去。新约圣经“门徒”一词,希腊文源於“学习”的字根,即指被教导及学习的人。作耶稣门徒,除了该认真地效法基督外,更应是个学习求知、求真的信徒,让信仰有根又有基。阅读其实是对外在世界的探索,使我们可以因掌握充足资讯和知识,知所决断,知所应对。阅读又是对自身生命的潜藏素质进行开发。当我们读到书中作者的某些思想,并顺著生命的地脉去搜寻,我们内里蕴藏的宝藏就有可能被发现,生命中的“兴奋神经系统”也得以被启动。这是一种生命与生命、心灵与心灵间的感应和互通。阅读能帮助人扩充和集中本身所具备的潜能。一个人藏书的累积,也标�抑�他生命成长的演化过程,他的气质和性格特质也会在其中呈现出来。阅读也是在旅途中寻觅向导和良伴的过程。著名英国神学家麦格夫(Alister E. McGrath)称这样的基督徒生命成长探索过程为“搭便车”。在教会历史的进程里,历代属灵伟人如同云彩般围绕著我们,在信仰之旅的每个重要站口前,藉著他们的先行经验、著作、生平和思想,成为我们旅途的陪伴和激励,帮助我们越过顶峰和低谷,让我们知道如何应付疲倦、消极、茫然和无所适从的情境。斯托得(John Stott)在他的小书《别埋没你的头脑》(Your Mind Matters)中指出,理性发展对基督徒生命十分重要,而开发头脑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透过阅读。保罗提醒提摩太∶“你要以宣读、劝勉、教导为念┅┅这些事你要殷勤去作,并要在此专心,使众人看出你的长进来。”(《提前》4∶13-15)一个真正有智慧的基督徒,能思想所阅读的书籍,然後将其中道理付诸行动,使从阅读得来的知识变为自己的一部分,使生命得以长进。阅读又深又广的牧者,他们的讲道多是内容丰富,所举的例证和应用都是很能切合时代的。
评分书不错,包装太差,到手书已被折得乱七八槽,太不应该了
评分书不错,包装太差,到手书已被折得乱七八槽,太不应该了
评分大哲人比较经典的作品,希望能够对自己的教育研究有所帮助。无论用不用得上,阅读对自己都会很有帮助。近年来电脑科技的极速成长,网上资讯发达,令人误以为一个无纸时代真的来临了,新世代的人无须阅读书本。事实上,在无边的网上虚拟世界,图像音效和文字符号,是组成信息的两类大不相同的构成元素。前者是吸引使用者眼球的“必杀”手段;後者则是内容的表达和掌握之根本功夫,必不可无。艾杰奇(John Eldredge)在其著作《起死回生》(Wakingthe Dead)的第1章里提醒读者,基督徒的人生,其实是一场长期争战,是前往应许之地的长期战争,上帝应许信他的人得生命,就是得丰盛的生命;问题是,我们也当好好地把自己武装起来,就如同使徒保罗所教导的,信徒要穿戴全副的军装,包括真理的腰带(《弗》6∶10-18)。除了读圣经外,也要好好读属灵书籍,使生命成长。基督徒必须早日养成主动、广泛和有规律阅读的良好习惯,以免在後现代的“现实”世界中,因“落伍”、欠缺“根基”而随“流”失去。新约圣经“门徒”一词,希腊文源於“学习”的字根,即指被教导及学习的人。作耶稣门徒,除了该认真地效法基督外,更应是个学习求知、求真的信徒,让信仰有根又有基。阅读其实是对外在世界的探索,使我们可以因掌握充足资讯和知识,知所决断,知所应对。阅读又是对自身生命的潜藏素质进行开发。当我们读到书中作者的某些思想,并顺著生命的地脉去搜寻,我们内里蕴藏的宝藏就有可能被发现,生命中的“兴奋神经系统”也得以被启动。这是一种生命与生命、心灵与心灵间的感应和互通。阅读能帮助人扩充和集中本身所具备的潜能。一个人藏书的累积,也标�抑�他生命成长的演化过程,他的气质和性格特质也会在其中呈现出来。阅读也是在旅途中寻觅向导和良伴的过程。著名英国神学家麦格夫(Alister E. McGrath)称这样的基督徒生命成长探索过程为“搭便车”。在教会历史的进程里,历代属灵伟人如同云彩般围绕著我们,在信仰之旅的每个重要站口前,藉著他们的先行经验、著作、生平和思想,成为我们旅途的陪伴和激励,帮助我们越过顶峰和低谷,让我们知道如何应付疲倦、消极、茫然和无所适从的情境。斯托得(John Stott)在他的小书《别埋没你的头脑》(Your Mind Matters)中指出,理性发展对基督徒生命十分重要,而开发头脑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透过阅读。保罗提醒提摩太∶“你要以宣读、劝勉、教导为念┅┅这些事你要殷勤去作,并要在此专心,使众人看出你的长进来。”(《提前》4∶13-15)一个真正有智慧的基督徒,能思想所阅读的书籍,然後将其中道理付诸行动,使从阅读得来的知识变为自己的一部分,使生命得以长进。阅读又深又广的牧者,他们的讲道多是内容丰富,所举的例证和应用都是很能切合时代的。
评分书不错,包装太差,到手书已被折得乱七八槽,太不应该了
评分《中国古代车舆马具》系统介绍了自1923年以来的中国古代车舆马具考古发掘的研究成果,并以考古资料、文献记载为依据,结合有关研究者论述,以写实的作图手法绘出历代各种车舆马具的复原图,通过艺术再现,完整地呈现出实物当年的风韵,让读者从考古的残片中,得以领略中华几千年灿烂的文明。《中国古代车舆马具》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适合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也可供从事舞台美术、道具设计等专业人员参考使用。《中国古代车舆马具》系统介绍了自1923年以来的中国古代车舆马具考古发掘的研究成果,并以考古资料、文献记载为依据,结合有关研究者论述,以写实的作图手法绘出历代各种车舆马具的复原图,通过艺术再现,完整地呈现出实物当年的风韵,让读者从考古的残片中,得以领略中华几千年灿烂的文明。《中国古代车舆马具》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适合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也可供从事舞台美术、道具设计等专业人员参考使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