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认识论:1830-1970

法国认识论:1830-197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比特博尔 编,郑天喆 译
图书标签:
  • 法国哲学
  • 认识论
  • 法国思想史
  • 19世纪法国
  • 20世纪法国
  • 知识理论
  • 经验主义
  • 理性主义
  • 观念史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76364
版次:1
商品编码:10867979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5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法国认识论:1830-1970》不是要给出一个关于法国6pist6mologie的百科全书式的详尽概述,而是旨在描述一个从历史的角度看是合理的形象。这里所汇集的研究回应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
   《法国认识论:1830-1970》的第一部分题为“思想传统与研究机构”,是对于1900年到1950年这个时期的研究。正是在这个时期,6pist6mologie一词得到引进和转义。在不同思想流派和研究机构之中,在与外国的哲学学术圈的交流和碰撞之中,法国6pist6mologie形成了它众所熟知的面貌。《法国认识论:1830-1970》尤其关注法国学者和哲学家面对1890年至1960年间相继出现的一些实证主义版本的表现方式,有时他们积极参加这场运动(迪昂、彭加勒、鲁吉耶),但往往也忽略它(正如20世纪30年代所召开的几次国际哲学大会所表明的那样)。美国的实证主义科学哲学在20世纪下半叶(奎因、库恩)反过来从20世纪初法国的6pist6mologie(迪昂、梅耶松)中获取了重要的灵感,《法国认识论:1830-1970》也收集了对这种情况所作的研究。此外,还有几章关注的是个人(阿贝尔?雷伊、亨利。贝尔、亚历山大?柯瓦雷、埃莱娜?梅茨格)和机构(科学史研究所、综合中心①),因为这些人和机构为6pist6mologie与科学史之间的持续对话创造了条件。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思想传统与研究机构
一、实证主义
20世纪初的法国“新实证主义”(米约、勒鲁瓦、迪昂、彭加勒)
1935年和1937年巴黎会议对维也纳学派的接受,或“纽拉特风格”
迪昂、梅耶松与美国后实证主义认识论
法国认识论与维也纳学派:路易.鲁吉耶
二、科学史与科学哲学
梅茨格(1888~1944)
科学革命的观念:柯瓦雷模型
阿贝尔·雷伊和科学技术史研究所的开端(1932~1940)

第二部分 人物
一、普通科学哲学
孔德哲学中的科学史和科学哲学
奥古斯丁·库尔诺的批判论和实在论
克劳德·贝尔纳方法论反思的结构、境况和起源
加斯东·巴什拉的理性主义和本体论
二、逻辑与数学认识论
让·尼科:归纳与几何
雅克·埃尔布朗
让·卡瓦耶斯著作中的数学与合理性
三、物理学与化学认识论
亨利·彭加勒的科学哲学
埃米尔·梅耶松
亚历山大·科耶夫与认识论
让一路易·德图什
四、生命与医学科学认识论
拉韦松与医学哲学安妮·比特博尔一埃斯佩里耶斯
康吉莱姆生物哲学中的个体性概念
五、人文科学认识论
艾森曼与凯尔森:认识论演变关系的诸要素
人名译名对照表
法国认识论:1830-1970 一、 导论:时代的回响与思想的脉络 法国,一个孕育了无数思想巨匠的国度,其哲学史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激荡着人类理性与认识的边界。本书《法国认识论:1830-1970》旨在梳理并深入剖析自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70年代这一百四十余年间,法国哲学领域内关于“认识”这一核心问题的演变轨迹、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贡献。这并非一部简单的思想史堆砌,而是试图捕捉时代精神的脉动,揭示不同哲学思潮如何回应社会变迁、科学发展以及人类自身存在的困境,最终构建起法国认识论独具特色、丰富而深刻的图景。 1830年,法国正处于七月革命的余波之中,社会结构与思想观念经历着动荡与重塑。随后的工业革命、政治动荡、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后殖民时代的到来,都深刻地影响了法国知识分子对世界、对人、对知识的理解。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我们如何认识世界?什么是知识的本质?知识的界限在哪里?知识的可靠性又源于何处?”等基本问题,法国哲学家们给出了各自独到而富有创造性的回答。 本书将聚焦于那些构筑了法国认识论宏伟殿堂的关键节点与思想支柱。我们将探寻从早期的唯物主义思潮到后来的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浪潮,认识论范式如何经历转型,从对客观实在的模拟到对语言、符号、权力的审视。这一过程并非 linear 的发展,而是充满着辩论、对话、批判与超越。 二、 19世纪的基石:实证主义与批判的萌芽 19世纪中叶,科学的飞速发展为哲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的实证主义(Positivism)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标志。孔德认为,人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神学、形而上学和实证三个阶段,最终应以科学的实证知识为基础来理解世界。他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归纳来获得可靠的知识,并将社会学作为“科学之母”,致力于建立一门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实证主义强调经验观察的重要性,将知识的来源限定在可经验的范围内,对后来的认识论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也因其对形而上学的排斥而受到批判。 与此同时,虽然实证主义占据主导,但一些思想家也在悄然播撒批判的种子。例如,伊波利特·泰纳(Hippolyte Taine)将科学方法引入文学批评,他试图从“种族、环境、时代”三个维度来解释文学作品的产生,这体现了一种对知识生成机制的科学化探索,也隐约可见对纯粹客观性的一种挑战。 三、 20世纪初的转折:生命哲学与直观主义的探索 进入20世纪,对纯粹理性与科学主义的反思日益加剧。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的生命哲学(Vitalism)对当时的认识论提出了重要的挑战。柏格森区分了“智力”(intellect)与“直观”(intuition)。他认为,智力是分析的、工具性的,擅长处理静态的、可量化的事物,但它无法把握生命本身的流动性、创造性和持续性。而直观则是直接地、整体地把握生命本质的一种能力,是一种“同感”(empathy)。柏格森的直观主义强调了认识的非理性、非概念的维度,以及对时间、记忆和自由意志的独特理解,为后来的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思潮埋下了伏笔。 与此同时,其他一些哲学流派也在探索新的认识路径。例如,一些哲学家开始关注语言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对逻辑和概念的精确性进行反思,为后来的语言哲学和分析哲学奠定了基础。 四、 结构主义的兴起:意义的系统与无意识的结构 20世纪中叶,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的兴起成为法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的语言学理论为结构主义奠定了方法论基础。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由符号组成的系统,语言的意义并非源于符号与现实的直接对应,而是源于符号之间的差异和关系。这种“符号的相对性”原则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人类学、文学批评等领域。 克劳德·列维-施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将结构主义方法应用于人类学研究,他试图揭示不同文化中存在的普遍性结构,如神话、婚姻制度等,认为这些结构是人类心智运作的普遍规律。 在文学批评领域,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等结构主义者运用符号学分析文学作品,将文学作品视为一个符号系统,揭示其潜在的意义结构。路易·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则将结构主义思想应用于马克思主义,提出“理论实践”的概念,强调意识形态的结构性对个体认识的影响。 结构主义的认识论核心在于,世界并非由孤立的实体构成,而是由相互关联的结构所组成。个体的认识并非直接把握实在,而是通过处于特定结构系统中的符号来理解世界。这种视角的转换,将认识的主体从孤立的个人转向了更广泛的社会文化系统。 五、 对结构主义的回应与转向:后结构主义的解构与谱系 结构主义的宏大叙事和对普遍结构的追求,也引发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20世纪60年代后期,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应运而生,它在继承结构主义对结构和系统的关注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根本性的颠覆与拓展。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是后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通过对历史的“谱系学”(genealogy)研究,揭示了知识、权力与话语之间的复杂关系。福柯认为,所谓的“真理”和“知识”并非永恒不变,而是特定历史时期权力关系运作的结果。他考察了疯癫、医学、监狱等话语体系的形成,揭示了权力如何通过话语来塑造人们的认识和身体。福柯的“考古学”(archaeology)方法,则试图挖掘埋藏在历史深处的知识结构,揭示其断裂与转变。 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更是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及其二元对立思维模式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德里达认为,语言并非透明的工具,其内在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和“延异”(différance)导致了意义的无限延展和不稳定。他通过对经典文本的解构,揭示了文本中隐藏的权力运作和意识形态偏见,挑战了意义的确定性和统一性。 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和费利克斯·瓜塔里(Félix Guattari)则以其充满创造性的“欲望机器”(desiring-machine)和“块茎”(rhizome)等概念,挑战了传统的二元对立和中心化的思维模式。他们强调流动的、异质性的、生成性的力量,认为认识是一种不断生成、连接和裂变的过程。 后结构主义的认识论转向,将焦点从结构本身转移到结构的生成、权力的运作、话语的建构以及意义的不稳定性。它强调认识的主体的流动性、个体的差异性以及知识的相对性和历史性。 六、 结论:未竟的事业与未来的启示 《法国认识论:1830-1970》所呈现的,是法国思想界在一个多世纪里,围绕“认识”展开的一场波澜壮阔的智力探索。从实证主义对科学经验的推崇,到生命哲学对生命本身的直观把握;从结构主义对意义系统的揭示,到后结构主义对权力、话语和不确定性的审视,每一个阶段都代表着对人类认识能力的深刻反思与拓展。 这一时期的法国认识论,并非停滞不前,而是持续演进,相互对话,甚至相互攻讦。每一位重要的思想家,都在前人的基础上,或继承,或批判,或开创,共同编织了这张复杂而迷人的思想网络。 本书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梳理了这些思想流派的演变,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这些思想如何深刻地影响了我们今天对世界、对知识、对自身以及对社会运作方式的理解。法国认识论的这些宝贵遗产,至今仍在激励着我们以更加批判、更加开放、更加多元的视角去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去探索人类认识的无限可能。这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理解这一思想遗产的钥匙,去体味那些激荡着理性之光与存在之思的智慧火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读起来就有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和思想的深度,让人不禁想一探究竟。我期待它能带我穿越回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去亲身体验法国知识分子们如何面对和构建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从1830年到1970年,这跨越了一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期间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社会结构和哲学思潮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很好奇,在这段“认识论”的旅程中,作者是如何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展现出从实证主义的兴起到结构主义、现象学等各种流派的交锋与演进的。特别是对孔德、德勒兹、福柯等关键人物的思想脉络的梳理,是否能揭示出法国思想界独特的内在逻辑和演变动力,而不是简单地罗列观点。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挖掘驱动这些思想变革的社会、政治背景,让这些抽象的哲学概念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扎根于真实历史土壤中的产物,能让我更深刻地理解“法国”这个语境下“认识”的特殊含义。这本书的厚度本身就预示着内容的详实,我希望它能提供足够的细节和论据,而不是流于表面。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似乎在向我发出一个邀请:进入一个由特定历史情境塑造的知识迷宫。我对其中可能蕴含的对“权力”与“知识”之间复杂关系的探讨抱有极大的兴趣。毕竟,从后期的福柯到更早期的对社会学视角的借鉴,法国思想传统中对知识的社会建构性有非常深刻的洞察。我希望作者能细致地描绘出,在特定的政治气候和教育体制下,哪些知识被认为是“有效”的,哪些被视为“异端”或“边缘”。1830年,或许还带着启蒙的余晖,而1970年,则已是后结构主义的序曲。这中间的知识谱系的转移,绝非偶然。我更想知道,在具体的学术机构,比如法兰西学院或高等师范学院,这些思想是如何被“教授”和“传承”的,是否存在某种隐秘的“圈子文化”或“学术派系”在背后推动了某些理论的兴起和衰落。如果这本书能捕捉到这些“幕后”的运作机制,那它就远远超越了一本合格的哲学史著作的范畴,而更接近于一部知识社会学研究。

评分

阅读这样一部涉及跨越140年历史的学术著作,我最看重的是它的“可读性”与“思想的穿透力”之间的平衡。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给那些已经精通法国哲学史的专家准备的,也应能为初涉此领域的读者提供一把得心应手的钥匙。当然,历史的复杂性意味着任何简化都是一种牺牲,但我期待作者能用精妙的叙事技巧,将复杂的概念(比如“强度”、“差异性”、“谱系”等)阐释得既准确又不失生动。特别是在描述20世纪中叶存在主义与结构主义两大阵营的论战时,我希望看到一种克制而公正的笔调,避免落入简单的“谁赢了谁输了”的二元对立。真正的历史洞见往往存在于对论战双方的内在张力的深刻理解之中。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种“如何思考”法国认识论的范式,而不是仅仅告诉我们“他们思考了什么”,那么它无疑将是一部极具价值的经典之作,能够启发我们反思自身的知识基础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评分

拿到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其严谨的结构感所吸引。那种清晰的章节划分和对史料的驾驭能力,似乎预示着作者拥有极强的学术功底。对我而言,研究“认识论”的核心魅力在于追问“我们如何知道我们所知道的”,而法国传统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它不仅仅是关于逻辑和方法,更关乎主体性的重塑与瓦解。我期待这本书能超越简单的哲学史编年体,而是能构建起一套内在的论证体系。比如,如何处理语言学转向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影响,或者在两次大战的冲击下,经验主义的藩篱是如何被打破,从而为更激进的形而上学探索铺平道路。我尤其关注作者如何处理“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张力。在19世纪下半叶,科学的飞速发展无疑对传统哲学构成了巨大挑战,这本书是否能展示出法国思想家们是如何回应和吸收这些科学发现(比如生物学、心理学)来修正或颠覆他们对知识本质的理解。我希望能看到一种动态的、充满内在冲突的论证过程,而不是一种已经被定型的、完美的理论总结。

评分

坦白说,我抱着一种既期待又有点忐忑的心情打开这本书的。我总觉得研究某个特定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史,尤其是像法国这样思想传统如此深厚的国家,很容易陷入一种精英主义的叙事陷阱。我更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更具韧性和包容性的视角,去审视那些或许不那么“著名”的思想家,或者那些在主流叙事中被边缘化的声音,是如何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的知识图景的。1830年到1970年,这中间有一大段从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初期的“空白期”——那个后实证主义和早期现象学正在酝酿的阶段,往往容易被后来的存在主义或结构主义的光芒所掩盖。我非常关注作者是否能在这段时期给予足够的笔墨,展示出思想的“非连续性”和“断裂”之处。如果它仅仅是聚焦于几位耳熟能详的大师的生平与理论的综述,那未免有些遗憾。我更倾向于看到一种细致入微的“知识考古”,挖掘出思想在日常生活、科学实践和公共领域中的具体运作方式。

评分

目录

评分

不错,很喜欢不错,很喜欢

评分

不错,比较实惠

评分

一、实证主义

评分

一、普通科学哲学

评分

法国的认识论传统是很好的研究领域,尤其是巴什拉的认识论

评分

不错,比较实惠

评分

一、实证主义

评分

法国认识论与维也纳学派:路易.鲁吉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