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中国思想与文化丛书:古典文教的现代新命

同济·中国思想与文化丛书:古典文教的现代新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柯小刚 著
图书标签:
  • 同济大学
  • 中国思想史
  • 文化史
  • 古典文化
  • 现代性
  • 文教
  • 中国文化
  • 思想文化
  • 学术著作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纪出版集团 ,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09407
版次:1
商品编码:1113003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同济.中国思想与文化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同济·中国思想与文化丛书:古典文教的现代新命》作为大陆新儒家新一代代表人物柯小刚最新力作,论证详实,材料充足,语言严谨;《古典文教的现代新命》对于儒家在当代中国的复兴,具有“任重而道远”的使命感。作为在中国大地存在了两千多年的伟大传统和广义的宗教主体,儒家在“五四”以来一浪接一浪的“西化”浪潮中逐渐式微,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中,儒家在社会、政治、教育、道德上的主导地位也在历史的瞬间被基本消灭。而今,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却发现没有可延续的文化传统,中国人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化身份的焦灼感。再则,在高科技化、全球化造成的新的格局中,国人存在着巨大的信仰缺失和广泛的空虚感,而儒家学说在不离世间关怀的前提下,带来人生的根本意义乃至信仰。因此,在新时代下,对于构建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认同和传承中国文化价值,柯小刚为复兴儒家传统和道义所作出的努力,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简介

  《同济·中国思想与文化丛书:古典文教的现代新命》荟萃了文章、对话和札记,是柯小刚近年来在道里书院与诸位学人对话、切磋的研究成果,分为经史微言、古典文教育现代政治伦理、古典文教与现代教育、西方现代性反思、古典文教与哲学沉思、古典文教与现代技艺六个部分。“道学”,这里指“儒家之学”,可以看做《古典文教的现代新命》的核心词汇。《古典文教的现代新命》以大陆新儒家的立场,力图走出西方中心论的蕃篱,打破“左右派”的对立,恢复儒家古典文教在现代文化生活中的生命活力。在书中,他不仅以书画、中医、兵法、卦象、诗歌等为路径,探讨了儒家道德心性的修养;而且在对儒家古典文献的研究和形而上的论证之后,也对当今社会、政治、教育、伦理、中国乃至世界的未来命运投入了关注的一瞥;另一方面,诚如柯小刚在《代前言》中所言“经史互参,中西兼顾,天道人事一贯”,“殊途同归”,他的道学“新命”同时也把“把西方哲学化裁为道学自我更新的必要步骤,把西方经典削删为经学自身扩展的一个部门”。在这个意义上,他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西方的古典、现代哲学,探索了西方古典文教涉及的修辞、伦理和哲学教育问题以及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性反思。

作者简介

  柯小刚,字如之,号无竟寓。1973年生于湖北大冶。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系主任、中国思想与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儒学与古典学评论》主编、道里书院山长。研究兴趣涉及儒学、经学、中国哲学、中国历史、西方古代经典与解释、现象学、德法哲学、政治哲学、艺术理论、中医、传统文人书画等领域。著有《海德格尔与黑格尔时间思想比较研究》、《思想的起兴》、《在兹:错位中的天命发生》、《道学导论(外篇)》等,译有《黑格尔:之前和之后》、《尼各马可伦理学义疏》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目录

打通中西文化脉络,恢代前言:道里书院命意
经史微言
《论语》“夫子不为卫君”的春秋微言
何以夫子不为卫君:《春秋》与《论语》大义的一贯
伯夷、叔齐何人:《论语》的春秋微言
经史札记
《易》类相感
易道落实于礼制
从《春秋》泓之战到《礼运》大同
《春秋》文质不尽于尊尊亲亲
《春秋》借事明义与“虚拟历史
《论语》二十篇文质大略
《乡党》与《论语》前后十篇的文质之变
经学与史学的古今之变
札记四则
古典文教与现代政治、伦理
王道与人民共和:中国宪政的传统资源
孔子删定六经的革命意义和立法意义
时间、革命与宪法
道、德、命与政治正当性
王道、君主与民主
封建、郡县与王霸之辨
王道与人民主权
人民共和与王霸之辨
相关讨论与补充
古今通变札记
通三统与因传统
现代中国革命与传统史观
现代政治的古典思考札记十五则
时事关怀与哲学沉思札记五则
古典文教与现代伦理
儒家与陌生人问题
本真性崇拜与现代性危机
道家的”真“与儒家的”诚
现代革命与年龄的政治
对话:父子之道的古今之变
古典文教与现代教育
尼采、柏拉图与戏剧的教育使命
为什么从尼采和《悲剧的诞生》讲起
古典学的变形和隐秘使命,它与现代大学讲台和戏剧舞台的关系
诗与哲学之争:舞台和讲台对教育权利的争夺与尼采思想的古典语境
拨乱反正:从西方古典出发重读尼采与中国戏剧的教育使命
身心兼摄的教法:《四书》与中医的相互发明
文质彬彬与性情之和
“修道之谓教”与“法四时五行以治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与礼乐刑政
三才五行与三纲五常
“君臣佐使”与安邦治国之道
通识教育与学术工业
何谓大学:致同济大学百年校庆
传统文化通识教育建言
对话:古典文教与自由、平等
君子教育与平等之义
论治学书
培养灵魂与阅读文献
大学与小学,手艺、辩证与博雅教育
短札七则
仁通友爱与读书治学
对偶、友爱与仁通
为己之学与师友共学
读书与写作:养兵与拜将
修辞、作曲与洞察人性
古典文教与哲学沉思
伦理、修辞与哲学教育:以《尼各马可伦理学》为例
《伦理学》的文体样式与其伦理学内容的关系
《伦理学》的受众对象与伦理修辞的困境
《伦理学》的哲学教育修辞与苏格拉底的“第二次启航
《伦理学》对苏格拉底的称引作为辩证对话的方式
《伦理学》与现代哲学的古典文教渊源
札记十一则
说与写: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生活与哲学生活
柏拉图对话与文质彬彬
王制与politeia
柏拉图、尼采与哲学诗歌之争
时间性、自足性与沉思的幸福
“幸福”的古今之变与中西之别
《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aretēēthos和orthoslogos
伯纳德特论柏拉图全集结构及伯纳德特命题深意
伯纳德特与海德格尔释technē与deinos
潘多拉与哲学
对话:中国与希腊的天地神明
古典文教与现代技艺
阴平阳秘,文质彬彬:古今中西之变与中医的未来
中医的困境与话语权的争夺
从我的两个医案说起
桂枝汤、泰卦与阴平阳秘
小柴胡汤、贲卦与文质彬彬
古今文质之变与中医的历史
中西文质之辨与中医的未来
附录:相关讨论
医易札记
医道问答六则
经方《周易》解札记十九则
卦象与修身札记三则
诗风的古今流变
诗作与农作
风雅与风骨?抑或诗风不绝如缕?
中文诗句的节律变奏
美学与伦理学
管乐与弦乐的古今之变
折扇十三叠:余笑忠组诗《折扇》绎解
随手远近的你我:阅读沉河
书风画道与古今性情
山水画中的道路与古今之变
对话:书画中的性情偏正与中庸
论书画札记九则
西方现代性的现代反思
海德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解读
三个文本:海德格尔解读《精神现象学》的经验
三个变化:从《精神现象学》标题而来的位置勘查
三个提示:进一步解读工作的路标
从《存在与时间》到《哲学论稿》
此在的生存与Ereignis的自行发生
行事演示与形式指示,赋格的演义与体系的演绎
道、语言与Ereignis
理性与沉思:海德格尔《哲学论稿》中关于科学的反思
准备性的反思:逻辑问题与哲学发问的差异
存在论的反思:对科学的沉思作为对存在之回响的倾听
政治的反思:对科学的沉思作为对现代理性概念的政治批判
“科学的”反思:对科学的沉思作为“科学哲学
德法哲学札记五则
就德国哲学论知行合
现象学的神谱
海德格尔的生活概念
海德格尔的罪责概念
福柯解读过的《宫中侍女》画再解读提纲

精彩书摘

  《春秋》的这种精微,完美地体现在《论语》的冉有问“夫子为卫君乎”一章:体现在冉有在知辄居正位的前提下来问是否要采取助之的行动,体现在子贡为避免问题的两难促逼而转换问及伯夷叔齐何人,表现在夫子心知所问卫乱而答以求仁得仁何怨,也表现在康成注“父子争国恶行”,双遣父子不仁。从冉有之问卫君一个人到子贡之问伯夷叔齐两个人,从夫子答伯夷叔齐兄弟之仁让,到康成注父子争国之不仁,所有的问答和注释都保持了《春秋》书写的精微:一方面以辄居正,所谓卫君必定是辄;另一方面,辄之拒父,义虽无疑,但毕竟无如伯夷叔齐让国之仁。
  但是,反过来,辄之不仁是可以直接在当时就说出来的吗?不行。因为,如果夫子那样说的话,他就是在作出为蒯聩的行动了。而且,伯夷、叔齐的让国之仁,可以用来取代辄辞父命的义吗?不能。因为这个父并不像伯夷、叔齐兄弟中的任何一个那样具有受让的资格。正如伯夷、叔齐相让的故事所启示的那样,也正如仁这个字(二人为仁)所启示的那样,仁和让必定是双方的,相互的,否则便是私渎,如燕哙王之让子之。面对一个不具有受让资格的争国者,如果放弃拒亲的大义而行让国的妇人之仁,这与其说是求仁而得仁,还不如说是徇私情而渎王命。所以,当冉有问夫子是否为卫君,子贡的转问却并无半句问及卫君,夫子的回答也没有半句谈及卫君,他们的对话只是谈到了两个古人伯夷、叔齐如何如何。这样的转问和回答既隐含地表达了对辄与蒯聩的遗憾,也避免了对事件的直接行动干预。而不对这个事件采取行动,正是子贡最后出来告诉冉有的意思:“夫子不为也”(即不助也)。《论语》问答之精微若此。
  上面用桂枝汤结合泰卦讲了“阴平阳秘”,下面我们用小柴胡汤结合贲卦来讲讲“文质彬彬”,然后,我们再把它们结合起来,思考今天的中医在古今中西之变中的位置和未来的发展。贲卦的卦象是离下艮上,也就是“山下有火,贲”:椀。从这个卦象图,我们可以看到它是一个刚柔交错的局面。根据《彖传》的意思,这个卦是从泰卦变过来的,也就是说,贲卦的刚柔交错局面是在泰卦天地气交过程中形成的一个中间结果,就好像少阳病是在伤寒六经传变过程中,因为太阳证未及时解除,热郁表里之间形成的一个中间结果。
  具体而言,《彖传》“柔来而文刚”,是说泰卦的坤之六二跑下来居于下卦乾的中间,这样就使下卦形成了离的局面楀;又说“分刚上而文柔”,是说乾的九二既然被上面下来的阴爻占据了位置,它就跑到上面去,但是没有占据上卦的中间,而是居于上位,成为上九,这样就使上卦形成了艮楁。离是火,艮是止,离下艮上就好像热郁少阳,发汗发不出,清下下不来。造成这个胶着局面的主要原因要归之于下体乾卦的阳气上升过程中,乾的九二跑到上面去,上冲发越得太过,冲过了中位,跑到了最上面,形成了艮止,就把离火郁在中间,出出不去,下下不来,使得阴阳二气的升降从交泰局面变成了郁结状态。这就好像少阳枢机不利,胆火过亢,热郁表里之间,寒热往来,胁肋苦满。如果出现这种局面的话,《伤寒论》的治法是禁汗禁吐禁下,只能和解,所以是用小柴胡汤主之。用《周易》的话说,就是只能用文明而有节制的方法,通过信访和调解的方式解决问题,避免刚性的刑罚。可以设想,如果少阳胆火没有过亢,持守中道的话,那么泰卦下体的九二在向上升发过程中就不会跑到最上面去了,而是处在上体坤卦的中央。如果是那样的话,上面就会形成一个坎卦的局面椾。这样一来,加上下面的离卦,就是一个水火既济的局面椶,那就善莫大焉了。所以,贲卦局面的形成主要在于一阳升发太过形成艮止的问题,犹如少阳证的形成主要在于少阳相火过亢形成枢机不利的问题。
  所以,总结说来,周易贲卦与伤寒少阳病的互证大体有这么几条:“刚柔交错”:寒热往来也,非表非里也,寒热并用也。“文明以止”:禁汗禁吐禁下也。“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和解少阳、调和肝脾也。“柔来而文刚”:芍药当六二也(指四逆散的芍药),阳中之阴也。“分刚上而文柔”:柴胡当上九也,阴中之阳也。肝体阴而用阳,贲六二上九之义也。
  ……

前言/序言

  代前言:道里书院命意
  道里书院网站题头图片,左边是两三棵大树下的一间草堂,这是二三子坐而论道的地方;右边是树丛掩映中的民居村落,这是起行里仁的地方。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家事国事天下事”,书院把左边的树和右边的树连到一起,把左边的房子和右边的房子连到一起,把道和里连到一起,所以叫道里书院———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古和今连到一起,把中文和外文连到一起。
  而这一切还任重而道远,“不可以道里计”。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这是起道里书院这个名字的基本情绪。
  而网络时代的匆忙脚步如何才能安居于道业?像网络一样变动不居的道又如何成为一处居所?如何居住在道路之上?“道里,居于道里,行道人路过的这里和那里。”这是2003年刚到同济工作并开始做道里读书会的时候写的两句半通不通的话。站在熙熙攘攘的上海街头,我有时傻想,什么时候可以把网上的书院落实到地上呢?无论如何,即使是虚拟的,我们也必须开始。于是就有了这几年的道里书院网站。
  八年前,一开始想办网站的时候,我就想,叫什么名字好呢?当时流行一种理论,“哲学是讲道理的学问”。我想,这太偏了啊。古人说:“尊德性而道问学。”道理要讲,伦理也要讲,才是“既明且哲”的“哲”和“学而时习”的“学”罢?于是就叫道里书院。很快就遭人骂,说我们封闭,不开放,只在“里面”搞。我解释说,“里面”不知何谓?我只听说过“眧面”,没听说过“里面”。“道里”的“里”是“里仁为美”的社区,也是“不可以道里计”的路程。古人云“任重而道远”,是教导我们要能载德,也要能运化。而这就要求学者经史互参,中西兼顾,天道人事一贯。
  辑在这里的文章、对话和札记,是这些年来在道里书院的淇奥切磋中磨出来的石头,或可聊作铺道之用。现在不揣鄙陋,刊诸纸面,无非希望得到进一步批评,接受学界师友的打磨。同时,这本书是在《道学导论》的探索中沿途发现的路标集子,指示着各种殊途同归的可能方向,所以,《道学导论杂篇》也是这本书的合适标题。
同济·中国思想与文化丛书:古典文教的现代新命 引言 中国古典文教,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结晶与人文精神。从诗经楚辞的浪漫情怀,到诸子百家的思想光辉,再到唐诗宋词的艺术高峰,其博大精深之处,至今仍闪耀着思想的光芒。然而,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让这份古老的遗产焕发新的生机,与现代社会产生深刻的联结,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同济·中国思想与文化丛书》致力于探索这一命题,通过一系列精心编选的著作,深入剖析古典文教的内在价值,并审视其在现代语境下的创新性转化与当代意义。本丛书旨在搭建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让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新的时代土壤中,结出丰硕的现代之果。 第一章:古典文教的根脉与精神内核 本章将追溯中国古典文教的源头,梳理其历史演进的脉络,并深入探究其核心精神。我们将从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入手,逐一考察儒、道、墨、法等重要思想流派的奠基性贡献。 儒家思想的重塑与传承: 深入剖析孔子、孟子、荀子等先贤的伦理道德观、政治哲学以及教育理念。我们将重点探讨“仁”、“礼”、“义”、“智”、“信”等核心概念的内涵,以及其在中国社会结构、人际关系和个人修养方面的深远影响。同时,本章也将审视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变迁与发展,例如汉代的独尊儒术、宋明的理学思潮等,揭示其强大的生命力与适应性。 道家思想的超脱与自然: 聚焦老子、庄子等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我们将详细阐释“道”、“无为”、“自然”、“逍遥”等核心概念,探讨其对中国人精神世界、艺术审美以及人生态度的影响。本章还将分析道家思想在追求个体精神自由、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面的独特价值,以及其与现代社会追求“慢生活”、“返璞归真”等思潮的契合之处。 诸子百家的多元探索: 除了儒道两家,本章还将简要介绍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其他重要学派的思想主张,展现先秦时期思想的百花齐放。通过对比不同学派的异同,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古典思想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以及其对后世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启发。 诗歌与散文的艺术魅力: 本章还将涉猎古典文学的经典篇章,如《诗经》、《楚辞》的早期抒情传统,《论语》、《孟子》的简约与深刻,《史记》、《汉书》的叙事艺术,以及唐诗宋词的巅峰成就。我们将从文学的视角,解读这些作品所蕴含的民族情感、审美情趣、人生感悟,以及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第二章:古典文教的时代挑战与困境 古典文教的价值毋庸置疑,但将其置于现代社会的大背景下,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质疑。本章将深入分析这些困境,为后续的“现代新命”探索奠定基础。 现代性的冲击与价值观的冲突: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进程的推进,西方现代价值观,如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科学理性等,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传统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人伦、道德,在某些方面与现代社会的运行逻辑存在张力。例如,在经济发展中,如何平衡集体利益与个人奋斗,如何在科技进步中坚守人文关怀,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文化断裂与传承危机: 历史的变迁,尤其是近现代的动荡,导致了传统文化在某些环节上出现断裂。许多优秀的古典知识和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而对于当代人而言,如何有效地接触、理解和学习古典文化,也存在障碍。教育体系的改革、社会风气的变化,都可能影响古典文化的有效传承。 “古为今用”的理论困境: 过去,将古典文教“古为今用”的尝试,有时会流于形式化、教条化,未能真正触及古典智慧的精髓,也未能有效解决当代社会面临的实际问题。如何避免简单地复古或生硬地套用,而是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是“古为今用”的关键。 精英化与大众化的鸿沟: 一部分古典文教内容,由于其语言的古奥、思想的深邃,往往被视为精英阶层的专属,与大众的日常生活存在距离。如何打破这种鸿沟,让古典文教的智慧惠及更广泛的人群,是其走向现代的关键一步。 西方文化的比较与反思: 通过对西方哲学、文化、思想的比较,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古典文教的独特性,同时也为反思中国自身文化传统提供新的视角。这种比较不是为了厚此薄彼,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发展自身。 第三章:古典文教的现代转化与创新之路 在深刻理解了古典文教的根脉与时代挑战之后,本章将聚焦于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性转化与发展之路。我们将从多个维度,展示古典文教如何被重新诠释、激活,并融入现代生活。 哲学视角的重构与当代诠释: 儒学新解: 探索当代儒学如何在承认个体价值、尊重多元观念的基础上,重新阐释“仁”的普适性,强调“礼”的社会秩序构建作用,以及“义”在公共伦理和企业伦理中的意义。例如,如何运用儒家思想指导企业管理,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如何借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推动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道家智慧的现代应用: 探讨道家“无为而治”在现代管理中的启示,例如扁平化管理、激发员工自主性等;分析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如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如何引导人们在高速运转的现代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宁静。 辩证思维与批判性思考: 挖掘中国古典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例如阴阳互变、矛盾统一等,为现代人提供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同时,也借鉴诸子百家的批判精神,鼓励对现有观念进行反思和质疑。 文学艺术的创新表达与跨界融合: 古典文学的现代表达: 探讨当代作家如何从古典诗词、散文中汲取养分,创作出既有古典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新型文学作品。例如,用现代语言重译经典,或者在现代叙事中融入古典意境。 传统艺术的时代新生: 分析中国传统绘画、书法、戏曲、音乐等艺术形式,如何在现代科技和全球化语境下寻求创新。例如,将传统水墨画与数字艺术结合,创作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当代艺术品;利用现代技术对传统戏曲进行影像化传播,吸引年轻观众。 文化创意产业的赋能: 挖掘古典文教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巨大潜力。例如,以古典故事、神话传说为灵感,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影视作品、动漫游戏;将古典美学元素融入现代设计,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品牌。 教育模式的变革与文化自信的培养: 古典文化进课堂: 探讨如何将中国古典文化更有效地融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体系。这不仅包括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熏陶。 体验式学习与实践创新: 鼓励通过参与传统节日习俗、学习传统技艺、游览历史文化遗迹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从而建立深厚的文化认同感。 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主体性: 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保持文化主体性,既学习借鉴外来文化,又坚定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的重要课题。 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实践: 古典伦理的现代应用: 探索如何将“孝”、“悌”、“忠”、“信”等传统伦理观念,在现代家庭、职场、社区中进行转化和实践。例如,关注老龄化社会中的家庭养老问题,强调职场中的诚信意识,构建和谐社区。 古典智慧的生活方式: 学习古典文化中关于养生、审美、处世的智慧,为现代人提供对抗生活压力、追求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例如,借鉴道家的养生之道,学习传统茶道、香道,提升生活品质。 结论 《同济·中国思想与文化丛书》正是基于对古典文教深厚底蕴的深刻认知,以及对其在现代社会所面临挑战的清晰把握,而展开的对“古典文教的现代新命”的系统性探索。本丛书相信,中国古典文教并非静止的古董,而是蕴含着源源不断生命力的思想宝库。通过理论的重构、实践的创新、教育的革新以及跨文化的对话,这份古老的智慧必将在新的时代土壤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明,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我们希望,本丛书能够引发学界、社会各界对古典文教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古典文教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新近出版的文集,初读之下,便被其深邃的议题和广阔的视野所吸引。作者似乎以一种极为精妙的笔触,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关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复杂张力的思想迷宫。我尤其欣赏它对西方思潮在本土语境下进行“消化”与“重塑”过程的细致梳理,那种既不盲从彼岸智慧,又不固步自封于旧有框架的姿态,实属难得。书中的论述并非简单的历史回顾,而是充满了对当代社会诸多文化现象背后深层逻辑的穿透性洞察。例如,在探讨某种特定的审美范式如何悄然取代了另一种经典规范时,作者并未停留在现象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支撑这种转化的权力结构与媒介环境的变化。读完整体脉络后,我感到一种强烈的智识上的愉悦,仿佛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走过了一片布满历史遗迹和未来指引的迷雾森林。它更像是一场深入心灵的对话,迫使读者审视自身文化身份的根基,并对未来文化的走向抱持一种审慎而又充满希望的态度。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沟通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其间所蕴含的思辨深度,值得反复咀嚼和品味。

评分

老实讲,我最初是被书名中“新命”二字所吸引,期待看到一种对传统文化进行激进改造的蓝图。然而,阅读过程却导向了一个更为温和却更具根本性的方向:即“重新阐释的必要性”。这本书的亮点在于,它对传统文化中那些看似僵化的教条,进行了富有同情心的“激活”。作者没有急于批判其“不合时宜”,而是追问其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合理性,从而为我们今天重新审视这些经典提供了必要的历史坐标。我关注到其中对于“士人精神”在当代公共领域中的缺位与可能性的探讨,这一部分写得尤为有力,它将抽象的文化讨论与现实的社会责任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本书的论述,就像是为一棵老树重新松土、施肥,目的不是要换掉这棵树,而是让它能结出符合当下气候的果实。阅读体验是充实且富有建设性的,它鼓励我们去做一个有历史感的现代人。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些阅读上的挑战,但这种挑战并非源于语言的晦涩,而是因为它触及了太多需要深思熟虑的核心概念。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来消化其中关于“精神性回归”与“世俗化进程”的辩证关系。作者似乎在试图挽留某种在现代性冲击下逐渐消散的形而上学的力量,但他处理的方式非常微妙,避免了落入复古主义的窠臼。他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反而更像是在提出更深刻的问题,引导我们去重新界定“价值”的载体。其中关于某种哲学流派与具体艺术实践之间相互渗透的分析尤其精彩,那种将宏大叙事分解为个体经验,再从个体经验中提炼出普遍性规律的手法,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直觉。合上书页时,我没有获得那种“豁然开朗”的轻松感,而是被留下了持续的、温和的“不安”——一种对既有认知结构进行反思的必要性。这本书更像是一次智力上的“马拉松”,它考验的不是阅读速度,而是思想的耐力和深度挖掘的能力。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它处理学术史料的方式,极具方法论上的创新。作者没有采用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论述,而是采用了许多“个案研究”作为切入点,通过对几个关键文本或思想家的深入剖析,来折射整个思想史的变迁。比如,对某一古代文献中一个特定词汇的词义流变进行的穷尽式考证,竟然能延伸出对某一学派核心世界观的颠覆性理解。这种由微观细节反推宏观结构的叙事策略,使得那些看似遥远、古老的议题,立刻获得了当下的鲜活感和紧迫性。语言表达上,虽然内容厚重,但其句法结构灵活多变,时而出现精准有力的判断句,时而又铺陈出排比式的长句,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展示了高超学术驾驭能力的作品,它不仅提供了知识,更提供了一种观察和思考中国思想文化现象的全新视角和工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别致,它不像传统学术专著那样线性推进,而是采取了一种螺旋上升的论证方式,使得读者在不同的章节之间可以进行多维度的参照和印证。我特别喜欢其中对特定历史人物思想片段的“碎片化”重组,这种重组并非随意拼凑,而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一个思想地图,旨在展示某种观念是如何在不同时代背景下被“挪用”和“异化”的。例如,对于某位古代思想家关于“心性”的论述,作者引用了近现代多位学者的解读,并将其置于全球化语境下进行比对,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行文风格上,它保持了一种冷静的学术克制,但字里行间又不乏对文化命运的深切关怀,这种理性的激情,是吸引我一口气读完的主要动力。它像一面打磨得很好的棱镜,能够将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化景观折射出许多平日难以察觉的光谱。

评分

解决问题更为迅速,

评分

《同济·中国思想与文化丛书:古典文教的现代新命》作为大陆新儒家新一代代表人物柯小刚最新力作,论证详实,材料充足,语言严谨;《古典文教的现代新命》对于儒家在当代中国的复兴,具有“任重而道远”的使命感。作为在中国大地存在了两千多年的伟大传统和广义的宗教主体,儒家在“五四”以来一浪接一浪的“西化”浪潮中逐渐式微,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中,儒家在社会、政治、教育、道德上的主导地位也在历史的瞬间被基本消灭。而今,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却发现没有可延续的文化传统,中国人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化身份的焦灼感。再则,在高科技化、全球化造成的新的格局中,国人存在着巨大的信仰缺失和广泛的空虚感,而儒家学说在不离世间关怀的前提下,带来人生的根本意义乃至信仰。因此,在新时代下,对于构建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认同和传承中国文化价值,柯小刚为复兴儒家传统和道义所作出的努力,具有重要意义。

评分

也是否具有高度的内在一

评分

为彻底,

评分

到四书和孝经,再到先秦诸子百家散文,最后到通读正史史书。他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

评分

评分

《三字经》中清晰表述了古人从无到有、循序渐进地安

评分

千》

评分

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