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顺法师佛学著作系列:永光集

印顺法师佛学著作系列:永光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释印顺 著
图书标签:
  • 印顺法师
  • 佛学
  • 永光集
  • 佛教思想
  • 中国佛教
  • 净土宗
  • 法相学
  • 唯识宗
  • 佛教哲学
  • 佛教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80575
版次:1
商品编码:10873849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印顺法师佛学著作系列:永光集》是印顺法师最后一部著作,于南投永光别苑集成,故名为《永光集》。收入《大智度论之作者及其翻译》、《起信论与扶南大乘》、《“灌顶”在佛法中的起因与发展》、《〈南传大藏经〉于汉译教法中的地位》等。

作者简介

  印顺法师(1906-2005),当代著名高僧、百科全书式的佛学泰斗。1930年出家,追随太虚法师投身中国近现代佛教复兴运动,在当时便以学问精深享誉佛教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赴台湾,创建了多所著名佛学院。
  印顺法师博通三藏,造诣精深,一生讲学不辍,著述宏富,撰写、编纂作品四十余种,陆续结集为《妙云集》(24册)、《华雨集》(5册)及《中国禅宗史》、《印度佛教思想史》、《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等专著行世,其学术水准备受海内外佛教界、学术界推崇。由于他在介绍和弘扬印度佛学方面的杰出成就,被誉为“玄奘以来第一人”,并深刻影响了汉语佛教学术研究的走向。印顺法师一生倡导和阐发“人间佛教”思想,对当代汉传佛教界尤其是台湾佛教界的思想和实践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遍布全球的慈善组织慈济功德会创始人证严法师即出自印公门下。

目录

自序
一 《大智度论》之作者及其翻译
前言
第一章 《大智度论》之翻译
第一节 从佛典汉译的程序谈起
第二节 《大智度论》的卷数
第三节 有关论文译语问题解疑
第四节 《大智度论》之译者与笔受者
第二章 《大智度论》之作者
第一节 《大智度论》对佛法的根本立场
第二节 《大智度论》与毗昙门
第三节 《大智度论》与空门及□勒门
第四节 三藏与四藏
第五节 佛教的中国与边地
第六节 南天竺与北天竺
第七节 《大智度论》与大乘经论
第八节 《大智度论》的作者——龙树
参考资料
附录:尊重古说,抉择新论/释昭慧

二 《起信论》与扶南大乘
一 前言
二 扶南曼陀罗的译典
一 扶南佛教略说
二 《文殊所说般若经》与《法界体性无分别经》
三 一行三昧与《解脱道论》
三 从扶南来的真谛译典
一 真谛的《摄大乘论释》
二 依他性——阿黎耶识通二分说
三 真实熏虚妄说
四 多心论与一意识师
四 结论

三 “灌顶”在佛法中的起因与发展
四 《南传大藏经》于汉译教法中的地位
五 忆福严二三事?谈佛教在人间
一 福严佛学院草创概况
二 佛教在人间
三 菩萨行与易行道
六 《印顺法师对大乘起源的思考》读后
七 《我有明珠一颗》读后
八 为自己说几句话
九 永怀学友
一○ 我与卢胜彦
一一 鼓山与虚云和尚
一 虚老的年龄
二 虚老住持鼓山的法务与人事

前言/序言


印顺法师佛学著作系列:永光集 一部关于“法”与“世间”之辩证智慧的深度探索 《永光集》并非单纯的佛学入门读物,它是一部由印顺法师以其深邃的洞见和宏大的视野,对佛教教义的精髓进行系统性阐发与时代性解读的著作。本书以“永光”为名,寓意着佛法真理的永恒光辉,以及此光辉如何穿透时空,照亮我们当下的生命与世界。印顺法师在本书中,不仅仅是复述经典的古老智慧,更是将佛教的根本精神,即“法”的普适性与“世间”的复杂性,进行精妙的辩证统一,为现代人提供了深刻的人生指引和精神滋养。 一、 破立之间的智慧:对“法”的根本性辨析 《永光集》的开篇,便直指佛教的核心——“法”。印顺法师在此处并非泛泛而谈,而是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法”的内涵。他首先强调,“法”并非僵死的教条,而是宇宙人生的普遍法则,是事物存在的规律。这种规律,既包括自然界的物理法则,也涵盖了道德伦理的社会法则,更指向了众生解脱生死的根本途径。 作者以其一贯的“人间佛教”思想为基石,明确指出,佛法不是脱离现实的玄虚之说,而是关注现实人生,解决现实苦恼的实践之道。“法”的显现,是为了让我们认识无常、无我、苦、空等真理,从而超越执着,获得自在。印顺法师在《永光集》中,对“法”的阐释,力求避免陷入形式主义或神秘主义的泥淖,而是将其还原为一种清晰、理性、可证可行的智慧。 他尤其注重“法”的“破”与“立”之间的动态平衡。所谓“破”,是指破除我们因无明而产生的种种错误见解、执着与烦恼,例如我执、法执、分别心等等。印顺法师以其严谨的逻辑和大量的教证、理证,层层剥离这些遮蔽真理的“杂草”,让我们的心逐渐清净。而所谓“立”,则是确立对“法”的正确认知,建立正见的智慧,以及依循“法”而行的菩萨道。这种“立”,并非建立起新的我慢或宗派对立,而是回归到佛陀最初的教导,以慈悲和智慧为 guida,走向觉悟。 本书中,印顺法师对“缘起”法的阐述尤为精辟。他强调,“缘起”并非简单的因果报应,而是揭示了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理解缘起,就是理解世界的真相,理解我们自身的生存状态。我们之所以有苦,正是因为我们误以为事物是独立、永恒存在的,从而产生执着。而缘起法则,则告诉我们,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也因缘离散而灭,了达这一点,便能放下执着,获得解脱。 二、 世间万象的体察:对“世间”的深刻关怀 《永光集》并非仅仅停留于对“法”的理论探讨,更将其精神融入到对“世间”万象的深刻体察之中。印顺法师以其悲悯的情怀,关注现实社会的种种问题,并将佛教的智慧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钥匙。他认为,佛教的最终目的,并非仅仅是个人的解脱,更是要以大悲心,化导世间,使一切众生皆能离苦得乐。 书中,作者对“世间”的描绘,并非回避其苦厄与丑陋,而是以一种客观而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展现世间的真实面貌。他分析了社会存在的种种不平等、冲突、苦难,以及人们在其中所经历的迷茫与挣扎。然而,他并非仅仅停留在对苦难的揭示,而是进一步指出,这些苦难的根源,往往在于我们对“世间”的误解与执着。 印顺法师强调,“世间”本身并非就是“苦”,而是我们因无明而赋予了“世间”苦的特质。例如,我们追求名利、情爱,这些本身并非绝对的“恶”,但当我们执着于它们,将其视为永恒的快乐来源,便会因失去而痛苦。因此,理解“世间”的关键,在于理解“世间”的“无常”性,以及如何在此“无常”的世间中,建立起“常”的智慧,例如慈悲、智慧、正念等等。 书中对“欲”的探讨,便是对“世间”现象的典型分析。印顺法师并不主张完全压抑或否定“欲”,而是引导读者区分“善欲”与“恶欲”,以及如何以智慧来引导和转化“欲”。例如,对知识的渴求,对真理的追求,这些都是“善欲”,是助我们走向解脱的动力。而沉溺于感官享乐,贪婪无度,则是“恶欲”,会让我们越陷越深。 《永光集》的价值在于,它将抽象的佛教理论,具体化为对我们日常生活、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作者鼓励读者,不要将佛法视为远离尘嚣的精神寄托,而是要将其融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用佛法的智慧去观察、去理解、去化解现实中的种种困境。 三、 永光不灭的启示:迈向觉悟的实践路径 《永光集》的“永光”之名,不仅仅是一种象征,更是对一条清晰可行的觉悟之路的昭示。印顺法师以其深厚的佛学造诣和丰富的人生经验,为读者指明了从“世间”的迷茫走向“法”的觉悟的实践路径。 本书的核心,在于强调“信”、“解”、“行”、“证”的完整过程。首先是“信”,对佛陀的教法生起信心,这是迈出第一步的基础。但这种“信”,并非盲从,而是建立在“解”——对佛法义理的深刻理解之上。印顺法师在《永光集》中,不遗余力地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了佛教的根本教义,让读者能够真正地“解”佛法。 更为重要的是“行”——依循佛法的教导去实践。这包括了戒律的持守,禅定的修习,以及最重要的菩萨道的实践。印顺法师特别强调,真正的佛法实践,不是流于形式,而是要将慈悲和智慧落实到日常生活中,体现在待人接物之中。例如,在日常工作中,如何以诚实守信的态度对待他人;在家庭生活中,如何以理解和包容化解矛盾;在社会交往中,如何以关怀和互助来促进和谐。 最终的“证”,则是通过信、解、行,达到对真理的亲证,获得内心的觉醒与解脱。印顺法师在《永光集》中,并非描绘一个遥不可及的理想境界,而是强调觉悟的道路是逐步展开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精进的修行,不断地接近真理。 本书在论述过程中,贯穿着对“善巧方便”的强调。印顺法师认为,佛陀的教法,本就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要根据不同的根机和环境,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化导众生。这体现在他解读经典时,能够融会贯通,破除门户之见;也体现在他阐述修行方法时,能够因材施教,灵活变通。 《永光集》的价值,还在于其对“当下”的强调。印顺法师鼓励读者,不要沉湎于过去,也不要过分担忧未来,而是要专注于当下,在每一个当下,用心去体悟“法”,去践行“法”。因为,当下就是我们唯一可以把握的,也是一切改变发生的契机。 总结: 《永光集》是一部集理论深度、实践指导、时代关怀于一体的佛学著作。它以印顺法师独特的视角,将佛教的根本智慧,与现实人生、社会百态紧密结合,为我们指明了一条从迷茫走向觉悟,从苦恼走向自在的光明大道。本书所蕴含的“法”与“世间”的辩证统一,以及对“当下”实践的强调,无疑为当今时代的人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行动指南。阅读《永光集》,就如同沐浴在“永光”之中,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启迪我们内心的智慧,最终导向身心的安宁与究竟的幸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这次拿起这本书,主要目的是想深入了解关于菩萨行愿的具体实践路径。以往读到的材料,多半停留在对菩萨境界的赞叹和描述,缺乏对“如何践行”的详细指导。然而,这部作品在这方面给予了非常实在的指引。作者没有把菩萨道描绘成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而是将其放置在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场景之中去考察和实践。它详细地拆解了“六度万行”在具体情境下的应用,比如如何在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环境中,依然能够保持利他之心而不生退转。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方便善巧”的阐释,指出真正的慈悲并非一味地迎合,而是在不违背究竟真理的前提下,以最有效的方式去利益众生。这是一种极其成熟和富有智慧的行事准则,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待人接物上的诸多不圆满之处,并从中找到了修正的方向和力量,它不仅是理论的探讨,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在红尘中修行的实操手册。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就是一股清流,在当代充斥着晦涩术语的佛学著作中独树一帜。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架子,而是用一种极其平易近人、却又蕴含无尽力量的白话文,娓娓道来。我常常惊叹于作者如何能在保持佛法原意的精准性的同时,将文字打磨得如此圆润流畅,如同山涧的溪水,自然而然地流淌进读者的心田。阅读过程中,那种“原来如此”的领悟时刻都在发生,不是因为作者使用了多么惊人的辞藻,而是因为他精准地捕捉到了我们思维中的盲点和困惑,然后用最恰当的比喻和最清晰的逻辑将其一一化解。这种表达的艺术,体现了一种极高的修为,即“大智若愚”的境界。对于那些常因佛学术语复杂而望而却步的修行者而言,这套著作无疑是一座友善的桥梁,它让你在不感到压力的同时,获得了扎实的教理基础,极大地增强了对佛法生起信心和亲近感。

评分

阅读完这一系列佛学著作,我最大的感受是获得了一种内心的安宁与稳定感。这种安宁并非来自于逃避现实或麻痹自己,而是建立在对世界运作规律清晰认知之上的笃定。书中对于“无常”的阐述,不再是令人恐惧的宿命论,而成为了促使我们珍惜当下、精进修行的强大动力。每一次面对生活的起伏和变故时,我都能在心中调出作者那些精辟的论述,迅速稳定住情绪的波动。作者仿佛是一位心灵的工程师,他不仅指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即我们的妄心和执着),更提供了切实可靠的工具和蓝图,引导我们去系统性地解构这些烦恼的结构。这使得学习佛法不再是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积累,而真正内化为一种看待世界、处理问题的底层操作系统。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变,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自由,深刻体会到了佛法“离苦得乐”的真实不虚。

评分

这部佛学著作,初读之下,便被其深邃的思辨和清澈的文字所吸引。作者对于佛教核心义理的阐述,绝非流于表面或故作高深,而是真正深入到义理的脉络之中,层层剥开,条分缕析,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被一位智者牵引,步入一个广阔而精妙的思维殿堂。尤其在探讨缘起性空这一看似玄奥的课题时,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生活化的例子,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化为了可以被我们日常经验所触及的实在。这使得即便是初涉佛学领域的读者,也能在迷雾中找到清晰的路径。我尤其欣赏其论述中展现出的那种严谨的逻辑性和一以贯之的立场,使得整部著作的结构如同精密的建筑,每一个论点都稳固地支撑着上层的阐释,读完之后,心中对佛法的理解不只是知识上的增加,更是一种结构性的重塑和升华,那种豁然开朗的体验,是任何浮光掠影的阅读都无法比拟的。它不是一本简单的读物,更像是一次对心智的深度洗礼,让人对“空”与“有”的辩证关系有了全新的体悟。

评分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这部著作的价值同样不可估量。它不仅仅是对传统佛教经典的诠释,更是一种带有强烈时代关怀的佛法阐发。作者在论述中,时常能够看到他对现代社会心理、文化现象的深刻洞察,并将佛法的智慧投射到这些现代议题之上,使得古老的教义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例如,在讨论“我执”的坚固性时,作者联系到了现代人对身份认同、社交媒体形象维护的过度投入,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和现实意义。对于那些希望将佛学与当代思潮结合,进行深度跨学科研究的学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参照范本。它展现了佛教思想体系在面对复杂现代性时所展现出的强大包容性、解释力和穿透力,绝非故步自封的教条主义,而是一种生机勃勃的、面向未来的思想体系构建。

评分

足见江湖风云诡谲,宗教界亦然

评分

师父的书正统严肃,值得好好探究。

评分

单篇的论文集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

评分

师父的书正统严肃,值得好好探究。

评分

法师好书,绝对经典,看了十分欢喜

评分

内容简介

评分

法师好书,绝对经典,看了十分欢喜

评分

精品书籍,值得一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