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名著百部藏书:大学·中庸

中国古典名著百部藏书:大学·中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文婕 著,宋学海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古典
  • 儒家经典
  • 四书
  • 大学
  • 中庸
  • 国学
  • 传统文化
  • 哲学
  • 思想
  • 文化典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2079588
版次:1
商品编码:1091165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8-01
页数:47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国古典名著百部藏书:大学·中庸》不偏不倚的立身处世哲学,不折不扣的太平和合境界,引领人们抵达生活的美好境界,启迪心灵回归自然的纯净透明。

内页插图

精彩书摘

多铎气坏了,立刻指挥大军,把扬州城里三层外三层包围起来。史可法知道一场残酷的大战就要开始了。他把全体将士集合起来,说:“扬州是南京唯一的屏障,如果扬州失守,南京就很难保住,我决心死守扬州。”他从坚守扬州的重要性说到国家面临的危急形势,从国家的危急形势说到古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前赴后继慷慨捐躯的动人事迹,说到激动时,忍不住放声大哭,哭得连血都从眼睛里流出来,把身上的战袍染红了。将士们没有不感动的,都举着兵器说:“史大人放心,我们愿与扬州共存亡!”
第二天,清军开始发动进攻。多铎专门调来红衣大炮,对着城墙猛轰,把城墙打破了好几处。史可法指挥扬州军民,英勇抵抗,用沙袋堵住城墙缺口,一直激战到晚上,才把清军打退。
史可法知道扬州迟早要被打破,就对几个心腹将士说:“我已经下了决心,扬州被攻破之日,就是我史可法杀身报国之时,哪一位将军愿意到时候助我一臂之力?”将士们都拿袖子擦眼睛,难过地说不出话来。末了有一个叫史德威的副将说:“末将愿助大人一臂之力。”史可法听了非常高兴,就说:“我没有儿女,从今以后,你就是我的义子。”
清军一连攻了3天,都没有攻下扬州。到了第四天,多铎又调来许多红衣大炮,集中起来轰击扬州城的西北角,把城墙轰塌了,大批清军就从这个口子蝗虫一一般地拥进城里。扬州城终于失守了。
史可法见城已被攻破,立刻拔出宝剑要自杀,身边的几个将士扑上去抱住他的胳膊,不让他下手,急得他放声大喊:“德威在哪里?快来帮我一把!”
史德威在一旁直淌眼泪,怎么也下不了手。将士们就保护着史可法往外冲,没想到正好遇到一大队清军人马,所有的将士都战死了。有的清兵还想拿刀往没有断气的明军将士身上砍,史可法大喊一声:“住手!我是史可法!”
他的两眼射出两道光芒,把清军们都吓了一大跳。他们立刻围住他,带他去见多铎。
……

前言/序言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其中中国传统国学是我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典籍的核心部分,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厚根基,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它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髓,它塑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资源,它开启心智,滋润生命,陶冶人格,塑造灵魂。
开卷有益,忙碌中的人们闲暇之时,最应该用传统国学来陶冶自己的情操,开阔自己的心胸,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用先人的哲思来涤荡自己忙碌的心灵。坚持着阅读的爱好,在潮流文化的强大攻势下,让传统文化永驻我们的心田。“复兴国学,从根本上讲,是复兴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我们要斟选传世经典著作中最最经典的部分来读,要以开放的胸襟和燃烧的激情去承接古人的经典大论与哲思华章,以自豪而不狂妄,执著而不僵化的精神风貌来直面当今社会的竞争与挑战。
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帮助读者深刻了解我们的历史与文化,用经典历史文学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同时使国学得到承传,得以弘扬光大,我们精心编排了本书,文章中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和领会古代先贤的思想与精神,我们选取了与正文相契合的插画,将插画与正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大大增加读者的阅读趣味。
本书选取了国学经典著作中很多优秀的作品及资料,博采各类经典作品的长处,并有所创新,以使得本书风格迥异、卓然超群,相信会给读者带来全新感受。
由于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不尽之处,恳请读者朋友们提出宝贵意见,在此深表谢意。
《中国古典名著百部藏书:大学·中庸》 序言 华夏文明,浩如烟海,璀璨夺目。在这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中,经典著作如璀璨的群星,照耀着后世。而《大学》与《中庸》,作为儒家思想的源头活水,其思想光辉历经千年而不衰,至今仍是我们认识自我、安顿社会、治国理政的重要指引。 《大学》与《中庸》虽简短,却蕴含着至深的哲理。它们并非单纯的学术著作,更是人生智慧的结晶,是修身养性、内圣外王的行动指南。《大学》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纲,阐述了从个人修身到治国平天下的完整过程,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从内到外的理想人生蓝图。而《中庸》则以“中庸”之道为核心,强调了恰到好处、不偏不倚的处世哲学,揭示了“诚”的伟大力量,以及君子应有的德行与境界。 本书《中国古典名著百部藏书:大学·中庸》便是为了让更多读者能够深入领略这两部经典的精髓而编纂。我们并非仅仅是简单地堆砌文字,而是力求通过细致的解读、清晰的注释、以及对古代历史文化背景的梳理,帮助读者跨越时空的鸿沟,真正理解先贤的思想,并将其融入当下的生活。 《大学》:格物致知的修身之道 《大学》作为儒家思想的奠基之作,其核心在于“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者构成了《大学》的根本宗旨,也是一切修身、治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明明德”是指彰显和发扬人与生俱来的善良本性。每个人内心都潜藏着光明德性,如仁爱、孝悌、忠信等,但这些德性容易被后天环境所蒙蔽。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学习、反省,不断地“明明德”,让内在的光明得以显现。这是一种对自我生命本源的追寻和回归。 “亲民”在《汉石经》中作“新民”,意为革新民心,使民众的道德品质得到提升。这并非简单的统治与被统治,而是通过个人的德行感召,影响和带动整个社会向善发展。古人云:“一人之善,化天下之善。” 当个体自身的光明德性得以彰显,自然能够感染和启发他人,共同迈向更高尚的精神境界。 “止于至善”则指达到最高、最完善的道德境界。这是一种对理想状态的追求,也是对人生和社会发展方向的明确指引。最高境界不仅仅是个人德行的极致,更是整个社会和谐、安定的理想状态。 要实现这三项宗旨,《大学》提出了著名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是一个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逻辑链条,缺一不可。 格物:是指探究事物的道理。这里的“物”并非特指物质,而是指天地万物,包括人事的道理、人性的道理、事物的本质等等。要做到“格物”,就需要我们保持好奇心,勤于思考,深入观察,理解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认识事物的本质。这是一种主动求知的态度。 致知:是指使自己的知识达到极致。在“格物”的基础上,我们对事物的道理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就要将这些认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且不断深化,使其成为一种深刻的洞察力。这是一种知识的获得与内化的过程。 诚意:是指使自己的意思真实诚恳。当我们对事物有了深刻的认识,就应该将这种认识转化为内心真诚的意愿。不虚伪,不欺骗,不自欺,保持内心的纯净与真诚,这是修身的起点。 正心:是指使自己的心意端正。内心有了真诚的意愿,就要进一步端正自己的心念,排除杂念,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公正。所谓“心正”,就是指心思合乎道义,不被私欲所干扰,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修身:是指使自己的品德得到修养。当心意端正,个人的品德自然会不断得到提升。修身就是要通过不断的反思、实践,培养仁、义、礼、智、信等各种美德,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齐家:是指使自己的家庭和睦。个人的品德修养达到一定水平后,就可以进一步推己及人,使自己的家庭得到管理和治理。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一个和睦的家庭是个人修身成果的体现,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治国:是指使国家得到治理。当个体能够修身,家庭能够和睦,那么就可以推而广之,运用同样的原则去治理国家。治国需要以德为本,任人唯贤,关心民生,使国家安定繁荣。 平天下:是指使天下太平。这是《大学》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是个人修身、治国理想的最终实现。天下太平并非军事上的征服,而是指整个社会达到和谐、安定的状态,民众安居乐业,道德风尚高尚。 《大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将个人的道德修养与社会政治的治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指出了一个完整的、可操作的实践路径。它告诉我们,实现天下太平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从每一个人的内心出发,从最基本的道德实践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的。 《中庸》:诚与中和的智慧 《中庸》作为“四书”之一,与《大学》并列,共同构成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体系。《中庸》的精髓在于“中庸”之道和“诚”的理念。 “中庸”之道,顾名思义,是指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孔子曾说:“舜其至矣乎!弟居臣无间,位居君无怨,善于礼,故仁也。舜其至矣乎!” 强调了中庸之道在为人处世、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性。中庸并非随波逐流,也不是平庸无为,而是指在各种情况下,都能根据具体情况,把握适度的原则,做到不极端、不偏激,达到一种和谐、平衡的状态。它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是在变化中寻求不变的道。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开篇即点明了“性”、“道”、“教”的关系。“天命之谓性”是指天赋的本性,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人的本性是纯洁、善良的,蕴含着道德的潜力。“率性之谓道”是指遵循本性而行,就是“道”。“修道之谓教”是指修养之道,就是教育。因此,儒家教育的目的,便是帮助人们认识和遵循自己的本性,通过修养,使生命达到至善的境界。 《中庸》尤其强调“诚”的伟大力量。“诚”是“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是天的本质,是万物存在的根本。而“诚之者”,则是人努力去追求达到“诚”。“诚”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生命状态。它是真实无妄,是知行合一,是内心与外在的统一。 “诚者,非自欺也,非自媒也。必有弗知而知,弗见而明,弗为而成。” “诚”的人,不会欺骗自己,也不会炫耀自己。他们能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能看见自己看不见的,能不为而为之,最终达到成功。这种“诚”的力量,能够感化万物,能够移风易俗,能够成就伟大的事业。 《中庸》还提出了“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是对“中庸”思想的进一步阐释。“中”是指情感未发时的中正状态,而“和”是指情感发出后能够恰当适度。中和是宇宙运行的根本法则,是万物生长的依据。达到中和的境界,则天地万物都能各得其所,生生不息。 《中庸》的思想,是对人生智慧的一种高度提炼。它教导我们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定,如何在人际交往中把握分寸,如何在生活中追求一种和谐、圆满的境界。它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自足,一种精神上的富足,一种与天地万物相契合的生命状态。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中国古典名著百部藏书:大学·中庸》的编纂,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理解这两部经典的最佳途径。我们深知,古老的文字,需要现代的解读,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 本书不仅收录了《大学》和《中庸》的原文,更包含了精选的注释和详尽的解读。注释力求准确,以帮助读者理解古文的字词含义;解读则力求深入浅出,将先贤的智慧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思想。同时,我们也对书中涉及的历史事件、人物典故进行了必要的梳理,以期读者能够更全面地把握文本的文化背景。 我们相信,《大学》和《中庸》的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却可能面临迷失。这两部经典,能够帮助我们重拾内心的道德准则,找回安顿身心的力量。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如何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如何做出明智的选择,这两部经典提供了宝贵的智慧。 阅读《大学》与《中庸》,不仅仅是对古代经典的研习,更是对自我生命的一次深刻的探索。它将引领我们踏上一条修身养性、提升品德的道路,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也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本书的推出,希望能够激发更多人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让这些宝贵的思想财富,在新的时代,继续闪耀光芒,滋养我们的心灵,启迪我们的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中国古典名著百部藏书》光是名字就够唬人的,但当我真正翻开那些耳熟能详的篇章时,感觉就像是重新拜访了一位久违的故友,只不过这次,这位朋友的讲述更加沉稳、更有韵味。我尤其欣赏它在版本选择上的考究,没有那种为了凑数而堆砌的晦涩难懂的版本,而是精选了流传较广、注释相对清晰的版本,这对于初次涉猎传统经典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比如,在阅读某些篇章时,那些看似简单的字句背后蕴含的哲理,在新的注释体系下被梳理得脉络分明,不像过去看某些古籍,需要来回对照好几本参考书才能勉强理解个大概。这套书的排版设计也颇具匠心,留白得当,字体大小适中,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坦白说,我本来是抱着“买来压阵”的心态购入的,毕竟谁的古典文学书架上还没几本“镇宅之宝”呢,但现在看来,它完全担得起“常读常新”的赞誉。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被我们简化、标签化的传统概念,体会到古人思想的深度和广度,远非我们现在几个词就能概括的。

评分

我一直认为,衡量一套古典藏书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它能否激发读者去主动探索更深层次的学问,而不是止步于表面。这套《中国古典名著百部藏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没有过度解读那些敏感或容易引起争议的部分,而是忠实地呈现了文本的原貌,这为读者自己去建构理解提供了最大的自由度。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上的打磨,比如有些篇章中出现的罕见字词,都有清晰的解释,这避免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因为一两个生僻字而中断思路的尴尬。通过阅读这些选篇,我更深切地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和”思想是如何渗透在各个层面的,无论是文章的结构、思想的布局,还是语言的锤炼,都透露着一种平衡的美感。这套书带给我的,是一种久违的、踏实的阅读满足感,它让人感到,自己确实在与人类最优秀的思想遗产进行着一次严肃且愉快的交流。

评分

我对文学作品的“收藏”往往很挑剔,如果只是把一堆晦涩难懂的文字堆在一起,那和放在仓库里积灰没什么区别。但这套《中国古典名著百部藏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连接古代智慧与当代读者的桥梁。举个例子,其中几篇关于个人修身养性的文章,我发现它们并未过时,反而为我在处理当代人际关系和职场压力方面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它没有直接给出“你应该怎么做”的答案,而是描绘了一种理想的“状态”和“境界”,让你自己去体会和寻找契合点。这套书的编者显然很懂“留白”的艺术,既提供了足够的背景信息,又充分尊重了读者的理解空间。说真的,光是那些精妙的引言和旁注,就已经值得细细品味了,它们像散落在珍贵文物周围的微光,让整体的质感提升了好几个档次。

评分

老实说,我对这种“大部头”的丛书系列一直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总觉得它们往往是“广而不精”的牺牲品,但《中国古典名著百部藏书》的这次呈现,尤其是其中收录的几部重量级著作,却给了我一个惊喜。它没有采用那种华丽到有些俗气的装帧,而是走了一种内敛、典雅的路线,纸张的质感很舒服,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我最近在品读其中收录的几篇与治世相关的论述时,发现它对文本的还原度非常高,几乎没有进行那种过度现代化的“润色”,这对于真正想领会古人原意的人来说至关重要。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矛盾的剖析,即便放在今天来看,其深刻性也让人不寒而栗。那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论证结构,完全展现了古代思想家的逻辑思维能力,不是现在流行的那种碎片化、情绪化的表达方式能够比拟的。这本书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种与古代智者的深度对话。

评分

购买这套书的初衷,说白了,是想找一些能让自己“静心”的东西。现在的信息流太快了,耳朵和眼睛总是在追逐最新、最热的资讯,时间一长,心就容易浮躁。而这套《中国古典名著百部藏书》恰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避风港”。它的内容虽然经典,但编排上似乎照顾到了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没有把所有注释都挤在一页的角落里,而是采取了更现代的对照方式。我个人最喜欢它处理一些哲学思辨文本的手法,那种将复杂的辩证关系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来的能力,真是令人叹服。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样枯燥地灌输结论,而是展示了古人是如何一步步推导出那些结论的思维路径。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思考变得更加有条理了,不再是想到哪儿说到哪儿,而是能更好地构建起一个完整的逻辑框架。这套书不只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