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全集·晚期著作(1925—1953)·第十卷(1934)

杜威全集·晚期著作(1925—1953)·第十卷(193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约翰·杜威 著,孙斌 译
图书标签:
  • 杜威
  • 全集
  • 晚期著作
  • 第十卷
  • 1934
  • 哲学
  • 实用主义
  • 经验
  • 教育
  • 文化
  • 美国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788004
版次:1
商品编码:11694207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杜威全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6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杜威晚期著作》(1925-1953)是《杜威早期著作》(1882-1898)和《杜威中期著作》(1899-1924)的继续,共17卷,,收录了杜威在该时期的所有作品。
  《杜威全集》以杜威的思想发展历程为线索,分为青年、中年、晚年三大部分,全面收录了杜威一生中在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所撰写的文章与专著。
  这项浩大的工程为人们重新研究和挖掘杜威丰富的思想内涵提供了更为充足的第一手资料,为将对杜威思想的研究推到了一个更高的平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内容简介

  

  《杜威全集·晚期著作》(1925—1953)的第十卷,它为人们提供了杜威的重要著作——《作为经验的艺术》(Art as Experience)的一个版本。
  《作为经验的艺术》是由约翰·杜威于1931年2月至5月在哈佛大学所作的威廉·詹姆斯讲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作为詹姆斯讲座的首讲者,杜威有机会系统地探讨一个他曾经被指责为忽视了的领域。从1931年到1934年,他对十次的演讲稿进行了修改和扩充;在这期间,他在与阿尔伯特·C·巴恩斯(A. C. Barnes)的通信中,给出了他创作过程的详细记录,他也正是把这本书献给巴恩斯的。
  这部著作在1934年出版后得到了热烈的评论。戴维·怀特·普劳尔(David Wight Prall)称赞,本书具有非凡的“实际成就的广度”;在《纽约时报书评》(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中,迪诺·费拉里(Dino Ferrari)称之为“对艺术的‘生物学的’方面彻底的、刺激的、轻快的简洁论证”。欧内斯特·萨瑟兰·贝茨(Ernest Sutherland Bates)视之为杜威哲学的“王冠”,是“美国所作出的对于美学重要的贡献”;并得出结论说,它将吸引“任何一个关心人类命运胜于自己个人职业的人——任何一个理解艺术与生命的关系的人——任何一个欣赏自己生命瞬间的意义的人”。
  时至今日,《作为经验的艺术》仍然在艺术和美学的领域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正如杜威自己所写的:“最终只存在着两种哲学。其中的一种就是,在其所有的不确定、神秘、怀疑以及一知半解中接受生命和经验,并且把这个经验转而加诸自身,以便深化和强化它自己的性质——转向想象以及艺术。

作者简介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19世纪流行的是殖民时期沿袭下来的旧教育,再加上19世纪后期从德国传入的赫尔巴特教学方法逐渐刻板化,使得当时的学校陈陈相因,缺乏生气。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1859--1952)是当时传统教育的改造者,是新教育的拓荒者,他提倡从儿童的天性出发,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

目录

导言
作为经验的艺术
文本研究资料
索引
译后记



前言/序言



《思想的迷宫与精神的飞跃:一部关于理性、自由与存在的探索之旅》 这是一部凝聚了深邃洞察与不懈追问的哲学著作,它带领读者深入人类心智的复杂纹理,探究我们如何理解世界,又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构建自我。本书并非仅仅是对已知概念的梳理,更是一次对思想边界的勇敢跨越,是对那些盘踞于我们认知深处,却又常常被忽略的根本问题的深刻审视。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挑战了许多习以为常的观念,引导读者重新审视理性、经验、真理的本质,以及个体在社会与历史洪流中的位置。 本书的开篇,便直指“知”的困境。作者深入剖析了知识的来源与局限,质疑了纯粹经验主义的不足,也并未简单地拥抱先验论的某些论断。他认为,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并非直接的映照,而是经过了观念、语言、以及我们内在结构的过滤与重塑。这使得任何声称绝对客观或普遍有效的知识,都值得我们加以辨析。他提醒我们,语言本身既是理解世界的工具,也是可能制造隔阂的藩篱。词语的精确性、概念的模糊性,以及隐喻的丰富性,都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现实的把握。因此,理解“知道”的过程,远比积累“知识”本身更为重要。作者在此处展现出的,是对认识论领域深耕细作的决心,他试图在经验与理性之间,找到一条更具包容性与解释力的路径。 随着对认知过程的深入,本书自然而然地转向了“自由”这一核心议题。作者并没有回避自由意志的古典难题,但其探讨的方向更为新颖。他认为,自由并非仅仅是摆脱外在束缚的权力,更是一种内在的生成与选择的能力。这种能力,与我们的理性思辨、情感体验、以及对自身欲望的审视息息相关。他细致地描绘了,当个体能够超越本能冲动,审视社会规范,并基于深思熟虑的判断来行动时,自由便得以彰显。然而,作者也清醒地认识到,自由并非唾手可得,它需要个体付出持续的努力,不断地反思与超越。书中对“决定论”的批判,并非否定一切影响因素,而是强调在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中,个体并非完全被动的客体,而是拥有塑造自身命运的能动性。这种对自由的辩护,既是对个体尊严的肯定,也是对社会责任的呼唤。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对“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深刻洞察。作者认为,个体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深深地嵌入在历史、文化与社会结构之中。我们所说的“自我”,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互动与文化传承的产物。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个体要被社会洪流所吞噬。相反,作者力图在个体性与社会性之间建立一种动态的平衡。他强调,真正的个体化,恰恰是通过参与社会,理解社会,并在其中找到自己独特的位置来实现的。他分析了社会制度、权力结构、以及群体意识如何塑造个体,同时也探讨了个体如何通过批判性思维和反思,来抵抗不合理的社会规训,并推动社会的进步。书中对“传统”与“变革”的辩证思考,展现了作者在理解社会演进方面的智慧。他既尊重历史的沉淀,也鼓励革新的勇气。 更进一步,本书触及了“存在”的本体论层面。在对认识论与个体能动性的探讨之后,作者开始追问“我们是谁?”,“我们在此的意义是什么?”。他没有给出简单化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进行一种“在场”的体验式反思。通过对时间、空间、以及生命体验的哲学审视,作者揭示了人类存在的脆弱性与独特性。他承认,人类在宇宙面前,显得渺小而短暂,但恰恰是这种短暂,使得我们对意义的追寻显得尤为迫切与宝贵。书中对“偶然性”的坦然接受,以及对“必然性”的审慎对待,构成了对存在的一种开放性理解。他认为,意义并非预先注定的,而是由个体在有限的生命中,通过选择、创造和承担责任来不断建构的。这种存在主义式的关怀,为那些在现代社会中感到迷失的读者,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支撑。 本书的语言风格,以其清晰的逻辑、严谨的论证,以及偶见的诗意表达而著称。作者善于运用类比与象征,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具象化,使得复杂的思想易于理解,又不失其深刻性。他避免使用晦涩的术语堆砌,而是力求用最贴切的语言,表达最精妙的思想。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感受到一种思想的流畅与递进,仿佛跟随作者一起,在思想的迷宫中探索,最终抵达豁然开朗的精神之境。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哲学著作。它不仅是对西方哲学传统的一次重要梳理与发展,更是一次关于人类理性、自由、个体与社会、以及生命意义的深刻的、富有启发性的探索。它鼓励我们保持好奇心,挑战固有观念,勇敢地面对存在的复杂性,并在不断的反思与实践中,活出属于自己的、有意义的人生。这本书的力量在于,它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教会我们如何去提问,如何去思考,以及如何去创造。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思想的深邃与潜力;它也是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在未知的前方,继续前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卷书的阅读体验,像是一次与一位睿智长者的长谈。它不同于早期的那些充满建构性激情的作品,这里的语气更多的是一种对现状的深切关怀和对未来可能性的审慎展望。我注意到,杜威在这一时期对“艺术体验”与“民主实践”的联系进行了更细致的描绘,这部分尤其让我感到惊喜。他似乎在试图弥合技术理性与审美感受之间的鸿沟,认为审美体验中蕴含的和谐与统摄力,正是民主社会所亟需的整合力量。对我而言,这不再是枯燥的哲学推导,而更像是一份关于如何使生活变得更具意义的指南。那种将每一次人际互动、每一次环境感知都视为一种潜在的“审美-道德”实践的观点,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日常生活价值的理解。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尽管主题宏大,但杜威在处理具体社会现象时的细致入微,令人印象深刻。在对特定政治事件和教育改革的评论中,他展现出一种罕见的、拒绝简单二元对立的勇气。他始终在强调情境的独特性和历史的连续性,避免陷入非黑即白的教条。这种对“过渡性”和“过程性”的执着,使得他的论述即便在今天看来,也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而非僵硬的教条。我个人非常欣赏他对待“失败”的态度——失败不是终点,而是下一轮更有针对性调查的起点。这种持续批判、不断修正的螺旋式上升的认知结构,是整本书中最具启发性的方法论遗产,它教会我在面对复杂社会问题时,保持谦逊和开放。

评分

从文学角度来看,虽然这是哲学论著,但十年代杜威的笔触已经更加洗练、更具节奏感。尤其是在他对“价值”与“事实”关系的梳理中,他巧妙地运用了一系列对比和反问,构建出一种引人入胜的辩论氛围。他没有将读者视为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不断地抛出问题,引导我们一同参与到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去。这种邀请式的写作风格,使得即使是对于初涉杜威思想的读者,也不会感到完全的隔阂。特别是关于“科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论述,其语言的张力和逻辑的严密性达到了一个高峰,它成功地将科学的严谨性与人性的开放性熔铸一炉,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在不确定的世界中保持清晰、负责任地生活下去的有力哲学支撑。

评分

这份选集展现了杜威晚年思想的深度与广度,特别是他对人类理性在危机时刻作用的辩证分析,引人深思。1934年前后,世界正经历经济大萧条的余波和法西斯主义崛起的阴影,知识分子的焦虑感弥漫。杜威并没有选择逃避,而是以一种极其审慎和务实的态度,重申了科学方法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核心地位。他的文字风格在这里显得尤为克制,充满了对概念的精准界定和对逻辑推演的坚持。我感觉他是在为被情绪和意识形态裹挟的时代,试图建立一个坚实的理性锚点。阅读时,我需要放慢速度,细细咀嚼那些关于“调查”(Inquiry)过程的描述,体会他如何试图在僵硬的教条主义和盲目的经验主义之间,找到一条动态的、可修正的中间道路。这是一种历经世事沧桑后的智慧,不再是青年时期的激进,而是沉淀后的深刻洞察。

评分

翻开这本《杜威全集·晚期著作(1925—1953)·第十卷(1934)》,我仿佛走进了一座思想的迷宫。杜威在这一时期的思考,清晰地映射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社会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与深刻变革。我尤其被他对于教育与民主之间复杂关联的论述所吸引。他不再仅仅停留在对“做中学”的理念进行阐述,而是深入探讨了教育如何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承担起塑造未来公民、维护社会活力的重任。那些关于经验、反思与情境化的论述,虽然跨越了近一个世纪,但对于当下我们如何理解学习的本质,如何构建一个真正包容和富有弹性的教育体系,依然具有振聋发聩的启发性。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汲取到一种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勇气和清晰的路径感。这种将哲学思辨与社会工程紧密结合的能力,是杜威思想的魅力所在,也让这部著作不仅仅是历史文献,更像是对当代教育困境的一份诊断书和治疗方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