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与宗教对外交流

“一带一路”战略与宗教对外交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卓新平,蒋坚永 著
图书标签:
  • 一带一路
  • 宗教
  • 对外交流
  • 国际关系
  • 文化交流
  • 中国政策
  • 丝绸之路
  • 宗教外交
  • 区域合作
  • 当代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88448
版次:1
商品编码:1193084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社会科学论坛文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6
字数:386000
正文语种:中文,英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一带一路’战略与宗教对外交流”进行深入研讨,深度发掘古老“丝绸之路”和今日“一带一路”中宗教所扮演的角色与所处的地位,展示了中国宗教与文明传统中多元统合、和而不同、多维和平相处模式的典范意义,通过宗教与文明对话的模式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考察各种宗教与文明间的多维相处之道,分析当今国际诸宗教与世界文明对话的主要特点、途径及发展趋势,为国家战略、世界和平和文明的共享共荣提供借鉴和方策。

作者简介

  卓新平,男,土家族,1955年3月出生,湖南慈利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曾兼任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研究理事会副主席。现兼任国家社科基金宗教学评审组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宗教学会会长,全国人大常委,民族委员会委 员,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办哲学组成员。学术专长为宗教学、宗教哲学。1991年被人事部、国家教委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授予“有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称号;1996年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03年被人事部、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为“优秀留学回国人员”;2004年被中宣部批准为首批“四个一批”人选。

目录

“一带一路”与宗教文化交流及其现实意义【卓新平】/001“一带一路”倡议开拓宗教对外交流新境界【陈宗荣】/012关于“一带一路”战略中宗教因素的几点思考【郑筱筠】/015顺势而为、发挥优势推进新时期中国宗教领域公共外交工作【薛树琪】/027发挥宗教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大战略中的积极作用【刘金光】/035长春真人丘处机西游与古代丝绸之路的新拓展【盖建民】/040宗教与现代性社会:排斥抑或共生?【闵 丽】/049“一带一路”与心灵沟通——论宗教交流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吕建福】/057南海诸岛庙宇史迹及其变迁的考现学研究【陈进国】/065亚洲秩序与宗教信仰交往方式【李向平】/121谈“一带一路”上的中泰佛教文化交流与经济动力因素【圆 慈】/142佛教在中印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释增勤】/148丝绸之路与佛教在中国的早期传播【释印乐】/157“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中韩宗教文化交流【谢学谦】/166中国伊斯兰教对外交往活动能在“一带一路”战略国策中发挥积极作用【金宏伟】/173试析伊斯兰文化中的经济动力【马光月】/189弘扬穆斯林优良传统助推“一带一路”战略【王文杰】/195经文辩读在中国跨宗教对话的适切性【罗明嘉】/203从马丁·路德的政教关系学说来探索中国当代的宗教战略与国家安全【黄保罗】/212基督教与汉代丝绸之路【江振鹏】/227宗教传播中的中国图像——鄂本笃修士的艰难旅程【谭立铸】/247“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基督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与交流【刘元龙】/253新丝绸之路上“传回耶路撒冷运动”的省思【顾梦飞】/257“一带一路”与宗教团体的作为——以伊斯兰教为例【从恩霖】/267圣经古亚文明中民本价值的寻回及其现今文明对话的实用价值【周贤正】/272“吉哈德”及其武装动员效应【侯宇翔】/280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宗教文化建设【胡诚林】/304“文明互鉴”论与“一带一路”宗教文化战略【张二平】/310“一带一路”一世界:以罗兰·艾伦、爱德基金会与香港圣公会为视角【魏克利】/319文化纽带友谊桥梁——道教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功能刍议【吉宏忠】/331“一带一路”的宗教战略选择【安 伦】/340在文化层面上进一步加强国内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的理解与认同【杨发明】/345

前言/序言


域外风物志:古丝路上的信仰回响与文化交融 本书不包含“一带一路”战略,也非直接探讨宗教对外交流的官方性叙事。它以一种更为温和、细腻且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试图勾勒出一幅穿越时空的域外风物图景,重点聚焦于古代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上,不同文明、不同信仰之间因贸易、迁徙、游历而产生的微妙互动与深刻影响。 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并非宏大叙事,而是散落在历史长河中,构成人类共同记忆碎片的片段: 第一章:西域寻踪——驼铃与梵音的远古回响 本章将带领读者漫步于汉唐时期的西域,那些如今已成废墟的古城,曾经是繁华的十字路口。这里,不仅仅是丝绸、香料的集散地,更是不同宗教思想碰撞与融合的熔炉。我们将深入探究佛教如何沿着丝绸之路向东传播,从印度传入中原,并在这片土地上扎根、演变,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我们会关注那些被遗忘的壁画、佛塔,它们是那个时代信仰与艺术交融的见证。 散落的经卷与石窟的低语: 我们将从传世的佛教经典、敦煌壁画、克孜尔石窟等物质遗存出发,描绘佛教在西域传播的路径、方式,以及早期翻译、塑像等活动。但这并非是宗教史的学术梳理,而是通过对艺术风格的演变、壁画内容的细节描摹,去感受信仰的力量如何渗透到普通人的生活中。例如,某一张壁画上描绘的供养人,他们的服饰、面容,是否暗示了当时社会阶层的差异?某个佛像造型的微妙变化,又如何体现了中原审美与外来文化的融合? 祆教、摩尼教的黯然离场与影响: 除了佛教,历史上在此地繁盛过的祆教、摩尼教,虽然最终未能成为主流,但其遗留的痕迹,如某些节日习俗、艺术符号,依然在民间文化中留下了淡淡的印记。我们将尝试挖掘这些被边缘化的宗教信仰,它们如何与当地原有的萨满教、道教等发生互动,又如何最终淡出历史舞台。这并非是为了评判其兴衰,而是为了理解文化多样性的动态过程。 异域商旅的信仰随身: 往来的商人、使者,他们不仅仅携带货物,也携带着各自的信仰。一个波斯商人,可能会在出发前在拜火教的圣火前祈祷,一个粟特商人,可能随身带着一个小巧的偶像。这些微小的个人信仰,汇聚在一起,构成了丝绸之路上一道独特的风景。我们将通过史书记载的零星片段,以及考古发现的器物,去想象这些异域旅人的宗教生活。 第二章:草原的回音——游牧与信仰的并行轨迹 本书将把目光从繁华的绿洲转向广袤的草原,探究游牧民族与域外宗教的交织。从突厥、回纥到蒙古,这些草原民族在与中原王朝及域外世界的互动中,也在不断吸收和融合新的信仰体系。 萨满的神秘力量与外来教义的渗透: 在这些游牧民族的早期信仰中,萨满是重要的精神领袖,他们与天地沟通,掌握着治疗、占卜等能力。我们将描绘萨满仪式在草原生活中的重要性。然而,随着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佛教、景教(基督教聂斯托利派)、甚至伊斯兰教也开始在草原上留下痕迹。例如,一些古墓中发现的基督教十字架,或者一些游牧部落遗址中出土的佛教造像,都暗示着这种文化融合的复杂性。 突厥石碑上的宗教符号: 我们将分析一些突厥时代的石碑铭文,尝试解读其中可能蕴含的宗教观念。这些铭文,除了记录政治军事事件,是否也透露出他们对神祇的祭祀、对祖先的崇拜,以及与其他文明宗教的接触? 景教在东方的短暂繁荣: 历史上,景教曾一度在中国的北方地区,特别是蒙古帝国时期,获得过显著的发展。本书将尝试描述景教在中国的传播,其传教士的活动,以及他们在当时的社会结构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会关注那些描绘景教徒生活场景的艺术作品,以及他们留下的文字记录,去理解这一支基督教在东方的传播与融合。 第三章:海上丝路掠影——香料、瓷器与信仰的多元图景 与陆上丝绸之路不同,海上丝绸之路则是一条更为开放、更为包容的贸易通道。本书将聚焦于东南亚、印度洋沿岸的港口城市,描绘来自不同文化圈的商人、僧侣、工匠在此交汇的情景。 婆罗浮屠与吴哥窟的信仰回响: 我们将以东南亚的宏伟宗教建筑为切入点,例如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和柬埔寨的吴哥窟。它们并非是简单的宗教遗迹,更是不同文化、不同信仰在建筑艺术上的融合典范。我们将分析这些建筑的造型、雕塑,以及它们所承载的宗教故事,去理解佛教、印度教等信仰如何在当地生根发芽,并与当地的本土信仰相互作用。 阿拉伯商人的清真之音与印度洋的香料贸易: 随着伊斯兰教的兴起,阿拉伯商人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参与者。本书将描绘阿拉伯商人在沿海港口建立清真寺,以及他们如何将伊斯兰文明带到东方。同时,我们将联动香料贸易的脉络,去思考宗教信仰与商业活动的相互促进作用。一个伊斯兰商人,是否会因为宗教习俗而更倾向于在特定时间和地点停靠,从而影响了贸易路线的形成? 南海的水上人家与民间信仰: 除了大宗贸易,还有无数的小型船只在海上穿梭。这些水上人家的生活,以及他们所信奉的民间神祇,也构成了海上丝绸之路独特的人文景观。我们将尝试描绘这些被历史主流忽略的群体,他们的信仰如何受到海路沿线不同文化的影响,又如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上信仰体系。 第四章:东亚互鉴——茶、瓷与宗教间的微妙连接 本章将把目光从域外收回到东亚,特别关注中国本土文化与域外文化,特别是宗教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与影响。 茶马古道的宗教元素: 陆上丝绸之路的东延,也连接了中国的西南地区。茶马古道上的马帮,在艰辛的旅途中,不仅是为了贸易,也可能带着他们对神明的祈祷。本书将尝试描绘茶马古道上的宗教信仰,以及他们与当地原住民信仰的融合。 瓷器上的宗教故事: 中国的瓷器,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其上的纹饰也常常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我们将关注一些瓷器上的宗教图案,例如佛教故事、道教神仙等,分析它们如何随着贸易传播到域外,又如何影响了当地的艺术风格。 传教士的笔端与东方世界的印象: 历史上,一些域外传教士,如利玛窦、汤若望等,在中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著作。本书将从他们的视角出发,描绘他们眼中所见的中国社会、文化与宗教。然而,这并非是简单的传教史,而是借由他们的观察,去反观当时中国社会对外来文化的接受程度,以及中国本土文化对域外文化的回应。 结语:历史长河中的人性光辉与文化基因 本书并非是要构建一个宏大的宗教交流史,而是希望通过对历史细节的打捞,展现不同文明、不同信仰之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如何以一种温和、包容、互鉴的方式,塑造了我们今天共同的世界。我们关注的,不是宗教的教义本身,而是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如何在人与人、国与国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留下属于人类共同记忆的印记。这是一种超越国界、超越意识形态的人文关怀,是对历史长河中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细致描绘,是对构成我们共同文化基因的深刻探寻。 本书力求以生动、流畅的笔触,辅以严谨的历史考证,让读者在阅读中,仿佛置身于古老的市集,听到远方的驼铃,闻到异域的香料,感受到不同信仰在人心中的回响。它试图唤醒的,是对历史的好奇,对文化的尊重,以及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由衷赞叹。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书名来看,它似乎有一种强烈的“战略导向性”,但作为一名侧重社会学研究的读者,我更关心的是社会主体的能动性。这本书有没有深入到基层,去描绘那些生活在“一带一路”沿线,亲身参与到文化交流活动中的普通信众、地方神职人员或手工艺人的真实生活图景?比如,某地的清真寺在接受新的援助项目后,其内部的权力结构和日常的宗教活动是如何被潜移默化地改变的?这种自下而上的变化,往往比宏观政策的宣布更能体现出战略的真正落地效果和阻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地方性知识”如何抵抗或吸纳全球性战略框架的鲜活案例。如果它仅仅停留在宏观层面对“交流”的战略意义进行拔高,而缺乏对具体人类经验的关怀和捕捉,那么它在社会科学领域的贡献就会显得相对单薄。我期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不同族群在文化碰撞中那种真实的、有温度的挣扎与适应。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有意思,采用了深沉的藏蓝和醒目的金色线条勾勒出丝绸之路的意象,整体给人一种厚重而又不失现代感的感觉。我翻开目录的时候,首先吸引我的是其中关于“全球治理视角下的跨文化对话”这一章节的标题,它暗示了这本书不仅仅是停留在政策解读的层面,而是试图将“一带一路”置于更宏大的国际关系背景下去审视。作者显然对国际政治学和区域研究有深入的理解,从章节的编排来看,他们试图构建一个逻辑严密的分析框架,比如如何从地缘政治的演变去理解沿线国家在文化和信仰层面的互动张力。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基础设施建设与软实力输出之间微妙平衡的探讨,这部分内容很可能涉及大量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港口项目的落地如何无形中影响了当地的宗教习俗和社区结构。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运用扎实的学术语言,去揭示那些隐藏在经济合作表象之下的深层文化脉络,而不是简单地罗列成功案例。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非国家行为体(如跨国宗教组织或民间智库)在这一进程中扮演角色的新颖观察,那将是极大的加分项。整体而言,光看结构和标题,这本书似乎具备了成为一本严谨的区域研究专著的潜力。

评分

我注意到这本书的参考文献部分似乎非常庞大且多样化,这通常是一个好兆头。它暗示着作者的学术视野非常开阔,不仅限于主流的汉学或地缘政治文献,可能还囊括了大量外文资料,特别是来自沿线国家的本地研究成果。这种跨语言、跨地域的文献积累,对于研究像“宗教对外交流”这样敏感且多维的话题至关重要。我特别好奇书中对“文明互鉴”这一核心概念是如何进行细致解构的。这个词汇在官方话语中经常被使用,但其在不同宗教群体间的实际接受度和理解程度,可能存在巨大的差异。这本书有没有勇敢地去触碰那些“互鉴”过程中产生的摩擦点、误解点和利益冲突?比如,在资源分配不均或权力失衡的背景下,所谓的“文化交流”是否有可能被异化为单向的文化渗透?一个真正深刻的学术研究,不应回避这些尖锐的问题,而是要提供工具去分析它们产生的原因和演变的趋势。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以一种批判性的、但又不失建设性的态度来处理这些复杂的议题。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非常精良,这一点值得称赞。纸张厚实,排版疏朗有致,即便是那些涉及到大量术语和引用的部分,阅读起来也不会感到压抑。从这本书的整体基调来看,它似乎更倾向于一种历史建构主义的视角来审视问题。我猜想,作者可能花费了大量篇幅来梳理历史上不同宗教文明在贸易路线上相互渗透、彼此影响的历史轨迹,以此为基础,来论证当前“一带一路”倡议所蕴含的文化意图。如果真是如此,那么书中对早期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港口城市的宗教建筑风格变迁的分析,应该会非常精彩。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巧妙地将历史的纵深感与当下的战略现实结合起来,避免陷入纯粹的历史回顾或对现实的过度简化的解读。如果它能像一部精妙的悬疑片那样,层层剥开历史的迷雾,最终指向当下的决策逻辑,那这本书无疑是成功的。它需要提供的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理解,而非蜻蜓点水的概述。

评分

老实说,我入手这本书其实是抱着一种略微怀疑的态度。市面上关于“一带一路”的解读汗牛充栋,很多都流于表面,充满了宏大叙事而缺乏微观的细节支撑。然而,这本书的某些章节标题,比如“数字丝绸之路的伦理边界”和“特定宗教社群的经济赋权与身份重塑”,让我眼前一亮。这说明作者并不满足于停留在高层政策文件上打转,而是深入到了技术、经济与个体身份认同的交汇点。我尤其关注“数字平台如何成为宗教知识传播的新媒介”这部分内容,这无疑是当下非常前沿且复杂的话题。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图像、符号和教义如何在跨越国界和文化藩篱时发生变异或重构,这本书有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论证?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基于田野调查的鲜活素材,而不是纯粹的二手文献综述。如果作者能够呈现出一些关于特定技术工具在边远地区宗教实践中引发的社会反应的实证研究,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大大提升,因为它触及了未来全球化中文化适应性的核心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