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界奇人 林纾传

译界奇人 林纾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顾艳 著
图书标签:
  • 林纾
  • 近代史
  • 翻译家
  • 文学史
  • 人物传记
  • 文化
  • 历史
  • 传记
  • 译文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8639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1676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7
字数:3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林纾是近代文学家、翻译家,尤以翻译闻名于世,近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周作人等都曾痴迷于林译小说。林纾之为译界奇人,在于他本人不懂外语,是由合作者口译、他落笔成典雅的文言译文,以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一炮打响后,一生共译180余部西洋小说,其中许多是世界名著,如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德》、托尔斯泰《恨缕情丝》、塞万提斯《魔侠传》、司各特《撒克逊劫后英雄略》、迪福《鲁滨逊漂流记》等。这些西洋小说向中国民众展示了丰富的西方文化,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也确立了林纾是中国近代文坛开山祖师及译界泰斗的地位。
  林纾早年是维新派,民国以后对尽废古文不满,虽遭新文化运动很多人物猛烈攻击而不悔。他以翻译为生计,以桐城派古文创作为性命,因其顽固保守,不合时宜,他的贡献和地位并未得到公允的对待。
  《译界奇人 林纾传》以林纾生平为线索,用文学笔法讲述了林纾一生的丰富经历,力图还林纾真面目,并还他应得的历史地位。

作者简介

  顾艳,女,原名顾志英,1957年12月生于杭州。1980年考入浙江大学中文系,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7年初赴美国伯克莱加州大学和夏威夷大学做访问学者。1999年被评为浙江1949年至1999年当代作家“五十杰”之一。1989年诗集《火的雕像》获杭州市第三届文学奖,1993年短篇小说《黄莺小唱》获浙江省1988年至1992年优秀作品奖,1998年中篇小说《无家可归》获浙江省1993年至1997年优秀作品奖,长篇小说《疼痛的飞翔》获2003年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入围)奖等。2009年至2012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访学、演讲和生活。已出版著作27部,代表作有《夜上海》《辛亥风云》等。现为杭州师范大学教授。

目录

引言 林纾——多彩多姿的一生
第一章 寒门中的童年(1852—1866)
第二章 别处一个世界(1867—1869)
第三章 贫病交迫(1870—1873)
第四章 初为人父(1874—1876)
第五章 义侠狂人中举(1877—1882)
第六章 礼部不第(1883—1893)
第七章 维新思想和诗歌(1894—1898)
第八章 客居杭州(1899—1901)
第九章 希望之乡(1902—1908)
第十章 巨变与惊恐(1909—1911)
第十一章 共和之局(1912—1913)
第十二章 耆旧与遗老(1914—1915)
第十三章 宣南烟云楼(1916—1917)
第十四章 遭遇人生滑铁卢(1918—1919)
第十五章 孤寂者的超然(1920—1921)
第十六章 好名之心(1922—1923)
第十七章 终结与肇始(1924年)
尾声
附录一 林纾年表
附录二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林纾:一个孤寂的老人

前言/序言



《译界奇人:林纾传》 一、 时代洪流中的孤寂行者 林纾,一个生于晚清、长于民国的名字,在中国文学翻译史上,他是一位无法绕过的巨匠。然而,与他宏大的译介成就相比,他本人的人生轨迹却充满了跌宕与传奇。他并非学院派的学者,也非声名显赫的文人,他是一位在时代洪流中,凭借着惊人的毅力和独特的才华,将西方文学的瑰宝一一搬运进中文世界的孤寂行者。 林纾,原名孝燋,字鹤公,号畏庐,出生于福州一个没落的书香门第。他的童年,是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背景下度过的。太平天国运动的余波未平,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已经敲开了古老帝国的国门,千年未变的社会结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样的环境中,林纾的家庭虽然依旧遵循着传统的读书习文之路,但知识的光芒似乎也无法照亮整个时代的阴霾。他自幼聪慧,博览群书,尤其对古籍典章有着深厚的造诣。然而,他的人生并没有因此走向平坦,反而充满了坎坷。家庭的贫困、亲人的离世,以及个人仕途的不顺,都如同沉重的枷锁,将他牢牢地束缚在命运的轨道上。 但他骨子里,却有一种不屈的倔强和对知识的近乎狂热的追求。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当大多数国人对异域文化一无所知时,林纾却凭借着稀少的接触机会,敏锐地捕捉到了来自遥远国度的文学光芒。他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外语训练,更没有留洋的经历,他的英文,完全是依靠一本《英华字典》和一本《学生用英语会话》自学而成。这种近乎“野蛮生长”的学习方式,反而成就了他独特的翻译风格,也让他对文字的理解,更加纯粹和直观。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林纾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尝试过科举,但时运不济,最终不得不放弃仕途。他曾在海关任职,微薄的薪水仅够养家糊口,但他对文学的热情却从未因此而冷却。他的人生,仿佛总是在与命运的抗争中,一步一步地向前挪动。他没有显赫的背景,没有强大的支持,他所拥有的,只有一颗热爱文学、渴望沟通的心。 二、 笔尖的飞跃:从莎士比亚到狄更斯 林纾的译介生涯,始于他对西方文学的“偶然”接触。当他在报刊上看到一些零散的西方小说片段时,他被那些新奇的故事、深刻的人物和迥异的文化所深深吸引。他意识到,这些来自遥远国度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够开阔国人的视野,更能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念。 然而,要将这些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并非易事。语言的鸿沟是最大的障碍。林纾的英文学习之路,本身就是一段传奇。他以一本《英华字典》为基石,开始了艰辛的自学。没有老师的指导,没有系统的教材,他只能依靠自己的毅力和悟性。他反复揣摩词义,拆解句式,甚至为了理解一个词的细微差别,而花费数小时的时间。这种近乎“笨拙”的学习方式,却让他对语言的理解,更加深刻和透彻。他不像那些受过正规训练的译者,能够娴熟地运用各种学术术语,他的英文,更多的是一种生活化的、感性的理解。 而林纾的翻译,更是一项“集思广益”的创造。他精通文言文,拥有扎实的国学功底。他的翻译,是将西方文学的“形”与“意”,用中国古典文学的“魂”来承载。他往往是在一位懂英文的朋友的帮助下,将原文的大意转述给他,然后他再用自己精湛的文言文笔触,将故事重新演绎。这种“意译”的方式,虽然可能在一些细节上有所偏差,但却极大地保证了译文的文学性和可读性。他的译文,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融合。 他翻译的作品,涵盖了东西方文学的精华。《伊索寓言》的智慧,《天方夜谭》的奇幻,《汤姆叔叔的小屋》的悲悯,《聊斋志异》的幽默,在他笔下,都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他将莎士比亚的悲剧,狄更斯的现实,雨果的浪漫,一一呈现在中国读者面前。他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摆渡人,将西方文学的璀璨星河,一一引入中华的文化沃土。 他最著名的译作,无疑是与王寿昌合作翻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茶花女》)。这部作品的翻译,在当时引起了轰动。林纾以其深厚的文言功底,将主人公玛格丽特的命运,描绘得凄美动人。他的文字,充满了古典的韵味,却又承载着现代的悲情。读者的泪水,为这位异域的女子而流淌,也为林纾的才华而赞叹。 除了《茶花女》,他还翻译了狄更斯的《块肉余生记》(《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远大前程》,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等等。他的译作,数量惊人,质量上乘,为中国读者打开了认识西方世界的一扇重要窗口。 三、 笔墨之外的人生:寂寞与坚持 林纾的人生,绝非只有文学翻译的光辉。他的生活,充满了寂寞与坚持。 他是一位性情中人,爱憎分明。他与许多文人墨客都有交往,他为人耿直,不畏权贵。在那个政治动荡的年代,他并不热衷于政治,而是将自己的精力全部投入到文学事业中。他有时会为朋友的困境而奔走,有时也会因为看不惯世事而愤愤不平。他的性格,既有文人的清高,也有普通人的情感。 他的生活,并不富裕。译稿的报酬,对于庞大的家庭开销而言,是杯水车薪。他不得不兼职多种职业,以维持生计。他曾在海关任职,也在学校任教。他一生都在为生计奔波,但从未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即使在最困顿的时候,他也会抽出时间来翻译,来写作。 他的爱情,也并非一帆风顺。他有他的妻子,也有他的妾。他的情感世界,充满了那个时代男人的复杂与无奈。他曾经有过挚爱的伴侣,但最终也未能走到白头。他的情感经历,也为他的创作,增添了几分现实的色彩。 林纾的翻译,更多的是一种“义举”,一种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他没有像后来的很多译者那样,将翻译视为一种可以获得名利的职业。他翻译,更多的是因为热爱,因为责任。他希望将这些好的文学作品,介绍给国人,让他们了解世界,开阔眼界。 他一生未曾得到过应有的赞誉和认可。在那个新旧文化交替的时代,人们对他的关注,更多的是集中在他作品的“新奇”上,而非他个人所付出的艰辛。他常常处于一种寂寞的状态,独自一人,与文字为伴。 然而,正是这种寂寞,成就了他的伟大。他没有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而是潜心于自己的事业。他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数量惊人的翻译作品。他用他的笔,连接了两个世界,为中国文学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 历史的回响:不朽的丰碑 林纾的贡献,是跨越时代的。他的译介,不仅为中国读者带来了西方文学的养分,更重要的是,他以一种独特的中国文言文风格,为西方文学注入了新的生命。他的译文,至今读来,依然充满了韵味和美感。 他所翻译的许多作品,如《茶花女》、《鲁滨孙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等,都成为了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经典。这些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在他之后,中国文学翻译事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翻译家。但林纾的地位,依然无法撼动。他被誉为“中国文学翻译史上的巨匠”,他的名字,与中国文学翻译的早期发展紧密相连。 然而,林纾的一生,也充满了值得反思的地方。他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变革与冲突的时代。他的生活,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无奈与挣扎。他对西学,更多的是一种“拿来主义”,他并不试图深入探究西方文化的根源,而是更注重于将文学作品本身介绍给中国读者。 《译界奇人:林纾传》,不仅仅是讲述一个翻译家的故事,更是展现了一个时代的面貌,展现了一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坚持与奋斗。林纾,这位“译界奇人”,用他的生命,书写了一段不朽的传奇。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中国文学翻译的史册上,他的精神,也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不断前行。他的笔墨,虽已沉寂,但他所搭建的文化桥梁,却依然坚固,连接着古老的东方与璀璨的西方,生生不息,光耀千古。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部作品,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控得非常好,时而磅礴大气,描绘时代洪流的变迁,时而又聚焦于某个微小的瞬间,刻画人物内心最隐秘的波澜。作者的文笔老辣而富有张力,没有丝毫的拖沓或晦涩,即便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阅读起来也毫无障碍,反而能从中汲取到一种知识的愉悦感。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似乎拥有洞察人心的能力,将林纾那种矛盾的性格——既是传统儒家士大夫的坚守者,又是海纳百川的吸收者——刻画得入木三分,真实得让人心疼。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传记层面,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让我们得以一窥中国近代文化转型时期知识精英群体的精神图谱。我强烈推荐给所有热爱深度阅读和探寻历史脉络的朋友们。

评分

说实话,我很少对一部非虚构作品产生如此强烈的“共情”。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巧妙,它没有将林纾塑造成一个完美的圣人,而是将他置于人性的多面性之中去展现。作者在处理一些敏感的历史议题时,展现出了极高的情商和学识深度,既不回避矛盾,也不做无谓的批判。我尤其喜欢其中对林纾与同时代文人交往细节的描绘,那些片段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机锋和温情。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仿佛作者是一位高明的导游,带领我们穿梭于历史的迷宫,每一个转角都有新的发现。它不仅是一部传记,更是一份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生态的精妙速写,值得反复品味和珍藏。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都透露出一种典雅的气质,但真正的惊喜在于其内容的骨架与血肉。它成功地避开了传统传记文学中常见的“脸谱化”处理,林纾在我眼前活了起来,带着他的喜怒哀乐、他的争议与伟大。作者对文学现象的分析视角非常独特,不是简单地赞颂或贬低,而是将其置于更宏大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审视。比如,书中对于林纾翻译策略中那些巧妙的“本土化”处理的剖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分析。我感觉自己仿佛跟随作者的导引,在浩瀚的文本海洋中进行了一次精彩的考古挖掘。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多层次的,初读感叹其故事性,再读则能品味出其中蕴含的学术功力与人文关怀。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烟火气”与“书卷气”达到了完美的平衡。作者似乎用了极大的耐心去搜集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使得林纾的形象丰满得如同一个邻家智者,而非高高在上的历史符号。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冷静的叙事姿态,它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而不是被动接受单一的评价。读到一些关键转折点时,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笔下流露出的那种对时代命运的深深喟叹。这本书的行文流畅得如同溪水,但水面之下却是暗流涌动,充满着思想的碰撞。对于想了解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极其宝贵的精神遗产,它读起来毫不费力,但回味起来却需要费一番功夫。

评分

这本书实在太引人入胜了!我原本以为这只是讲述一个老派文人如何翻译故事的流水账,没想到作者的笔触竟然如此细腻、立体。它不仅仅是对林纾生平的梳理,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传统与变革夹缝中的挣扎与彷徨。作者对史料的考据非常扎实,每一个细节都仿佛经过了反复打磨,让人不得不信服。特别是关于林纾与西方文学初次碰撞时那种既敬畏又带着批判的复杂情感的描绘,简直是神来之笔。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去回味那些精妙的比喻和深刻的洞察。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翻译”这个行为的重量,它远不止是文字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的交融与再造。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足以让任何对近代文学史感兴趣的读者沉醉其中,感受那份历史的厚重与人性的光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