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隨喜

人間隨喜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薛仁明 著
圖書標籤:
  • 隨喜
  • 人間
  • 佛教
  • 心靈成長
  • 人生感悟
  • 溫暖
  • 治愈
  • 散文
  • 生活
  • 哲理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同心齣版社
ISBN:9787547705162
版次:1
商品編碼:11077236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07-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人間隨喜》收錄作者近年來在兩岸報刊發錶的專欄文章,分為六輯:“躁鬱時代”、“颱灣現場”、“誌士修行”、“禮樂文明”、“文化興邦”、“教育之道”。這些文章從當下社會問題談起,落腳到迴歸傳統文化的人文關懷上,因目光犀利或直中心懷,遂引起熱議,影響不俗;堪稱時代人心的明眼洞察,中國文化的入心言說。
  本書尤為難得之處在於,作者無論觀察社會,針砭時弊,還是描摹世情,兼說文藝,皆從中國傳統文化的母體齣發。他寄身中國傳統文化二十餘載,終能與之相感相親;於是他談傳統文化,能真切,能動情,能與生命相激蕩,與現實相對應。他還原齣中國文化最為光明且親和的一麵,如日齣山榖,氣象一新;如鄉音悅耳,安穩人心。他的文字以士者情懷,允諾瞭一個安穩的現世,喜氣的人間。
  颱灣的文壇巨擘隱地先生曾贊譽作者文章“絕對大氣”,本書同樣延續瞭這個品質,無論對當下浮躁的時代,還是荒失的人心,皆關懷深切,對治有方,具有不可估量的深遠意義。本書附贈《對話與問答》彆冊,收錄作者與讀者之間的討論,所談皆是今人感同身受的現實問題。而作者遊刃有餘、娓娓道來的對答,不禁令人感嘆:唯能解答人們的現實睏惑,纔見學問之真實不虛。

目錄

代序 迴歸曆史的軌跡——林榖芳訪談
楔子 《人間隨喜》緣起

壹 躁鬱時代時代流弊,在於人心
躁鬱躁鬱時代
空言現代學者太多,行者太少
乖戾我讀大陸讀書人的臉
倨傲請慎言“啓濛”二字
迂執一以貫之──忠厚者與聰明人之過
驕吝纔情之外,纔情之上

貳 颱灣現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政界與社會當美麗寶島變成瞭綜藝島
體製與現實不患寡而患不均──從陳光標談起
精英與民間隱性颱灣與顯性颱灣
民間與傳統星雲法師與中國的人間佛教
學界與文脈中國文化在颱灣?
時代與青年黃仁宇與宅男
教育與教改“零體罰”與颱灣教改

叁 誌士修行自心光明,是謂誌士;對應生命,是謂修行
元氣萬象曆然──關於文藝
歡喜隻因那光明喜氣——我與京劇的初識之緣
朝氣晚九朝五
興誌獨占一枝春──從梅花談起
清澈孔子的明知故犯
氣度孔門第一護法
格局堂堂漢傢歲月

肆 禮樂文明春風至人前,禮儀生百媚
人世靜好何謂文明?
文明成毀華夷之辨
樂著大始“樂”
清嚴本真凡中國樂器,皆是道器
人情之美颱灣的傳統底蘊
唯誠唯敬敬字亭與文化底蘊
四時祭儀祖父祖母,皇天後土
沉靜清和法隆寺的黃土牆

伍 文化興邦遊於藝,誌於道
文脈接續文章華國
天心人意無心,以成其大──關於書法
平淡天真紛紜天地,寂寥宇宙──倪再沁老師與颱北當代藝術館大展
溫柔敦厚幫鬍適說幾句心裏話
存神忘形笑忘三國
文化土壤關於兩岸讀經

陸 教育之道使其虛心,使其滋養,使其擴大
師生印心重建師生關係
為人師錶當個神清氣爽的老師
端正寅畏知所寅畏,始可言教
尊師重道“講座”與“演講”
興味盎然遊春涉險——關於閱讀
自在中學薛樸“留學”
頤養性情食養山房,唱京劇
耳濡目染二丫頭讀三國

跋 我的書,我的老師
編後記 何以安心,何以為傢?

精彩書摘

  楔子 《人間隨喜》緣起
  這本書,名為《人間隨喜》。
  這本書,談中國文化。
  談中國文化,首先,我不批判,更無敵意。“五四”距今,已近百年;我覺得,該跨越過去瞭。尤其今日,“五四”時代的清新,已然不再;若成天還學“五四”的口吻批判傳統,都難免會流露齣另一種陳腐味。颱灣前“教育部長”杜正勝,就是這麼一個“五四”遺老,前幾年他鬧的大笑話,既讓人頓感時空錯亂,更令人不勝欷歔。晚年的柏楊,也多少有此迂執,整天罵著中國文化,罵到後頭,隻落得與一群憤青相濡以沫;我清楚感覺到,晚年的他,並不快樂。我看他晚年的麵孔,對照鬍適昔日之照片,非常明白,“五四”時代的好空氣,確實已然一去不復返。“五四”批評傳統,盡管多有不對,但確實有股朝氣;我不贊成他們的見解,卻著實喜歡他們的朝氣。然而,近百年後,物換星移,氣運更迭,“五四”昔日之朝氣,而今已轉成暮氣;彼時之英氣煥發,現今也漸漸成瞭戾氣憤懣。
  於是,“五四”如果已成包袱,那麼,就卸下吧!
  其次,我談中國文化,既不學院,也非學術。現今的學院體係,是根據西方的知識架構而成;這種體係,當然有其價值,但是,談東方之生命學問,卻實不相宜。二十幾年前,我懷著對中國文明的孺慕之情,進瞭颱大曆史係;四年後,塞瞭滿腦袋專有名詞,我卻一身狼藉,對真正的中國文化,也完全迷茫。前年去世的颱灣文化界名人孟東籬,五十年前,也同樣懷著滿身睏惑,進瞭颱大哲學係。他一心要解決人生之大惑,但是,他聽瞭課,讀瞭書,卻依然完全無解。隻好一臉憂鬱,成天在颱大校園內晃蕩徘徊,在心靈上,他無傢可歸。
  其實,我和孟東籬,都跑錯瞭地方。
  中國的生命學問,關鍵是體會與實踐,嚮來就不是學院著力的抽象思辨;而生命的學問,重點也在當下的生命對應,而非客觀的知識論述。在東方的係統裏,當下的生命對應,是學問的關鍵;做不到的,就彆說;若說瞭一堆,卻與生命無涉,那叫戲論。孔子之所以不作係統論述,就是為瞭永絕戲論。這兩年來,我常被稱為學者,但老實說,我並非現代意義的學者;我是個行者,是個中國文化的“體踐者”。雖說體踐不深,但是,如何從中受益,卻一直是我關心的焦點。我談中國文化,其實隻是浸潤其中,深知其好,故說給有緣之人也來聽聽。
  正因強調生命對應,注重當下,所以,中國人的宗教感,嚮來淡薄。彼世之憧憬,天堂的嚮往,中國人都不太當真。換言之,中國文化非常強調“人間性”。颱灣的《中國時報》,有個副刊,曾長時間引領文化風騷;極盛時,甚至曾受理訂戶專訂副刊一個版麵;此副刊,名曰,《人間副刊》。颱灣又有個星雲法師,建立佛光山道場,創立瞭一份報紙,名曰,《人間福報》。印度佛教對當下的世界、眼前的人間,皆以齣離之心為本;關注的焦點,是如何解脫人生苦海,以進入另一個極樂世界。但佛教進入中土,開始所謂“中國化”,其實,就是吸收瞭中國的人間性。有瞭這人間性,於是,禪宗說,“挑水砍柴,無非大道”;又說,“平常心是道”。他們幾乎不談彼世,也不說極樂世界;他們活在當下世界,自在安然,花樣百齣。你看那群唐宋禪僧,個個生龍活虎,既殺佛、嗬佛、燒佛,又打人、罵人、喝人,他們還斬瞭佛來又斬貓,簡直天花亂墜;“道得的是三十棒,道不得的也是三十棒”,這又是什麼玩意兒?
  因為如此花樣百齣與天花亂墜,所以佛光山辦報,曰,《人間福報》。
  注重人間性,必然伴隨著喜氣。若無喜氣,人間何歡?若無喜氣,又何須看重此生?中國這個喜氣的民族,即使再苦,也多有不苦之處,也想法子要苦中作樂。昔日孔子周遊列國,眾人看他棲棲遑遑,像是吃盡瞭苦頭,但其實,他老人傢可仍樂著呢!不信?你看《論語》一開頭,就是“不亦悅乎”,又是“不亦樂乎”,這麼耿耿於“悅樂”,纔是孔子他老人傢最動人之處;而《論語》這樣的起始,也讓我們猛然驚覺,是呀!全世界又有哪個文明的根本典籍是如此開篇的?正因這般強調“悅樂”,於是,這個喜氣的民族,最不習慣沒事老苦著臉。因此,早先佛教傳入中國,佛菩薩的造像,多有嚴肅憂苦,迨數百年“中國化”之後,遂一尊尊轉變成一臉寬厚,滿是笑意。這就是中國文化。
  佛教中國化之後,常說“隨喜”二字。“隨喜”者,隨緣歡喜也。中國人喜歡隨和,不喜固執。中國人外錶隨隨便便、馬馬虎虎,這看似缺點,但其實更可能是大氣;那可以是孔子說的,“無可無不可”。因為“無可無不可”,所以中國人凡事看得開,不容易僵固呆滯;因為“無可無不可”,所以中國文明一次次度災解厄,即使劫難,也能“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中國人的可或不可,都必須隨緣,都必須應緣;否則,就會成為偏執,成為教條。當年孔子之所以不作係統論述,也正因為,所有的討論,都該是這樣的對應關係,都必須如此應緣而作。正因應緣而作,所以孔子因材施教,所以孔門師弟的問答,最是韆變萬化,風姿紛呈。
  早先,我應《東方早報》之邀,開闢瞭專欄,從中國傳統文化的基點,來對應兩岸現今的各個麵嚮;至今每月數篇,寫得很開心;我常常想起《東方早報》的顧村言兄與梁佳姑娘。而今,承濛立品圖書的黃總與閆亮姑娘一番好意,又將我在兩岸各報章的其他專欄與散篇搜羅入內,結集成書。這些篇章,篇幅不大,也非係統論述,更談得無甚學問;但是,藉著這一篇篇文章,讀者若能有所觸動,若能從中微微有開豁之感,進而心生歡喜,那麼,就是我最大的得意瞭!
  ……

前言/序言

  代序 迴歸曆史的軌跡——林榖芳訪談
  林榖芳,禪者、音樂傢、文化評論人,颱灣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所長,颱北書院山長。六歲有感於死生,高一時讀佛書有省,從此入禪;颱灣大學畢業後,隱於市修行;後為印證生命所學,往來兩岸,戮力於文化工作。其參禪講學寫作,均立足在安頓生命的真實學問。林榖芳乃本書作者之業師,此篇訪談對於作者文章及時代人心皆有點評。
  訪談時間:2012年2月4日
  訪談地點:颱北書院
  編者:本書的一篇文章,題目叫做《躁鬱時代》,寫作緣起是作者與您在颱灣的一場對談。這篇文章似乎敏銳地摸到瞭當今的時代癥候,因為躁鬱不安是時下普遍存在的社會心態,像流行病一樣幾乎波及每一個人。請問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林榖芳:用一句簡單的話講,人心之所以躁鬱,是因為所求未遂;所求不能達到,自然産生焦躁。現代社會這一現象尤為突齣,是因為社會對於欲求給予的是鼓勵態度。人們從小接受的教育,以及時代氛圍,都認為加法是天經地義要被肯定的。究其原因,不隻是物質文明的發達,不隻是當今處在資本主義時代,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近代以西方為主導的文明發展,自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勃興以來,對人的欲求就一直作正麵的看待,使其變得越發天經地義。可是被不斷刺激起來的欲求一旦得不到滿足,就會導緻躁鬱。
  欲求膨脹,在西方其實還沒有那麼嚴重。在西方,雖然基督教和人文主義於曆史上衝突不斷,但每當人的地位被放大,神和原罪係統都會起到製衡作用,在社會中形成穩定的力量。因為觀照到原罪和人自身的不足而産生的謙卑,一定程度上始終是西方非常根柢的性格。而在中國,由於西方文化居於強勢,西化即被等同於現代化,我們不可避免地被捲入資本主義化和物質文明發展的浪潮裏。在這個過程中,因為我們沒有西方的宗教機製和文化土壤,再找不到自己的解決辦法的話,所帶來的問題就會更為嚴重。
  無論西方式的現代化進程帶來多少弊病,都不可能再倒退迴去。那麼該怎麼辦?一方麵,是從大的方麵,即社會機製的改造入手;另一方麵,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可以從時代環境裏抽離齣來,迴到“不與萬法為侶”的主體,做到自足——社會還沒有壓縮到連這個空間都沒有。當社會所有的機製和思想都在肯定外求的閤理性,告訴我們隻有在社會網絡裏生命纔有意義的時候,其實你永遠擁有生命的自由,在這裏你可以找到生命的安頓。
  所求未遂導緻躁鬱,如今在知識分子身上體現尤為明顯。為什麼?因為他們更容易把自己的欲求擴充到極緻。所謂齊傢、治國、平天下,實際上也是欲求。如果這種嚮外的欲求不能被一種生命丘壑所承擔,就會帶來心理失衡。為什麼很多知識分子會酸腐,會憤世嫉俗,會說“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樣的話,就是因為欲求得不到實現而産生瞭心理落差。最近在大陸,機製問題成為公共知識分子的主要議題,這是社會轉型的必然現象,也有其正麵功能;但機製的改造和人心的觀照,這兩方麵應當取得平衡,過分聚焦一個,都可能適得其反。
  編者:您講到知識分子,就關涉到本書引起熱議的一篇文章,《我讀大陸讀書人的臉》。文章指齣大陸知識分子過度關注製度方麵的問題,問題能解決到什麼程度不好說,但立即能從他們身上看到的一個效應是,這些人越大聲疾呼,心態就越不平衡,結果可能是離他們理想的安穩社會越遠。
  林榖芳:對這篇文章,其實我有些保留看法。仁明比我有更多儒傢的味道,所以他筆下會傾注更多的社會關注;為瞭強調他自己的觀點,雖然他知道不是所有人都如此,但還是用瞭一個全稱的語氣——“大陸知識分子”,這也是為什麼該篇文章在大陸會引起強烈的反彈。但拋開這一點,把它當做多數樣態來看,那麼大陸知識界確實存在著這樣一個氛圍。
  公共知識分子關注的社會議題,比一般常民百姓要廣。按理說,應該是看得越廣的人,心胸也越寬闊。但如果關注的議題很大,甚至無限延伸,而心胸卻沒有隨之廣大,反倒容易比一般人更加焦躁。知識分子因為關懷公共議題,因為比常人看得遠而有憂慮,本是常態,但不能過甚。所謂“先天下之憂而憂”,其中的“憂”,還不隻是憂一個天下之議題,更是有天下之胸懷。這兩者之間要對稱,否則就容易懷憂喪誌、憤世嫉俗,不僅給自己的生命造成負擔,甚至可能加速社會矛盾。
  我讀仁明的文章,常會作兩個設身處地的設想。其一是設想大陸讀者的閱讀感受,我想他們的反彈更多不是針對內容,而是齣於情感。其二是設想我在仁明這個年紀,會如何去談這些問題,語氣是圓熟還是激烈?我是對大陸看得越多,越覺得中國有無限的可能性,所以不會把話說死。其實仁明本可以把話說得更完備,但我這是求全之論瞭;也許仁明需要的就是這樣一劍,雖不能一擊必殺,但劍路清晰,說不定能引發一些可能性,隻是,這一擊是否反映瞭自己的急,也還是要自我反觀的。
  編者:人之所以有種種嚮外的欲望,是不是和物質文明時代下,人越來越少對生命的真實體驗有關?
  林榖芳:在當代社會,許多欲望其實是人為創造齣來的。好比手機,沒有手機之前人也活得好好的,有手機當然不是壞事,但自從這個東西發明之後,的確不斷刺激瞭人對手機新功能的欲望。
  這不僅有剛纔說的思想背景的原因,它和“消費刺激生産”的資本主義邏輯也是一緻的。當然,在群體社會裏,我們不能簡單地將問題完全歸咎於某種主義或觀點;但在一個社會總和體裏麵,有沒有作為中和的機製,是避免危機的關鍵。就比如蘋果公司的創始人喬布斯,雖然現在還很難估量信息時代的發明者於人心的正負影響,但兩岸媒體幾乎無一例外地把喬布斯捧為英雄,對其逝世如喪考妣,對他創造齣來的消費需要的兩麵性,卻幾乎沒有任何反省,說明我們的社會對於欲望的被創造是給予肯定的。
  再來說生命體驗的問題。三十幾年前,“知識爆炸”這個詞首次齣現,說明知識擴充給人類造成瞭巨大影響,發展到信息社會就更是如此。在這一過程中,人們越來越傾嚮於在虛擬世界得到滿足,也就越來越遠離現實的生命體驗。以往是知識分子容易有這個問題,他們會把概念當實在,從而陷入戲論當中;如今更是每一個人都可能沉溺在虛擬世界裏,所以這個問題變得越發嚴重瞭。我們一直說當代社會是多元社會,但因為信息滲透無遠弗屆,人人可以自由選擇他要的信息,不必將自己暴露在一己不能掌握的實然環境裏,從這兒來看,生命乃至社會反而是在趨於極度的一元化。而我們的文化論述總在倡導求新,年輕人在這樣的鼓動下更加沒有束縛,提供給他們的物質支持也比以前好很多,可是若論到生命的安頓和積纍,那麼現在年輕人的生活顯然是不足以支撐的。
  要反轉這樣的現狀,可以通過一些人文的作為,讓人們多一些實際的生命體驗,帶著更多的覺醒迴到實際生活,他們一定會發現其中的吸引力要遠遠大於虛擬世界。現今的文化環境雖然不利,但這些嚴肅的對內在生命議題的論說,還是盡量要讓想看的人看到。當有瞭更多覺醒的分眾和個人,就可能中和一元社會帶來的負麵影響。
  編者:那麼在中國,要建立對物質文明和一元社會的中和機製,中國傳統文化是不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麵?
  林榖芳:這個問題我想先談得遠一些。我是教藝術的,過去我們上課,一定是先講藝術理論,再講藝術史;但現在教法不一樣,順序是倒過來瞭。為什麼?說明我們看到,所有的美學都是曆史的産物。即便像西方的思辨美學,想象可以抽離於美學現象去談美的本質,這種觀點其實也是曆史的産物。這又說明什麼?說明人都是曆史創造齣來的,文化都是曆史創造齣來的。文化為什麼不能簡單地進行移植,而需要有機地涵化?因為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先驗真理存在。
  人作為一個物種,當然有共通性;但隨意把一個概念加上普世性,其實是很危險的,這樣容易忽略人類社會發展中的特殊性和曆史軌跡。我們活在這片土地上,活在這片文化氛圍裏,這土地和氛圍都是曆史的産物。隻有接續這個曆史,纔能改變曆史,而不是依據一個普世性的原理,就可以否定曆史。每一個社會必然要迴到自己的曆史軌跡,去尋求它可能與當代發生的對應,其對應的樣態不一樣,也是必然的。所以我們說西方理論不能簡單移植過來為我使用,不是在否定這些理論的價值,而是說要讓它和我們的曆史作一個有機的結閤與轉化。
  可是近一百多年來,我們大體上是在用外來的理論看自己,把太多精力放在藉用西方的東西來改造自己,以為西方文化是可以直接嫁接和引進的;太少尊重和遵循自己的曆史軌跡,並思考如何從這當中尋得一條對應當代的路。
  中國尤其是個重視曆史的民族。中國文化是人間性的,好處是一切不離人間,但壞處可能是缺乏終極關懷。中國人在終極關懷上的追求更多錶現為一種曆史感,通過曆史的興替起落,瞭悟生命該如何安頓如何擴充;曆史的聯結一旦不在,中國文化很可能就隻剩現實性。所以說,西方文明傳到中國,負作用之所以會那麼大,一方麵因為兩種文化屬性不一樣,一方麵和曆史的切割也有關。中國尋求自己的齣路,還是要迴到自身的曆史軌跡作思考。
  從這一點考慮,那麼可以看到仁明的一些說法,正是從中國文化母體齣發所作的詮釋,這是比較重要的;因為這是一個基點,沒有這個基點,生命就很容易搖擺不定。我知道有些人對仁明有看法,認為他隻講結論,少有論理的過程;但仁明這樣寫是有道理的,因為觀照有時不需要有那麼嚴格的論理邏輯,它可以是一種直觀和總體領悟。
  編者:有人說,在大陸,中國文化文脈已斷。對此您怎麼看?
  林榖芳:“文脈”也是一個全稱的說法,而中國的民間是非常廣大的。雖然文脈在大陸看似氣若遊絲,但並非已經斷絕,而是不絕如縷。因為無論主流思想是否關注傳統文化的接續,民間一直有著各種嘗試。大陸的文化人要想在這上麵有所作為,自身一定要先有生命的印證;如果隻是空談文脈,那談到後來反而是要斷掉的,何況,當前多數的論說方式也都不是中國的瞭。對仁明的文章,就不能當學術論文來點評,因為他寫作的訴求點並非學術,而是與生命情境的對接。
人間隨喜 序言: 生命,是一場盛大的際遇。我們生而為人,在這紛繁的世界裏,或短暫駐足,或長久停留,都在書寫著屬於自己的篇章。這本《人間隨喜》,並非要講述一個跌宕起伏的故事,也不是要宣揚某種深刻的哲理。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那些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被我們忽略,卻又真實存在的,微小而美好的瞬間。它關乎的,是“隨喜”——一種對生命點滴善意與美好的由衷贊嘆和由衷歡喜。 第一章:晨光熹微,初醒的驚喜 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穿透窗簾的縫隙,喚醒沉睡的大地,也喚醒我們被夜色溫柔包裹的靈魂。那一刻,不需要宏大的敘事,也不需要驚天動地的改變。也許隻是窗外鳥兒清脆的鳴叫,讓沉寂的空氣中增添瞭幾分生機;也許是床頭一杯溫熱的白水,滋潤瞭乾渴的喉嚨,帶來一絲暖意。 隨喜,從最簡單的生理感知開始。當我們感知到清晨的涼爽,聞到淡淡的泥土芬芳,看到日齣的絢爛色彩,一種輕柔的喜悅便會油然而生。這種喜悅,不帶任何功利,不求任何迴報,僅僅是生命本身的饋贈。 有人說,生活就是由無數個微小的瞬間組成的。早晨的這份“隨喜”,便是這無數個瞬間的序麯。它提醒我們,即使在平凡的開始,也蘊藏著不易察覺的豐盈。不必急於追逐遠方的目標,不妨先學會欣賞眼前的風景。窗颱上一盆綠植,悄然舒展的葉片,也能成為令人心頭一暖的景象。一杯咖啡或清茶,在氤氳的熱氣中,也承載著一份寜靜與滿足。 人們常常在忙碌中遺忘,身體的安適,感官的愉悅,本就是一種恩賜。早晨的隨喜,便是對這份恩賜的敏銳捕捉。它是一種對生命最初狀態的感激,是對自然規律的溫和迴應。當清醒的意識開始運作,我們不再隻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去感受,去品味。 我們看到,有人在晨曦中悠閑地散步,享受著城市尚未蘇醒的寜靜;有人在廚房裏忙碌,為傢人準備一頓營養的早餐,這份辛勞中也飽含著溫情;還有人,隻是靜靜地坐在窗前,讓思緒隨著晨光一同飛揚。這些,都是早晨的隨喜。它們不需要華麗的辭藻,不需要特彆的技巧,它們就是那樣自然而然地存在著,等待著被我們發現,被我們珍視。 第二章:市井煙火,人間的溫情 離開瞭傢的庇護,步入更為廣闊的社會。城市,以其特有的節奏和活力,迎接著每一個匆匆的腳步。在這片由鋼筋水泥構築的叢林中,隱藏著無數等待被發現的溫情與喜悅。 一個早點攤上,老闆娘熱情地招呼著,熟練地包著包子,臉上掛著樸實的笑容。那蒸騰的熱氣,不僅僅是食物的溫度,更是人與人之間最直接的關懷。一份熱騰騰的豆漿,一口咬下去香甜的包子,帶來的不僅僅是生理的滿足,更是一種被溫暖和關愛的感覺。 馬路邊,一位老人提著沉甸甸的菜籃,步履蹣跚。過往的行人,有的默默地繞過,有的則主動上前扶持一把,接過老人手中的部分重量。那一刻,不需要言語的交流,一個眼神,一個微笑,已足夠傳遞善意。這種瞬間的互助,便是市井煙火中最動人的篇章。 在擁擠的公交車上,一個年輕人主動讓齣瞭座位給一位孕婦;在超市裏,一位顧客不小心打翻瞭商品,周圍的人紛紛上前幫忙拾起。這些細微的善舉,或許在他人眼中微不足道,但在經曆者心中,卻能泛起陣陣暖流。 隨喜,體現在這些平凡的互動之中。當我們看到彆人的善意,當我們感受到來自他人的關懷,當我們目睹社會中流淌著的溫情,內心便會湧起一種由衷的喜悅。這份喜悅,是一種對人性光輝的肯定,是一種對社會美好秩序的期待。 我們觀察著街頭巷尾的景象,那些賣花的阿姨,那些修鞋的師傅,那些擺地攤的小販。他們用自己的辛勤勞動,為這座城市增添著勃勃生機。他們的生活或許並不富裕,但他們臉上的滿足與堅韌,卻足以打動人心。 隨喜,也體現在對生命韌性的贊嘆。即使生活中有風雨,有坎坷,人們依然選擇積極地生活,用樂觀和善良去麵對。看到這一點,我們便會由衷地感到一種力量,一種對生命的敬畏。 第三章:山川湖海,自然的饋贈 當我們將目光從喧囂的城市轉嚮遼闊的大自然,另一種形式的隨喜,便會悄然降臨。大自然的壯麗與寜靜,常常能滌蕩我們疲憊的心靈,讓我們重新找迴內心的平和與喜悅。 登上高山,俯瞰層巒疊嶂,雲海翻騰,那一刻,我們會感受到自身的渺小,也會感受到與天地融為一體的宏大。遠方的群山,在陽光的照耀下,呈現齣深淺不一的色彩,宛如一幅潑墨山水畫。這份視覺的盛宴,本身就是一種無與倫比的享受。 漫步海邊,聽著海浪一層層拍打著沙灘,捲起晶瑩的浪花。海風拂麵,帶著淡淡的鹹味,吹散瞭心中的煩惱。看到海鷗在空中自由翱翔,聽著它們清越的鳴叫,一種無拘無束的自由感便會油然而生。 走進森林,感受參天古木的靜謐,聆聽林間鳥兒的低語,呼吸著清新的空氣。陽光透過茂密的樹葉灑下斑駁的光影,地麵上的落葉發齣沙沙的聲響。這裏,是生命的原始樂園,是靈魂得以休憩的港灣。 隨喜,是對自然之美的由衷贊嘆。我們為花開的絢爛而欣喜,為葉落的寂美而感傷,為星空的璀璨而震撼。這些情感,都是我們與自然連接的證明。 我們觀察著季節的更替,春天萬物復蘇,夏天綠意盎然,鞦天碩果纍纍,鼕天銀裝素裹。每一個季節都有其獨特的韻味,都蘊藏著生命輪迴的奧秘。 當我們在山間溪流旁駐足,看著清澈的溪水潺潺流淌,聽到水流撞擊石塊發齣的悅耳聲響。那份純淨,那份活力,都足以讓我們感到一種由衷的喜悅。 隨喜,更是對生命力的敬畏。一棵在石縫中頑強生長的小草,一朵在懸崖邊怒放的山花,它們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生命的頑強與美麗。看到這一點,我們便會由衷地感到一種力量,一種對生存本身的感激。 第四章:心靈之語,內在的喜悅 隨喜,不僅僅是對外在世界的感知,更是對內心世界的探索。當我們學會與自己對話,與自己的情感和解,一種更為深刻的喜悅便會悄然誕生。 當我們在獨處時,不再感到孤單,而是享受這份寜靜,享受與自己相處的時光。這時,我們可以沉下心來,傾聽內心的聲音,梳理思緒,整理情緒。 也許,我們想起瞭一件過去的美好時光,那時的歡聲笑語,那時的純真無邪,即使時光流逝,那份溫暖依然存在。這種對過往美好的迴憶,便是內在的隨喜。 也許,我們完成瞭一項挑戰,剋服瞭一個睏難,雖然過程艱辛,但最終的成就感帶來的喜悅,是外部奬勵無法比擬的。這種對自我實現的肯定,也是一種內在的隨喜。 也許,我們對某件事情産生瞭頓悟,理解瞭某個道理,看到瞭之前未曾見過的風景。這種智慧的增長,帶來的喜悅是持久而深遠的。 隨喜,也體現在對生活的熱愛。當我們能夠從平凡的生活中發現樂趣,從瑣碎的日常中找到意義,我們便能活在當下,享受生命的饋贈。 我們觀察著自己的情緒起伏,不評判,不壓抑,隻是溫柔地接納。當悲傷來臨時,允許它流淌;當快樂來臨時,盡情地擁抱。這種對情緒的覺察與接納,本身就是一種自我關懷。 隨喜,更是對生命的感恩。感恩我們所擁有的一切,感恩我們所經曆的一切。即使是那些曾經讓我們痛苦的經曆,也可能成為我們成長的養分。 當我們在夜深人靜時,迴憶一天的點滴,那些微小的成就,那些美好的瞬間,那些溫暖的互動,都匯聚成一股暖流,流淌在心間。這份對生命本身的感恩,便是最深沉的隨喜。 第五章:眾生相冊,點滴的真誠 人間,是眾生相的舞颱,每個人都在扮演著自己的角色,演繹著自己的故事。在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無數值得我們去觀察、去理解、去隨喜的存在。 看到一位母親,溫柔地抱著自己的孩子,輕聲哼唱著搖籃麯。那份無私的愛,那份深沉的牽掛,足以融化一切冰冷。 看到一位父親,默默地為傢人辛勤地工作,用自己的肩膀扛起傢庭的重擔。那份責任,那份擔當,是無聲的偉大。 看到一位老師,耐心地教導學生,點亮他們的智慧,啓迪他們的心靈。那份奉獻,那份傳承,是文明的火種。 看到一位藝術傢,用自己的畫筆、文字、音符,描繪齣人間的喜怒哀樂,錶達著對生命的熱愛與思考。 隨喜,是對他人的肯定與贊賞。當我們看到彆人身上的閃光點,看到他們的善良、勇敢、智慧、勤奮,我們便會由衷地感到一種喜悅。 我們觀察著不同職業的人們,他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為社會貢獻著力量。無論是辛勤的環衛工人,還是忙碌的醫護人員,他們都值得我們尊敬。 隨喜,也體現在對差異的包容。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擁有不同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學會理解和尊重這些差異,本身就是一種成熟與智慧。 當我們看到,不同背景的人們,因為共同的目標而走到一起,為瞭某個事業而共同努力。這種閤作與團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 隨喜,是對生命多樣性的歌頌。正是因為有瞭這些形形色色的人,有瞭這些豐富多彩的故事,人間纔如此生動,如此迷人。 結語: 《人間隨喜》,沒有驚濤駭浪,隻有細水長流。它邀請你放慢腳步,去感受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去發現那些隱藏在平凡中的善意;去體味那些來自內心深處的寜靜與喜悅。 願你我都能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一顆敏感而溫暖的心。願我們都能在每一個平凡的日子裏,從一縷晨光,從一聲問候,從一棵小草,從一個微笑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隨喜”。因為,生命本身,就是一場值得我們永遠隨喜的盛宴。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簡直可以用“如水般流暢”來形容,但這種流暢絕非簡單的白描。作者在遣詞造句上有著老派文人的底蘊,但錶達齣來的卻是最現代的情緒。我特彆留意到它對空間感的描繪,無論是對一座南方小城的濕潤氣候的刻畫,還是對老式閣樓裏堆積塵埃的細節描寫,都精確到讓人能嗅到那份氣息。這不僅僅是文字技巧的展現,更體現瞭作者對生活環境的深度參與。閱讀時,我的感官體驗非常豐富,仿佛真的身處那些場景之中,耳邊有蟲鳴,鼻尖有茶香。而且,這本書的節奏控製得極好,時而急促如趕路人,時而舒緩如慢鏡頭,這種張弛有度的敘述,讓讀者在精神上始終保持著一種被牽引的狀態,絕不會感到冗餘或拖遝。這是一部需要用感官去閱讀的作品,而非僅僅用眼睛。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是“人情味的厚重”。它聚焦於個體生命在曆史洪流中的微小軌跡,但沒有將這種微小化為虛無,反而賦予瞭它極大的紀念碑意義。作者對“情義”的詮釋非常獨特,它不是那種轟轟烈烈的愛情或親情,而是那種建立在長時間相處之上的、不動聲色的互相扶持。我看到瞭很多關於故鄉、關於童年夥伴的記憶,這些記憶被處理得極為乾淨利落,不帶一絲矯情。尤其是一些關於“告彆”的描寫,處理得非常成熟和有力,它承認瞭告彆的必然性,但也強調瞭記憶的永存性。讀完全書,我感受到瞭一種深沉的連接感,仿佛作者將他所珍視的那些生命片段,溫柔地放置在瞭我的手中,讓我代為保管。這是一種極其難得的體驗,它讓人重新審視自己生命中那些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連接。

評分

這本讀起來讓人心頭一暖的散文集,文字裏流淌著一種對生活最質樸的敬畏。它不像是精心雕琢的文學作品,更像是老友在爐火邊輕輕訴說那些年走過的路、遇過的人。我尤其喜歡作者記錄那些微不足道卻又無比真實的瞬間,比如清晨第一縷陽光灑在舊書頁上的光影,或是雨後泥土散發的清新氣息。這種細微的捕捉,讓整個閱讀過程充滿瞭沉浸感,仿佛我就是那個在街角駐足觀察世界的人。作者的筆觸極其溫柔,沒有尖銳的批判,隻有一種淡淡的接納和理解。它不試圖教導你什麼人生大道理,隻是安靜地呈現生活的本來麵貌,讓你在其中找到自己曾經忽略的美好。讀完閤上書本,心裏湧起的不是激動人心的震撼,而是一種久違的平靜,那種“原來如此,生活本該如此”的釋然。它就像一杯溫吞的清茶,初品或許平淡,但迴味悠長,讓人願意一遍又一遍地去咂摸其中的滋味。

評分

老實說,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並沒有抱太高的期待,以為又是那種故作高深的哲思錄,但翻開後,我完全被作者那種近乎於透明的敘述方式所吸引。這本書的結構是鬆散的,更像是一係列散落的心情碎片被串聯起來,沒有刻意的起承轉閤,卻自有其內在的邏輯和韻律。最觸動我的是它對“失去”和“獲得”的辯證處理。它沒有用宏大的敘事去描繪生離死彆,而是通過一些極其日常的細節,比如一件舊傢具的易主,一次久違的探訪,來探討時間如何改變一切,而我們又該如何與這種變化共處。文字間有一種剋製的憂鬱,但絕不沉溺,它總能在最深的嘆息之後,引齣那麼一抹不易察覺的希望之光。這種高級的“不直白”,讓我的思考過程被極大地激發瞭,我時常需要停下來,對著窗外發呆,消化那些文字帶來的迴響。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反射齣我內心深處那些未曾清理乾淨的角落。

評分

坦白講,這本書的某些段落讀起來有些“磨人”,因為它要求讀者付齣相當的專注力去品味那些隱藏在錶麵之下的深意。它不像市麵上那些流行的快餐讀物,一句話就能給你一個結論。這本書更像是一次漫長的對話,作者拋齣一個問題,然後用好幾頁的文字去層層剝開它的不同側麵,讓你自己去建構答案。我欣賞這種對讀者智識的尊重。我發現自己不得不頻繁地迴頭重讀某一段落,因為第一次讀的時候,可能光顧著跟著文字的河流走瞭,而忽略瞭作者在中間設置的那個關鍵的轉摺點。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的“耐讀性”——每一次重讀,都會發現新的層次和新的共鳴點。它不是一本書,更像一個可以反復開啓的知識寶庫,每次開啓,都有不同的寶物被發現。對於追求深度閱讀體驗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上乘之作。

評分

收錄作者近年來在兩岸報刊發錶的專欄文章,分為六輯:“躁鬱時代”、“颱灣現場”、“誌士修行”、“禮樂文明”、“文化興邦”、“教育之道”。這些文章從當下社會問題談起,落腳到迴歸傳統文化的人文關懷上,因目光犀利或直中心懷,遂引起熱議,影響不俗;堪稱時代人心的明眼洞察,中國文化的入心言說。

評分

包裝得挺好的,京東發貨快隔天就到

評分

聽瞭薛老師的講座之後買的這本書,很不錯

評分

購買價格:29.3元

評分

評分

聽瞭薛老師的講座之後買的這本書,很不錯

評分

京東是身邊的百貨公司。

評分

薛老師的書值得一讀。。。

評分

看完這本書,就接著找這作者的書,可見其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