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水产养殖新技术推广指导用书:咸淡水名优鱼类健康养殖实用技术》内容新颖、重点突出,较全面展示了养殖品种的特点、市场开发潜力、生物学与生态学知识、主体养殖模式以及集约化与生态养殖理念指导下的苗种繁育技术、商品鱼养成技术、水质调控技术、营养和投饲技术、病害防控技术等,还介绍了养殖品种的捕捞、运输、上市以及在健康养殖、无公害养殖、理性消费思路指导下的有关科技知识。
《水产养殖新技术推广指导用书:咸淡水名优鱼类健康养殖实用技术》的出版,可供水产技术推广、渔民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渔业科技入户使用,也可以作为大、中专院校师生养殖实习的参考用书。
作者简介
黄年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81年毕业于广东省水产学校养殖专业,于1984年被选派到厦门大学进修海洋生物学,1995年毕业于深圳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水产种苗繁殖、养殖技术的科研与推广。曾参与斑节对虾全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南方多种对虾工厂化高产育苗研究等重点课题的研究工作,发表多篇实用性文章,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出色完成黄鳍鲷全人工繁殖研究、花鲈育苗及中间培育技术等科研项目的研发工作。
自1988年开始,他带领的团队几乎走遍了海南省、福建省、广东省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沿海河口水域,积极为渔民提供技术服务,尤其是咸淡水水域名优鱼类的养殖模式和技术推广,为这些地区水产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此外,通过对咸淡水名优鱼类养殖技术、模式的不断总结创新,在深圳创办深圳市昌华水产开发有限公司,并任环球生物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深圳大鹏基地总经理,由其培育的水产种苗深受渔民青睐,在我国南方水产养殖界享有较高声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咸淡水水域名优鱼类的养殖
第二章 鱼类池塘养殖基本知识
第一节 池塘的选择与建造
第二节 养殖前池塘的准备工作
第三节 池塘水环境的调控及科学管理
第四节 池塘养殖的日常管理
第五节 咸淡水鱼类的池塘集约化养殖模式
第三章 鲻鱼养殖技术
第一节 鲻鱼的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鲻鱼的种苗生产
第三节 鲻鱼的养成技术
第四节 鲻鱼的病害防治
第五节 鲻鱼的养殖实例
第四章 黄鳍鲷养殖技术
第一节 黄鳍鲷的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黄鳍鲷的种苗生产
第三节 黄鳍鲷的养殖技术
第四节 黄鳍鲷的病害防治
第五节 黄鳍鲷的养殖实例
第五章 花鲈养殖技术
第一节 花鲈的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花鲈的种苗生产
第三节 花鲈的养殖技术
第四节 花鲈的病害防治
第五节 花鲈的养殖实例
第六章 尖吻鲈养殖技术
第一节 尖吻鲈的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尖吻鲈的苗种培育
第三节 尖吻鲈的养殖技术
第四节 尖吻鲈鱼的病害与防治
第七章 暗纹东方纯养殖技术
第一节 暗纹东方纯的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暗纹东方纯养殖实例
第三节 暗纹东方纯的病害防治
第八章 鲳鲹养殖技术
第一节 卵形鲳鲹的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布氏鲳鲹的生物学特性
第三节 鲳鲹的种苗培育
第四节 卵形鲳鲹成鱼的养殖技术
第五节 鲳鲹鱼类常见病害防治
第六节 卵形鲳够的养殖实例
第九章 花尾胡椒鲷养殖技术
第一节 花尾胡椒鲷的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花尾胡椒鲷的种苗培育
第三节 花尾胡椒鲷的成鱼养殖技术
第四节 花尾胡椒鲷的病害防治
第五节 花尾胡椒鲷的养殖实例
附录
附录1 养殖用水水质标准
附录2 水产健康养殖系列产品介绍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3)鱼种进塘为了便于前期饲养管理,提高饲料效率,驯养鱼苗定点、定时摄食的习性,把刚运回的鱼苗,需放在网箱或以网衣围起来的小面积养殖水域中暂养。网箱应设置于靠近进水闸门的深水区域。当鱼全长达到10厘米后,即可移出网箱或拆除围网直接放人池塘内饲养。
3.饲料投喂与日常管理
(1)饲料投喂在养殖尖吻鲈期间饲料投喂是关系到鱼类的生长和提高产量的关键所在,所以要做到“四定”的科学合理投喂。
①定质:投喂的饲料要求为营养全面高效环保的饲料,严禁投喂腐败变质的饲料。
②定位:经过一段时间的驯化,尖吻鲈能在池塘固定的水域中寻食饲料,定位投喂可减少饲料浪费,提高饲料利用效率,降低成本,减少残饲污染池底。通常鱼苗经暂养后放养,仍会习惯于在原暂养过的水域寻食,所以要固定投饵点。
③定时:应在每天的早晨和傍晚定时投喂饲料。
④定量:可根据尖吻鲈的个体大小和数量,以及鱼的生长状况和水质而科学合理地制定每日的投饲量,尖吻鲈每日投喂量一般为体重的3%~5010,但要灵活掌握,如遇到强风、阴雨天气、缺氧或水质恶化发生鱼病时,均会影响鱼的正常摄食,投喂量要适量减少或停喂。
(2)日常管理在养殖过程中,必须每天早晨巡塘一次,在高温.气压低或闷热、无风、阴雨天气要特别注意水质的变化,主要观察水色、透明度是否正常,鱼的活力、摄食情况,以及是否有“浮头”现象等。最好要配备化验设备,对水质溶解氧、pH值、氨氮及硫化氢等进行定时测定。
目前改善池塘水质主要依靠及时进排水和使用增氧机这两个途径。因此精养池塘要有足够的换水能力以及配备增氧设施。通常放养密度为500尾/亩时,日平均水体交换率在10%左右。
……
渔业科学的新篇章:探索可持续的水产养殖未来 引言 水产养殖,作为人类获取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其发展历程跌宕起伏,既承载着满足日益增长的食物需求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病害频发等严峻挑战。然而,科技的进步从未停歇,创新思维的火花不断点燃,为古老的渔业注入了勃勃生机。本书,《渔业科学的新篇章:探索可持续的水产养殖未来》,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它并非简单罗列现有的养殖模式,而是深入挖掘水产养殖领域前沿的科学理念、颠覆性的技术创新以及富有远见的管理策略,旨在为行业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引领养殖从业者、科研人员以及政策制定者共同走向一个更加高效、绿色、可持续的渔业未来。 本书的研究范畴广泛,将目光聚焦于整个水产养殖生态系统,从微观的分子生物学到宏观的区域资源管理,无不涵盖。我们不再将养殖视为单纯的“投喂”与“收获”,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生命系统,需要我们用科学的视角去理解、用创新的手段去优化、用负责任的态度去经营。 第一部分:生物科技赋能,解锁生命潜能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我们将深入探讨生物科技在水产养殖领域的革命性应用。传统的水产养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验和对生物本能的粗浅理解。而现代生物技术,特别是基因工程、分子育种以及细胞工程,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操控生命、优化性状的强大工具。 基因组学与分子育种: 我们将详细介绍基因组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例如不同鱼类、虾类、贝类乃至藻类的全基因组测序成果,以及这些成果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关键经济性状的遗传基础,如生长速度、抗病能力、繁殖性能、肉质风味等。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深入阐述基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MAS)、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等在选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养殖品种方面的应用前景。这不仅能缩短育种周期,更能精准地改良目标性状,培育出真正适应现代养殖需求的新品系。例如,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我们可以培育出对特定病原体具有天然抗性的鱼类,从而大幅减少抗生素的使用,这对保障食品安全和环境可持续性至关重要。 微生物组学与肠道健康: 肠道微生物群落被誉为“第二个基因组”,对宿主的生长、免疫以及营养吸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书将深入剖析不同水产动物肠道微生物的构成、功能及其与宿主健康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将重点介绍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等在调控肠道菌群平衡、提高饲料利用率、增强免疫力等方面的应用。此外,我们还将探讨通过改变养殖环境、优化饲料配方等方式,主动干预和管理微生物组,以实现“治未病”的健康养殖理念。 免疫学与疫苗研发: 疾病是水产养殖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本书将系统介绍水产动物的免疫系统及其响应机制,并重点关注新型疫苗的研发与应用。我们将探讨传统灭活疫苗、活疫苗的局限性,并重点介绍基因工程疫苗、核酸疫苗(mRNA疫苗、DNA疫苗)以及多价疫苗等前沿技术在提高疫苗效力和广谱性方面的优势。这些新型疫苗的应用,有望彻底改变目前对化学药物和抗生素的依赖,为病害防控提供更绿色、更高效的解决方案。 生物转化与资源循环利用: 传统水产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如残饵、排泄物等,往往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本书将介绍生物转化技术,如利用藻类、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降解和转化这些有机废弃物,将其转化为有用的生物产品,如生物肥料、饲料蛋白等。这种循环利用模式不仅能变废为宝,还能有效减少养殖过程对外部资源的消耗,实现养殖业的资源化、绿色化发展。 第二部分:智慧养殖与精准管理,效率与效益的双重飞跃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慧养殖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正在重塑水产养殖业格局的强大力量。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聚焦于如何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深度融合于养殖生产的各个环节,实现精准化、智能化管理。 物联网(IoT)与环境实时监测: 我们将详细介绍各种环境传感器(水温、pH、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等)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物联网技术将这些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实时传输到云端平台。这将为养殖者提供前所未有的全面、实时的环境信息,从而能够及时发现和预警环境变化,并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将环境波动控制在最适宜的范围内,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养殖动物的应激。 大数据分析与智能决策: 海量环境数据、生长数据、投喂数据、病害数据等,是实现精准管理的基础。本书将介绍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从这些复杂的数据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建立科学的模型,我们可以预测养殖动物的生长趋势、疾病风险、最佳投喂时机和投喂量,甚至优化水质调控策略。人工智能(AI)算法,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将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通过不断学习和优化,为养殖者提供更加智能化的决策支持。 自动化与机器人技术: 自动化投喂系统、自动捞鱼设备、水质自动调控系统等,能够显著提高养殖效率,减少人工劳动强度。本书将探讨如何利用机器人技术,例如水下监测机器人、自动巡检机器人等,实现对养殖水体和养殖动物的自动化、无损监测,进一步提升养殖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精准投喂与营养调控: 饲料成本是水产养殖业最大的支出之一。本书将介绍如何结合大数据分析和动物生理学知识,实现精准投喂。通过精确计算养殖动物的生长阶段、体重、摄食量等信息,定制个性化的饲料配方和投喂方案,最大限度地提高饲料的利用效率,减少浪费,从而降低养殖成本,并减少水体污染。 可追溯系统与品牌建设: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质量的关注度日益提高。本书将探讨如何利用区块链技术等构建完善的水产养殖产品可追溯系统,记录从苗种繁育、养殖过程到产品出栏的每一个环节的信息。这不仅能增强消费者的信任,还能帮助企业建立品牌形象,提升产品附加值。 第三部分:生态养殖与循环经济,构建可持续的渔业生态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回归自然、尊重生态是水产养殖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书的第三部分将深入探讨生态养殖的理念和实践,以及如何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循环经济模式。 种养结合与生态循环: 我们将重点介绍多种形式的种养结合模式,如稻渔共作、藕虾共作、滩涂贝藻共养等。这些模式充分利用了不同物种之间的共生关系,前者为后者提供食物、改善水质,后者则为前者提供有机质、抑制病害,形成了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本书将详细分析不同种养组合的优劣势、技术要点以及成功案例。 多营养层级集成养殖(MTFS): 多营养层级集成养殖是一种更高级的生态养殖模式,通过将不同营养级的水产动物(如鱼、虾、贝、藻、轮虫、枝角类等)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建一个高效、稳定的食物网。本书将深入解析MTFS的生态学原理,以及如何通过优化物种搭配、管理策略,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废弃物的最小化排放。 绿色投入品与非药物性病害防控: 本书将大力提倡使用绿色、环保的投入品,如生物农药( Bt、苏云金芽孢杆菌等)、植物提取物、微生物制剂等,替代传统的化学农药和抗生素。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些绿色投入品的应用机制、使用方法以及在病害防控中的成效。同时,还将重点关注非药物性病害防控技术,如益生菌调理、免疫增强、水质优化、物理隔离等,为养殖者提供多元化的病害防控策略。 水体净化与生态修复: 养殖水体的健康是养殖成功的基石。本书将介绍多种先进的水体净化技术,包括生物絮团技术、微藻生物膜技术、人工湿地技术等,以及它们在去除氮、磷、有机物等污染物方面的效果。此外,还将探讨如何通过生态修复措施,如投放有益生物、优化底栖生物群落等,重塑健康的养殖水体生态系统。 循环水养殖系统的优化与创新: 循环水养殖系统(RAS)在节约用水、减少污染排放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本书将对RAS的关键技术进行深入剖析,包括生物过滤、机械过滤、消毒杀菌、溶氧调控等,并重点关注如何通过优化系统设计、提高能量利用效率、降低运行成本等方面的创新,使其更加经济可行、环境友好。 第四部分:政策法规与市场引导,构建健康的水产养殖产业生态 科学技术是驱动力,而健全的政策法规和有效的市场引导则是保障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的坚实后盾。本书的第四部分将目光投向宏观层面,探讨如何在国家和区域层面构建更加有利于可持续水产养殖发展的政策环境。 可持续水产养殖的政策导向: 我们将分析当前各国在推广可持续水产养殖方面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技术推广项目、生态补偿等。本书将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旨在鼓励创新技术应用、引导绿色生产方式、抑制污染行为,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 标准体系建设与认证认可: 建立科学、完善的行业标准和认证体系,是保障产品质量、规范市场秩序、提升消费者信心的重要途径。我们将探讨如何借鉴国际经验,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水产养殖绿色生产、健康养殖、可追溯等相关标准,并推广生态认证、有机认证等认可制度。 市场激励与价值链重塑: 如何通过市场机制,将消费者对绿色、健康水产品的需求转化为对养殖者生产绿色、健康产品的激励?本书将探讨通过建立绿色产品溢价机制、发展品牌化营销、推动产销对接等方式,重塑水产品价值链,让生产者真正受益于可持续的生产方式。 国际合作与经验交流: 水产养殖是全球性的产业,加强国际合作与经验交流,对于借鉴先进技术、分享发展经验、应对共同挑战至关重要。本书将呼吁加强与国际组织、科研机构以及发达国家在可持续水产养殖领域的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 《渔业科学的新篇章:探索可持续的水产养殖未来》是一部集前沿科学理论、创新技术应用、前瞻性管理策略于一体的著作。它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刻的视角,去理解和把握水产养殖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我们相信,通过对生物科技的深入挖掘、对智慧养殖的广泛应用、对生态理念的坚定践行,以及对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水产养殖业必将迎来更加绿色、健康、高效、可持续的美好明天,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促进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贡献更大的力量。本书的出版,不仅仅是一次知识的传播,更是一次思想的启迪,一次行动的号召,期待与所有关心水产养殖事业的同仁们一起,共同书写渔业科学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