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有机化学(第4版)(上册) [Organic Chemistry]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有机化学(第4版)(上册) [Organic Chemistr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宏纹 编
图书标签:
  • 有机化学
  • 本科教材
  • 化学
  • 高等教育
  • 规划教材
  • 第四版
  • 有机化学上册
  • 大学教材
  • 化学基础
  • 有机反应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373547
版次:4
商品编码:11273949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Organic Chemistr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75
字数:7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有机化学(第4版)(上册)》是在第三版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教学改革需要修订而成的。除一章根据学科教学特点予以重新编写外,其他章节仅做了少量修改,主要变化是每章后增加了相关的阅读材料,供读者选用。全书共31章,分上下两册出版。上册15章,主要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性质、主要反应、代表化合物,以及对映异构和光谱分析;下册16章,主要介绍天然有机化合物、立体化学及各类主要有机化学反应机理。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有机化学(第4版)(上册)》可作为高等学校化学与应用化学类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选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1.2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1.3 原子轨道和分子轨道
1.4 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
1.5 官能团和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6 阅读材料

第二章 烷烃
2.1 烷烃的同系列和异构
2.2 烷烃的命名
2.3 烷烃的构象
2.4 烷烃的物理性质
2.5 烷烃的反应
2.6 烷烃的氯化
2.7 烷烃的来源和用途
2.8 阅读材料
习题

第三章 环烷烃
3.1 环烷烃的异构和命名
3.2 环烷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反应
3.3 环烷烃的来源和用途
3.4 环的张力
3.5 环己烷的构象
3.6 取代环己烷的构象分析
3.7 其他单环环烷烃的构象
3.8 多环烃
3.9 阅读材料
习题

第四章 对映异构
4.1 旋光性
4.2 手性
4.3 含一个不对称碳原子的化合物
4.4 含几个不对称碳原子的开链化合物
4.5 环状化合物的立体异构
4.6 构象与旋光性
4.7 阅读材料
习题

第五章 卤代烷
5.1 囟代烷的命名
5.2 一卤代烷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5.3 一卤代烷的化学反应
5.4 亲核取代反应的机理
5.5 一卤代烷的制法
5.6 卤代烷的用途
5.7 有机金属化合物
5.8 阅读材料
习题

第六章 烯烃
6.1 烯烃的结构、异构和命名
6.2 烯烃的相对稳定性
6.3 烯烃的制法
6.4 烯烃的物理性质
6.5 烯烃的反应
6.6 烯烃的工业来源和用途
6.7 阅读材料
习题

第七章 炔烃和二烯烃
7.1 炔烃的结构、异构和物理性质
7.2 炔烃的反应
7.3 炔烃的制法
7.4 乙炔
7.5 共轭作用
7.6 共振式
7.7 共轭二烯烃
7.8 阅读材料
习题

第八章 芳烃
8.1 苯的结构
8.2 苯衍生物的异构、命名及物理性质
8.3 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
8.4 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
8.5 烷基苯的反应
8.6 单环芳烃的来源和用途
8.7 稠环芳烃
8.8 卤代芳烃
8.9 阅读材料
习题

第九章 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和质谱
9.1 核磁共振谱
9.2 红外光谱
9.3 质谱
习题

第十章 醇和酚
10.1 醇的结构、命名和物理性质
10.2 一元醇的反应
10.3 一元醇的制法
10.4 二元醇
10.5 酚的结构、命名和物理性质
10.6 一元酚的反应
10.7 二元酚和多元酚
10.8 醇和酚的来源和用途
10.9 阅读材料
习题

第十一章 醚
11.1 醚的结构、命名和物理性质
11.2 醚的反应
11.3 醚的制法
11.4 环醚
11.5 醚的来源和用途
11.6 硫醇、硫酚和硫醚
习题

第十二章 醛酮
12.1 -元醛、酮的结构、命名和物理性质
12.2 醛、酮与氧亲核试剂的加成反应
12.3 醛、酮与氮亲核试剂的加成反应
12.4 醛、酮与碳亲核试剂的加成反应
12.5 醛、酮的酮一烯醇平衡及有关反应
12.6 醛、酮的还原和氧化
12.7 一元醯、酮的制法
12.8 醛、酮的来源和用途
12.9 d,p-不饱和醛、酮和醌
12.10 紫外光谱
12.11 阅读材料
习题

第十三章 羧酸
13.1 一元羧酸的结构和命名
13.2 一元羧酸的物理性质
13.3 羧酸的酸性
13.4 酰化反应
13.5 一元羧酸的其他反应
13.6 一元羧酸的制法
13.7 一元羧酸的来源和用途
13.8 二元羧酸
习题

第十四章 羧酸衍生物
14.1 羧酸衍生物的结构和命名
14.2 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
14.3 酯的水解
14.4 羧酸衍生物的互相转变
14.5 其他羧酸衍生物
14.6 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二乙酯
14.7 阅读材料
习题

第十五章 胺
15.1 胺的结构和命名
15.2 一元胺的物理性质
15.3 胺的碱性
15.4 胺的反应
15.5 胺的制法
15.6 胺的用途
15.7 芳基重氮盐
15.8 阅读材料
习题

前言/序言

  本书是根据1977年10月高等学校理科化学类教材会议制定的《有机化学》教材编写大纲编写的,供综合大学化学系作试用教材,也可供其他院校参考。
  本书共分三部分。上册为第一部分,内容包括共价键的性质,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物理性质、反应和用途,立体化学及测定结构的物理方法。下册包括第二部分有机反应的历程和第三部分天然产物及高分子化合物。对这种编写方法,我们还缺乏实践经验,每一章的问题、习题及内容提要的选择和安排是否妥当,也有待于教学实践的检验。
  本书的编写工作是在南京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教研室参加基础课教学的同志积极协助下进行的,由胡宏纹、段康宁、陈伟兴和陈子涛执笔。
  本书初稿经《有机化学》教材审稿会审查。参加审稿的单位有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等校。会上代表们对书稿提出了详细的修改意见,其他一些兄弟院校的同志也提出了不少的建议。在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限于编者水平,加以成稿时间仓促,书中缺点错误在所难免,希望提出批评指正。
《有机化学》(第4版)(上册) 内容概述 《有机化学》(第4版)(上册)是一部旨在为高等院校化学及相关专业学生提供扎实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教材。本册教材系统地阐述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反应及其机理,并着重介绍了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异构、物理性质、主要的官能团及其相互转化。教材内容紧扣学科发展前沿,兼顾理论深度与应用广度,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清晰、易于理解的有机化学知识体系。 第一章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成键 本章作为全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走进奇妙的有机化学世界。我们将首先探讨有机化合物最基本的构成元素——碳、氢、氧、氮等原子的电子排布以及它们之间形成共价键的特点。特别地,对碳原子sp、sp²、sp³杂化轨道的概念及其在形成sigma键和pi键中的作用进行深入剖析,并以此解释有机分子的几何构型,如直线型、三角平面型、四面体型等,为理解后续章节中分子的空间结构和反应活性奠定基础。 接着,我们将深入理解共振理论在解释分子结构和稳定性方面的作用,通过共振式来描绘电子离域的现象,并将其与实际的分子性质联系起来。例如,讨论共振对酸碱性的影响。此外,本章还将介绍范德华力、偶极-偶极作用、氢键等分子间作用力,并阐述这些力如何影响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如熔点、沸点和溶解度。 第二章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与分类 清晰准确的命名是交流有机化学知识的基石。本章将系统介绍 IUPAC(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命名法,涵盖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卤代烃、醇、酚、醚、醛、酮、羧酸、酯、胺等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原则和方法。我们将从基本规则出发,逐步讲解取代基、官能团的优先顺序,以及环状化合物、桥环化合物等的命名要点。 同时,本章还将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按照碳链的结构(直链、支链、环状)、官能团的种类(含氧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等)以及反应类型等进行划分。通过分类,读者可以更好地把握有机化合物的共性和特性,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第三章 烷烃、环烷烃与立体化学 本章将重点介绍最简单一类有机化合物——烷烃。我们将讨论烷烃的结构特点、物理性质(如沸点、密度、溶解度)与分子量、支链的关系。随后,将深入探讨烷烃的化学性质,着重分析其主要反应——自由基取代反应,包括反应机理、链引发、链增长和链终止等过程,以及影响反应选择性的因素。 环烷烃作为烷烃的环状衍生物,其构象和稳定性是本章的另一重要内容。我们将介绍环己烷的椅式构象、船式构象以及它们之间的能量关系,并探讨取代基在环上的平伏键和直立键位置对稳定性的影响。 立体化学是理解有机分子三维结构的关键。本章将详细介绍同分异构体(构造异构体)和立体异构体(构象异构体、构型异构体)的概念。对于构型异构体,将重点讲解手性、映象、对映异构体、非对映异构体、外消旋体等概念,并介绍R/S命名法和D/L命名法来表示手性中心的绝对构型。理解立体化学对于解释生物体内许多重要的生物分子(如氨基酸、糖类)的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 第四章 卤代烃 卤代烃是含有卤素原子的有机化合物,它们在有机合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章将系统介绍卤代烃的结构、命名和物理性质。随后,我们将详细阐述卤代烃的化学性质,重点在于其两种重要的反应类型:亲核取代反应(SN1和SN2)和消除反应(E1和E2)。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两种反应的机理、影响因素(如底物结构、亲核试剂/碱的强度、溶剂效应、离去基团的能力)以及它们之间的竞争关系。 通过对SN1、SN2、E1、E2反应的深入学习,读者将掌握如何预测卤代烃的反应产物,并能合理设计合成路线。此外,本章还将简要介绍卤代烃的制备方法和一些重要的工业应用。 第五章 醇、酚与醚 醇、酚和醚是含有羟基(-OH)或烷氧基(-OR)的有机化合物,它们在医药、香料、溶剂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章将从结构、命名和物理性质入手,介绍这类化合物。 在化学性质方面,我们将重点关注醇的反应。包括:羟基氢的酸性,醇与活泼金属反应,醇的氧化反应(生成醛、酮、羧酸),醇与卤代烃反应生成醚,以及醇在酸催化下的脱水反应(生成烯烃或醚)。对于酚,我们将讨论其比醇更强的酸性,以及它在亲电取代反应中的活性。 醚的化学性质相对较弱,本章将介绍醚的断裂反应(与强酸作用)以及一些特殊的醚的反应。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将能够理解这些含氧官能团的独特性质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第六章 醛与酮 醛和酮是含有羰基(C=O)的有机化合物,其羰基的独特性质决定了它们丰富的反应性。本章将系统介绍醛和酮的结构、命名和物理性质。 在化学性质方面,羰基的亲电性是其反应性的核心。我们将详细讲解羰基的加成反应,包括:与氰化氢加成生成氰醇,与醇反应生成缩醛/半缩醛,与格氏试剂或有机锂试剂加成生成醇,以及与胺类反应生成亚胺/烯胺等。 此外,本章还将重点介绍α-氢的酸性以及与之相关的反应,如:卤仿反应、羟醛缩合反应(包括交叉羟醛缩合和分子内羟醛缩合)以及Claisen缩合反应。这些反应是构建碳-碳键、合成复杂有机分子的重要方法。 第七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 羧酸及其衍生物(酰卤、酸酐、酯、酰胺)构成了一个重要的化合物家族,它们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和医药化学等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本章将系统介绍这类化合物的结构、命名和物理性质。 本章的重点在于羧酸的酸性及其与活泼金属、碱的反应。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深入探讨羧酸衍生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反应,即“酰基取代反应”。我们将详细分析亲核试剂(如水、醇、胺、羧酸根)进攻酰基碳原子,以及离去基团离去的过程,并解释不同衍生物反应活性的差异。 此外,本章还将介绍酯的皂化反应、酯交换反应,以及酰胺的水解反应。通过对这些反应的学习,读者将能够理解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合成、转化和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第八章 胺 胺是有机含氮化合物,是构成蛋白质、核酸等生命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将介绍胺的结构、命名和物理性质。 胺的化学性质主要体现在其碱性和亲核性。我们将详细讲解胺与酸反应生成铵盐,胺作为亲核试剂参与烷基化、酰基化反应,以及胺的氧化反应。特别地,我们将讨论芳香胺的反应性,如与亚硝酸反应生成重氮盐,以及其在亲电取代反应中的活性。 本章还将简要介绍一些重要的胺的制备方法和在日常生活及工业中的应用。 教材特色 结构清晰,逻辑严谨: 教材按照官能团的引入和反应类型的递进顺序进行编排,层层递进,逻辑性强,便于读者理解。 内容详实,重点突出: 围绕核心概念,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有机化学的基本原理和重要反应。对反应机理的讲解力求准确,并配以大量图示和示例。 图文并茂,生动形象: 丰富的结构式、反应式、构象图等有助于读者建立对分子结构和反应过程的直观认识。 理论联系实际: 在介绍基础知识的同时,适当穿插有机化学在日常生活、医药、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实例,激发读者的学习兴趣。 强调能力培养: 教材注重培养读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解决有机化学问题的基本方法。 适用对象 本教材适用于全国高等院校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药学、生物科学、材料科学等专业本科生。同时,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及从事有机化学研究和应用的科技人员的参考书。 通过对本册内容的学习,读者将能够系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础理论,为深入学习后续课程和进行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安排和内容逻辑性给我的感觉有点混乱,虽然它试图覆盖有机化学的各个主要方面,但在知识的递进和联系上,似乎没有做到非常流畅。有时候,我会觉得某些概念的引入过于突兀,或者某个章节的讲解跳跃性太强,导致我难以将前后的知识点融会贯通。例如,在讲解立体化学的时候,感觉前面铺垫不够充分,突然就进入了各种手性中心和对映异构体的概念,让人一时难以消化。同样,在后面的反应机理部分,很多反应的分类和引入也显得有些随意,没有一个清晰的脉络。我觉得一个好的教材,应该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能够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从易到难,从基础到复杂,让学生逐步建立起对整个学科体系的认知。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不够理想,有时候感觉像是知识点的堆砌,而非精心组织的教学内容。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我曾经看过一本国外的《有机化学》教材,它的章节划分非常清晰,每个章节都会从现象入手,然后深入到机理,再给出相关的合成应用,最后再进行小结和习题。这种结构化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更容易理解每个概念的重要性。相比之下,《有机化学》这本书在章节逻辑性上,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希望在后续的修订中,能够更加注重知识结构的梳理和内容编排的合理性,让读者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一种清晰的学习路径和流畅的知识传递。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给我的感觉是比较枯燥和学术化,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学术教材的特点,但有时候读起来真的让人昏昏欲睡。很多句子都比较长,结构也比较复杂,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有时候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理解其含义。我记得我高中时,接触到一本关于物理学的科普读物,作者用非常幽默风趣的语言,把复杂的物理概念讲得生动有趣,让我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我知道有机化学和科普读物不同,但我觉得即使是学术教材,也可以在语言上做到更具吸引力一些。比如,在引入新的概念时,可以尝试用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类比,或者在讲解反应机理时,用更形象的比喻来描述电子的移动。这样不仅能够减轻读者的阅读疲劳,也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我希望未来的版本能够更加注重语言的表达方式,让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集合,更是一本能够激发读者学习兴趣的读物。毕竟,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充满乐趣的,而不是一种煎熬。我希望作者能够认识到,好的教材,不仅要有严谨的学术内容,也要有吸引人的表达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材的教育作用。

评分

这本书的插图质量和数量,让我觉得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虽然书中包含了一些化学结构图和反应式,但总体来说,插图的数量偏少,而且很多插图的质量不高,线条不够清晰,颜色也比较暗淡,有些关键的原子或键的表示区分度不高,需要仔细辨认。我经常需要在网上搜索其他的图片来辅助理解,这无疑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和时间成本。我记得一本经典的《生物化学》教材,它的插图质量非常高,不仅数量多,而且绘制得非常精美,色彩鲜艳,结构清晰,很多复杂的生物大分子结构都能被清晰地展示出来,让我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非常直观地感受到知识的形象化。对于有机化学这种需要大量记忆和理解化学结构和反应机理的学科来说,高质量的插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希望未来的版本能够大幅增加插图的数量,并且提升插图的质量,使用更清晰的线条和更鲜明的色彩,特别是对于一些重要的反应机理和立体化学的表示,应该做到更加直观和易于理解。同时,我建议可以在书中加入一些分子模型的图片,或者使用三维可视化的技术,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分子的空间构型,这对理解立体化学和反应选择性至关重要。

评分

这本书中的例题和习题的设计,对我来说,感觉有点难度跨度太大,而且有些例题的讲解不够详细。在学习过程中,我通常会先通过例题来巩固课堂上学到的概念,但这本书的一些例题,感觉直接就抛出了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然后给出的解答也比较简略,很多中间的思考步骤被省略了,导致我很难理解它是如何一步步得出最终答案的。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很容易让人产生挫败感。而习题部分,虽然数量不少,但很多题目也是偏向于难题和怪题,对于那些刚刚掌握了基本概念的学生来说,可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效果不一定好。我更倾向于看到一些难度循序渐进的习题,从简单的概念应用到稍微复杂的综合题,这样才能让学生逐步建立信心,并有效地提升解题能力。我记得我大学时,有一本《物理化学》的教材,它的习题部分就做得非常好,前面有一些基础的计算题,帮助理解公式的运用,然后是结合实际应用的题目,最后才有一些需要综合分析的难题。而且,例题的讲解也非常详细,每一步的计算过程和逻辑推理都写得清清楚楚,让我这个当时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也能够理解。这本书在这方面,真的需要改进,希望能多一些精心设计的、难度梯度合理的例题和习题,并对解题过程进行更详尽的说明,这样才能真正帮助读者巩固知识,提升能力,而不是让他们望而却步。

评分

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和拓展阅读部分,感觉有点不足。虽然它是一本本科教材,可能不需要提供非常详尽的学术文献列表,但对于那些对某个概念或者某个反应有深入研究兴趣的学生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参考资料似乎不够丰富。有时候,我会对书中提到的某些概念产生疑问,或者想了解更多相关的研究进展,但翻遍全书,却找不到任何进一步的参考信息,这让我感到有些遗憾。我希望未来的版本能够增加一个更完善的参考文献列表,至少应该包含一些经典的有机化学专著或者一些重要的综述文章,方便读者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另外,也可以考虑在每章的结尾,推荐一些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比如一些科普性较强的文章,或者是一些与有机化学在现代科学中的应用相关的案例,这样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也能够激发他们对这门学科的兴趣。我曾经看过一本关于《物理化学》的教材,它的每章结尾都列出了非常详尽的参考文献,而且还推荐了一些经典的书籍和一些重要的学术期刊,这对我后来深入学习物理化学起到了很大的帮助。这本书在这方面,确实需要加强,让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能成为读者深入探索有机化学的起点。

评分

这本书的翻译质量,我觉得有些地方可以改进。虽然整体上能够理解,但有些句子的表达方式显得比较生硬,不够流畅,可能是在翻译过程中,没有完全考虑到中文的表达习惯。这导致有时候阅读起来,会有一种“翻译腔”的感觉,影响了阅读的顺畅性。我记得我曾经读过一本翻译得非常好的英文原版小说,作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忠实于原文的意思,而且用非常地道的中文表达出来,让读者完全感受不到翻译的痕迹。虽然我知道学术教材的翻译难度可能更大,但如果能够在语言上更自然、更流畅一些,将会大大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我希望未来的版本在翻译方面能够更用心一些,聘请专业的翻译团队,并且在翻译完成后进行多轮的审校,力求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毕竟,一本好的教材,不仅要有严谨的内容,也要有流畅的语言,才能更好地传达知识,激发读者的学习兴趣。

评分

这本书中对有机化学在现代工业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方面的阐述,感觉有些零散和不够突出。虽然在某些章节的结尾会提及一些相关的应用,但总体感觉这些应用只是作为例子的补充,而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介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在开篇或者结尾,或者在每个重要的章节中,更加突出有机化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比如在药物研发、新材料合成、能源化工等领域的应用。通过更生动、更具体的案例来展示有机化学的价值,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学习这门学科的意义,并激发他们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我曾经阅读过一本关于《高分子化学》的科普读物,它用大量生动的例子,介绍了高分子材料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广泛应用,让我对高分子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深刻认识到了这门学科的重要性。这本书如果能在应用方面做得更系统、更突出,无疑会大大提升其吸引力和教育意义,让读者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有机化学的巨大魅力和实际价值。

评分

书中对某些重要概念的讲解深度和广度,我觉得还有待提升。有些核心的理论,比如量子化学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或者是某些反应的立体化学控制机理,讲解得相对比较浅显,不够深入。虽然可能考虑到是本科教材,不宜过于复杂,但对于一些关键性的理论,如果能够提供更详细的数学推导或更丰富的实例来阐述,将会更有助于读者建立起扎实的理论基础。我感觉这本书有时候更侧重于知识的罗列,而对知识背后的原理和逻辑的挖掘不够深入。例如,在讲解共振理论的时候,虽然提到了共振式,但对不同共振式稳定性的判断标准,以及共振对分子性质的影响,感觉讲解得不够透彻。我希望未来的版本能够增加一些更具启发性的内容,比如引入一些相关的研究进展,或者提供一些深入阅读的参考文献,让有兴趣的读者能够进一步探索。我曾经翻阅过一本英文版的《有机化学》,它在讲解某些高级概念时,会专门设置一个“理论背景”或者“深入探讨”的栏目,里面会提供更详细的数学模型,或者引用一些经典的实验证据来支持理论,这让我对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如果能在这些方面有所加强,无疑会大大提升其学术价值和作为入门教材的指导意义,而不仅仅是作为知识的传递者。

评分

这本书的某些章节,比如关于光谱分析的部分,感觉讲解得比较简略,特别是对于一些高级的谱图解析技巧,讲解得不够深入。虽然光谱分析在有机化学中非常重要,能够帮助我们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但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讲解,更多的是介绍了一些基本原理和常见的谱图特征,而对于如何系统地解析复杂的谱图,如何运用各种谱图信息相互印证来推断结构,讲解得不够详细。我希望未来的版本能够加强这方面的内容,增加更多的谱图解析的实例,并且提供更系统的解析方法和技巧。例如,可以针对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质谱等,分别提供详细的解析步骤和常见的陷阱,帮助读者能够快速准确地解析谱图。我记得我大学时,有一位老师在讲授光谱分析时,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实际的谱图案例,并且一步一步地演示了如何进行解析,这对我后来学习和掌握光谱分析技能帮助非常大。这本书如果能在光谱分析部分提供更详尽的指导,无疑会大大提升其实用性,帮助读者更好地运用光谱分析来解决实际问题。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我真的忍不住要吐槽一下。虽然是国家级规划教材,按理说应该有一定的水准,但实际拿到手,整体的视觉感受真的不太舒服。首先,纸张的质量就不是很好,感觉有点粗糙,而且偏黄,长时间阅读很容易让眼睛感到疲劳。书的封面设计也比较老套,没有吸引力,跟现在市面上很多优秀教材比起来,显得过于朴实无华,甚至有些廉价感。然后是字体大小和行间距,我觉得设计者可能不太了解长篇幅阅读的读者体验,字太小了,挤在一起,阅读起来非常费力,尤其是在夜间或者光线不足的环境下,简直是一种折磨。而且,很多插图和化学结构式的绘制,线条不够清晰,颜色也比较暗淡,有些关键的原子或键的表示区分度不高,需要仔细辨认,这对于理解复杂的有机反应机理来说,无疑增加了难度。我希望未来的版本在设计上能更用心一些,考虑到读者的实际使用体验,毕竟学习本身已经够辛苦了,如果在视觉和排版上能更舒适一些,会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我记得我大学的时候,有一本《无机化学》的教材,虽然内容也不算特别新颖,但它的排版就做得非常舒服,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恰到好处,图表清晰明了,整体感觉非常专业和人性化。对比之下,《有机化学》这本书的这方面确实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难道教材的设计就一定要牺牲美感和舒适度吗?我觉得不是。一本好的教材,应该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做到尽善尽美,才能真正发挥其引导和启发学生的作用。

评分

不太适合初学者的感觉

评分

一如既往的好和快,不错

评分

是正品的有的做女人事啊啊你好处女人打

评分

书的内容很好,但是有装订错误,不过京东服务非常好,已经给调换,很满意。

评分

非常好的,是正版书,买了很多

评分

不错。

评分

帮朋友买的帮朋友买的

评分

书的内容很好,但是有装订错误,不过京东服务非常好,已经给调换,很满意。

评分

书很不错,内容也好。就是书皮上有点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