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法(2):质性研究法 [Research Methods in Social and Behavior Sciences II:Qualitative Methods]

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法(2):质性研究法 [Research Methods in Social and Behavior Sciences II:Qualitative Method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瞿海源,毕恒达,刘长萱 等 编
图书标签:
  • 质性研究
  • 社会科学研究
  • 行为科学研究
  • 研究方法
  • 访谈
  • 观察法
  • 案例研究
  • 扎根理论
  • 内容分析
  • 民族志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45830
版次:1
商品编码:11297933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Research Methods in Social and Behavior Sciences II:Qualitative Method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法(2):质性研究法》凝聚了台湾社会科学领域一群活跃及具有独特风格的学者共同完成。每位学者在各自的专章中,除了传达专业知识外,也透露各自的学术理念。读者在阅读《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法(2):质性研究法》时,可顺便领略社会科学者们所代表当前台湾的学术文化,这一部分应是这个修订版和原版最大的差异。

内页插图

目录

总论与量化研究法(一)
第一章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
第二章 研究伦理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四章 研究文献评阅与研究
第五章 实验研究法
第六章 个体发展的研究方法
第七章 抽样调查研究法
第八章 调查资料库之运用
第九章 焦点团体研究法
第十章 古典测量理论
第十一章 试题反应理论
第十二章 社会网络分析
第十三章 质量并用法

质性研究法(二)
第一章 人类学田野工作
第二章 访谈法
第三章 质性个案研究:扎根理论与延伸个案法
第四章 论述分析
第五章 叙事分析
第六章 历史研究法
第七章 跨学科的历史研究法
第八章 个案研究
第九章 内容及文本内容分析
第十章 建制民族志:为弱势者发声的研究取径
第十一章 质性资料分析软件

资料分析(三)
第一章 因素分析
第二章 回归分析
第三章 类别依变项的回归模型
第四章 结构方程模型
第五章 多层次分析
第六章 多向度标示法
第七章 固定样本追踪资料分析
第八章 缺失值处理
第九章 整合分析
第十章 地理资讯系统应用
第十一章 职业测量方法

精彩书摘

  如果您相信“历史的教训就是人类永远无法记取历史的教训”这句雅俗共赏又充满智慧的谚语,这表示等待被解释的历史问题应该会在历史里不断地重现。用简单一点的话来说,您是否相信历史是有规律可循的呢?如果是的话,在试图就不断重现的历史问题找出其常则(regularity)的过程中,即使是一个不好的理论,也会有它正面的作用。它必须界定出问题,说明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困难,乃至确立解决问题的判准,最后提供答案;还有,如果不幸弄错了的话,留下处理以及犯错的记录。如果有人帮你先界定了问题(不管它是对的还是错的),还提供了处理过程的使用手册,我相信,您也会跟我一样,愿意先拿来试试看。即使它是个不好的理论,最少它提供了进一步改善的跳板。“一件不好用的工具在手,总比没有工具好”,Tilly(1981:12)这么说。
  从理论概念到史料,再从史料回到理论概念,是个不断循环修正的过程。纯粹的概念落到具体的历史事证里常常碰到窒碍难行的情况,而就发生的偏离一再被迫修正。调整虽是理论架构面对历史情境时常会发生的状况,但如果一再地调整最终导致理论结构的一致性无法再维持下去,理论就告瓦解。但就一个真正好的理论架构而言,我们应该不难见证到,抽象层次的概念在历史的情境里不断地活化与充实它自己的内容。
  理想如是,但还是必须坦承,除了可能使用坏工具,或是在扣接抽象概念与具体历史事实时处理不当以外,我们所面临的问题还不仅止于此。在一次以清代台湾平埔族地权为案例的演讲中,当我被问到“这在什么意义上叫做社会学”时,竟然只能用,“我研究的议题——国家、族群与社会生产关系等——应该是社会学理论一向感兴趣的”,这样的说法来正当化自己,可是却回答不出一个“社会学理论”来。这才真正认识到,社会学理论的工具箱里储放的原来多是处理“当代”社会——或者说“资本主义”社会——的工具。要从社会学理论的工具箱里找出与我研究的清代台湾有所关联的理论,竟然相当困难。虽然工具箱里有Tilly保证的大量仓储,不幸地,却找不到研究清代台湾的工具。
  ……

前言/序言


质性研究的探索:深入洞察人类经验的奥秘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理解并掌握质性研究这一在社会及行为科学领域至关重要的研究取径。它并非对已有研究方法进行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探讨质性研究的核心理念、实践操作及其在理解复杂人类经验中的独特价值。本书的目标读者是希望深入探究社会现象背后深层含义、理解个体行为动机、挖掘文化和社会建构过程的学者、学生以及相关领域的实践者。 第一部分:质性研究的基石——理念与哲学 在展开具体的质性研究方法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本部分将带领读者穿越质性研究的思想源流,理解其与实证主义的根本区别。我们将深入探讨质性研究所持有的世界观和认识论,例如解释主义(Interpretivism)、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和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等。这些哲学视角并非抽象的学术概念,而是直接指导我们如何理解现实、如何收集数据以及如何解释发现。 理解“意义”的生产与重塑: 质性研究的核心在于理解人们如何赋予世界以意义。我们将探讨意义的生成性,即意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通过个体与他人的互动、社会文化语境的塑造以及历史进程不断被创造、协商和重塑。这要求研究者超越表层行为,深入探究个体的主观体验、认知框架以及他们如何理解自身所处的环境。 关注“情境”的重要性: 与量化研究追求的普遍性法则不同,质性研究高度重视研究的“情境性”。我们将强调,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理解必须置于其发生的原生环境中。环境包括地理位置、社会经济背景、文化习俗、历史渊源以及研究参与者的具体经历。脱离了情境的分析,很容易导致片面和失真的结论。 研究者的角色与反思性: 在质性研究中,研究者并非一个中立的观察者,而是研究过程的关键参与者。本部分将详细阐述研究者的主观性在数据收集和解释中扮演的角色,并强调“反思性”(Reflexivity)的重要性。研究者需要审视自身的背景、偏见和预设,认识它们如何可能影响研究的进程和结果,并主动采取措施减少潜在的偏倚。我们将讨论如何通过自我审视、研究日志等方式来实现有效的反思。 第二部分:走进质性研究的实践——方法论与工具 在建立起深厚的理论认知后,本部分将聚焦于质性研究的实际操作。我们将介绍多种常用的质性研究方法,并详细解析每种方法的特点、适用场景以及具体实施步骤。 深度访谈(In-depth Interviews): 这是质性研究中最普遍、最核心的数据收集技术之一。我们将详细讲解如何设计有效的访谈提纲,从开放式问题到引导式追问,如何建立融洽的访谈关系,如何倾听和捕捉受访者的真实想法,以及如何处理访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沉默、回避或情感波动。我们还将区分不同类型的访谈,如半结构化访谈、非结构化访谈等,并讨论其各自的优劣。 焦点小组(Focus Groups): 这种方法允许研究者观察群体互动,理解群体动力学以及个体在群体氛围中的观点表达和协商过程。我们将探讨如何招募合适的参与者,如何设计具有启发性的讨论话题,如何引导讨论方向,以及如何分析焦点小组中涌现出的集体认知和社会规范。 参与式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 将研究者置于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中,通过亲身参与来体验和观察其行为、互动和社会实践。我们将深入讨论不同程度的参与,如完全参与者、观察者身份的参与者等,以及如何平衡观察者与参与者的角色,如何记录细致入微的观察性数据,以及如何处理研究者在陌生环境中的适应与融入。 文本分析与内容分析(Textual and Content Analysis): 质性研究并非只局限于访谈和观察,对现有的文本材料进行深入分析也是重要手段。本部分将介绍如何分析访谈记录、日记、书信、官方文件、媒体报道、社交媒体内容等,以揭示其内在的意义、主题、叙事模式和意识形态。我们将区分文本分析的各种进路,如叙事分析、话语分析等。 案例研究(Case Study): 案例研究是一种聚焦于特定个体、群体、组织或事件的深入研究方法。我们将阐述如何选择合适的案例,如何界定案例的边界,如何运用多种数据收集方法(如访谈、观察、文件分析)对案例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剖析,以及如何从单个或多个案例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见解。 第三部分:数据分析的智慧——从原始材料到深刻洞察 收集到丰富而复杂的质性数据后,如何将其转化为有意义的发现,是质性研究的关键挑战。本部分将提供一套系统的方法论,指导读者进行有效的质性数据分析。 编码(Coding)的艺术: 编码是质性数据分析的核心步骤,它涉及将原始数据(如访谈文本)转化为更具概括性和分析性的概念。我们将介绍不同类型的编码,如开放式编码、轴心编码和选择性编码(常与扎根理论相关),以及如何系统地进行编码,如何发展出具有理论意义的范畴(Categories)和主题(Themes)。 识别主题与模式(Identifying Themes and Patterns): 在编码的基础上,我们将学习如何识别数据中反复出现的主题、模式和联系。这并非简单的计数,而是对数据深层结构和潜在意义的挖掘。我们将探讨如何运用对比分析、聚类分析等技术,找出数据之间的共性和差异,以及如何构建理论框架来解释这些模式。 理论发展与构建(Theory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质性研究常常旨在产生新的理论或深化现有理论。本部分将介绍如何在数据分析过程中逐步生成理论,而不是简单地验证已有理论。我们将讨论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等产生式理论方法,以及如何通过数据迭代、理论饱和等概念来确保理论的可靠性。 撰写与呈现研究发现(Writing and Presenting Findings): 质性研究的发现往往以叙事性的方式呈现,以文字、引言、案例描述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我们将指导读者如何清晰、有说服力地撰写质性研究报告,如何恰当地引用原始数据来支持论点,如何平衡叙事性和分析性,以及如何使研究发现易于理解并具有影响力。 第四部分:质性研究的严谨性与伦理考量 作为一门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质性研究同样需要遵循科学的评价标准和伦理原则。本部分将深入探讨这些关键议题。 可信度、可靠性与可迁移性(Trustworthiness, Dependability, and Transferability): 与量化研究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不同,质性研究强调“可信度”。我们将详细讲解如何通过三角验证(Triangulation)、参与者检验(Member Checking)、详细的描述性记录等方式来提高研究的可信度、可靠性(即研究结果的一致性)和可迁移性(即研究结果在不同情境下的适用性)。 研究伦理(Research Ethics): 质性研究往往涉及与人的深入互动,因此伦理问题尤为突出。我们将重点讨论知情同意、隐私保护、匿名性、保密性、避免伤害以及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权力关系等问题。我们还将探讨如何获得研究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如何持续践行伦理原则。 质性研究的应用领域(Application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本部分将展示质性研究在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教育学、传播学、政治学、护理学等众多领域的广泛应用。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读者将看到质性研究如何帮助我们理解社会不平等、群体认同、健康体验、教育改革、媒体影响等复杂议题。 本书并非仅仅传授一系列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研究的思维方式——一种对人类经验复杂性充满好奇、对微观细节保持敏感、对意义的生产与重塑具有深刻理解的思维方式。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自信地设计、执行和解读质性研究,从而在社会及行为科学领域做出有价值的贡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配套资源(如果适用,这里可以假设有在线资源或练习册)简直是锦上添花,极大地丰富了学习体验。例如,书中提到的每一个案例,如果能配上原始的数据片段或者访谈文本的摘录,那就太完美了。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引导性的批判性思考问题,这些问题最好是开放式的,能够激发学生在课堂讨论或小组合作中进行更深层次的辩论和反思。如果能有一个专门的章节来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研究方法适应性的差异,那就更具全球视野了。总而言之,这本教材的整体感觉是权威性与启发性并存,它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同时也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让我们在未来的研究实践中去填补和创造属于自己的方法论实践。

评分

翻开内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严谨的行文风格,每一个论断都建立在坚实的文献基础之上,引用部分详实得让人心安。作者的语言功底非常扎实,即便是处理那些晦涩难懂的学术概念时,也能做到精准而不失流畅,很少出现那种为了“学术化”而故作艰深的句子。我注意到书中在关键概念的定义处,经常使用粗体或者斜体进行强调,并且配有非常清晰的图表辅助理解。这些图表设计得极其用心,它们不是简单的信息堆砌,而是高度提炼后的概念模型,很多复杂的理论关系通过一张图就能豁然开朗。对我个人而言,我特别喜欢它在方法论讨论中穿插的一些“过来人”的经验分享,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小提示,往往是教科书里最难捕捉,却在实际操作中至关重要的“潜规则”。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远超出了我对一本“研究方法”教材的预期。它不仅仅是在教你“怎么做”,更是在引导你思考“为什么这么做”。书中对于研究伦理和研究者主体性的探讨部分尤其发人深省,作者没有将研究者塑造成一个冷冰冰的观察者,而是强调了研究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情感卷入是不可避免的,并引导我们如何带着批判性意识去处理这些复杂的关系。我感觉读完这部分,我对自己未来研究中的立场和责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种哲学层面的思辨,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工具书的范畴,更像是一场关于认知、关于真实、关于知识生产的深度对话。它迫使你不断地审视自己的偏见,提升了整个研究的内省深度。

评分

这本书的目录结构简直是精妙绝伦,逻辑性强到令人拍案叫绝。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各种研究技巧,而是构建了一个清晰的、层层递进的知识地图。从最基础的研究哲学立场探讨,到具体的数据收集工具的打磨,再到后续复杂的数据分析和解释框架的建立,每一步都衔接得天衣无缝。我发现作者在组织章节时,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几乎每一个理论概念后面都紧跟着实际案例的简要说明,这大大降低了理解高深理论的门槛。更让我欣赏的是,它并没有局限于某种单一的研究范式,而是非常公允地介绍了不同流派的优缺点及其适用场景,这种平衡的视角在很多专业教材中是很难得一见的。这种精心编排的结构,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清晰地追踪自己的学习进度,仿佛拿着一张完美的路线图,知道自己正处于哪个阶段,下一步该如何深入,实在是太友好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实在是太抓人眼球了!那种沉稳的深蓝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入门读物,而是真正扎实、需要静下心来啃的硬货。我尤其喜欢封面上那一抹抽象的、像是数据流动的线条图案,它巧妙地暗示了隐藏在社会现象背后的复杂结构和需要深入挖掘的本质。拿到手里的时候,就能感受到纸张的质感非常上乘,厚重而挺括,这对于经常需要翻阅和做笔记的我来说简直是福音——不会轻易磨损,而且油墨印制得非常清晰,即便是长篇的理论阐述看起来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装帧的工艺一看就是经过精心打磨的,侧边切口平整,整体结构坚固耐用,我毫不怀疑它能陪我度过好几年的学术研究时光,绝对是书架上那种“镇得住场面”的经典款式。光是这本书的外在形象,就足够激发我对内容的好奇心和敬畏感了,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探究它内部究竟蕴含了怎样的研究智慧。

评分

价格合适,东西好,下次还会再买。

评分

还是不错的。。。。。。。。。。。。。。。。。。。。

评分

二、说话。 不断反思自己说的话,说出来以后,别人有什么样的反应,反思他为什么因此而不开心。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起码知道哪些不该提,哪些人的关系适合说哪些话。

评分

好书~

评分

一、看别人的‘失败’,作自己的‘成功’。

评分

二、说话。 不断反思自己说的话,说出来以后,别人有什么样的反应,反思他为什么因此而不开心。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起码知道哪些不该提,哪些人的关系适合说哪些话。

评分

四,与人为友,不在于你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而在于你给他的感觉,是否舒适,可靠。。。不让他人觉得麻烦,便是极好的一个朋友了!

评分

冷眼旁观,如果你因为某个人在你看书时大声说话而让你厌恶,那你也要警记:别人看书时不要大声说话。。。同理,很多地方可以用到。

评分

四,与人为友,不在于你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而在于你给他的感觉,是否舒适,可靠。。。不让他人觉得麻烦,便是极好的一个朋友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