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时宜的阅读者》作者连清川,思虑深远,观点犀利非主流,文笔精湛老练,统观全书文风,难掩其追求“古茂、温柔、冲淡雍容的文学品格”之大志。
除个人造诣方面,作者借由《不合时宜的阅读者》,更主要的是传达新时代——电子时代的阅读观。中国正在遭遇阅读危机,中国的人均阅读量世界倒数,很多人似乎忘记了阅读的意义。爱书之人的情怀,对大环境的担忧,或许是《不合时宜的阅读者》出版的一点小私心。
连清川在FT中文网上的书评专栏“我是书虫”很受读者喜爱 ,《不合时宜的阅读者》正是该专栏的作品结集。作者笔触涉及人文历史诸多领域,因而所评书籍并无特定派别或特定风格。有情趣不随俗,有坚持不迎合——此乃作者的阅读观。
作者将阅读视为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已跨越了一般兴趣。当整个社会浸淫于GDP和暴富神话之中,阅读给人以富有温度的生命安慰。
连清川,70后。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国际新闻专业,现混迹于新媒体创业。曾任IBTimes中文网总编辑、南方报业《21世纪环球报道》副主编。曾游学美国三年,任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和新闻学院访问学者。长期为《南方周末》《新周刊》《东方早报》《南方都市报》《南风窗》《外滩画报》、FT中文网等主流媒体写作专栏,范围涉及国际政治、媒体评论、书评与文化评论等多个领域。出版作品《彷徨的帝国》。
推荐序一/张力奋
推荐序二/陈菊红
自序
第一辑 民国是一扇窗
民国,就是那扇窗
谁是国民党的敌人
如何阅读蒋介石
百年辛亥之一:辛亥年,巨人死于感冒
百年辛亥之二:没有人民的民国
百年辛亥之三:与宪政擦肩而过
第二辑 不合时宜的人们
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乌鸦的热血
寂静的嘶喊
原来流氓最正经
恐惧道德
中国专家的“三宗罪”
重新审视“忠奸”之辩
熊十力与《甄嬛传》
第三辑 历史的轮回
历史在轮回
中国企业为何失败了两千年
如何跳出治乱循环
刘香成眼中的中国
如何摆脱地理决定论
霸业何为
美国在中国的一再失败
如何理解日本
中国不了解中东
大革命革的是旧制度的命吗
第四辑 地下教育
爱的教育为什么要在地下
山寨力:中国人为何排队买《乔布斯传》
中国如何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语文教科书的模样
谁的卢浮宫
第五辑 正确的读书方法
电子时代的传统阅读
什么是正确的读书方法
阅读古典的十八个理由
武侠世界的消失
人人都爱鬼故事
怀旧小儿书
第六辑 第四权力
靠近权力顶峰的风景——谈新闻人的节操
媒体人的越界
新闻权力的边界
媒体的进与退
“方法”的错误方法
有一次苏东坡饱食之后扪腹问家人肚中有什么,家人朋友各个道来,他一一摇头。最后他钟爱的侍妾王朝云笑道:乃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他却大笑称是。
有天早上醒来,突然想读苏东坡。于是找出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生活在微博时代里,于我这样一个外向尚学的人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外向,所以向外需索许多信息。在媒体行业中浸染久了,对于好消息有着几乎本能的过滤和怀疑功能,眼见尽是坏消息;因为尚学,所以看到这么些消息,便要去触类旁通,去寻根究底,去比对印照。越通透,越沉沦。
因而,活在微博时代里,人心负担是沉重的。青天白日之下无端生出许多愤怒、忧伤、郁结、焦躁、贪婪、嫉妒……人性中许多的阴暗面,每时每刻在电脑屏幕上滚动上演,叫人不得安生,几近疯狂。
坏事情体察得多了,就需要找一些美好的事物来冲和。于我而言,苏东坡就是那美好的事物。
写苏东坡的书很多,最经典的不过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这本书的初版其实是英文,讽刺的是面世时间竟然是国共生死决战的1948年。
苏东坡算得上是中国人最耳熟能详的名字之一了,无论是皓首穷经的书生硕儒,还是目不识丁的村妇野老,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他、不崇敬他、不膜拜他,即便对他的人事文字一无所知。
阅读苏东坡的简历却不是一个特别惊心动魄的过程。历史上如他这般宦海沉浮、流离失所的能人志士不在少数;他所经受的富贵和磨难,也不是绝无仅有。起伏跌宕当然是,残酷暴烈说不上。
苏东坡20岁在仁宗朝以科举第二名高中。其后历练地方,按序升迁。神宗朝期间1070年,32岁的他在京中史馆担任小官,写下了振燮古今的《上神宗皇帝万言书》,直斥皇帝独夫乱政。虽然数年之后他才开始谪戍生涯,人生磨难却由此启端。乌台诗案将他打入深狱险遭诛杀。哲宗即位太后摄政,他达到了政治生涯的最顶端,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相当于副宰相。但是深知为权贵所忌的他多次求去。太后过世之后苏东坡平生至敌章惇任宰相,一路将他南贬直到天涯海角的儋州。其间妻离子散,家贫如洗,困顿无依。直到1101年另外一个眷顾他才华的神宗太后摄政,他才终得以与家人相聚时,却溘然而逝。他一生之中,贬谪多于器用,流离多于聚合,贫困多于富贵。少时才名已然盖世,终老却仍在颠沛。
关于苏东坡的神话久已在中国人心目中扎根,但是详细考察却发现中国人对于苏东坡的评价委实算不上太高。要说他是什么人,却要说他不是什么人。
他不是圣人。苏东坡一生从来未曾以完美道德或者伦理高彰而获得过任何朝廷给予他道德高地的嘉许。虽然在他身后有“文忠公”的谥号,却并非彪炳他的道德力量。苏东坡一生口无遮拦,每每因言获罪。皇帝和太后们总是因为他的才能而青睐有加,却从不曾认为他如何为儒家伦理道德锦上添花。
他也不曾获得过文学方面的最高评价。历来文论称他是文豪,天才的诗人、词人,但在诗歌的最高评价上,历史上曾有过的“诗圣”、“诗神”之类,从不曾将其列入其中。就词人而言,前有李后主、冯延己,同有欧阳修、刘永,后有陆放翁、辛弃疾,也不曾认为他代表词的最高水准。而就文赋而言,他的《赤壁赋》等作品的确千古传诵,但文学史或者政治史上,也不曾标榜他开拓或者登顶了某个高峰。
他的政治生涯跌宕起伏,为同僚所称颂,为百姓所爱戴,但代表他那个时代的人却是王安石和司马光。他没有提出改变了政治历史的制度变革,也不曾使宋代的政治因他而繁荣或衰变。虽然元佑党人碑留下了亘古的记载,但是以他为首的整个名单却是良莠不齐,毁誉参半。
那么,到底是什么让苏东坡成为如此迷人的一个角色,以至于当中国的历代文人论及苏东坡的时候,唯留下会心的微笑,温暖的襟怀和诗歌的激情?
有一次苏东坡饱食之后扪腹问家人肚中有什么,家人朋友各个道来,他一一摇头。最后他钟爱的侍妾王朝云笑道:乃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他却大笑称是。
这恐怕就是苏东坡的夫子自况了。
如果不算唐突的话,我以为苏东坡乃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人。文人的概念并不同于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等这样的职业分野,而更多地是混合了伦理责任、个体性情、才学造诣、政治追求、生活艺术等人生各个层面的一种综合体。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而言,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人更追求这样一种综合的评价。
苏东坡的个人性情乃是中国文人历史的珍贵财富。他的个体主义思维,在重重压力之下的中国知识人伦理结构中,实属罕见。他在文字之中固然也从来有忠奸之辩,但是在个人性格的追求之中,他从来不曾为君父伦理所固囿。“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这样的自诩,整个地排除了庙堂和江湖之间格格不入的系统,而个体的性情选择突兀而出。在中国历史之中,有如此浩荡之气,不肯以家国或者山野作为进退选择而画地为牢的,屈指可数。
他自然也是儒家伦理教育出来的人臣,但儒家伦理从来就不能够统治他内心的自然自由。他一生漂移在儒道佛三家之中,自在无碍。他少年入仕,贬谪八方,在他力所能及的所有地方,他都要兴水利,振民生,布慈善,轻徭税,履行他作为官员的职责,并且广受治理地方百姓的爱戴。然而他并没有耽溺于此中,在生活最艰险的时刻,他却总是能放下内心中的阴郁与沉沦,寻找出生活新的乐趣,酿酒造食,种田浇园,乐此不疲。他前后娶妻,蓄有一妾,终生和乐。与弟弟的友情一生,唱和安慰,可为楷模。融合生活起落之中的内心自由,恐怕才是他终极的伦理责任,而不是孔孟之道对于家国天下的过分用力。
……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略高,它要求读者付出相当的专注力与耐心,但一旦跨过最初的适应期,随之而来的回报是极其丰厚的。作者的语言风格呈现出一种古典的韵律美感,句式多变,长短句的交错运用,如同音乐的起承转合,极富节奏感和煽动性。他擅长使用意象的叠加来烘托情绪,比如对“光影”和“残骸”的反复咏叹,构建出一种既颓废又充满希望的独特美学。更让人称道的是,它巧妙地将哲学思辨融入到日常的对话和场景描写之中,并非生硬的说教,而是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触及到关于存在、时间、记忆这些宏大主题。我常常在读完一个章节后,会合上书本,站在窗边凝视许久,脑海中不断回响着其中某一句精辟的论断,那种被文字击中的震撼感,久久不能平息。这绝非快餐式的读物,它需要被慢慢品味,如同老酒,后劲十足。
评分这本书的开篇就有一种让人沉浸其中的魔力,作者的文字仿佛带着一股古老的芬芳,将我瞬间拉入一个全然陌生的时空。叙事节奏的处理极为精妙,时而如涓涓细流般娓娓道来,细腻地描摹人物的内心挣扎与环境的细微变化;时而又如山洪爆发般蓄势待工,在关键时刻猛然爆发,冲击力十足。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环境氛围的营造,那种略带忧郁却又充满生命力的笔触,让每一个场景都鲜活了起来,仿佛我正亲身站在那个雨后的街角,感受着空气中弥漫的潮湿气息和远方传来的模糊声响。主角的性格塑造也极为复杂且真实,他的选择并非黑白分明,而是游走在灰色地带,这种人性深处的矛盾与挣扎,让故事充满了张力,引人深思。读到中间部分时,我甚至会不自觉地放慢速度,试图捕捉每一个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图,生怕错过任何一个能揭示全局的微小线索。这种阅读体验,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消遣,更像是一次对自身思维边界的探索与拓宽。
评分从整体的艺术完成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近些年来文学创作中的一股清流。它没有迎合当下流行的叙事套路,反而坚守着一种对文学本真的执着追求。装帧设计虽然朴素,却与内容的气质完美契合,透露出一种内敛的、不事张扬的高贵感。阅读体验是极其私密的、近乎冥想的状态,它成功地创造了一个可以暂时屏蔽外界喧嚣的精神空间。特别是结局的处理,既有余韵悠长的不确定性,又在情感上给予了读者某种程度的释怀,这种平衡拿捏得恰到好处,避免了过度煽情或草草收场的弊病。读完之后,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立刻向人推荐,但同时又担心无法用言语准确传达它的精妙之处,生怕我的拙劣描述会辜负了作者倾注的心血。它是一次值得反复重温的、充满发现乐趣的阅读旅程。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一绝,它没有采用传统线性叙事的窠臼,而是像一个精密的万花筒,通过不断旋转和重组不同的时间碎片与叙事视角,构建起一个宏大而又错综复杂的叙事迷宫。每一次视角的切换,都如同拨开一层薄雾,揭示出先前被刻意隐藏或模糊处理的信息,这种层层递进的解构过程,极大地满足了读者“侦探”般的好奇心。不同角色的声音彼此交织、互相映照,有些甚至是完全矛盾的叙述,迫使我必须主动地去整合、去判断,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既定事实。这种主动参与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智力趣味性。书中对细节的把握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无论是对某个历史时期服饰的考究,还是对特定地域文化风俗的描绘,都显示出作者在前期做了大量扎实而深厚的功课。这种严谨的态度,使得故事的基石无比坚固,即使情节再天马行空,读起来也丝毫不觉得虚浮或失真。
评分这部作品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于“宿命”与“自由意志”之间复杂关系的探讨。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将这种永恒的悖论放置在故事的核心,让人物在命运的巨大齿轮下挣扎、反抗、最终妥协或觉醒。这种处理方式是极为高明的,因为它映射了我们每个个体在面对生活洪流时的真实感受——我们既被环境、历史、基因所塑造,又在每一个细微的抉择中试图证明自我的存在和能动性。故事中几处关于选择的转折点设计得极为巧妙,它们不是那种戏剧性的、一目了然的抉择,而是充满了道德困境和情感纠葛,让人不禁反思,如果站在那个位置,自己会如何取舍。这种深度介入读者内心世界的能力,是区分优秀作品与伟大作品的关键。它提供的不是逃避现实的出口,而是直面现实的勇气和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
评分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欢欢
评分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欢欢
评分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
评分很好!!!!!!!!!!
评分不错的书,产品符合预期,价格比较便宜
评分很好!!!!!!!!!!
评分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欢欢
评分连清川在这本书里,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知识分子在这个狂躁的世界中的最后一点坚持。于是全书六辑,说了民国,说了历史,说了教育,说了权力,说了读书,也说了自己这样的文人。徐徐道来,仿佛私塾里的先生,端坐于一把破旧的藤椅之上,淡淡的讲述那些旧时的掌故,那些书中的道理,那些遥远的时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