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口流动迁移和城镇化专题
报告一就地城镇化研究报告
报告二京津冀都市圈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
发展研究
报告三中国边境口岸城市的人口流动状况与对策
报告四春节前后人口流动情况电话调查
2014年流动人口春节期间返乡意愿调查
2014年春节后流动人口返城情况电话调查
2014年农民工春节返城就业状况调查
二、流动人口生存发展与社会融合专题
报告一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指数研究及融合状况分析
报告二农业户籍流动人口的消费特点及发展趋势
报告三适应流动人口生计特征的变化促进其生计
可持续发展
三、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专题
报告一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状况分析报告
报告二流动人口随迁子女高中阶段受教育状况研究
报告三流动人口妇幼保健服务状况研究
报告四深圳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供需情况分析
报告五流动人口聚集地区基本公共卫生资源配置
状况分析
报告六流动人口健康教育需求与利用分析
报告七流动人口健康现况与健康促进策略初探
四、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管理专题
报告一从供方投入角度分析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基本
公共服务现状
报告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组织建设研究报告
报告三江苏省推动流动人口计生药具公共服务
均等化实践与启示
五、流动人口生育专题
报告一流动已婚育龄妇女计划生育免费服务状况分析
报告二我国流动人口出生性别比形势分析
报告三2013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的生育
数据分析
六、附录
附录一流动人口工作大事记(2013年4月~2014年3月)
附录二国际移民展望2013(摘要)
附录三“新生代”流动人口定义探讨
附录四流动人口及动态监测调查情况
2013年全国流动人口基本情况
2013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说明
2013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
倘若让我来想象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它应该是一种混合着敬畏与焦虑的情绪。敬畏于中国社会转型的巨大惯性与效率,焦虑于这种快速流动背后所潜藏的社会失衡风险。2014年,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退,这意味着流动人口的议价能力理论上有所增强,但也面临着劳动力市场结构升级带来的技能不匹配挑战。我期待报告能够探讨“新生代流动人口”——那些在城市长大、接受了更好教育,却依然受制于户籍制度的年轻人——他们的诉求与上一代有何本质区别?他们的“流动”是否更倾向于一种“身份政治”而非单纯的经济驱动?如果报告能触及流动人口的消费行为、文化偏好,乃至他们在网络空间中的社群构建,那么这本书就跨越了单纯的人口统计学范畴,进入了文化社会学的领域。它将不仅是一份关于“人去哪里了”的记录,更是一份关于“他们正在成为谁”的深度描摹,是理解未来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关键钥匙。
评分阅读社会学或人口学报告,往往需要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解读数据背后的意识形态和话语建构。我揣测《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4》在描述这一群体时,其用词和框架必然反映了当时的官方认知。我们必须追问,报告是如何定义“成功融入”的?是否将定居率或户籍获取率作为核心标准?我更倾向于关注那些可能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边缘群体,比如在城市中从事非正规就业的群体,或是那些由于各种原因被迫返回原籍的“逆向流动”人口。这本报告能否捕捉到流动人口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心理预期和情感世界?城市生活光鲜亮丽的背后,是高昂的生活成本和持续的边缘化感。我希望这本书能呈现出流动人口对“市民身份”的深层渴望,以及这种渴望在制度壁垒下所经历的“延迟满足”甚至“永久性落空”。这种对个体尊严与社会权利的探讨,才是真正考验一份社会报告思想深度的试金石。
评分这类官方或半官方性质的年度报告,其价值往往在于其详尽的量化分析和对政策导向的精确捕捉。我猜想,这本书的结构必然是严谨且逻辑分明的,它可能采用了多维度的指标体系来衡量流动人口的“发展”状态,而不仅仅是人数的增减。例如,他们对于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率、职业技能的提升比例,以及他们在城市中获得稳定居住权的比例等方面,想必有深入的统计分析。这类报告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将那些分散在无数个城市角落里的个体经验,汇集成一个清晰可见的宏观趋势。我期望看到对区域差异的比较研究,比如珠三角和长三角在吸纳和管理流动人口政策上的异同,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治理效果的不同。如果报告能够利用纵向数据,对比前一年与2014年的变化,就能更有效地展示政策干预的成效与不足。这就像是为中国社会的某一特定肌群拍下的一张高精度X光片,它揭示了骨骼的结构,也暴露了潜在的炎症或病灶,是政府和学者理解“人地关系”变迁的基石文献。
评分读罢这类关注社会前沿问题的报告,总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和紧迫感涌上心头。我设想《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4》必定提供了一份详尽的“时间切片”。2014年,正值中国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的关键节点,城镇化进程仍在加速,但公共服务和户籍制度的改革步伐尚未完全跟上人口迁移的速度。因此,我推测书中必然对“半城市化”状态进行了细致的描摹——那些在城市里工作生活,却在享受城市福利上被区隔开的群体。重点或许在于解析他们如何在“候鸟式”的生活中维持家庭的完整性,以及这种长期的分离对下一代心理成长的潜在影响。我尤其好奇的是,报告是否探讨了流动人口在融入城市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韧性和创造力。他们并非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更是城市经济活力的重要贡献者,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劳动力,还有新的消费习惯和文化元素。这本书如果能跳出单纯的“问题导向”,转而关注他们的能动性与未来潜力,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份政策参考,更是一部关于社会韧性的田野记录,揭示了中国社会在剧烈冲击下自我调适的复杂机制。
评分这本聚焦于社会变迁的著作,虽然我手头没有具体的文本可以参阅,但从其宏大的主题设定来看,它无疑触及了当代中国最核心的社会脉络之一。想象一下,在高速城市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数以亿计的人口为了生计与更好的未来而迁徙,这种宏观的流动本身就构成了无数个微观的生存故事。我预感这本书会深入剖析这种“离土”与“进城”的过程,它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迁移,更是社会身份、文化认同乃至家庭结构的重塑。作者们想必在考察流动人口在输入地——那些飞速扩张的都市——所面临的融入困境:住房的压力、子女教育的壁垒、医疗保障的缺位,这些都是构成“新市民”身份的核心痛点。更深层次地,我期待它能探讨流动如何反作用于其原生地,即“流出地”的乡村社会,那里留下的“空心化”现象和老龄化问题,是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成本。如果这本书能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持,并辅以生动的个案研究,那么它将成为理解中国社会复杂肌理不可或缺的文本,让我们得以窥见这股庞大的人口洪流背后,那些关于希望、挣扎与身份重构的时代侧影。它应该是一份关于中国现代化速度与代价的深刻备忘录。
评分写论文用的参考书,是正版
评分每年都会买。还是不错的,最快、最全面的数据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书这种标准商品都还行,就是挺贵的
评分看看有什么结论性的东西。
评分看看有什么结论性的东西。
评分价钱还好,急需的书。
评分帮老师买的,了解当前中国流动人口状况,对于教育研究者来说是有必要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