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西方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视野:语言接触导论》作者在调查语言接触的社会、政治和语言后果之后,集中研究语言本身在语言接触之后会发生什么:有时什么都不会发生,有时新的词汇会加入这种语言,有时新的发音或者句子结构会在一个很大的地理范围内蔓延,同时一些语言还会消失或者死亡。作者还介绍了多语现象、皮钦语与克里奥尔语、语言干扰的机制,以及接触引发的语言演变的起源与结果。
《西方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视野:语言接触导论》对于初学语言接触领域的学生,是一本非常理想的介绍性著作;对研究生和专业研究者来说,则是一本有用的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Sarah G .Thomason现为美国密歇根大学的语言学教授,出版了一系列在语言接触和语言演变方面的著作,是语言接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
内页插图
目录
《西方语言学视野》总序
《关于语言接触引发的语言演变》
英文目录
前言
1.简介
什么是语言接触?
语言接触环境中人们的表现如何?
语言接触有多久历史?
语言接触发生在何处?
语言在接触时发生了什么?
参考书目与延伸阅读
2.接触之初与稳定性
语言是如何发生接触的?
稳定的与不稳定的接触环境
参考书目与延伸阅读
3.国家和个体中的多语现象
多语制国家和多语制个体
对多语言制的态度
一个国家,多种语言
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
案例研究:印度
多语制的社会和政治后果
学习和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
参考书目与延伸阅读
4.接触引发的语言演变:结果
有没有不能借用的语言特征?
接触引发语言演变的社会预测因素:接触的强度
接触引发语言演变的社会预测因素:存在不完善学习与否
当不完善学习在干扰过程中不起作用的时候
当不完善学习在干扰过程中起作用的时候
接触引发语言演变的语言学预测因素
说话人的态度:为什么接触引发的语言变化是不可预测的
对受语结构的影响
如何判断接触引发的语言变化已经发生?
参考书目与延伸阅读
5.接触语言区域
定义
世界上的一些接触语言区域
巴尔干地区
波罗的海地区
埃塞俄比亚高地
南亚
新几内亚的塞皮克河盆地
北美的太平洋西北岸地区
接触语言区域的复杂历史
参考书目与延伸阅读
6.接触引发的语言变化:机制
机制1:语码转换
机制2:语码交替
机制3:被动熟悉
机制4:“协商
机制5:第二语言习得策略
机制6:双语人的第一语言习得
机制7:蓄意决定
关于干扰机制的两个最终观点
参考书目与延伸阅读
……
7.接触语言I:皮钦语与克里奥尔语
8.接触语言II:其他混合语言
9.语言消亡
10.濒危语言
附录1世界语言接触情形图
附录2世界各国的官方语言
术语表
参考文献
语言索引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精彩书摘
The idear that these stubbornly persistent ethnic groups have lost their full ethnic-heritage language is not in itself controversial. That the loss was gradualis also certainly true in the social sense. Orallustories collected from the Bantu-speaking neighbors of the Ma'a attest to a long history of avoidance by the Ma'a of cultural assimilation both to the surrounding Bantu-speaking cultures and to (for instance) Western culture, and the history of the Rom people in Europe also attests to gradual assimilation to the host countries' cultures over hundreds of years. The degree ofcultural assimilation varies among Rom communities, in some European countries, for instance, real Romani is still spoken, albeit with moderate to very extensive interference from the dominant group's language. And, as we saw above, real Romani was still spoken in England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longside Anglo-Romani. We have no old documentation for Kormakiti Arabic, but it is at least plausible that the situation as described in the 1960s reflected a thousand-year process of gradual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assinulation.
The question is whether the process through which these mixed languages arose was also gradual, a matter of borrowing first nonbasic vocabulary, then structure and some basic vocabulary, then more vocabulary and structure, until at last the inherited ethnic-heritage linguistic material was
partially or totally swamped, except for some of the vocabulary. If this is what happened, then it is reasonable to talk about the introduction of more and more interference features from the dominant group's language, with an eventual extreme degree of accumulation. The hypothesis is that a pressured group, resisting strong pressure to assimilate completely to the donunant culture, including giving up its language, nevertheless ended up preserving nothing (in the most extreme cases) but some ofits originallexicon, including most of the basic vocabulary. The quotation about Laha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chapter gives a capsule account of the hypothesized process - and also of the speakers' determination to maintain something of their traditional language in the face of enormous pressure to give it up. It is easy enough to understand why the only linguistic remnant of the group's original language would be part of the lexicon: the lexicon is by far the most salient subsystem of a language. If you keep your words, you can imagjne that you have kept your language; if you replace all your words and keep your grammar intact, you cannot imagine that you have kept your language.
……
前言/序言
语言的碰撞与融合:一部关于语言接触的入门读物 语言,作为人类思想与情感的载体,其演变与发展从未孤立进行。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同群体间的交流、迁徙、征服与融合,催生了无数语言间的互动,这种互动便是“语言接触”。它不仅是语言学研究的迷人领域,更是理解人类社会文化变迁的关键窗口。《语言接触:一部入门读物》正是这样一本旨在为读者打开这一扇大门的作品,它系统地梳理了语言接触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及其在现实世界中的生动体现。 本书并非仅限于对语言接触现象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驱动力、作用机制以及由此产生的复杂后果。作者从宏观的历史视角出发,勾勒出语言接触的长期演变轨迹,从早期人类迁徙带来的初步接触,到殖民扩张时期大规模的语言入侵与融合,再到现代全球化进程中信息技术加速的跨文化交流,每一个阶段都留下了深刻的语言印记。 一、 语言接触的基石:理论框架与研究视角 要理解语言接触,首先需要建立一套清晰的理论框架。本书开篇即着重探讨了语言接触的核心概念,如“语言接触”、“语言混合”、“语言变化”等,并辨析了它们之间的微妙区别。作者强调,语言接触并非单向的“影响”,而是一个复杂的多向互动过程,涉及主动与被动、自愿与强制等多种形式。 在理论层面,本书引入了诸如“语言适应论”、“语言功能论”等重要理论,解释了语言为何以及如何在接触中发生变化。例如,当一个语言群体面临另一个更强势语言的压力时,他们会采取一系列适应策略,以求在生存与交流中获得优势。这种适应可能体现在词汇的借用、语音的调整,乃至语法结构的简化或复杂化。 研究视角方面,本书介绍了语言接触研究的多种方法论。从历史语言学追踪语言演变的脉络,到社会语言学捕捉个体在实际交流中的语言选择,再到语料库语言学对海量语言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每一种方法都为揭示语言接触的规律提供了独特的光辉。作者鼓励读者将理论知识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以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语言接触的动态过程。 二、 语言接触的动力机制:是什么推动了语言的交融? 语言接触的发生,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动因。本书详细探讨了这些驱动力,帮助读者理解为何语言接触会成为人类历史的常态。 社会因素: 人口迁徙、贸易往来、婚姻关系、宗教传播等,都是催生语言接触的常见社会因素。当不同语言群体的人们为了生存、发展或信仰而聚集在一起时,语言的交流便不可避免。例如,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商旅往来,不仅促进了商品交换,也带来了语言的传播与融合,催生了许多混合语。 政治因素: 征服、殖民、联盟等政治行为,往往是语言接触的强大驱动力。征服者可能会强制推行其语言,或者被征服者为了融入新的政治体而学习优势语言。殖民时期,欧洲语言强势传入非洲、美洲、亚洲等地,对当地语言产生了深远影响,催生了克里奥尔语等独特的语言现象。 经济因素: 经济优势和资源吸引力也能促使人们学习并采用某种语言。在跨国贸易和全球化背景下,掌握某种“通用语”或“经济语”可以带来更多的职业机会和经济利益,从而推动该语言的传播与影响力。 文化因素: 文化的吸引力、知识的传播以及媒体的影响,也是语言接触的重要推手。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或具有吸引力的文学艺术,常常伴随着其语言的传播,使得人们乐于学习和借鉴。 三、 语言接触的成果:从借用到混合,再到语言演变 语言接触最直观的成果体现在语言内部发生的各种变化,这些变化贯穿了语言的各个层面,从语音、词汇到语法。 词汇借用: 这是语言接触中最普遍的现象。当一个语言缺乏某个概念的词汇,或者另一个语言的词汇更具表达力、更具情感色彩,亦或仅仅是因为交流的便利,就会发生词汇的借用。本书通过丰富的例子,展示了不同语言之间词汇借用的模式和规律,以及借用词在目的语中的语音和语义适应过程。 语音变化: 语言接触也会导致语音系统的调整。学习外语的人可能会将母语的语音习惯带入目标语,从而影响目标语的语音面貌。长期的接触甚至可能导致语音系统的系统性变化。 语法同化: 相比于词汇,语法结构的变化更为复杂且影响深远。在某些强烈的接触情境下,目的语可能会吸收源语言的语法特征,例如词序、语态、屈折等。本书将探讨不同程度的语法同化现象,以及其背后复杂的认知与社会心理机制。 语言混合与创造: 最为显著的语言接触成果之一便是语言混合现象,特别是“皮钦语”(Pidgin)和“克里奥尔语”(Creole)的形成。皮钦语是在特定交流情境下,由不同语言背景的群体为了基本交流而临时产生的简化混合语。当皮钦语被下一代作为母语习得,并发展出更复杂的语法结构时,就形成了克里奥尔语。本书将深入剖析皮钦语和克里奥尔语的产生过程、结构特点及其语言学上的重要意义,它们被视为语言创造力的鲜活例证。 语言地位的变化: 语言接触的结果也体现在不同语言地位的改变。强势语言可能会取代弱势语言,导致弱势语言的衰落甚至消亡。同时,一些曾经不被重视的语言,也可能因为某些原因(如文化复兴运动)而重新获得活力。 四、 语言接触的语境:个体、群体与社会 语言接触的影响并非仅限于语言本身,它与个体、群体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 个体层面: 学习外语、双语或多语能力的发展,是语言接触最直接的个体体现。本书将探讨双语者的认知优势、语言习得过程以及他们在社会中的身份认同问题。 群体层面: 语言接触塑造了不同社群的语言特征和文化认同。例如,移民社群在保留母语的同时,也会受到当地语言的影响,形成独特的方言或变体。 社会层面: 语言接触与社会公平、文化多样性、国家认同等重大议题息息相关。本书将审视语言接触在殖民历史、民族主义兴起、全球化进程中的复杂作用,以及它对文化传承和语言保护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五、 语言接触的未来:挑战与展望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语言接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发生着。网络交流、跨国合作、文化输出,都在不断加剧着语言间的互动。本书的最后部分将探讨当代语言接触的新趋势,如互联网对语言标准化的影响、人工智能在语言翻译与交流中的作用,以及后殖民语境下的语言权力博弈。 同时,本书也对语言接触带来的挑战进行了反思,特别是对濒危语言的保护问题。作者强调,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的消亡意味着文化遗产的损失。因此,理解语言接触的动态,对于制定有效的语言保护政策至关重要。 《语言接触:一部入门读物》以清晰的逻辑、丰富的案例和深刻的洞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语言接触的平台。它不仅仅是一本语言学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类交流、文化互动与社会演变的生动写照。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语言的本质,以及它如何在碰撞与融合中不断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