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书系·第三只眼睛看教育:5位海外华人学者的教育省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图书介绍


大夏书系·第三只眼睛看教育:5位海外华人学者的教育省察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陈心想,陈晚,沈安平,南桥,梁雷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2-14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16885
版次:1
商品编码:11454833
品牌:大夏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1

大夏书系·第三只眼睛看教育:5位海外华人学者的教育省察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相关图书



大夏书系·第三只眼睛看教育:5位海外华人学者的教育省察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大夏书系·第三只眼睛看教育:5位海外华人学者的教育省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第三只眼睛看教育—5位海外华人学者的教育省察》是陈晚、沈安平、南桥、陈心想、梁雷5位海外华人学者,透过美国教育对中国教育的省察。他们横跨生物学、教育学、社会学、音乐学等专业领域,兼具中美两国教育经历,视角独特。无论是对家庭教育的论述,如孩子考试失败了怎么办、如何“惩罚”抄作业的孩子等等,还是对教育现象的阐释,如“为什么 ABC们恨中文”、 考试竞争是学生不爱阅读的理由吗等,都为读者提供了一些参照。

内容简介

《第三只眼睛看教育—5位海外华人学者的教育省察》这本书除主编外,另邀请4位海外华人学者,立足中国教育的现况,以国际的视野,对中国教育的诸多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和解释,旨在为中国教育的健康发展献计献策。此书5位作者皆博览群书,但不书生意气,目光锐利,笔端温情理性。

作者简介

陈心想,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供职于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国家战略规划与分析研究中心。曾获得麦克阿瑟学者奖学金,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系优秀研究生助教奖、马丁德尔奖等。学术研究曾得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麦克阿瑟基金等支持。出版中文文集《明尼苏达札记》,教育随笔多发表在《教师月刊》《教师博览》《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报》《教育时报》等报刊。

陈晚(水影儿),先后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和美国俄亥俄大学,获医学学士、硕士和生物学博士学位。近期纸媒出版物包括《美国妈妈这样做》《用创造力成就孩子的一生》和《美国男女》,另著有电子书《爱的女人书》,并有大量文章发表于海内外平媒。其博客成为新浪和网易名博,海内外总访问量至今共计约5000万。现居美国巴尔的摩,供职于美国汉纳国际文化传播集团,为自由撰稿人。

沈安平,美国波士顿大学教育学博士,博士论文获得蔡氏人文科学论文奖。1994年担任马萨诸塞州州教育部部长办公室政策研究员。1995年至今担任马萨诸塞州中小学教育部教育专家。曾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银行教育顾问到(中国)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及民政部参与教育培训活动。近二十年来,参与牛顿市中文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工作,曾任该校校长和首届董事会主席,并在该校为学生家长开设家庭教育课。

南桥,原名方柏林,安徽桐城人。现在美国高校从事教育设计工作,业余从事文学翻译和写作。译著包括《河湾》《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喧哗与骚动》等。著作包括《呀,美利坚》《知识不是力量》《及格主义》,其中《知识不是力量》先后入选《中国教师报》评选的“2011年度十佳教育图书”、《教育时报》评选的“2011年度重点推荐的30本书”、《中国教育报》评选的“2011年影响教师的100本图书”名单。南桥还系《中国日报》《中国教育报》《南方都市报》《纽约时报》中文网等多家媒体专栏作者,也是一位很受欢迎的博主。

梁雷,美籍华裔青年作曲家,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曾任哈佛大学院士协会青年院士,现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博士生导师、作曲学科主任。其舞台及室内乐作品在世界各地演出,获得《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的高度评价,并荣获2011年“罗马奖”“美国科普兰奖”“古根海姆奖金”等多种奖项,被世界经济论坛命名为“全球青年领袖”。评价梁雷的条目收入2013年《格罗夫美国音乐辞典》。他的全部音乐作品由纽约朔特音乐公司出版发行。

精彩书评

对孩子来说,具体的与人为善行为比抽象的说教更有力量。教育孩子时,少说教,多行动,不拘泥于形式,中国孩子一定都是好样的!
——陈晚

与我们的孩子愉快地交流沟通,共同快乐地学习成长,来享受家庭的天伦之乐,探索人生的真谛,服务我们的社区家园。这不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成功的教育吗?!
——沈安平

孩子更需要的,不是父母创造一个“钱途”,许他一个明天,而是与之朝夕相处,关注他们,影响他们,教育他们。
——南桥

从关系型教育角度看,我有时候觉得,一个教学业务很好的老师,远不如一个能把班级同学间关系调理好的老师对一个班级的贡献大,对这班学生的教育的功劳大。
——陈心想

我们提醒自己的学生们不要追随时尚,或带有功利目的进行新音乐创作,而是寻找、塑造个人的音乐语言。
——梁雷

目录

序 言
1 陈晚 卷
对美国人的总体感受
美国中小学教育中的几个话题
美国大学生和研究生的教育话题
海外育儿经验分享

2 沈安平 卷
自由成长
不懂音乐
回家作业
追求梦想
沟通理解

3 南桥 卷
幼子在,不远游
为什么ABC们恨中文
走出教育的焦虑
如何失去校友捐赠
美国学生的社会实践
美国人如何做教材
衰而不败的美国教育

4 陈心想 卷
“关系型教育”:一种教育观念
教学是双向的
家有书香
岂可忽视“美盲”
归类人才谈教育
优秀生为何成群地来
“写作”拯救一所学校
儿童早期教育的几个观念
以思维训练为导向的高中课改
生命成长所需要的四种空间
用“努力”挖掘“潜力”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教育标签下的反教育
考试竞争是学生不爱阅读的理由吗

5 梁雷 卷
从我个人的求学经历谈教育
哈佛大学的教学特点
学养的标准
憧 憬

精彩书摘

精彩书摘1
为什么ABC们恨中文
最近出门,在芝加哥转机的时候,遇到一个家长,闲聊中发现我们来自同一个城市。她说以前见过我们一家,是在中文学校。她的两个孩子现在分别在上高中和初中,过去也上中文学校,但是越学越头大,怨声载道。这个家长还算开明,让其退出了中文学校。又是一个熟悉的结局。
海外中文学校,多为家长自发组建的周末补习班。带着孩子来上中文学校的家长出发点不一。有的家长觉得学会中文孩子以后找工作机会更多。我以前认识一个家庭,家里两个孩子年龄相差颇大,老大大学毕业后,本有机会外派中国,其薪水会是现有薪水的双倍,但是老大从小没有学会中文,错失良机。家长抱着亡羊补牢的心态,把老二送到中文学校上学。还有的家长,是为了让孩子上中学后,把中文当“外语”,迅速通过AP考试,省钱省学费。更多的家长,是想让孩子会一些中文,留住祖辈文化的根。这种初衷无可指摘,甚至让人产生敬意。
结果却让人十分失望,也让人十分痛心。我们周围不少家庭的孩子,中文学校是上一上歇一歇,有一搭没一搭,辍学率很高。在美国的ABC
(出生于美国的华裔儿童)中,“我恨中文学校”(I hate Chinese
schools)是一个很常见的表达。我儿子为了逃避中文学校,有一次上学前,甚至躲藏进了壁橱里。什么样的教学,会让孩子如此厌恶?在上海、北京,我也看到了很多国际学校,比如北京阿根廷庄园附近有漂亮的国际学校,上海有美国学校、德法学校、新加坡学校、日本学校,没听说这些同样侨居他乡的儿童恨英语、恨德语、恨法语、恨日语。为什么海外儿童的汉语教学则如此失败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家长深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思维的坑害,把吃苦和学习等同,全然不顾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提出的一些相反的结论。近几十年来,“发现式学习”、“建构主义教学”等各种教学思维,都把学习效果和内在激励关联在一起。学习需要努力,但是努力未必都是苦大仇深的过程。苦大仇深的学习即便对个案有效,也未必可以推广,未必值得推广。家长将学习等同于“吃苦”,将强迫学习合理化,觉得孩子厌学是正常的,逼迫他们学习不仅正常,甚至必要。“大家都这样”,似乎他人的错误,可以作为自己的挡箭牌。孩子不学也得学,这种强推,造成各种扭曲。而家长自己则在这种威逼中,找到了对孩子负责的幻觉,不顾这种强推强压所削弱的发展后劲。孩子人小,属弱势群体,斗不过家长的意志而已。家长不能这样联手来欺负孩子,这样做家长是不负责任的
—— 只关注对自己有所交代,不考虑孩子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
在美国,普通美国家庭也非常注重儿童心理的发展,喜欢钻研与之相应的合理教学方法。这样以人为本才是教育的通衢大道。美国家长喜欢琢磨各国不同的育儿经,期望从中有所得。中国家长虽有谦虚低调之美誉,而实际上,家长们在教育孩子方面讳疾忌医,自以为是,不爱学习,还喜欢吹嘘自己的育儿经。在海外的中国家长,多来自中国一流学府。大家心高气傲,以为自己在学科上的建树,可以兑换为教育上的聪明。
据我所知,大部分海外中文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也相当混乱。这些学校多为自发创办的社区组织,管理者是志愿者,他们很不容易,付出的已经够多了,稍有不足,其他人不是出来献计献策、添砖加瓦,而是背后拆台。甚至抢学生,另立山头,使得社区四分五裂,学校信息混乱,难以为继。这些问题,都为中文学校的经营管理带来阴影。
管理者和教学者观念上也存在问题。中文学校的老师,也是家长自愿来担任的,很多人毫无教学经验,不过是按照过去自己学习的方法在教着孩子。方法还是那种方法,但是孩子已经不是当年的孩子,其学习的环境也不是当年的环境了。再者,教学法训练的缺失也造成了教学上的低效。不是所有会说中文的人都会教中文,就如同不是所有的外国人都能当外教一样。中文学校的老师出自热心而志愿参与,但也未必全情投入,觉得反正是义务为社区奉献,老师随便教点,孩子随便学点,教十成对方学五成三成,差不多就好。这种胡适先生说的“差不多先生”思维,实在坑人不浅。做人做事,值得做的事,就应当把它做好。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就索性不要做,让会做的人踏实做好。最怕的就是把事情弄得不冷不热,事倍功半,耽误自己也耽误大家的时间。
学时也是一个大问题。中国儿童在国内学汉语,汉字天天写天天练天天听天天讲,掌握起来容易得多。在美国的儿童,只是每个星期六上一次课,学习和语言浸泡时间仅为国内儿童的几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而且老师还往往不合格,期望值却和在国内的时候一样高。儿童因此非常受挫。为了解决学时问题,很多家长要求孩子在家讲汉语。从听说上看,正常交流也不额外花时间,这个做法值得提倡。这方面我太太一直坚持,效果还不错。但在读写上,为了弥补孩子学习的时间,家长让孩子每天花大量时间读写中文。到了初中、高中,孩子们学习负担也很重,加上大部分中国孩子还学琴学跳舞,到最后只能拆东墙补西墙,挤压他们阅读的时间、玩耍的时间,和必要的自由活动的时间。这也让孩子们进一步讨厌中文。
中文不过是孩子们心目中家长强迫他们参与的诸多课外学习项目之一。在美国这种比较宽松的环境下长大,却也存在孩子负荷过重的问题。这和华人社区的一些积习有关。来自中国大陆的人在美国,常见的社交场所一为华人教会,一为中文学校。中文学校孩子上课的时候,家长们三个一团五个一伙,婆婆妈妈地交流各自的房子和孩子,好的信息当然在传播,但相互攀比和暗下较劲也严重,中文学校最终往往会成为“虎妈”集中营。很多家长根本意识不到孩子的长处短处所在。别人家孩子学的,自己也赶紧去报,结果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导致孩子学习负担超重,甚至比国内的情况更严重,很多东西学起来最终败坏了孩子的兴趣,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大家在北美大地上,建起了华人社区的气泡式小环境,与外界隔绝。这个气泡影响力很大,进去时大家或许是清华博士、耶鲁博士后,出来都一个样,不是“虎妈”就是“狼爸”。
在国内,大家还可以抱怨大环境,抱怨“高考指挥棒”害了自己的孩子。到了美国(或其他发达国家),教育的自由有了。连个大纲都没有,孩子想学什么就可以学什么,想怎么学就可以怎么学,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问题?是家长们捋起袖子,亲自来扭曲孩子的成长了。事实上,情况可能比国内更糟糕,因为这边自由度更大,选择更多,而一些家长在教育上有强迫症,见什么选什么,就好像吃自助餐一样把孩子给撑坏了。
很多中国家长教育观念陈腐落后,不去了解孩子,不去关心孩子内心在发生着什么变化,不考虑怎样才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只是机械灌输,内容无法和生活关联,无法激活儿童内心的动力。人学东西学得进学不进,关键不只是你教了什么,而是你有没有创造学习的条件。比如孩子有没有信心学?学习有没有关联性?学习能不能带来满足感?这些问题不解决,一味用“都是为你们好”这种笼统而压迫的逻辑来强迫孩子,孩子根本看不出对自己好在哪里,家长的意愿和孩子的生活现实严重脱节,仅仅靠着强权来压迫,当然难有收效。现在逼孩子去学,孩子一旦脱离了家长的束缚,他们就会高呼解放,将前些年所学丢得一干二净。以中文学习为例,家长到时候会发现,多年学习的唯一看得见的成果,是孩子对于母国文化和语言的反感。这种教育,是将孩子彻底赶出了中国文化。这不是在寻根,而是在除根。
意识到这个问题以后,若提到具体的老师,可能会闹出不愉快。在这种以志愿为主的非赢利机构,这样得罪人的事情更没有人干。有所调整的时候,管理者往往不是换人,而是换教材。这只是把所有的锤子全部替换为螺丝刀,显然还是有些钉子取不出、拿不走。客观地说,到目前为止,也确实没有一套对外汉语教材让人满意,事实上这样的教材或许永远都不会出现。阅读教学不能把希望都投入到一部教材上。美国的阅读教学很发达,学区、学校、老师有很大选择空间,市面上很多书都可以拿出来推荐,孩子们选择余地也大,这释放了做一部神奇的教材的压力。美国阅读也是循序渐进的,什么年龄什么水平看什么书,有一些书对孩子的心智挑战也不小。《哈利·波特》这样的书,在这里不过是五年级的读物。你让习惯抱着大部头著作看的美国初中生,去看中文学校课本上的“小猫小狗小白兔拔萝卜、逛公园”这种枯燥乏味言之无物的内容,他们顿时觉得十分无趣。内容上毫无挑战,语言上学习者又不能过关。这双重的折磨,让孩子们苦不堪言。
问题的解决方法有很多,最简单的起点,是放弃现有的成套的或成本教材,让家长找现实的素材当教学材料,比如周围的中文报纸、关于海外生活的优质博客等。这可以激活老师自己的创造力,而不仅仅是按部就班地根据课本走过场。一些海外中文教材课后的练习,貌似是为贪玩的海外儿童定制,伤不起他们的气力,不让他们多写,练习都是轻巧的,比如让大家画线连词。其实,激励不是省不省力、好不好玩的问题,而是能不能让学习有目标、有意义、有关联、有满足感。只要让孩子看到学习的意义(这不应该是大道理),有明确目标,能庆贺每个阶段的小小成功,那么即便是拙,也都有拙的甜头。孩子们日复一日地画线连词,貌似简易,但实际上活动本身的设计缺乏思考,因为孩子们从中看不到这么做的意义何在,纯粹是在谋杀时间,在做无用功。这种教材和学习方法实在是弊大于利。教师重新组织材料和设计教学,需另花时间与精力。可以考虑提高一些报酬,鼓励大家好好去做。
另外,在教学方法上,老师应该把学习的核心从内容转变到任务(task-based
instruction),不要围绕着课本转,应该绕着任务转。比如一个学期的教学目标,不是学习马立平或是其他什么人的第二册第三册,而是让孩子学会写自己的名字,描述自己的家乡,给国内的家人写封信等。一个学期下来,学会几件这样的事,围绕着它们来学汉字和表述方法,效果可能会更好。起码学生知道学了怎么运用,而不是长年累月在“打基础”,让学习和应用之间出现断裂。
缺乏明确的目标,也让学生学得茫然、老师教得茫然。将学习细分出阶段性目标,在应用中学习知识,效果应该更好。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阳初20世纪初教授海外修铁路的华工中文,其理念和方法或可借鉴。晏阳初先生称,人的头脑是“脑矿”,这些人是“人矿”,用今天的话来说,是人力资源。关键是他找到了学习的方法。
晏阳初和陶行知等人一起,从常用汉字中选择最常用的1300个,编成四册《平民千字课》,每册24课,每晚学习一课,为一小时,共96小时学完四册,当时那些不被人看重的文盲“苦力”,就能看书读报了。晏阳初借此教会了华工识字,同时让他们学会了写家信。中文学校应该在这方面明确化,比如到什么时候掌握拼音,到什么时候认识哪些汉字,等等。
现在技术条件很好,这是改良教学的极佳机遇。比如孩子可以在国外开通微博或者微信,在与国内亲朋好友分享、交流和互动之中,不知不觉地学习。当然如有公开的网络空间,家长需要在隐私保护、网络欺凌等方面加强支持、教育和监管。
书写工具的变迁,也可影响教学方法。过去一些习惯性方法应大胆摈弃,比如一笔一画照笔顺写字等。这种训练,是过去手写环境下的产物。现在大部分人写字都是用电脑和其他工具录入,不如多教孩子如何使用拼写输入法,或者iPad上手写板的应用,甚至可以鼓励他们学会语音输入。
中文学校的管理和教学,也应有些延续性。不能把学校办成社区俱乐部或者委员会一样,校长隔段时间调换一下,轮流做,最终在管理和教学风格上都缺乏责任意识和连贯性。很多人以义务帮忙为借口,为教学水平低劣开脱。中文学校收费通常也很低,家长因为花钱很少,对教学质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家长不过是想找个地方,与同文同种的人聊天、聚会、打牌,而把孩子拖去陪读。与其这样不死不活地去耗孩子,不如追求高学费高回报,舍得像学钢琴学跳舞一样花钱,让懂教学的老师来教,或是对教师开展系统培训,加强职业化。在中国人多的地方,希望有风险投资投入这种双语学校或是职业化中文周末学校的创建。
倘若教学质量始终上不去,仅靠家长逼迫,孩子带着这种情感去学,对于中文、中国文化和孩子自己,都是冒犯,那还不如早点退学。现在不学,起码他们还多些时间玩耍,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对于中文还没有那么反感。或许等他们自己长大了一些,上了高中、大学,青年人出于对自己身份的找寻,会去主动寻根,自己领悟,自己去找着学。当然,我们更希望此文能起到警醒作用,激发中文学校的管理者和老师去努力,改变教学思维,改进教学方法,使得孩子们乐意去学,天天盼着上中文学校,且学有所成,这才是最理想的局面。但愿海外存在这样的学校,欢迎你们将成功经验与大家分享。
海外中文学校的失败,在某种程度上也凸显了中国教育思维存的种种问题,比如只顾头脑,不看心灵;只重灌输,不重激励。这些中文学校,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教育思维和方法降落在美国的“飞地”,也可以说是离开了“体制”因素之后,中国教育思维的实验室环境。家庭环境和家长思维在孩子成长中扮演的角色,再强调也不为过。有时候换环境或许是必要的,但是思维的及时更新更为重要。倘若家长思维停滞,“体制”改了也白搭。
海外中文学校的失败,也和国内外语教学的失败异曲同工。与中文学校问题相对的一个现象是,北京、上海的一些家庭,强制让孩子两三岁就学英语,进国际班,让孩子生活在另外一个“气泡”或者“金鱼缸”里,与自己所看不惯的周遭大环境隔绝。海外中文学校的种种失败,或许可以给这些家长敲上一记警钟。


精彩书摘2
考试竞争是学生不爱阅读的理由吗
我们通常把学生不爱阅读归因于高考指挥棒,在升学的压力下,学生奉行考什么学什么,教师也因此考什么教什么。虽然表面上升学压力可以作为一个学生不爱读书的理由,但是这个原因实在有待商榷。
首先,我们可以假定,如果学生没有了高考压力,他们会不会就爱上阅读呢?以我20世纪90年代初念中师时的情况看,考上中师的学生都是各乡镇初中的尖子生,学习成绩很好,他们毕业后就有了“铁饭碗”,既没有高考压力,也没有就业担忧。按照高考压力导致学生不爱读书的说法,这群人应该是喜爱阅读的。可事实是,我很少见到当年的学友中有爱好阅读的,虽然现在他们大都在三尺讲台为人师表,但也极少有人有爱好读书的习惯。对于这个问题,我给出的解释是,我们重视阅读的环境氛围不够,当我们的教师都不爱阅读时,学生能爱上阅读的就屈指可数了。
我们再来看看美国的经验。在美国,升学竞争也很激烈,高考成绩也很重要。但是,为什么美国爱好阅读的学生比例很高?为什么他们没有被考试牵着鼻子走?问题不在于是否考试,是否有升学竞争,而在于教育的理念、阅读的环境氛围以及实现目标的配套措施。美国教育对阅读的重视是从各方面下手,从娃娃抓起,重视阅读几乎成了基本国策。美国政府承诺,要让每个孩子在三年级时就学会阅读。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发起了“阅读第一”行动项目,并且提供相应的经费和配套措施。我居住的小城,小学在秋季开学时,刚入学的孩子的家长就被邀请到学校,为的是帮助家长明白阅读的重要性,指导家长从小培养孩子识字和阅读的能力。比如自制字母和单词卡片教孩子认单词,每天陪孩子阅读等。美国教育人士相信,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学会阅读,也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喜欢阅读。
学校从学前班就开始定期测试学生的阅读能力,把评估成绩及时汇报给家长,并且把该学生在全州的排名位置也同时告知家长,发现问题及时补救。一位美国朋友告诉我,看一个学生三年级的阅读成绩,可以判断出他初三的成绩,从初三的阅读成绩,可以判断出他大学能否顺利毕业。
美国的孩子从娃娃开始 大夏书系·第三只眼睛看教育:5位海外华人学者的教育省察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大夏书系·第三只眼睛看教育:5位海外华人学者的教育省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对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来说值得一读,思想和理念会受到冲击

评分

这本书对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来说值得一读,思想和理念会受到冲击

评分

这本书对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来说值得一读,思想和理念会受到冲击

评分

内容全面,值得购买!

评分

书质量很好,是正版,自己很喜欢。

评分

在睡之前,我总喜欢先到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一番.让学习了一天的身心,放松一下,同时吮吸一点课外知识.睡前翻开那本《中华上下五千年》,一定是夹着叶脉书签的那一页,讲述了中华人民五千年以来的荣辱兴衰.我看到了,那是汉武帝,是他的雄才伟略,是他的“不拘一格降人才”使那时的我们称霸于世.是他北伐匈奴,西通西域,使中华民族一度走向强盛.我有看到了,那是慈禧,是她引领清政府走向腐败,走向灭亡.是她的胆小怕事,不肯变法,令康熙、乾隆创下的强盛国力付之一炬.是她迫使清政府不断的签订不平等条约,让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饱受欺凌.读书,你让我与书同欢,与书同悲,在你身上体会着无限的乐趣.

评分

这本书对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来说值得一读,思想和理念会受到冲击

评分

内容全面,值得购买!

评分

好书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大夏书系·第三只眼睛看教育:5位海外华人学者的教育省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分享链接


去京东购买 去京东购买
去淘宝购买 去淘宝购买
去当当购买 去当当购买
去拼多多购买 去拼多多购买


大夏书系·第三只眼睛看教育:5位海外华人学者的教育省察 bar code 下载
扫码下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