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与选择:政治科学导论(插图第13版)新华书店

权力与选择:政治科学导论(插图第13版)新华书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政治学
  • 政治科学
  • 导论
  • 教材
  • 高等教育
  • 权力
  • 选择
  • 政治理论
  • 新华书店
  • 插图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权力与选择:政治科学导论(插图第13版)

定价:68元

作者:W.菲利普斯·夏夫利 (W. Phillips Shively)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出版日期:2015年10月1日

ISBN:9787510078866

字数:

页码:445

版次: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标识:A005

编辑推荐


暂无

内容提要


推荐一:
著名教授写给大众的政治科学入门书
当代社会公民的政治常识指南

谁在操纵政治?
是当权者对权力的使用,
还是普通公众的选择?

推荐二:
独具匠心的编排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相比于纯粹的政治学知识,作者更强调政治学思维,以“权力与选择”为贯穿全书的主题,每一个现实的政治问题,都从“权力的使用”和“公众的选择”两个角度加以剖析;在每章的结尾,辅以各国的案例,进一步解释本章所介绍的分析方法。

推荐三:
包罗万象的常识
本书包含了政治科学的各个方面,从*基本的定义到各学派的经典观点,从政治学与现实生活密切交集的要素,到各要素之间隐秘的联系,从生动有趣的漫画插图,到扎实详尽的图表数据,抽丝剥茧,深入浅出,完整呈现你需要了解的政治常识。

目录


前 言 1
案例分析目录 9
*部分 政治的概念 1
第 1 章 政治学:知识准备 3
1.1 政 治 5
1.2 作为共同决策的政治 5
1.3 作为权力行使的政治 7
1.4 权力与选择 13
1.5 国家的政治 20
1.6 政治学 22
1.7 政治的趣味 24
第 2 章 现代意识形态与政治哲学 27
2.1 美国的意识形态 29
2.2 自由主义 33
2.3 保守主义 36
2.4 社会主义 40
2.5 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 43
2.6 法西斯主义 44
2.721 世纪的意识形态 45
2.8 宗教、政治和政治哲学 47
2.9 其他历史时期的政治哲学 50
第二部分 国家与公共政策 55
第 3 章 现代国家 57
3.1 现代国家的发展 59
3.2 国家的诞生:权力还是选择? 62
3.3 国家作为提供公共品的工具 63
3.4 国家、民族与民族国家 65
3.5 国家的建立 72
3.6 政府与国家 73
3.7 国家面临的挑战 75
第 4 章 国家的政策 83
4.1 第三世界国家政府的角色 86
4.2 政策的制约性因素 88
4.3 国防政策 91
4.4 教 育 93
4.5 研究与发展 93
4.6 健康与社会福利 95
4.7 政策分析中“权力”
视角的重要性 97
第 5 章 国家的经济政策 103
5.1 经济表现:经济增长 104
5.2 经济表现:控制通货膨胀和失业率 111
5.3 失业问题 113
5.4 分配问题及经济不平等 116
5.5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119
5.6 腐败问题 121
5.7 政府可采取的其他措施 125
5.8 全球化:国家都失去了制定经济政策的能力吗? 126
5.9 政治经济学 128
第 6 章 政策背后的问题:公平与效率 137
6.1 公平问题 138
6.2 公平的另一个方面:程序正义 141
6.3 有效性 145
6.4 关于有效性的一个基本问题:*与市场 147
6.5 权力与选择 152
6.6 行动的不确定性与必要性 152
第三部分 公民与政体 157
第 7 章 民主体制和威权体制 159
7.1 民主国家 160
7.2 民主的来龙去脉 162
7.3 可能的解释 164
7.4 我们从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中学到了什么? 166
7.5 为什么经济繁荣的国家往往是民主国家? 169
7.6 民主和自由 171
7.7 民主和资本主义 172
7.8 威权国家 173
7.9 军人政府 175
7.10 为何军人政府并不常见? 178
7.11 一党制国家 180
7.12 君主制国家和神权国家 181
7.13 民主国家和威权国家:基于物质的考量 182
7.14 权力与选择 184
第 8 章 政治文化和政治社会化 191
8.1 分析政治文化 194
8.2 政治文化的运用:罗伯特·卡根的《天堂与权力》197
8.3 宗教和政治文化 198
8.4 政治社会化 200
8.5 政治文化和“民主公民”203
8.6 这些要求实现得如何? 204
8.7 社会资本 208
第四部分 国家机器 215
第 9 章 宪法与政府设计 217
9.1 不同的宪法形式 219
9.2 模糊性的好处 220
9.3 宪法设计过程中的其他原则 221
9.4 宪法的起草 224
9.5 权力在地理上的集中 226
9.6 联邦制国家和单一制国家 226
9.7 单一制国家和集权制国家的区别 227
9.8 怎样的集权程度是*的? 230
9.9 宪法和权利保障 230
9.10 宪政与法治 231
第 10 章 选 举 237
10.1 选举作为获取民众
支持的手段 238
10.2 选举作为选拔领导人、影响国家政策的手段 242
10.3 选举制度 242
10.4 全民公决 249
10.5 选举的参与 250
10.6 选项和信息对投票率的影响 253
10.7 投票的悖论 255
10.8 个人选举抉择的影响因素 256
第 11 章 政党:政治的联系机制与领导机制 263
11.1 政 党 264
11.2 现代政党的起源 265
11.3 政党与动员民众 266
11.4 政党与领导人的传承和社会化 268
11.5 政党作为政治认同的来源 269
11.6 政党作为一种控制的渠道 271
11.7 政党的组织 272
11.8 政党财政 274
11.9 政党体制 275
11.10 权力与选择 280
第 12 章 结构性冲突:利益团体与政治 285
12.1 利益团体及其代表性 288
12.2 利益团体的分类 295
12.3 利益团体的活动策略 297
12.4 策略的选择 303
12.5 利益团体的组织活动方式 304
12.6 多元主义 305
12.7 新社团主义 306
12.8 多元主义与新社团主义:权力与选择 308
第 13 章 社会运动和抗争性政治 313
13.1 社会运动为何在20—21 世纪蓬勃发展? 316
13.2 社会运动与公共品问题 318
13.3 非正式组织的优势和劣势 319
第 14 章 国家决策制度:议会制政体 327
14.1 国家元首 329
14.2 政府首脑 330
14.3 内阁对议会的控制 332
14.4 议会能做什么? 332
14.5 议会委员会 335
14.6 上议院 337
14.7 议会制政体的优点和缺点 337
14.8 再次确认议会制没有被描述得过于简单 339
14.9 共识议会制 340
第 15 章 国家决策制度:总统制政体 347
15.1 政党与总统制政体的关系 349
15.2 总统领导 351
15.3 总统制国家和议会制国家的对比 352
15.4 政策的责任 352
15.5 总统制与包容性的政策 353
15.6 各行政部门负责人的选拔 354
15.7 对行政部门的监督和控制 356
15.8 政治过程的灵活性 356
15.9 议会制国家中行政权的分离 357
15.10 为什么不是所有的民主国家都采用议会制呢? 359
15.11 民主与责任 361
15.12 非正式的制度和权力 364
第 16 章 官僚体制与公共部门 371
16.1 公共管理中的一些政治问题 373
16.2 良好的公共管理的特征 374
16.3 官僚体制:19 世纪的改革 375
16.4 官僚体制 vs.灵活性 376
16.5 保护平庸所引发的问题 377
16.6 官僚体制的调适 378
16.7 公共管理的社会代表性 379
第 17 章 法律和法院 387
17.1 盎格鲁—撒克逊判例法 388
17.2 欧洲大陆成文法 390
17.3 判例法和成文法的结合 392
17.4 宗教法:伊斯兰教教法 393
17.5 法 院 395
17.6 司法审查 397
第五部分 国际政治 403
第 18 章 全球政治:国家间政治及其他行为体间的政治 405
18.1“二战”以来国际政治体系的演变 406
18.2 冷战以来的世界 409
18.3 国际政治 414
18.4 中央*的缺失 415
18.5 受托政治角色和国际道德 417
18.6 国际交流的阻碍 418
18.7 权力和国际政治 419
18.8 国际政治的进程 421
18.9 国际政治中的权力与选择 428
附 录 政治分析的一些原则 435
出版后记 444

作者介绍


W.菲利普斯·夏夫利(W. Phillips Shively),现为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1971年之前在耶鲁大学、俄勒冈大学任教,还曾经担任挪威奥斯陆大学访问教授。历任《美国政治科学杂志》编辑、美国政治学会全国大会专题主席以及“选举制度比较研究”项目的负责人。他主要从事选举体制比较研究。曾在《美国政治科学评论》《美国政治科学杂志》《政治学杂志》及《政治分析》等*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其*广泛影响的代表性著作包括《政治科学研究方法》《跨层推断》(合著)。此外,他还曾担任明尼苏达州的院外活动成员,有较丰富的政治实践经历。

文摘


第 6 章 政策背后的问题:公平与效率

在第4 章和第5 章,我们回顾了政府代表人民所做的(或者不能做的)各种事情。在本章中,我们将从政府“实际做的是什么”转向政府“应该做什么”,即从“实然”转向“应然”,因为我们要审视政策制定的伦理和道德基础。这些政策背后隐藏着哪些考虑呢?一个国家应当做什么,这个国家的领导人和人民应该考虑哪些事情呢?如果你是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你会倾向于哪些政策呢?①对于人们来说,国家政策似乎有两个显著特性:(1)政策应该是“公平的”(just)——即国家应该给予公民他们应得的东西;(2)政策应该是“有效的”(effective),即用*小的成本生产*多的产品。你可能会说,这两种标准都具有多面性,很难下定论。另外,这两个标准之间有时也会出现冲突,因为*“公平的”并不一定是*“*的”,反之亦然。要想搞清楚哪些因素可以让一个政策变好,而哪些因素又能让一个政策变坏,这确实是一门艺术。即使所有人都是善意的,他们之间可能也会经常得出关于政策的不同结论。在本章中,我们要分析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一项政策是否“公平”,是否“有效”?也许,对一项政策进行*终评价是非常复杂的。

6.1 公平问题
公平(justice)的定义是什么?人们应该得到“他们应得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公平就是均等地对待每一个人吗?显然不是,因为我们知道,在很多情况下,均等地对待每一个人,似乎也并不公平。例如,如果你很努力地写论文,但是你的导师决定给课堂上所有人一样的分数,这似乎就不公平。因为你很努力,而其他人偷懒,但是所有人得到了同样的回报,这对你就是一种不公平。由于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付出的努力不同,因此他们应该按照贡献程度得到回报,这才叫做公平。在下面这个例子中,我们需要考虑的东西又不一样了。在一个非常冷的下雨天,假设有六个人都在角落里等车,而其中的一个人哮喘发作了。进一步假设,有一辆车驶过这里,但是这辆车*多只能搭载一位乘客。“均等”意味着这六个人应该通过抽签决定谁应该坐车。然而,“公平”意味着应该先让哮喘病人上车,因为与其他人相比,他在阴雨的天气中更难熬,状况更糟糕。在这种情况下,公平似乎意味着,*有乘车需要的人,应该得到特殊的对待。
那么,公平是应该只根据贡献(contributions)来确定,还是只根据需要(needs)来确定呢?虽然两者都是公平的重要因素,但是两者都不能单独成为公平的基础。
“贡献有多少”的判定也存在很多问题。许多情况下,人们的贡献与其说是美德,不如说是运气,当只是根据那些“幸运的”贡献来对其进行回报时,我们通常会对此感到不忿。我们继续上面的分数实验,假如你非常努力地写论文,但是你的一个朋友,智商很高,仅仅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一边喝着啤酒一边写着论文,*后的分数却比你高,你会怎么想呢?你可能会对这两个分数的公平性百感交集。按照相同的思路,萨米·索萨(Sammy Sosa)作为一名棒球运动员,他的肩膀和背部具有天生的优势,帮助他完美地完成击球,凭借这些他可以拿到非常高的工资。这是公平的吗?一个居住在西弗吉尼亚州的工人与一个居住在康涅狄格州的工人拥有同样少的就业机会。这是公平的吗?因此,只有贡献也不能为公平提供足够的标准。贡献可能包含幸运的成分,因此我们很难知道一个人具体应该得到多少回报。只看到贡献,也会导致我们忽略关于“需要”的问题。即使那六个人里面,有四个人拦下了一辆出租车(比另外两人的贡献大),但如果有一个人不上车,而是为哮喘患者腾位置的话,我们可能也认为这种做法是“公平的”。
如果我们仅把需要当作公平的标准,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和“贡献”一样,“需要”的判定也是一件棘手的事情。我们并不总是那么肯定,需要是否应该得到回报。如果办公室的某些职员——由于在购买房屋时运气差(或者判断失误)并且有欠款还没有还掉——在经济上有困难,那他们是不是应该比办公室里其他没有经济困难的人得到更高的薪水?是不是为人父母的员工应该得到更多的薪水,因为他们需要抚养孩子?这对于做同样工作的单身员工来说是不是不公平?如果只把“需要”当作公平的评判标准,这就意味着“贡献”因素将被忽略。*后我们回到那个关于分数的例子,如果导师只是根据每个学生的需要——展现“积极的自我形象”——为论文打分,而不考虑论文的实际质量,那么你会有什么感受?
因此,公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包含了一系列决定因素,这些决定因素之间,又总是互相冲突的。因此,我们就需要对各种因素很好地平衡——人们所做的贡献、人们的不同需要;甚至这隐藏着另外一层意思,即人们不应该被过于均等地对待。这些不同的因素,不仅需要得到平衡,而且每个因素其实都模糊不定,很难界定。
这并不意味着公平是一个无法操作的概念,只是说比较困难。我们对于某些事物是否公平都有很强烈的感觉,人们在这些方面达成了许多共识。如果不是这样,那么我之前所举的例子,对于每个读者来说意义就大相径庭。当我们对一个公平问题持有不同态度时,我们必须深入问题,找到分歧所在。不同的人,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对贡献、需要、均等的必要性等概念进行权衡。此外,人们对于精确描述需要、贡献、均等的类型和程度也意见不同。许多人可能认为,给萨米·索萨高薪是公平的。这些人里,有人说萨米·索萨为数百万人带来了娱乐,所以应该拿到这份薪水;有人说萨米·索萨作为黑人,拿到这笔高薪是很公平的;有人注意到萨米·索萨打棒球的职业生涯很有限,因为他在30多岁就得退役,因此他拿到高薪是公平的。
公平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这是一个我们可以讨论的问题。人们在评价贡献、需要和均等的必要性时,会选择哪些不同的方式?我们可以寻找到这些方式,并对其进行检验。此外,如何权衡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我们也可以进行检验。因此,我们至少可以对政策的公平性进行分析,使分歧得到解决。

6.2 公平的另一个方面:程序正义
在前一节中,我使用的方法属于“实质正义”(substantive justice)的大范畴。实质正义这个概念强调,人们获得了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或者获得了他们应该得到的东西。事实上,对于我来说,这是公平的核心概念。然而,公平的问题非常复杂,远远超出了我在前一节中所列出的需要和贡献之间的各种紧张关系。公平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概念,是生命和人性的核心哲学问题。另一种对公平概念的描述,主要指决策程序中的公平,这与前一节不同,这个概念并不太强调与公平分配相关的问题。程序正义(procedural justice)也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我会在本节中提出程序正义所涉及的一些问题:(1)政府行动是否是“专制”的;(2)特殊的基本权利是否受到了侵犯;(3)是否存在特殊的高于一切的社会需要。

专制政策与程序正义
如果政府可以任意地作出和传达决策,即受到决策影响的人,在决策作出之前不知道应该期待什么,也不知道决策的依据是什么,那么政府的这种行为就属于专制(arbitrary)。为惩罚或奖励特定的个体而作出的决策,属于专制的决策。例如,高速公路的巡警在执法过程中,有时可能会对外观灵巧、颜色鲜艳的跑车的司机特别严格。有的执法者可能会依据种族来判决或做出相关决策,这是一个更加可恶的例子。这些都是专制的行为。还有另一种情况是,当借阅者不能按时还书时,图书馆管理员因为借阅者“表达了愧疚”而允许其不缴纳罚款,这也是专制的行为。在一些独裁国家,如纳粹德国或伊迪·阿明(Idi Amin)时期的乌干达,一个人可能因独裁者对其怀恨在心而被杀害,这是*可怕的专制与恐怖。
是否专制以及是否实质正义,这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概念。一个我们认为在实质上不公平的政策,可能并不是通过专制的方式制定的。(例如,在很多人看来,对巧克力征收重税的做法可能不当,但如果这种税收政策在制定时符合宪法规定的程序并且适用于每一个人,那么它就不是专制的行为。)另一方面,即使是专制性的政策,也可能会导致在我们看来符合实质正义的结果。然而,尽管一项专制政策的结果,可能在实质上是正义的,然而这种政策本身依然是缺乏正义的。
程序正义的概念的发展,有助于限制当权者作出专制的决策。程序正义的理念要求决策者在制定政策时必须始终遵循一定的标准程序,如果在制定某个给定的政策时没有遵循这些程序,该政策则应该被视为无效。这可以防止决策者任意行事,因为他们希望看到自己的政策持久有效。为避免政策无效,他们制定政策时会遵循已定的标准程序。
此类型的标准化涉及一些成本,因为它牺牲了政府的灵活性,它也无法规范所有领域的政策制定。英国、美国、加拿大特别强调刑事审判中的程序正义,因为这些国家在历史上就对保护公民免受政府不公平起诉的问题特别关注。在英语国家的刑事审判中,程序正义包括以下内容:
1.人们不可被指控犯罪,除非他们在实施犯罪前已经能够明白法律的存在及其含义。
2.人们被指控犯罪时,他们有权知道自己会被指控犯什么罪,有权知道指控的证据是什么,有权收集并提出自己的证据以反驳指控。
3.法官必须无私、不带偏见、专注。
4.一旦作出判决,必须提供后续的复审或复核方法。
5.如果美国、加拿大或英国的法庭在审判时违反了上述条件中任何一条,某些特殊情况除外,该审判被裁定无效。

对于其他领域的政策,如设置规定、分配入学人数、征税等,仍然应遵守程序正义的基本精神,即政策制定不是恣意的,但通常不会有如此精确严格的规则维护程序正义。

特殊的基本权利
程序正义需要考虑的另一个因素,是某些基本权利的存在,侵犯这些权利本身就被认为是不公平或不正义的。这些权利具有特殊的地位,因为只有在很特殊的情况下,当决策者为了所有人的利益而侵犯了某些人的基本权利时,才被认为是合适的。虽然几乎每个人都认为,这种特殊的基本的权利是应该存在的,但对于什么样的权利属于这种基本权利,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达成一致意见。
一般地,有三种权利被认为具有特殊地位:
1.生存权(The Right to Survive)。死亡会导致其他所有权利的消失,因此,一个人应当近乎无条件地享有免于死亡的权利。例如,有的人主张废除死刑或者反对堕胎,正是基于这个原则。
2.言论自由权(The Right of Speech)。政治依赖于思想的交流,因此政治决策者应该避免对思想的表达进行管制。减少了思想的交流,就等于减少了政治本身。
3.隐私权(The Right of Privacy)。如果一个人要想保留自己的个性,那么他必须要有一些可以称得上只属于自己的空间;其他人不能偷窥这些空间,政府也必须尽可能地尊重这些界限。正是出于这个原因,英国、加拿大和美国的法律规定,法庭不可强迫被告谈论个人隐私,不得强迫配偶互相指控或作证。

几乎没有人会*拥有这些特殊的权利。大多数人都同意,如果希特勒在1942年被暗杀,那将是一件好事,即使是那些坚信应该捍卫生存权的人估计也会对此表示支持。几乎所有人也都承认,言论自由这一特殊权利必须有一定的限制,其经典的例子就是,在没有着火的情况下,没有人有权利在一个拥挤的剧院大喊“着火了!”同样,隐私权也必然要有一些限制。
因此,“特殊权利”不是*的。然而,在特殊权利这一思想可接受的范围内,一个社会将这些特殊权利列为重中之重,因此需要采取一些不寻常的方法,使我们不得不为之妥协。在这种情况下,实质正义,甚至是程序正义,有可能因为一种或另一种特殊权利而不得不让步。这一情况的实例就是,很多人都反对建立一个包括所有美国公民个人信息的中央电脑数据文件,因为人们担心政府可能会滥用权力,进而威胁个人的隐私权。因为如果一个人的所有的信息(包括参军记录、纳税申报、犯罪记录、健康信息、学历情况等)都被放在了一起,而且很容易获取,那么这会增加泄露个人隐私的风险。当然,那些反对建立数据文件的人也会承认,这样一个文件可能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公平,因为税务欺诈和其他犯罪行为会更容易被侦查。不过,他们仍然认为,隐私权比这些司法上的需要更为重要。

高于一切的社会需要
*后,为实现对大部分人的公平,广义上的公平可能要求国家必须对部分人不那么公平。也就是说,在探讨“公平”这一概念的时候,我们应该考虑到那些高于一切的社会需要,征兵就是*好的例子。许多国家要求适龄男性(至少在以色列,还包括女性)服一定时期的兵役,不论他们本人是否愿意。这背后的道理是,这个国家的人民需要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但要人们自愿参军却很困难,因此必须强迫一部分人为了整个国家的利益而参军。同样,美国的就业扶持行动方案往往要求雇主在聘用雇员时帮扶少数族裔和妇女,使他们能获得比其他人更多的机会(尽管给予所有人均等的机会可能才是“公平”的决定),通过相反的途径克服不公平决定的历史模式。这些做法基于的道理是:社会将受益于一个整体性的劳动力,在社会的转型期内,适度的“不公平”是必要的,这不会导致我们付出过多的代价。
另一个例子在战争期间非常常见。战争时期,大多数国家为赢得战争,会把所有其他的事务放在次要地位。这些被放在次要地位的事务,就包括对个人公平、程序正义以及特殊的个人权利的关注。战争期间,政府常常被赋予非凡的*,而且他们此时不会把注意力放在个人公平之上。例如,“9·11”事件之后,美国政府有权针对恐怖主义采取特殊措施,在正常情况下,这些措施可能永远得不到大众的支持。有时候,政府在战争期间做的事情,可能会让自己在战后感到后悔。“二战”期间,美国政府曾将成千上万的日裔美国人拘禁在监狱、集中营,这成了美国的可耻历史。
革命性的政府,往往会因追求革命*终会带来的巨大好处,而暂时拒绝遵守程度正义和公平原则。美国独立战争结束时,成千上万的英国支持者被驱逐到加拿大;法国大革命期间,许多贵族和其他异见人士被送上断头台;20世纪30 年代,苏联政府将成千上万的农民处决、流放或强制关进劳改营。
这里的每一个例子——服兵役、就业扶持、战时的公民自由权、革命的需要——事实上,它们都曾被声称是高于一切的社会需要。这些论点都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设:为了达到目的,是可以不择手段的。这种假设不太容易被接受,也不会太容易被拒绝。如果从这个假设中,你读出“手段可以忽略不计”这一夸张的主张,那就错了。显然,很多时候,手段不能通过其目标自圆其说,目标并不能证明手段的合法性。美国政府在“二战”期间拘禁日裔居民的做法,对其取得战争胜利毫无帮助,即使这种做法或许会有微小的帮助,但这种违反公平原则的暴行也是不值得的,并且不合理的。同样,虽然许多苏联人受益于革命,但在革命中,苏联人遭受了巨大痛苦,并且在整个苏联时代,人们的言论自由受到严厉的限制,这些做法都是非常不公平的。
然而,即使我们不太容易接受“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主张,但是我们也不会完全拒绝这一主张。比如,为了保卫国家边境的安全,对部分人实施适度的不公平政策或许是可以接受的。有时,目的的确可以为手段提供合理性的解释,就好像任何人都能接受“善意的谎言”。
*后,我们看到,公平可能是几个因素的混合体:实质正义(其本身就是一个混合物,包括贡献、需要和均等)、不专制的政府行为、对特殊权利的考虑,以及高于一切的社会需要。正因为公平这个概念涉及了这么多的方面,所以人们很难就一项政策是否公平达成一致意见。与此同时,如果我们能意识到公平的组成成分,或许可以有助于我们了解和解决这些分歧。

媒体推荐


暂无


《现代政治思想精要:从古典到后现代的思辨之旅》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为对政治学核心议题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条清晰、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探索路径。它并非一部政治学基础教材的替代品,而是对塑造了我们当代政治理解的关键思想脉络进行深度梳理与批判性审视的专著。我们聚焦于一系列横跨两千多年历史的政治思想“巨石”,解析它们如何从根本上定义了我们对国家、自由、正义与权力的认知。 第一部分:奠基性的古典回响 本部分追溯西方政治思想的源头,探讨那些奠定后续所有政治哲学讨论基础的经典文本与概念。 第一章:城邦的理想与人性的局限——柏拉图的乌托邦构想 我们首先进入古希腊的雅典,剖析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构建的那个永恒的哲学王统治的城邦。本书细致考察了“洞穴寓言”的深刻含义,探讨了知识(Episteme)与意见(Doxa)在政治实践中的张力。重点分析了柏拉图对民主制度的批判——他认为民主必然导向无序和暴政的边缘——以及他提出的“正义”概念,即社会各阶层各司其职的和谐状态。我们不仅回顾其理论结构,更将之置于当代精英治理与民粹主义兴起的语境下进行对话,思考一个完美社会是否必然以牺牲个体自由为代价。 第二章:现实的政治学与共同体的伦理——亚里士多德的经验主义转向 与柏拉图的理想主义不同,亚里士多德采取了更为经验和归纳的方法。本章深入研究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科学观,即政治学是“主导的科学”,其目标是实现“至善的生活”(Eudaimonia)。我们将详细解读他对不同政体(君主制、贵族制、共和制)的分类及其变质形式(僭主制、寡头制、平民政体)的系统分析。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亚里士多德对“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Zoon Politikon)的论断,这强调了政治参与和城邦生活在实现人类潜能中的核心地位。我们探讨了其“中道”思想在政治组织中的体现,并将其与当代混合政体的设计理念进行比较。 第三章:帝国与神权:中世纪的权力合法性危机 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政治思想的焦点转向神权与王权的二元对抗。本章考察了圣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中对尘世之城(Civitas Terrena)的审视,以及托马斯·阿奎那对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基督教化整合。重点分析了“自然法”概念如何被引入政治领域,为世俗君主的权力设置了超越性的道德界限。我们考察了教会与帝国之间持续的权力斗争,以及这种斗争如何催生了对“主权”概念的早期萌芽式探讨。 第二部分:主权的确立与社会契约的构建 文艺复兴后的近代早期,国家形态的剧变催生了关于国家起源、权威来源和公民义务的根本性思考。 第四章:利维坦的诞生:霍布斯的绝对主权理论 本章聚焦托马斯·霍布斯。通过对“自然状态”(State of Nature)的残酷描绘——“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战争”——来论证建立绝对主权者的必要性。我们将深入剖析“社会契约”是如何被构想为个体为换取安全而让渡几乎所有权利的过程。本书批判性地探讨了霍布斯理论的内在矛盾:一个基于恐惧建立的和平,其合法性基础的脆弱性何在?以及,这种对主权的绝对化构想对后续自由主义思想构成的挑战。 第五章:有限政府与自然权利的辩护——洛克的自由主义基石 约翰·洛克代表了自由主义的奠基性声音。本章详述洛克关于生命、自由和财产的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的论述。重点分析了洛克如何通过同意和分权来限制政府权力,以及他提出的政府权力的“信托”性质。我们将详细比较洛克对“革命权”的论证与霍布斯对反抗的禁止,解析洛克对现代宪政主义和财产观念的深远影响。 第六章:自由意志的政治实现——卢梭的公意与公民身份 让-雅克·卢梭的思想充满了激进的平等精神和对现代性的警惕。本章核心是解读“公意”(General Will)的复杂性。我们探讨卢梭如何试图调和个体自由与集体意志,主张真正的自由存在于服从自己为自己制定的法律。本书将卢梭的理论与后来的雅各宾主义和某些形式的集体主义思潮联系起来,审视其在民主理论中对“积极自由”的激进诠释。 第三部分:现代性的冲突与视野的扩展 从19世纪到20世纪,政治思想面临工业化、民族主义、阶级对立和全球化的巨大冲击,思想光谱急剧分化。 第七章:权力与历史的辩证法——黑格尔与马克思的结构性分析 本章处理两位影响深远的德国思想家。首先,我们梳理黑格尔“精神的绝对运动”如何体现在国家和历史的理性发展中,探讨其国家哲学如何试图超越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随后,我们将焦点转向卡尔·马克思,分析其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重点剖析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结构性批判,即异化(Alienation)与剩余价值,以及他预见的“无阶级社会”的政治经济基础。 第八章:功利主义的计算与伦理困境 本部分考察边沁和密尔对政治决策的实用主义进路。我们将解析功利主义的“最大幸福原则”,探讨其在政策制定中的吸引力(如公共福利最大化)。随后,深入分析约翰·斯图尔特·密尔在《论自由》中对该原则的自我修正,特别是他引入的“伤害原则”(Harm Principle)对个体自由的捍卫,以及他如何试图调和效率与权利之间的永恒张力。 第九章:权力的隐形之手与“非政治”的政治 本章转向对传统政治权力观的挑战。我们将考察尼采对西方道德和政治根源的谱系学解构,以及他如何预示了对“权力意志”的重新评估。同时,我们会探讨对自由主义的进一步反思,包括早期法西斯主义对“有机国家”的浪漫化想象,以及对国家权力、意识形态建构和潜能(Potentiality)的关注,为理解20世纪的极权主义提供思想背景。 第十篇章:后现代的解构与多元主义的辩护 本书的收尾部分聚焦当代政治思想的前沿地带,探讨对宏大叙事的质疑。 第十章:正义的新契约与社群主义的回应 本章核心是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的《正义论》,解析其“无知之幕”和“原初状态”如何尝试为自由民主社会构建一个公正的原则体系。随后,我们将考察社群主义(Communitarianism)对罗尔斯抽象主义的批评,特别是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Sandel)对“无根的自我”的质疑,以及他们对“共同善”和公民德性的强调。 第十一章:福柯与权力/知识的微观分析 本章深入米歇尔·福柯对现代权力运作方式的革命性洞察。我们摒弃将权力视为自上而下压制的传统观点,转而探讨权力作为一种生产性的、弥散性的关系网络,如何通过规训(Discipline)和全景敞视(Panopticism)技术塑造主体。重点分析其对知识与权力之间不可分割性的论证,为理解当代监控社会提供了关键的分析工具。 结语:未竟的政治对话 本书最终将总结政治思想史的核心主题——如何在秩序与自由、平等与效率、个体权利与集体义务之间不断进行艰苦卓绝的权衡与选择。它鼓励读者将这些古典与现代的思辨工具应用于分析当下错综复杂的全球政治现实,认识到政治哲学是一场永不终结的、关于如何更好地组织人类共同生活的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欣赏这本书的一点,是它成功地将“宏大叙事”与“微观实践”进行了有效的衔接。很多政治学书籍要么只谈国家层面的宏伟理论,要么就只关注某个小社区的实践案例,两者往往脱节。而这本导论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总能在理论讲完后,立刻抛出一个现实的、具有全球视野的例子来印证。比如,在探讨“国家能力”时,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韦伯的定义上,而是立刻引入了东亚经济崛起的经验教训,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部分国家的治理困境作为对比。这种跨文化、跨区域的比较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它让我意识到,虽然政治学的基本规律是相通的,但具体到不同的文化土壤和历史阶段,其表现形式和有效路径是千差万别的。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准,因地制宜而化”的讲述方式,让抽象的知识立刻变得鲜活和有生命力,不再是僵硬的教条,而是可以指导我们理解当前世界格局变幻的活泼思维框架。

评分

对于我这种非专业出身,但对社会运行逻辑充满好奇心的读者来说,选择一本合适的“敲门砖”至关重要。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好,它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加快速度,让读者保持兴奋感,也知道什么时候需要放慢脚步,进行深度梳理和总结。特别是在介绍比较政治学的核心范式时,作者采用了层层递进的结构,从最基础的“国家”概念讲起,逐步过渡到“政权”、“政党”乃至“公民社会”的复杂互动。每当我觉得知识点太多快要消化不良时,总会发现紧接着就是一个清晰的总结段落,用简洁的语言重申了前面复杂的论述。这种对读者心流的体贴,是很多学术著作所欠缺的。它不是一蹴而就的速食读物,但它的结构设计确保了每一步的学习都是坚实可靠的,读完之后,我有一种非常扎实的成就感,感觉自己真的掌握了一套分析政治现象的“工具箱”,而不是仅仅阅读了一堆有趣的故事。这本书,是系统性学习政治学思维的绝佳起点。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种入门级的“导论”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总觉得它们为了追求全面性,难免会流于表面,像一份样板房的介绍目录。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它对概念的“解构”能力。它没有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不断地向读者抛出疑问:何为正义?权力如何被合法化?这些宏大的问题,作者并没有用空洞的口号来搪塞,而是拆解成了几个可供检验的小模块。比如,它对不同意识形态——从自由主义到社群主义——的阐述,简直是教科书级的对比分析,每个流派的核心诉求、历史渊源以及它们内部的矛盾,都被剖析得淋漓尽致,而且行文风格非常中立克制,让你自己去判断哪种逻辑更有说服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讨论当代政治现象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审慎态度,不轻易下定论,而是引导我们去考察不同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停下来思考自己以往的固有观念,感觉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正在被一点点地“打磨”和“校准”。这种智力上的挑战感,正是阅读的巨大乐趣所在。

评分

这本厚重的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光是掂量分量就能感受到里面知识的密度。我特别喜欢这种能让人踏实阅读的实体书,而不是那些轻飘飘的电子屏幕。初翻几页,就被作者那种旁征博引的叙事方式所吸引,他似乎总能在看似枯燥的理论框架下,巧妙地穿插进那些引人深思的历史案例。特别是关于古代城邦民主制度的探讨,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剖析,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理念讲得清晰透彻,让人仿佛置身于雅典的集市广场,亲耳聆听他们的辩论。书中的图表和示意图设计得也非常用心,复杂的关系网络被简化成了直观的图形,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制度设计的“囚徒困境”,作者用了一个非常贴近生活的例子,瞬间就让我明白了博弈论在政治决策中的核心逻辑。对于一个刚接触政治学的新手来说,这本书的广度和深度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它不是那种故作高深的学术著作,而是真正致力于引导读者建立起一个宏观的政治思维体系,让人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新闻时,不再是雾里看花,而是能抓住其背后的权力结构和利益权衡。阅读的过程像是一次漫长的攀登,每爬升一层,视野就开阔一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可能是细节控的执念吧。要知道,政治学著作,内容厚重,如果载体不够扎实,翻阅几次可能就会散架。但这本,开本适中,纸张的白度和韧性都非常舒服,即便是长时间在灯下阅读,眼睛也不会有明显的疲劳感。更重要的是,它的注释系统做得极其出色。很多关键术语的解释,或者对某个政治理论家的生平小传,都以脚注的形式详尽呈现,使得主干阅读体验非常流畅,需要深入了解时,再跳转到脚注,查漏补缺,井然有序。我个人偏爱在书页边空白处做大量笔记和批注,这本书的页边距设计得非常慷慨,给了读者充分的“对话空间”。我甚至在一些关于选举制度改革的章节旁边,画了逻辑图来梳理不同方案的利弊。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可以被深度使用的学习工具,每一个设计都体现了对读者学习体验的尊重和关怀。一本好书,理应具备这样的“耐用性”和“交互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