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通史:清代卷(上)

中国教育通史:清代卷(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虹 编
图书标签:
  • 教育史
  • 清史
  • 中国教育
  • 教育改革
  • 科举
  • 师范教育
  • 私塾
  • 学校教育
  • 文化史
  • 近代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3156092
版次:1
商品编码:1131637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19
字数:61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教育通史:清代卷(上)》讲述了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后一个朝代,从1616年到1911年,时间跨度295年。通常我们把1840年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作为古代与近代的分界线,1616-1840年的近二百年的时间里被称作前清;1840-19u年被称作后清。由于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由一个封建大帝国逐渐走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也随之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中国传统教育逐步转向现代教育, “中国传统教育主要是指中国封建社会时代,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在集权专制、等级分明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中所形成的以儒家学说为正统主体,以纲常伦理、人文道德为核心内容的教育”①。“中国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是不断学习、引进西方资本主义教育,逐步改造中国封建教育的过程,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西学东渐’的过程”。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明清之际实学教育思想
第一节 朱之瑜的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和社会
二、论人性和教育
三、论教育目标
四、论教育內容
五、论道德教育
六、论学习
第二节 陈确的教育思想
一、人性论与教育思想
二、知行观与教育思想
第三节 黄宗羲的教育思想
一、主张“公其非是于学校”
二、抨击科举制度,提出“取士八法”
三、论教育内容
四、教学思想
五、论教师
第四节 顾炎武的教育思想
一、“实学”的內容及其教育意义
二、教育內容与治学论的“实学”特点
第五节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的作用
二、关于教学思想
三、论道德和道德修养
四、论教师
第二章 清代实学教育思想
第一节 梅文鼎的教育思想
一、梅文鼎实学思想渊源及历史背景
二、梅文鼎专攻数学的学校规划
三、更新天文历数教材
第二节 颜元的教育思想
一、批判传统教育
二、土张学校为“人才之本”
三、“真学”“实学”的教育內容
四、强调“习行”的教学法
五、劳动教育思想
第三章 清代理学教育思想
第一节 孙奇逢的教育思想
一、心性说与教育的基础
二、教育的价值及其道德目标
三、道德修养与道德教育方法论
第二节 陆世仪的教育思想
一、人性善的本体论证明与教育的起点和目标
二、教育阶段的划分及其体系
第三节 李颐的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的价值
二、论道德教育的一般原理
三、论教学
第四节 张伯行的教育思想
一、“学为圣贤”的教育目的
三、“致知力行”的教学思想
四、儿童教育思想
五、学校教育与取士制度改革思想
第四章 考据学派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戴震的教育思想
一、培养“理民”治安的“贤才”
二、“由词通道”的经学教育和科技教育思想
三、扩充学问以“明理解蔽”
四、论道德及道德教育
第二节 焦循的教育思想
一、论人性与教育的作用
二、治生与修身的德育论
三、因材量时、博学多闻、 自出性灵的教学论
第三节 阮元的教育思想
一、论人性和教育的作用
二、培养“通天地人之道”的通儒
三、“专勉实学”的教学内容
四、教学原则
第五章 实学教育思想的兴起与理学教育的终结
第一节 科技教育内容的新发展
一、科技教育课程的复兴和发展
二、科技教育课程产生的历史条件
第二节 “成性”学说的新突破
一、关于“成性”学说的变革
二、实学教育思想家关于“成性”学说的新见解
……
第六章 控新学教育思想的前驱
第七章 太平天国反封建的农民革命教育思想
第八章 洋务教育思潮
第九章 资产阶级维新教育思潮
第十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教育思想的兴起
第十一章 近代女子教育思潮
第十二章 近代留学教育思潮
第十三章 近代教会教育思想
结语
人名与专业术语索引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明清之际实学教育思想
  从明万历中期至清康熙中期,史称明清之际,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天崩地解”的大动荡时代。伴随着社会的巨大变革,在中国教育思想发展史上, 自明中叶以后出现的实学教育思想,此时发展到鼎盛时期,涌现出一批重要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虽然他们具体的教育主张各放异彩,表述的方式也各不相同,然而都呈现出“崇实黜虚”的共同特征。他们鄙弃理学教育的空疏无用,提倡“明道救世”;揭露科举制度的腐朽没落,要求变革人才选拔制度;抨击理欲对立,主张理欲统一;反对空谈心性,强调学习经世实学,等等。黄宗羲更是明确提出“公其非是于学校”的主张,发前人所未发,拓展和深化了中国古代关于学校职能的理论,闪烁着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光辉。因此,明清之际实学教育思想,既是当时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对封建传统教育,尤其是宋明理学教育的自我批判,又是新兴市民阶层的启蒙意识在教育理论上的反映,具有历史进步性。本章拟评述其代表人物朱之瑜、陈确、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朱之瑜的教育思想
  朱之瑜(1600—1682),字鲁屿,号舜水,浙江余姚人,是明清之际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明亡以后,他寓居日本,长期从事教育活动,为发展日本儒学教育做出了卓越贡献,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前言/序言


《长风破浪:晚清教育变革的轨迹与回响》 本书深入探究了自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前夕,中国教育领域所经历的一场波澜壮阔的变革。晚清,一个风雨飘摇却又孕育着新生的时代,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敲开了古老帝国的大门,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思想冲击,而教育,作为国家强盛之本、民族未来之基,自然成为变革的焦点。本书旨在梳理这一时期教育领域错综复杂的脉络,剖析其变革的动因、途径、成果及其深远影响,力求呈现一幅立体而生动的晚清教育图景。 一、 危机催生变革:传统教育的困境与时代呼唤 晚清伊始,中国教育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仍沿袭着科举制度的窠臼。八股文的僵化束缚了思想,私塾和书院的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培养模式单一,难以适应日益复杂的国际竞争和国家发展的现实需求。鸦片战争的惨败,甲午海战的耻辱,接踵而至的民族危机,无不刺痛着国人的神经。有识之士开始反思,认为“国之强弱,系于教育”,传统的教育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进行根本性的改革。 本书将重点剖析这一时期传统教育的困境,包括: 科举制度的弊端: 详细论述科举制度如何导致“学非致用”、“死读书”的现象,以及其在选拔人才、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局限性。 教育内容与时俱进的脱节: 分析当时教育内容如何未能及时纳入西方自然科学、工程技术、近代史地等内容,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的脱节。 教育理念的滞后: 探讨封建礼教对教育思想的深远影响,以及近代教育理念如何在这一背景下艰难萌芽。 社会思潮的涌动: 描绘“中体西用”思潮的提出,以及维新变法等运动对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展现出社会各界对教育变革的渴望与呼声。 二、 西学东渐与新式教育的兴起 面对西方先进文明的冲击,一批批仁人志士开始将目光投向海外,积极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模式。这股“西学东渐”的浪潮,深刻地改变了中国教育的面貌。 本书将重点梳理以下几个方面: 新式学堂的建立: 官办学堂的尝试: 从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各类“求强”学堂,如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分析其在传播西方科技知识、培养翻译和技术人才方面的初步成就与局限。 各省新政时期学堂的推广: 重点介绍戊戌变法前后,各省纷纷设立的各类新式学堂,如各类“小学堂”、“中学堂”、“师范学堂”以及“大学堂”的涌现,分析其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制构建等方面的初步探索。 专门学校的设立: 探讨各类专门性学堂,如医学校、矿业学堂、工业学堂、海军学堂等的建立,分析其对培养特定领域专业人才的意义。 教育内容的革新: “中体西用”下的课程设置: 分析在保留中国传统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如何引入西方的自然科学(算学、格致、化学、物理)、外语(英、法、德、俄)、地理、历史、法律等新学科。 教材的编纂与引进: 考察晚清时期中外学者合作编纂的各类新式教材,以及翻译引进的西方经典著作,分析其对更新知识体系的影响。 教学方法的转变: 讨论新式学堂如何开始尝试课堂讲授、实验教学、分组讨论等近代化教学方法,逐步打破传统的说教模式。 学制的初步构建: 模仿西方学制的努力: 分析晚清政府尝试借鉴日本、欧美等国的学制,初步构建小学、中学、大学三级学制,以及职业技术教育的体系。 学制改革的曲折与尝试: 探讨不同时期学制改革的侧重点和遇到的阻力,如“奏定学堂章程”的出台及其影响。 三、 留日、留美、留欧浪潮:人才外流与思想借鉴 面对国内教育资源和水平的不足,将优秀人才送往海外留学成为培养国家栋梁的另一重要途径。留日、留美、留欧的浪潮,不仅为中国输送了大量急需的专业人才,更重要的是,将西方先进的思想、制度和科学理念带回了国内,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书将重点考察: 留日学生群体: 分析晚清时期留日学生数量的庞大及其构成,探讨他们所受到的教育内容、思想影响,以及回国后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作为。 留美、留欧学生: 考察赴美、赴欧留学的学生群体,分析其学习专业的多样性,以及他们带回的西方民主、科学思想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催化作用。 留学归国人员的贡献: 描绘留学生回国后在创办新式学校、翻译引进西方知识、参与政治改革、推动实业发展等方面的杰出贡献,他们成为晚清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留学经历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探讨留学经历如何拓展了这些年轻人的视野,塑造了他们独立的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源泉。 四、 教育与社会变革的互动:从启蒙到革命 晚清的教育变革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紧密相连,并反过来深刻影响了社会的发展方向。 本书将重点阐述: 教育成为社会改革的阵地: 分析晚清时期,尤其是戊戌变法前后,教育如何成为思想启蒙的重要阵地,各类报刊杂志、学会组织通过教育宣传新思想,唤醒民众。 新式教育与政治思潮的融合: 探讨新式学堂如何成为革命党人和维新派活动的重要场所,学生群体如何积极参与到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 教育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分析新式教育如何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培养了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初步发展。 辛亥革命的教育背景: 论述晚清教育的最终成果——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而这一历史性变革,离不开数十年来教育改革所积累的人才和思想基础。 五、 遗留问题与历史回响 晚清教育的变革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遗留问题。 本书将对这些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 探讨地区、城乡、性别之间的教育发展差距,以及贫困家庭子弟接受教育的困难。 教育经费的匮乏: 分析晚清政府教育投入的不足,以及由此带来的教育质量和普及程度的限制。 教育制度的改革困境: 论述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以及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的不足。 历史的回响: 探讨晚清教育变革的经验教训,对后世教育改革的启示,以及这些变革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长远历史意义。 《长风破浪:晚清教育变革的轨迹与回响》力求以史料为依据,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为读者呈现一幅晚清教育波澜壮阔的画卷。本书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中国教育发展道路的深刻反思,期盼能引发读者对教育的本质、教育与国家命运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引人入胜,完全没有一般学术著作那种枯燥乏味的腔调。作者似乎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史诗叙述者,他用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教育图景。我尤其欣赏他对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问题的探讨,那种对社会阶层固化现象的深刻揭示,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感到一种强烈的代入感和历史的厚重感。读到关于古代士子们寒窗苦读的章节时,我仿佛能听到那古老的书声琅琅,感受到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与执着。它不仅仅是一部教科书式的历史梳理,更像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观察报告,让你在了解史实的同时,也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态有了更立体的认知。

评分

坦白讲,我最初是抱着略带怀疑的态度开始阅读的,毕竟“通史”往往意味着内容的泛化。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教育细节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作者在处理不同历史阶段的教育改革时,展现出了一种超越时代的洞察力。他没有将古代的教育思想简单地视为落后或进步的二元对立,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下进行客观评价。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反思现代教育体系的某些局限性,从中汲取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激发读者的深度思考,而非仅仅被动接受信息。

评分

这部关于中国古代教育史的著作,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往昔世界的奇妙之门。我一直对儒家思想如何渗透到科举制度,乃至普通百姓的家庭教育中深感兴趣,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求知欲。作者对教育理念的演变脉络梳理得极为清晰,从早期对“礼”和“仁”的推崇,到后来对“格物致知”的强调,每一步的转折都让人不禁拍案叫绝。特别是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官方教育机构和民间私学的比较分析,更是精彩绝伦。它让我得以窥见,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知识是如何被系统地传承和扩散的,那些埋藏在史书角落里的教育家们的智慧,在作者的笔下重焕光彩。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赞叹,绝对是研究中国古代文明不可或缺的宝典。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布局也值得称赞,虽然内容是严肃的历史研究,但阅读体验却十分舒适。字体的选择、图表的插入时机都把握得恰到好处,有效缓解了长时间阅读带来的疲劳感。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关键概念和人名上提供了详尽的注释和索引,这对于做研究的读者来说是极大的便利。它不仅仅是一本可以从头读到尾的“小说”,更是一部可以随时翻阅查阅的工具书。每次拿起这本书,都感觉像是在与一位博学多才的前辈进行一场深入的学术对话,总能带着新的理解和更深的敬意放下它。这本书无疑是该领域内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评分

这部书的考据工作简直是令人震惊的严谨和扎实。我过去阅读过一些同类主题的著作,总觉得在史料的引用上略显单薄,但这本书不同。作者似乎把每一个角落都翻了个底朝天,引用了大量一手史料,并且对这些史料的真伪和背景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辨析。这种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让读者对书中所呈现的每一个观点都深信不疑。对于那些希望深入探究特定教育制度的细节,比如古代的学堂设置、教材选择,乃至考试的具体流程,这本书都提供了无与伦比的详尽信息。它不仅仅是讲述“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会这样发生”,逻辑链条环环相扣,令人叹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