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概述了档案和档案工作的 基本常识,尤其重点阐述了档案局、馆、室在档案管 理工作中通常要完成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检 索、编研、利用、统计八项任务,同时还介绍了人事 、会计和教学三种专业档案,以及部分新型载体档案 、资料和实物材料的管理工作内容。
本书吸取了近年来国外档案管理的经验与方法、 档案学理论、档案管理技能的*新研究成果、档案工 作标准和规范,注重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传播 。本书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旨在培养和提高档案 业务人员的综合职业能力。同时,在编写过程中将普 遍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尽量发挥插图和表格的作用, 努力做到图文并茂。
本书可作为五年制高职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文秘 、档案专业学生学习用书,也可以作为各种档案干部 培训班的教材,还适合各级各类档案局、馆、室在职 人员使用。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一章 档案与档案管理概述
第一节 档案
一、档案的定义及内涵
二、档案的属性
三、档案的作用
四、档案分类
第二节 档案工作
一、档案工作与档案管理
二、档案工作的内容
三、档案工作的性质
四、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
五、档案工作的组织体系
六、档案工作制度建设
思考与练习
第二章 档案收集工作
第一节 档案收集工作概述
一、档案收集工作的内容
二、档案收集工作的要求
三、档案收集工作的意义
第二节 档案室的收集工作
一、档案室的收集范围
二、归档制度
三、平时收集
第三节 档案馆的收集工作
一、档案馆档案的来源
二、档案馆的收集范围
三、建立规范的进馆序列
四、档案馆对现行机关档案的接收
五、档案馆在机构改革中对档案的收集
六、档案馆对历史档案的征集
七、加强档案馆资源建设,扩大接收范围,丰富馆藏
八、档案馆应协助档案室审核进馆档案
九、档案交接文据
思考与练习
第三章 档案整理工作
第一节 档案整理工作概述
一、档案整理工作的含义与内容
二、档案整理工作的原则
三、档案整理工作的意义
第二节 全宗
一、全宗的概念及原则
二、立档单位及其构成条件
三、立档单位的变化与全宗的划分
四、全宗的补充形式
五、判定档案所属全宗
六、立档单位和全宗历史考证
第三节 全宗内档案的分类
一、全宗内档案分类的意义
二、全宗内档案分类的原则与要求
三、组织全宗常用的档案分类方法
四、复式分类法
五、档案分类方案
六、人物全宗内档案的分类
第四节 档案排列与基本编目
一、档案的排列
二、填写案卷封面及其脊背项目
三、档案的编号
四、档案实体管理的基本目录
思考与练习
第四章 档案鉴定工作
第一节 档案鉴定工作概述
第五章 档案保管工作
第六章 档案检索工作
第七章 档案编研工作
第八章 档案利用工作
第九章 档案统计工作
第十章 几种专业档案的管理
第十一章 音像档案、资料与实物管理
参考文献
附录 档案法规与标准规范简介
档案管理是所有档案局、馆、室必须从事的基本业务之一,作为一门课程则是大、中专档案、文秘专业基础课之一。该课程是研究各种档案机构如何遵循客观规律来有效管理各种门类、载体的档案,以利于社会各方面利用的应用学科。
为了适应现代文秘专业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提高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兼顾当前在职档案管理人员的需要,根据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要求,结合作者丰富的档案管理工作和教学经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档案管理方法,作者编写了本书。
此次修订,力求保持集档案工作基本理论和档案管理各环节工作内容于一书的特点,在控制篇幅的同时,充实与更新了部分内容。修改的主要内容有:档案交接文据格式、档案存放指引与代理卡、全宗卷、档案编研、专题目录、全宗指南、人事档案管理、会计档案管理、数码照片档案管理等。在编写中,作者按照档案管理工作、流程的实际要求和规定,构建本书的教学内容。同时,作者还设置了实际案例、操作练习,让学员更加容易理解教学内容,并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力求处理好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之间的关系,以保证文秘专业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
本书的修订得到许多档案局、馆、室同仁,以及科学出版社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致谢忱。适值修订再版之际,谨向多年来对本书提出意见和修改建议的热心读者表示衷心的感谢。修订本不当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拿到这本书时,我原本是抱着“凑合看看吧,反正都是老一套”的心态,毕竟市面上关于管理的书汗牛充栋。但很快,我就被它那种务实到近乎“偏执”的细节描述所吸引。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于“特殊载体档案”的描述,比如照片、录音带、乃至早期缩微胶片的规范化处理,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技术规范。我所在单位正好有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声像资料需要数字化抢救,市面上的资料大多只关注Word和PDF,这本书却能深入到胶片显影剂的选择、存储温湿度的精确控制这些“硬核”参数,这对于专业性要求高的机构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它的排版设计也很用心,大量使用了流程图和对比表格,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晦涩难懂,而是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看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系统的“档案思维重塑”,不再是零敲碎打地应对问题,而是有了一套完整的方法论去预见和解决潜在的风险。这本书对于提升档案工作的专业化、标准化水平,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评分我是一个对工具书有特殊情感的人,我喜欢那种能够扎扎实实解决我手上问题的书,而不是空谈理论的“大部头”。《档案管理(修订版)》完美契合了我的需求。它没有过多渲染档案工作的“高尚”意义,而是直接切入痛点。比如,如何应对海量的数据迁移挑战,如何确保不同系统间的数据互操作性,这本书都给出了详尽的步骤解析和案例分析。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档案生命周期管理”的阐述,它不再是孤立地看待文件的生成和归档,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动态的、贯穿始终的流程中去考量,比如在文件形成之初就植入后续管理需求的考虑。这种前瞻性的管理思维,极大地减少了后期返工的成本。书中对于法律法规的引用也相当精准和及时,确保了管理实践的合规性,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经受外部审计的部门来说至关重要。读这本书就像是得到了一份权威的“企业级档案管理SOP(标准操作程序)”,实用性极强,每一章都能找到对应的工作场景去套用和验证。
评分这本《档案管理(修订版)》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常年与海量纸质和电子文件打交道的“文档奴隶”量身定制的救星!我以前觉得档案管理就是把文件堆起来,贴个标签,等着需要的时候去翻箱倒柜。结果翻开这本书才发现,自己简直是个业余选手。它系统地梳理了从文件接收、整理、编目、保管到销毁的全过程,逻辑清晰得让人拍案叫绝。尤其是关于电子文件和混合介质档案的处理章节,提供了很多前沿的技术视角,比如利用区块链技术保障档案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设想,虽然听起来有点高大上,但确实指明了未来方向。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但又不失条理,读起来就像是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档案专家手把手在指导你,每一个操作步骤都抠得很细,避免了许多初学者常犯的低级错误。比如,它详细区分了“案卷”和“文件”的区别,这在日常工作中经常被混淆,但一旦搞错,后续的检索效率就会大打折扣。这本书不仅是操作指南,更是一种理念的传达,让我真正理解了档案作为历史见证和社会记忆载体的核心价值。读完之后,我立刻着手优化了我部门的文件命名规范和存储路径结构,效率提升肉眼可见。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打破了传统档案管理的僵化印象,注入了现代信息管理的活力。我喜欢它对“用户需求导向”的强调。传统的档案管理往往只关注“管好”文件,而这本书则花了大量篇幅来讨论“用好”文件——如何优化检索界面,如何设计更人性化的借阅流程,如何通过可视化手段提升数据价值的呈现。这彻底改变了我对“档案工作者”角色的认知,我们不仅是保管员,更是信息的组织者和价值的挖掘者。书中对“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的章节处理得尤为到位,面对日益严格的数据保护法规,它提供了详尽的风险评估模型和应对策略,这远超出了普通管理手册的范畴。通读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整个机构的信息资产的掌控力都大大增强了,不再仅仅是对文件本身负责,更是对信息流动的安全和效率负责。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完全对得起它“修订版”的称号,是每一个重视知识沉淀和信息合规性的组织不可或缺的案头参考书。
评分坦白讲,阅读这本修订版,我最大的感受是“更新”和“视野拓展”。过去我接触的档案管理知识体系,多少有点滞后于技术发展的速度,很多关于大数据、云存储和人工智能应用的部分只是在泛泛而谈。但这本书则非常大胆地探讨了AI在元数据自动提取、敏感信息识别方面的应用前景,并结合实际案例讨论了落地中的伦理和技术难题。这让我意识到,档案工作早已不是一个封闭的、偏向文书性质的领域,而是深度融合了信息技术和数据治理的前沿学科。它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前三分之一是基础理论的夯实,中间部分则是各种实操细则的拆解,最后部分则放眼未来。这种结构安排,让读者能够带着扎实的基础,去理解那些前沿概念,而不是被复杂的术语搞得晕头转向。这本书不仅适合在职的档案工作人员,对于正在学习信息资源管理的学生来说,也是一本极具前瞻性的教科书,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起面向未来的知识框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