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言概念空间的主体概念基元及其基本呈现

论语言概念空间的主体概念基元及其基本呈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曾阳 著
图书标签:
  • 语言学
  • 概念语义学
  • 认知语言学
  • 概念空间
  • 主体性
  • 基元
  • 呈现
  • 语言哲学
  • 认知科学
  • 心理语言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31622
版次:1
商品编码:11710015
包装:精装
丛书名: HNC理论全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9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对自然语言理解、人工智能、认知科学、脑科学、文化学、语言学等感兴趣的所有读者,特别是语言信息处理方面的研究生、本科生
  《论语言概念空间的主体概念基元及其基本呈现》适合对自然语言理解、认知科学、文化学、哲学等感兴趣的所有读者,特别是语言信息处理方面的研究者及学生参阅。

内容简介

  《论语言概念空间的主体概念基元及其基本呈现》是《HNC 理论《论语言概念空间的主体概念基元及其基本呈现》》的第一册。HNC 理论以自然语言理解为其核心探索目标,试图为语言理解的探索开启一条新的途径,以语言概念空间的符号化、形式化为手段,实现人类语言脑的纯物理模拟。
  《论语言概念空间的主体概念基元及其基本呈现》分为两编,第一编论述主体基元概念,第二编论述人类活动的心理呈现。主体基元概念是HNC 理论的核心概念体系,由作用、过程、转移、效应、关系和状态6 个环节组成,简称作用效应链。这6 个环节是考察任何事物的全方位视野,是开启自然语言理解奥秘之门的钥匙。主体基元概念的语言呈现可划分为两类劳动和三类精神生活,人类活动的心理呈现是其基本呈现,另称为第一类精神生活,《论语言概念空间的主体概念基元及其基本呈现》从HNC 的视野对传统心理学和认知学进行了一番重新梳理。

目录

contents
作者的话
引文出处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编 主体基元概念(作用效应链) 1
第零章 作用0 5
第0节基本作用00 (001) 8
第1节 作用的承受01 (002) 13
第2节 作用的反应02 (003) 14
第3节 作用的免除03 (004) 18
第4节 约束04 (005) 21
第一章 过程1 23
第0节 过程的基本内涵10 (006) 25
第1节 过程之序11 (007) 34
第2节 过程的因果源流12 (008) 36
第3节 过程的趋向与转化13 (009) 40
第4节新陈代谢14 (010) 42
第二章 转移2 43
第0节 转移的基本内涵20 (011) 44
第1节 接受21 (012) 49
第2节 物转移22 (013) 52
第3节 信息转移23 (014) 57
第4节 交换、替代与变换24 (015) 62
第三章 效应3 67
第0节 效应的基本内涵30 (016) 71
第1节 第一个效应三角31//3 2//33 (017//018//019) 76
第2节 第二个效应j角34//35//36 (020//021//022) 82
第3节 第三个效应三角37//38//39 (023//024//025) 88
第4节 获得与付 3a (026)、积累与消耗3b (027) 95
第四章 关系4 99
第0节 关系基本内涵40 (028) 102
第1节 结合与分离41 (029) 107
第2节 依存与排斥42 (030) 1 1 1
第3节 支持与反对43 (031) 1 13
第4节 主宰与从属44 (032) 1 15
第5节 使用与舍弃45 (033) 1 17
第6节 拥有与失去46 (034) 1 18
第7节 适应与干扰47 (035) 120
第五章 状念5 123
第0节 状态基本内涵50 (036) 126
第1节形态51 (037) 141
第2节 动态52 (038) 145
第3节 势态53 (039) 146
第4节结构54 (040) 147
第5节层次55 (041) 153
第6节等级56 (042) 1 56
第二编 第一类精神生活 1 59
第一篇 “心理” 161
第零章 心情710 165
第0节感受7100 (043) 167
第1节 对广义作用的心理反应7101 (044) 170
第2节 对广义效应的心理反应7102 (045) 175
第3节 对关系另一方的反应7103 (046) 181
第一章 念度711 185
第0节 态度的基本内涵7110 (047) 1 88
第1节 对事业的态度7111 (048) 199
第2节 对亲情的态度7112 (049) 203
第3节 对友谊的态度7113 (050) 209
第二章 愿望712 213
笫1节期望7121 (051) 215
第2节 愿望之实践7122 (052) 220

第3节 愿望实践后7123 (053) 223
第三章 .}占感713 227
第1节 情感的基本表现7131 (054) 229
第2节 外因主导的情感7132 (055) 233
第3节 内因主导的情感7133 (056) 240
第四章 心态714 249
第0节 心态的基本表现7140 (057) 250
第1节 对事业的心态表现7141 (058) 250
第2节对生活的心态表现7142 (059) 251
第3节 对困难的心态表现7143 (060) 251
第4节 对变故的心态表现7144 (061) 251
第二篇 意志 253
第零章 意志基本内涵720 257
第1节 常态意志7201 (062) 259
第2节 异态意志7202 (063) 265
第3节 注意7203 (064) 269
第一章 能动性721 273
第0节 能动性基本内涵7210 (065) 275
第1节先天能动性表现7211 (066) 278
第2节后天能动性表现7212 (067) 280
第二章 禀赋722 285
第0节禀赋之基本内涵7220 (068) 287
第1节 。降格7221 (069) 294
第2节素质7222 (070) 300
第三篇 行为 309
第零章 行为基本内涵730 311
第1节 “心理”行为7301 (071) 313
第2节 意志衍为7302 (072) 432
第3节 心态行为7303 (073) 432
第一章 斋与行731 433
第0节 言与行基本内涵7310 (074) 435
第1节 言7311 (075) 438
第2节 行7312 (076) 447
第二章 行为的形而卜描述732 449
第1节 行为与理念7321 (077) 452
第2节 行为与理性7322 (078) 463
第3节 行为与观念7323 (079) 488
第三章 行为的形而1:描述733 501
第1节 现实行为7331 (080) 504
第2节 个人行为7332 (081) 537
术语索引 553
人名索引 567
《HNC理论全书》总目 576

精彩书摘

第一编
基元概念
(作用效应链)
主体基元概念是语言概念空间的核心,是HNC概念基元符号体系的基础,也称作用效应链,其全称是作用、过程、转移、效应、关系和状态。
作用效应链是“自然语言对万事万物进行描述的六个基本角度,也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六个基本环节。作用效应链反映一切事物的最大共性,作用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内部和相互之间,作用必然产生某种效应。在达到最终效应之前,必然伴随着某种过程或转移;在达到最终效应之后,必然出现新的关系或状态。过程、转移、关系和状态也是效应的一种表现形式。新的效应又会诱发新的作用,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宇宙和社会一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法则,也是语言表达和概念推理的基本法则。这六个环节的源头是作用,结果是效应。自然语言的主要内容就是这六个环节进行局部和总体的具体描述”(《定理》p139)。
《老子》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日“大”,大日逝,逝日远,远日反。
“道”是老聃哲学的本体,《老子》第一章就开宗明义地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二十五章的论述是对笫一章纲领性论述的进一步阐释。这一阐释里跟随在四个“日”字后面的“大、逝、远、反”比较难理解,历来的众多注释都显得未得要领。如果从作用效应链的视角来考察,可以给出下面的对应关系:
道 作用效应链
大 作用与效应
逝 过程与转移
远 关系与状态
反 新的效应又会诱发新的作用
上面对作用效应链6个环节的论述包含着三个侧面的划分,即作用效应本身、效应完成之前伴随的过程与转移、效应完成之后出现的关系与状态,这三个侧面与“大、逝、远”不谋而合。作用与效应描述“道”的两极,即“道”的根本,“大”字比较传神;过程与转移描述“道”的动态侧面,“逝”字比较传神;关系与状态描述“道”的静态侧面,是“道”一轮运作的最终结果,与初始状况相比较,“远”字比较传神。《老子》的这段论述与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名言“我们跨进、又没有跨进同一河流;我们存在,又不存在”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更为精密。这一论述读之在先,但当时似懂非懂,从汉字精粹归纳演绎出作用效应链以后,才有豁然开朗之感,这种感觉本身就是一种启示(《定理》pp139-140)。
作用效应链是HNC所定义的15类抽象概念范畴的第一类,这一概念范畴的基本特征是“既无所不延,又无所不指”(《定理》p12)。一般概念都存在一定范围的外延和所指,但作用效应链不存在这一限制,因为它可以外延或所指任何事物。作用效应链的这一特征决定了它必然居于语言概念空间的核心地位。 作用效应链6个环节的映射符号是书0~书5,约定类型符号书可以省略,实际映射符号如下:
0 作用
1 过程
2 转移
3 效应
4 关系
5 状态
作用效应链的6个环节分别对应着语句的6种基本类型:作用句、过程句、转移句、效应句、关系句和状态句。这6种语句被命名为基本句类,与判断句和基本判断句一起构成基本句类的完整描述。
作用效应链的6个环节也可以划分成广义作用和广义效应两个侧面,作用0、转移2和关系4属于广义作用侧面,过程1、效应3和状态5属于广义效应侧面。这两个不同侧面的概念将分别对应广义作用句和广义敖应句。广义作用句包括基本句类里的作用句、转移句和关系句,广义效应句包括基本句类里的过程句、效应句和状态句。广义作用句和广义效应句具有根本不同的语句句式特征。这就是说,作用效应链作为15类抽象概念范畴的核心,它不仅是划分基本句类的依据,也是考察语句句式的依据。
本编分6章,依次论述作用效应链的6个环节。第零章论述作用,第一章论述过程,第二章论述转移,第i章论述效应,第四章论述关系,第五章论述状态。
第零章
作用0
引言
作用0是作用效应链的源头。老子对“道”的基本阐释——天地之始、万物之母可作为作用0的定义。这就是说,作用这个概念相当于老子的“道”或基督的“上帝”。
作用必然有某种对象来承受,无承受的作用是不可思议的,或者说是语言概念空间不予考虑的。这样就出现了作用的第一号联想脉络,即作用这一概念林的第一种概念树,命名为作用的承受,简称承受,以映射符号01表示。如果作用由生命体来承受,则生命体必然对作用作出某种反应,生命体对作用不作出反应也是不可思议的,于是就出现了作用的第二号联想脉络,即作用这一概念林的第二种概念树,命名为生命体的反应,简称反应,以映射符号02表示。作用一承受一反应似乎已经构成了作用联想脉络的完整描述,其实没有,我们还应该直接考察一下作用本身的基本特征:有两类特殊的作用应该予以特殊描述,一是被命名为免除的作用,二是被命名为约束的作用,两者的映射符号分别是03和04。免除是使某种作用消亡或暂时失去作用的一种特殊作用,约束是使作用对象不做什么或不发生某种变化的另一种特殊作用。这两种特殊类型之外的所有作用命名为基本作用,并以符号00表示,基本作用00 -定是使作用对象做什么或发生某种变化。这祥,作用的联想脉络就由基本作用00、承受01、反应02、免除03和约束04这5种概念树给出完整的描述。 为什么要将作用给出3种类型的区分?因为它们将构成3种不同类型的基本句类:基本作用句、免除句和约束句。这3类语句的句类知识具有本质的差异。
于是,概念林作用0的概念树如下表所示:
00 基本作用
01 作用的承受
02 生命体对作用的反应
03 作用的免除
04 约束
上列概念之间存在下列概念关联式:
0%=(00+(03,04》
(基本作用是作用的主体,免除和约束是作用的两翼)

前言/序言


《认知图景的基石:主体概念的探索与演变》 内容概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人类认知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主体概念的基元及其在不同文化与历史语境下的呈现方式。不同于以往对语言现象的孤立研究,本书将视角置于更广阔的认知科学和哲学框架之下,旨在揭示构成我们理解世界、组织思想、进行交流的底层认知结构。我们并非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构建意义,而主体概念正是这一主动构建过程的核心驱动力。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尽管语言表达形式千变万化,但其背后运作的“主体”概念模型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并在此基础上演化出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这些基元概念,如“自我”、“他者”、“意图”、“能动性”、“意识”等,构成了我们理解行为主体、感知视角、情感体验以及社会互动的基石。通过考察不同语言、不同文化对这些基元概念的编码方式,我们可以窥见人类思维的共性与差异,以及文化如何塑造我们对“何为主体”的认知。 本书将首先在理论层面梳理和界定主体概念的几个关键基元,探讨它们的认知功能和心理机制。随后,将通过跨语言、跨文化的案例分析,展现这些基元概念在实际语言运用中的具体呈现,包括但不限于代词系统、动词语态、句子结构、词汇选择乃至叙事模式等。重点将放在那些能够揭示文化差异和认知定势的语言现象上,例如,不同语言中“责任”和“因果”的归属方式,不同文化对“自由意志”和“命运”的理解差异,以及“情感”在主体表达中的地位和呈现方式。 第一部分:主体概念的理论框架 第一章:何为主体?概念的界定与认知维度 本章将深入探讨“主体”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我们将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视角出发,梳理“主体”在不同理论体系中的定位和理解。我们将区分“生物学意义上的主体”(生物体)与“认知及社会意义上的主体”(能够感知、思考、行动、拥有意识和意图的实体)。 认知主体的特征: 重点将放在主体作为认知加工单元的特征,包括感知、记忆、推理、决策等。 意图性与能动性: 分析主体之所以被视为“主体”的关键在于其内在的意图和对外在世界的能动作用。我们将探讨意图的本质,以及行为的产生与主体意图之间的关系。 自我与他者: 引入“自我”作为核心主体概念,并探讨“他者”的形成机制。主体概念的形成离不开与“非我”的区分,这种区分不仅是物理上的,更是认知和情感上的。 意识与主观体验: 讨论意识在主体概念中的核心地位,以及主观体验(感受、情感、信念)如何塑造我们对自身的认知和对他者的理解。 第二章:主体概念的基元:构建认知世界的模块 本章将进一步细化主体概念的构成要素,提出几个核心的“基元”概念,这些基元被认为是构建更复杂主体认知的基本单位。 自我/身份基元: 考察“自我”的连续性、独特性和边界感。这包括对个体身份的认知,以及“我”与“非我”的界定。 意图/动机基元: 分析个体行为背后驱动力的来源,以及如何理解和归因意图。这涉及到对目标、愿望、动机的认知。 能动/控制基元: 探讨个体对自身行为及外部世界的感知控制能力。这包括对行动力、影响力的理解,以及对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判断。 感知/意识基元: 关注主体的信息输入和加工机制,以及主观意识状态的体验。这包括对视听触等感官信息的处理,以及对内在心理状态的觉察。 责任/归属基元: 探讨主体在行为后果中的角色,以及如何将行为及其结果归因于特定的主体。这涉及到伦理、法律等范畴的认知基础。 情感/体验基元: 分析主体的情感状态如何影响其认知和行为,以及如何理解和表达情感。 第二部分:主体概念的跨文化呈现 第三章:语言作为主体概念的载体 本章将转向语言层面,探讨语言如何编码、表达和传递主体概念。我们将强调语言并非仅仅是意义的符号,更是主体认知结构的映射。 代词系统与主体认知: 分析不同语言中代词系统(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的结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反映了对自我、他者关系的认知。例如,敬语、谦语等系统如何体现社会等级与主体地位的关联。 名词化与动词化: 探讨名词与动词在表述主体及其行为时的侧重点。某些语言倾向于将事件主体化,而另一些语言则更侧重于对过程的描述。 焦点与语篇结构: 分析句子焦点、信息结构以及语篇组织方式如何影响读者对主体及其行动的关注度和理解。 隐喻与转喻: 考察隐喻和转喻等修辞手法如何通过借用其他概念来理解和表达主体及其属性。 第四章:主体概念的语法化呈现:语态、时体、情态 本章将聚焦于语法范畴,深入分析语态、时体、情态等语法功能如何精妙地编码了主体概念的不同面向。 语态:主动、被动与视角: 深入分析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认知差异,以及它们如何反映了对行为主体和接受主体关注点的不同。还将探讨一些非典型的语态(如中间语态)如何呈现更复杂的主体关系。 时体范畴:时间、持续性与完成性: 考察时体范畴如何表达主体行为在时间维度上的不同状态,以及这些状态如何与主体的感知和意图相关联。例如,完成体和未完成体对事件主体完成目标的认知影响。 情态范畴:可能性、义务与意愿: 分析情态词语(如“应该”、“可能”、“愿意”)如何表达主体的信念、意愿、义务以及对事件可能性的评估。这直接关联到主体的能动性和决策过程。 第五章:词汇选择与主体情感的表达 本章将关注词汇层面,探讨不同词汇的选用如何揭示主体的情感状态、价值判断以及对情境的解读。 情感词汇的文化差异: 比较不同文化中描述情感的词汇,分析其精细程度、褒贬色彩以及情感表达的文化禁忌。 评价性词汇与主体立场: 考察评价性词汇(如形容词、副词)如何表达主体对某人、某事或某种情境的褒贬态度,从而体现主体的价值立场。 指称性词汇与主体分类: 分析不同群体、职业、关系等指称性词汇的选用,如何反映了社会对不同主体的认知和分类方式。 比喻性表达与主体体验: 再次强调比喻(尤其是涉及到身体体验和具身认知)如何将抽象的主体概念具体化,帮助我们理解和表达复杂的心理状态。 第六章:叙事模式与主体建构 本章将从语篇和叙事的宏观角度,探讨故事、传记、新闻报道等不同叙事模式如何建构和呈现主体形象,以及这些叙事模式的文化差异。 叙事视角与主体地位: 分析第一人称、第三人称视角以及旁观者视角如何影响读者对故事主体及其行为的认知和移情。 情节结构与主体成长/衰败: 探讨故事的情节设计(如冲突、高潮、结局)如何表现主体的成长、转变、成功或失败,从而塑造读者对主体命运的理解。 归因方式与道德评价: 分析叙事中对事件原因的解释方式,以及这种解释如何影响读者对主体行为的道德评价。 文化叙事中的典型主体形象: 考察不同文化中普遍存在的英雄、反派、智者等典型主体形象,以及这些形象的塑造如何反映了该文化的价值观和对“何为理想主体”的期待。 第三部分:主体概念的演变与未来展望 第七章:主体概念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 本章将追溯主体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轨迹,考察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的变迁如何深刻影响了我们对“主体”的理解。 古代与中世纪: 考察在神权、族权 dominant 的社会中,个体的“主体性”是如何被限制和定义的。 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 分析人文主义思潮如何将个体置于中心,强调理性、自由和自主性,从而奠定了现代主体概念的基础。 工业革命与现代性: 探讨工业化、城市化对个体身份、社会关系及主体意识的影响。 后现代语境: 讨论后现代主义对宏大叙事和单一主体性的质疑,以及主体概念的碎片化、多元化趋势。 第八章:主体概念的认知神经基础与跨学科对话 本章将进一步拓展视角,探讨主体概念的认知神经科学基础,并呼吁跨学科的对话与合作。 大脑机制与自我感知: 简要介绍与自我意识、意图生成、情绪处理等相关的神经科学研究成果。 具身认知与主体体验: 强调身体在主体概念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具身认知理论如何为理解主体体验提供新的视角。 人工智能与主体性: 探讨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否会挑战我们对“主体”的传统定义,以及如何看待机器的“意识”和“能动性”。 未来研究方向: 展望主体概念研究的未来,呼吁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神经科学等学科的进一步融合,以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人类认知中最核心的维度之一。 结论: 《认知图景的基石:主体概念的探索与演变》一书,旨在通过对主体概念基元的理论梳理和跨文化、跨历史的语言学呈现,勾勒出人类认知世界、构建意义的核心框架。本书认为,对主体概念的深入理解,不仅是揭示语言奥秘的关键,更是理解人类思维模式、文化差异以及自我身份认同的必由之路。通过本书的研究,读者将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语言现象,洞察人类思维的深刻共性与迷人多样性,从而更深刻地认识“我是谁”、“我如何理解世界”、“我与他者如何互动”等根本性问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久违的、真正意义上的智力上的“振奋感”。它不是那种堆砌了大量流行词汇来制造假象的著作,而是真正致力于推动某一学科边界的探索。我欣赏作者在阐述完毕其核心模型后,所进行的那些富有建设性的批判与展望。他没有将自己的理论视为终结,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可供后续研究者进一步挖掘和修正的起点。这显示了一种成熟学者的风范:既有开拓者的勇气,又有反思者的谦逊。整本书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框架被某种无形的力量进行了重塑,看待语言现象的角度变得更为立体和多维。它不再是一堆随机组合的符号,而是一个具有内在秩序和动态平衡的复杂系统。对于那些寻求真正突破性见解的严肃读者而言,这本书的价值是无可估量的,它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的全新透镜。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某一章节后,我被那种近乎偏执的求真精神深深震撼了。作者似乎对任何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语言学假设都抱有一种健康的怀疑态度,他总是在问:“这是真的吗?它的边界在哪里?有没有一个更基础的支撑点?”这种批判性的视角,使得全书充满了知识的张力和思想的碰撞。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学术专著,而是在参与一场与作者进行的、跨越时空的智力辩论。他对于“空间”这个概念的运用,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物理或心理空间,它更像是一个纯粹的、概念化的存在场域。这种抽象的提炼能力,无疑是区分卓越思想家和平庸学者的重要标志。书中的论证过程虽然复杂,充满了大量的符号和嵌套的从句,但一旦跟上节奏,就会发现每一步推理都如同精密的机械咬合,逻辑链条严丝合缝,令人叹服。对于任何一个希望在理论前沿有所建树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都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难以绕开的参照系。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引人注目,那种深邃的蓝色调和抽象的几何图形,让我立刻联想到了某种深奥的哲学探讨。从翻开扉页开始,我就感觉到作者在试图构建一个宏大而精密的理论框架。他引用的文献涵盖了语言学、认知科学乃至一部分形而上学的领域,可见其功底之扎实。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经典难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腻和审慎,他没有急于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小心翼翼地剥开问题的表层,试图触及那些更本质的构造。这种对“基元”的执着探索,让我不禁思考我们日常交流中那些习以为常的词语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一套冰冷而严苛的逻辑结构。全书的行文节奏把握得很好,虽然理论密度极高,但作者似乎总能在关键的转折处设置一个引人深思的论断,将读者的注意力重新拉回主线上,避免了在浩瀚的概念海洋中迷失方向。这本书无疑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它要求读者投入百分之百的专注力,去跟上作者思维的每一次跳跃和延伸。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它在极度抽象的理论构建中,竟然还能保持一种近乎诗意的表达能力。有些段落,尤其是在讨论特定“基元”的相互作用时,文字的韵律感非常强,仿佛不是在分析冷硬的逻辑,而是在描绘宇宙初开时万物的混沌与秩序的初次邂逅。这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变得异常丰富,它既满足了理性分析的需求,又在某种程度上触动了读者的审美情趣。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凝视窗外,消化那些刚刚接收到的信息冲击。这种处理复杂信息的方式,体现了作者极高的文字驾驭能力。他没有被自己建立的理论体系所束缚,反而能用这种体系去观照和描述现象世界,从而产生一种奇妙的“返璞归真”的效果。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清晰表达”的定义,原来晦涩并不等同于深刻,真正的深刻或许只需要最恰当的、带着某种内在张力的语言来承载。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挑战性是毋庸置疑的。我得承认,在阅读过程中,我至少有三次需要回溯到前几章,重新梳理某个核心定义。作者对术语的界定极其严苛,不容许任何模糊地带,这种严谨固然值得称赞,但也对读者的基础知识储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于那些初涉该领域的人来说,这本书的门槛可能过高,甚至有些令人望而却步。然而,正是这种不妥协的深度,确保了其论点的站得住脚。我尤其关注作者是如何处理“主体”这一概念的,在这个被技术和计算主导的时代,如何从语言的根基上去重新定位一个本体论意义上的“主体”,这是一个大胆且具有前瞻性的尝试。全书的结构如同一个精心设计的迷宫,每一个岔路口都通往更深层的理解,需要读者极大的耐心和毅力才能最终抵达中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