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组织海内外优秀华人学者倾情打造,堪称学者参与国际学术对话、通往国际学术期刊之路。
《走出社会困境:有效诱导合作的心理机制》由作者有关社会困境以及人类合作竞争的15篇论文组成,大多发表在美国高校公认的学术期刊上,也有的以书的章节的形式发表。作者希望这些论文能够激发中国学者研究社会困境的兴趣,并且掌握研究的方法,不仅为进一步发展社会困境的理论做出贡献,而且能够为解决当今中国社会和企业面临的困境提出切实的解决方法。
陈晓萍,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工业和组织心理学博士,现任美国华盛顿大学福斯特商学院菲力浦?康迪特捐席教授兼组织管理系主任。在此之前,曾是香港科技大学和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商学院的教授。目前担任专业英文期刊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的主编,以及中英文双语杂志《中国管理新视野》(Chinese Management Insights)的执行主编。学术研究涉及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管理诸多领域,主要的研究课题包括跨文化管理、个体和群体决策、领导学、商业谈判、创业者激情和中国人的关系等。学术论文发表于全球顶尖的管理学和心理学期刊,如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等。同时也是《跨文化管理》《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平衡——工作和生活的艺术》《幸福的决定因素》《简化人情》等中文书的作者。教授跨文化管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团队建设、领导学等MBA、EMBA和博士生课程。曾多次获得教学和科研大奖,还两度荣获华盛顿大学福斯特商学院的“杰出博导奖”。
第一部分 社会困境的定义、种类和心理学解决方法
公共物品困境中沟通和承诺的效应研究(陈晓萍 S.S.Komorita)
用基于团队的许诺来解决公共物品困境(陈晓萍)
阶梯形公共物品困境中的顺序选择:关键性和不确定性的影响(陈晓萍 区永东 S.S.Komorita)
关键性在序列型公共物品困境中的概率模型(区永东 陈晓萍 S.S.Komorita)
序列型资源困境中游戏规则和社会导向对位置效应的影响(Budescu,D.V. 区永东 陈晓萍)
社会规范对社会困境中合作的影响:情境和反馈的作用(Madan M.Pillutla 陈晓萍)
工作团队中的合作:改变结构性与动机性因素的作用(陈晓萍)
多伙伴战略联盟中的合作:用社会困境的方法研究企业战略伙伴的管理(曾鸣 陈晓萍)
容忍“搭便车”:不合作规模、型式和社会导向的效应研究(陈晓萍 Daniel G.Bachrach)
公共物品困境中奖惩制度的意外结果(陈晓萍 Madan M.Pillutla 姚欣)
拓展合作的动机:回顾奖惩制度在公共物品困境中的作用(陈晓萍 Carolyn T.Dang Fong Keng�睭ighberger)
第二部分 社会困境的跨文化和本土化研究
如何培养合作?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的文化效应(陈昭全 陈晓萍 James R.Meindl)
混合动机商业情境中合作决策的跨国差异:水平和差距个体主义的中介及调节作用(陈晓萍 李纾)
群体规范和群体认同在何时能够预测公共物品困境中的合作行为?自我中心主义
和他人中心主义的调节效应(陈晓萍 S.Arzu Wasti Harry C.Triandis)
中国人的合作和竞争导向:量表的开发和效度检验(陈晓萍 谢晓非 常诗晴)
后记:究竟如何走出社会困境?
这本书的跨学科视角运用得炉火纯青,它成功地将社会学、行为经济学以及认知神经科学的理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分析场域。我特别欣赏它在案例选取上的广度,从国际贸易协定到社区资源共享的小事,都能找到对应的分析模型。这表明作者的视野非常开阔,他似乎想证明,驱动合作的底层机制在不同尺度的社会互动中,遵循着某种普适的规律。阅读完后,我感到自己的思维工具箱得到了极大的扩充。过去我可能习惯于用单一的经济学模型去解释所有冲突,但现在,我能更敏锐地捕捉到那些由情感信号、文化背景或信息不对称所驱动的微妙的合作/不合作的决定。总而言之,这是一次智力上的全面升级。
评分我最近在思考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在面对明显的集体利益冲突时,个体往往难以采取最优的合作策略?这本书的脉络清晰度极大地帮助我梳理了思绪。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搭建逻辑框架,从最基础的博弈论模型出发,逐步引入社会情境、认知偏差和情感因素,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分析体系。我特别欣赏它对“诱导”这个概念的细致拆解,它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设定惩罚或奖励”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潜意识层面的触发点。每一次阅读新的章节,都像是被引导着走过一条精心铺设的知识阶梯,每一步都有坚实的理论支撑,绝不空泛。尤其是关于“互惠规范的内化过程”那一部分,作者运用了非常精妙的心理学实验结果来佐证观点,让我对那些日常生活中看似随意的合作行为,有了全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最令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并未将合作视为一种理想化的、纯粹理性的行为。相反,它非常坦诚地剖析了合作背后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作者似乎对人类在压力下的反应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他们把“背叛”和“机会主义”看作是分析框架中不可或缺的变量,而不是需要被简单排除的“噪音”。这种现实主义的态度,让整本书的论述显得格外扎实可靠。我尤其记住了关于“声誉成本”与“认知负荷”之间权衡的讨论,它清晰地解释了为什么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人们倾向于采用捷径思维来决定是否合作。这种对人性复杂性的包容与细致描摹,使得书中的建议不仅在理论层面引人深思,在实际操作层面也具备了极高的可迁移性。
评分坦白说,初读时,某些章节的专业术语确实让我稍微有些吃力,需要反复查阅背景资料才能完全理解其深层含义。但这恰恰是它价值所在——它拒绝迎合浅层阅读习惯,而是要求读者投入相应的认知努力。这种略带挑战性的阅读体验,反而激发了我更强烈的求知欲。我发现自己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必须主动地去构建知识结构。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有一种独特的克制美,它极少使用煽情的语言,而是依靠严谨的数据和无可辩驳的逻辑链条来推动论证,这使得它的结论更具穿透力和说服力。我更倾向于将它视为一本“工具书”和“思想指南”的结合体,它不仅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更重要的是,它重塑了我对人际互动复杂性的认知模型。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低饱和度的蓝灰色调,搭配简洁的字体排版,散发着一种沉稳而又充满智性的气息。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很不错,拿在手上很有分量,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简单的理论书籍,而是一部需要认真对待的学术力作。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书脊的烫金工艺,虽然低调,却恰到好处地提升了整体的档次感。阅读时,这种优秀的实体呈现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营造了一种专注的氛围,仿佛在暗示读者,接下来的内容将是深思熟虑的结晶。对于我这样的“颜值派”读者来说,一本优秀的书籍首先要能“入眼”,而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在视觉上传达出一种专业性和可靠性,让人立刻产生了深入探索的欲望。那种恰到好处的厚度,也让人对其中内容的丰富程度充满了期待,它不像是快餐式的读物,更像是一份精心准备的盛宴。
评分很不错的书,经典,收藏
评分很不错的书,经典,收藏
评分很好
评分IACMR出品,虽还没详细,但应该很棒~目录就足够吸引人了~
评分还不错,挺好。用的优惠券买的,挺合适的。
评分文人作文,农人掘锄,本是平平常常的,若照相之际,文人偏要装做粗人,玩什么“荷锄带笠图”;农夫则在柳下捧一本书,装作“深柳读书图”之类,就要令人肉麻。 —— 鲁迅
评分文人作文,农人掘锄,本是平平常常的,若照相之际,文人偏要装做粗人,玩什么“荷锄带笠图”;农夫则在柳下捧一本书,装作“深柳读书图”之类,就要令人肉麻。 —— 鲁迅
评分IACMR出品,虽还没详细,但应该很棒~目录就足够吸引人了~
评分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