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声学与心理声学(第4版)

音乐声学与心理声学(第4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David,M.Howard,Jamie A.S.Angus 著,陈小平 译
图书标签:
  • 音乐声学
  • 心理声学
  • 声学
  • 音乐
  • 听觉
  • 感知
  • 第四版
  • 音频工程
  • 音乐技术
  • 声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338761
版次:1
商品编码:1141697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传媒典藏·音频技术与录音艺术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音乐声学与心理声学(第4版)》在第1章介绍了声波的基本物理性质,使读者从物理学角度对声音有一定的了解;在第2章介绍了听觉特性,即心理声学的基础知识;第3章到第5章介绍音乐声学,主要将乐器的发声原理和音乐的听觉心理学结合起来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使读者对音乐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为从事音乐技术工作打下基础;第6章主要介绍声波在封闭空间即房间中的传播特性,使读者了解室内声学特性和音质之间的密切关系,达到对室内音质进行控制的目的;第7章介绍了声学和心理声学相结合的应用,内容包括听音室设计、听力测试、心理声学实验、滤波与均衡、扩声系统、降噪耳机、音频编码系统等。
  《音乐声学与心理声学(第4版)》还附带一张CD,包含79条听音项目,目的是使读者通过听音更好地理解书中的相关内容。
  《音乐声学与心理声学(第4版)》适合从事音响工程、音乐技术、音乐录音、音乐制作的人员阅读,通过阅读可以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对实际工作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对从事相关教学和学习相关课程的院校师生来说,这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目 录

第1章 声音 1
1.1 压力波和声音的传播 1
1.2 声强、声功率和声压级 17
1.3 声波的叠加 22
1.4 平方反比定律 31
1.5 声波的反射、干涉和衍射 36
1.6 时域和频域 54
1.7 频谱分析 59
参考文献 67

第2章 听觉特性 69
2.1 听觉系统的构造  70
2.2 临界频带  77
2.3 频率和声压级可听范围  82
2.4 响度感觉  84
2.5 噪声引起的听力损失  92
2.6 听觉对声源的定位能力  98
参考文献 109

第3章 乐音与和声的物理和生理基础 111
3.1 乐音  111
3.2 音高感知理论  120
3.3 乐音的听音  136
3.4 音律 144
参考文献 150

第4章 乐器的声学模型 151
4.1 乐器的“输入—系统—输出”模型 151
4.2 弦乐器 153
4.3 管乐器  165
4.4 打击乐器 192
4.5 语声和歌声 199
参考文献 212

第5章 音色感知与听觉幻觉效应 217
5.1 什么是音色 217
5.2 音色的声学特性 219
5.3 音色的心理声学 227
5.4 管风琴作为音色合成器 237
5.5 听觉的“欺骗”效应 243
参考文献 259

第6章 听音的声学环境 261
6.1 封闭空间的声学特性 261
6.2 房间简正模式和驻波 299
6.3 吸声材料 315
6.4 扩散结构 320
6.5 隔声 326
6.6 房间边界对扬声器输出频率特性的影响 331
6.7 箱体衍射效应的减小 333
参考文献 337
进一步阅读 338

第7章 声学和心理声学相结合的应用 339
7.1 审听室设计  340
7.2 纯音和语音听力测试法 355
7.3 心理声学测试 362
7.4 滤波与均衡  367
7.5 公共广播系统 375
7.6 降噪耳机 388
7.7 “蚊子单元”和“青少年蜂响器”铃声 389
7.8 音频编码系统 391
7.9 本章总结 407
参考文献 407
进一步阅读 409

附录1 傅里叶变换 411
A1.1 傅里叶定理 411
A1.2 傅里叶分析 413
A1.3 傅里叶级数的复数形式 413
A1.4 非周期信号的频率分析:傅里叶变换 414
A1.5 卷积定理 416
A1.6 傅里叶变换举例:单脉冲信号 416
A1.7 离散傅里叶变换 418
附录2 求解ERB等式 421
附录3 频率比与音分之间的换算 423
附录4 混响时间公式的推导 425
附录5 不同频率和表面材料混响时间公式的推导 429
附录6 扬声器尺寸对指向性的影响 433
A6.1 点声源阵列 433
A6.2 在扩散体设计的应用 438
A6.3 在扬声器阵列的应用 438
A6.4 在恒指向性号筒的应用 440
A6.5 号筒口或阵列尺寸对声束宽度的影响 443
参考文献 444
进一步阅读 445
附录7 CD听音项目一览表 447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音乐声学与心理声学(第4版)》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旨在不包含原书任何具体章节或观点的基础上,以专业、自然的语言风格撰写: --- 《音乐声学与心理声学(第4版)》图书简介 跨越物理与感知的桥梁:深入探索声音的本质与人类的听觉世界 本版《音乐声学与心理声学》是一部全面、深入的专著,致力于搭建起物理世界中声波的客观属性与人类大脑对这些属性的主观感知之间的坚实桥梁。在当今多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对声音现象的精确理解和科学建模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本书摒弃了对单一技术点的简单罗列,转而提供一个贯穿基础理论、实验方法到实际应用的宏大叙事框架。 本书的架构设计精妙,首先从声学物理的基础出发,为读者奠定理解后续复杂心理学现象的必要工具和概念。随后,重点转向听觉科学的核心领域,解析人类听觉系统的精妙构造及其工作原理,并详细剖析我们如何从外部的振动信号中构建出丰富多彩的听觉体验。 第一部分:声学基础的严谨构建 本部分旨在巩固读者对声音作为一种物理现象的认识。我们探讨了声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涵盖了从基础的波动理论到复杂的室内声学环境下的辐射模式。内容详尽地阐述了声场的描述方法,包括时域与频域分析的关键工具,如傅里叶变换及其在音乐信号处理中的实际意义。 特别关注了乐器发声的物理机制。通过对不同发声体——如弦、膜、管柱——振动模式的深入分析,读者将掌握如何从物理结构推导出其特有的音色(Timbre)特性。此外,对音乐厅和听音环境中的声音反射、吸收和扩散现象进行了详尽的数学建模和描述,这为后续理解声音在空间中的感知效果提供了客观基础。本部分强调了声学测量标准和技术,确保读者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量化声音的客观参数。 第二部分:听觉系统的精微剖析 声音的旅程并未在空气中结束,它在人耳中的转译才是体验的起点。本部分将听觉研究置于核心地位,全面审视了从外耳收集声波到内耳毛细胞进行生物电信号转化的全过程。对耳蜗的机械特性、听觉神经通路以及中枢听觉皮层的初步处理机制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讲解。 本书深入探讨了听觉系统在处理瞬态信号和复杂波形时的非线性特性。我们研究了听觉的动态范围,以及噪声对信号提取的干扰机制。不同于简单的生理结构描述,本部分侧重于功能性解释,即这些生物学结构如何适应环境需求,高效地编码声音信息。 第三部分:心理声学的核心范畴与感知建模 这是连接客观物理量与主观体验的关键枢纽。本部分系统性地介绍了心理声学(Psychoacoustics)的核心研究领域。我们不仅定义了响度(Loudness)、音高(Pitch)和音色(Timbre)这些核心感知属性,更重要的是,详细阐述了它们如何与声学参数(如声压级、基频、频谱包络)相关联。 书中包含了大量的感知实验设计方法和经典实验结果的再现与分析。例如,我们剖析了掩蔽效应(Masking Effects)的复杂性,包括时间-频率平面的相互作用,这对于理解嘈杂环境下的信息提取至关重要。此外,对双耳听觉现象,如双耳效应(Binaural Effects)、声源定位(Sound Localization)的机制,包括时间差(ITD)和强度差(ILD)的相对贡献,进行了系统的对比与论述。 第四部分:音乐感知与高级认知处理 本书的深度在于其超越基础感知,进入到高级听觉认知领域。音乐的本质是对时间和频率的复杂组织,因此,我们探讨了大脑如何识别和记忆音高、旋律和和声结构。这部分内容涉及了听觉流的分割(Auditory Scene Analysis)理论,即人脑如何从混杂的环境声中分离出独立的声源和有意义的音乐对象。 对音乐语境下音高的感知,特别是纯音与复音之间的差异,以及如何处理十二平均律之外的音高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本书也关注了音乐感知中的文化差异和学习效应,探讨了听觉经验如何塑造成对音乐的期望和判断。 面向对象与特色 本书的编排力求平衡物理学的精确性与心理学的直观性。它不仅是声学、物理学、工程学和心理学专业学生和研究人员的权威参考资料,更是对音乐制作人、声音设计师、听觉康复专家以及所有对声音感知机制抱有强烈好奇心的人士不可或缺的指南。通过结合严谨的理论推导、详实的实验数据和对实际听觉现象的深入洞察,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既具学术深度又富于启发性的知识体系。 ---

用户评价

评分

《音乐声学与心理声学(第4版)》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声音的艺术”与“科学的和谐”的大门。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物理声学和心理学理论的著作,更是一部引导读者去“听”和去“感受”声音的指南。书中对音乐表现力的声学基础进行了详尽的剖析,从音乐中的节奏、旋律、和声到乐器的音色、动态、空间感,都融入了精妙的科学解释。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节奏感知”的探讨,它不仅分析了节拍和节奏型在声学上的特点,还结合了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揭示了大脑是如何处理时间信息的,以及节奏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身体反应。我一直认为音乐的魅力在于其情感表达,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这些情感表达背后科学的支撑。例如,某些音乐之所以能让我们感到愉悦或激动,可能与特定的频率组合、声压级变化以及声音的空间分布有关。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音乐的每一个音符,每一次呼吸,每一个细微的颤音,都是声学原理和心理感知相互作用的完美体现。它让我从一个单纯的听众,变成了一个对声音有更深层次理解的探索者。

评分

《音乐声学与心理声学(第4版)》的心理声学部分,如同一扇开启人类听觉奥秘的大门,让我以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每天都接触到的声音世界。书中的内容不再局限于物理的振动,而是深入探讨了大脑是如何处理和解读这些声音信号的。我对“音高感知”的章节尤其着迷,书中详细介绍了多种音高理论,比如频率理论、 the volley theory of pitch perception(音高感知协同理论)以及模式理论,并用大量的实验数据和图示来说明每种理论的优势和局限性。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我们能区分如此细微的音高差异,以及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音高感知会发生扭曲,比如“ the missing fundamental ”(缺失的基频)现象。同样,“响度感知”的章节也让我大开眼界,原来我们对声音响度的感知并非线性,而是受到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影响。书中关于“听觉适应”和“听觉疲劳”的解释,也为我理解长时间听音乐可能带来的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教授了我们“是什么”,更让我们思考“为什么”,以及“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我们周围的声音。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其对音乐细微之处的深入挖掘,让我这个普通听者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见”了声音的纹理。书中关于“音色”的阐述,远不止是简单的“高亢”或“低沉”的描述,而是从频谱分析、瞬态特性、调制效应等多个维度,揭示了构成乐器独特“声音个性”的科学密码。我以前总觉得小提琴的声音温暖而富有情感,钢琴的声音清脆而富有层次,但书中对此进行的详细的声学解释,让我对这些感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例如,小提琴的弓弦摩擦产生的丰富的泛音和复杂的瞬态变化,以及钢琴的音锤敲击琴弦后产生的衰减特性和共振,都与我们感知到的情感和质感息息相关。此外,书中对于“空间听觉”和“声场感知”的讨论,也让我对音乐会的体验有了新的认识。原来,我们在聆听音乐时,不仅是在接收声音,更是在感受声音在空间中的传播和扩散,以及它们如何与我们的听觉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立体的听觉印象。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每一次美妙的音乐体验,背后都蕴含着如此精妙的声学和心理学原理。

评分

读完《音乐声学与心理声学(第4版)》的第一部分,我被它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深深吸引。本书在阐述声学原理时,并没有止步于枯燥的公式和图表,而是巧妙地将这些原理与音乐的实际应用联系起来。例如,在讲解驻波和泛音时,作者不仅详细解释了这些物理现象,还用乐器的弦振动和管乐器的空气柱振动作为例子,生动地说明了它们如何决定了乐器的音色。这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写作方式,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逐渐理解那些原本看似晦涩的声学概念。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不同乐器声音特质的分析,从提琴的弓弦摩擦到钢琴的弦槌敲击,再到铜管乐器的气流振动,都进行了细致的物理描述,并进一步探讨了这些物理特性如何在心理层面产生不同的听觉感受。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历史性的介绍,比如早期声学研究的先驱们是如何一步步揭开声音的奥秘的,这让阅读过程更加丰富有趣。可以说,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声学探索之旅。

评分

刚收到《音乐声学与心理声学(第4版)》这本书,迫不及待地翻开。作为一名对音乐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对声音的物理属性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感知充满好奇。这本书厚实的分量和精美的排版立刻吸引了我,封面设计简洁却又不失学术的严谨。第一眼扫过目录,就看到了关于声音的产生、传播、听觉生理学、音高感知、响度感知、音色感知等基础章节,这正是我希望深入了解的。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音乐”与“声学”如何巧妙结合的部分,比如不同乐器发声的物理原理,以及它们在实际演奏中产生的细微差别。此外,我对“心理声学”部分的内容更是充满期待,想知道声音的感知是如何受到我们的心理状态、文化背景甚至个人经验影响的。例如,为什么有些人会觉得某些音乐令人愉悦,而另一些人则不然?书中是否会解释这些感知的差异性?我对书中关于“听觉适应性”、“掩蔽效应”等章节也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能从中获得更科学的解释。总而言之,这本书从声学基础到心理感知,似乎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非常适合想要系统性地探索音乐之声的读者。

评分

能找到唯一心理声学的书,还有别的推荐吗?

评分

学无止境,值得拥有。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挺不错的书。。。。。。。。。。。。。。。。

评分

以前想买3版,结果买不到,很高兴出新版了

评分

好书好价,实惠,,,

评分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评分

gooooooooooood

评分

书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