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艺术史

西夏艺术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育宁,汤晓芳 著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西夏
  • 历史
  • 文化
  • 考古
  • 绘画
  • 雕塑
  • 石窟
  • 佛教艺术
  • 断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44152
版次:2
商品编码:1144250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3
字数:4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西夏艺术史]是当前关于西夏艺术研究全面系统的集大成之作,是两位民族史学家历经十年的收集、梳理和研究所完成。
  [西夏艺术史]通过统合资料,第1次构建了西夏艺术体系,深入解读和分析了西夏各类具有代表性艺术品的内容和特征从理论上深化对艺术史的认识,从而深刻阐明了西夏艺术从内容到形式的多样性,既折射出众多民族艺术元素的交流与融合又充分体现了西夏艺术内涵丰富的民族个性。
  它很遥远,但可触摸,它很神奇,但可测度,它很专业,但可认知。阅读此书可以进入深藏密运的西夏艺术宝库,了解神秘的西夏王朝。

作者简介

  陈育宁,1945年1月出生,1967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曾任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宁夏社会科学院院长,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中共银川市委书记,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兼任宁夏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现为宁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北方少数民族历史、民族史学理论及民族经济研究,出版学术著作《鄂尔多斯史论集》、《民族史学概论》等,与汤晓芳合著《北方民族史论丛》、《塞上问史录》、《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探索》、《西夏艺术》和《中国回族文物》等,主编《宁夏通史》、《宁夏百科全书》、《中国藏西夏文献》、《路在何方》和《绿色之路》等,还著有《体验大学》和《永远的牵挂》等演讲集、散文集。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研究项目6项。研究成果曾获得国家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宁夏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等。2002年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校友。2006年被英国南安普敦索伦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当选“2007年中国十大教育英才”。
  
  汤晓芳,1945年3月出生,1967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编审。曾任《内蒙古社会科学》杂志社民族历史编辑室主任、《宁夏人才研究》副主编、宁夏人民出版社政史编辑室主任。宁夏大学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民族、历史学科研究和出版编辑工作。出版学术著作有《西夏陵》、《贺兰山岩画》等,与陈育宁合著《北方民族史论丛》、《塞上问史录》、《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探索》、《西夏艺术》和《中国回族文物》等,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编撰的主要著作有《宁夏百科全书》、《光辉五十年·宁夏》等。与陈育宁合著的《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探索》和担任责编的《中国回族史》获国家图书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社科资助项目各一项。曾作为国家人事部专家组成员到美国进行学术访问,还曾赴俄罗斯、日本进行学术交流。2000年获中国“百佳出版工作者”称号和宁夏“十佳”编辑称号,2001年获中国韬奋出版奖。

内页插图

目录

序(史金波)
第一章 西夏文化的揭秘与研究
第一节 西夏的灭亡及其文化的湮没
第二节 西夏碑的发现——揭秘西夏文字的序幕
第三节 黑水城掘获——惊动世界的西夏艺术
第四节 国内西夏研究的新阶段——西夏文物的
发掘和西夏艺术研究

第二章 西夏绘画
第一节 壁画
第二节 卷轴画
第三节 唐卡
第四节 木板画
第五节 版画

第三章 西夏雕塑
第一节 彩绘泥塑
第二节 石雕、砖雕
第三节 竹雕、木雕

第四章 西夏建筑艺术
第一节 建筑与等级
第二节 宫殿建筑
第三节 佛塔与寺庙建筑
第四节 陵园建筑

第五章 西夏工艺美术
第一节 服饰
第二节 陶瓷器与金属器

第六章 西夏书法、碑刻与雕版
第一节 书法、篆刻与碑刻
第二节 雕版与书籍装帧

第七章 西夏音乐舞蹈
第一节 音乐
第二节 舞蹈
结语
主要参考书目
主要参考论文
后记

精彩书摘

  (一)宁夏
  在宁夏,1917年灵武出土西夏佛经17种,其中有9种印有版画作品。20世纪70年代以后,主要是对西夏陵区的调查和发掘、西夏佛塔的维修清理、西夏灵武窑的发掘,出土了许多珍贵的西夏文物,对西夏艺术的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1.西夏陵的调查和发掘
  1972年-1998年在西夏陵区有三次重要的发掘:
  一、1972年~1977年对6号陵发掘,对7号陵东、西碑亭清理,对5号陵东、西碑亭及献殿遗址的清理。
  二、1986年-1991年对西夏陵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和对陵区北端遗址的发掘。
  三、1998年对3号陵西碑亭进行清理发掘。以上三次调查和发掘,有艺术价值的出土文物有:建筑构件中的陶质兽面瓦当、滴水、鸱吻、脊兽、造型诸多的兽头饰;石质螭首、云龙纹石望柱、莲花纹石柱础。碑刻残存中的石质人像石座、浮雕龙纹、蔓草纹、残碑和篆体、楷体西夏文残碑。随葬品中的错金带扣、金鞍饰、嵌绿松石鎏金银饰、鎏金兽石饰、佩饰、竹雕、石马、石狗、铜牛、黑白釉菊纹盘、浮鹅戏水纹盘、墓地仪仗的石像生人物和动物。
  2000年~2002年对3号陵的阙台、碑亭、月城、陵城门、陵城角阙、陵城墙、献殿、陵塔、墓迹等进行抢救性保护发掘和清理,出土遗物有建筑构件中的兽面纹瓦当、滴水、束腰莲座、花纹砖、陶质釉面鸱吻、套兽,嫔伽、摩羯、海狮、宝瓶、褐白釉剔刻大罐,石刻人像碑座、石刻残碑、石像生等。西夏陵出土的各类具有艺术价值的文物千余种。
  2.灵武窑西夏瓷器的发掘
  1984年~1987年中国考古研究所内蒙古队对宁夏灵武的3个西夏窑遗址进行发掘,出土了3000余件瓷器及其残片,其中西夏瓷器为大宗,包括有西夏造型特点和饰纹的生活用具碗、盘、盆、扁壶、经瓶、罐、钵等;造型特异的文房用具砚、砚滴;娱乐用品印花棋子;雕塑品秃发、髡发、戴风帽人物塑像和骆驼、羊、豹、狗、鸟等动物塑像;宗教用品力士塑像、瓷擦擦、如意轮、金刚杵;建筑材料兽面纹瓦当、滴水、脊饰、摩羯鱼等。这些器物纹饰丰富多样,有婴儿攀花图、鹿衔牡丹图、送葬狩猎图;植物花卉有牡丹、莲花、梅花;动物纹有骆驼、马、狗、鹅、兔、海东青、鹿、鱼、狮、虎、豹、猪等;图案纹有点彩菱形纹、古钱纹、水波涡纹、弧线纹、缠枝纹、几何纹、朵云纹等等。
  3.西夏古塔维修出土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宁夏对境内的佛塔进行维修,在清理塔内贮藏文物时,发现了诸多西夏遗画,有佛塑像、佛画、佛经版画,具有西夏装饰艺术的建筑构件等。
  1986年在维修拜寺口双塔时,西塔保留有西夏时期影塑佛教人物67尊,包括罗汉、护法金刚、供养天、佛教八宝(八吉祥)及神兽等,塔内还清理出西夏绢质唐卡《上师图》、《上乐金刚图》,有彩绘木雕胜金乐刚雕像;还有彩绘木桌椅、绢纸花、印花绸;东塔保留有兽面影塑及彩绘云托日月、彩云、火焰宝珠、流苏等。
  1987年-1988年在维修青铜峡一百零八塔时,清理出西夏文物中的艺术品有砖雕佛像6尊,彩绘泥塑4尊,彩绘绢质佛画2幅,彩绘拓模塔(擦擦)百余件。
  1990年-1991年在维修宏佛塔时,清理出西夏彩绘绢质佛画14幅(保留完整的10幅、残缺的4幅),其中有喜金刚唐卡、千佛唐卡、护法力士唐卡(化佛明王)、大日如来唐卡,炽盛光佛图、千手观音图、接引佛图、玄武大帝图、八相塔图等;彩塑佛头6尊、罗汉头18尊、护法力士画像2尊、罗汉身像12身;彩绘木雕菩萨像1尊、伎乐天女1尊,还有小木塔、木幡顶等;建筑残件有鸟首、龙爪、莲瓣等。
  1991年在清理被炸毁的拜寺口沟方塔时,有佛画5种,还有佛经雕版画、捺印佛像等。在宁夏的韦州康济寺塔也有西夏文物出土。
  ……
古韵回响:丝绸之路上的多元文明交融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关于特定王朝艺术史的专著,而是一部聚焦于欧亚大陆腹地,特别是丝绸之路沿线复杂多元文化互动与艺术遗产的宏大叙事。我们旨在探索在广袤的地理空间中,不同文明碰撞、融合、渗透所激荡出的艺术火花,而非局限于某一单一政权或地域的艺术风格演变。 本书的立足点是“交融的轨迹”,而非“孤立的体系”。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因贸易、迁徙、宗教传播而相互影响的艺术实践。这包括了从东方的儒家文化圈边缘地带,到中亚的绿洲城邦,再到西方古典文明残余影响的过渡区域所展现出的艺术面貌。 第一部分:欧亚连接点的文化磁场 本书首先描绘了公元前数世纪至中世纪早期,欧亚大陆地理格局对艺术生产的深刻影响。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商品的通道,更是观念、技术和审美的传输带。 一、游牧民族的审美遗产与定居文化的张力: 我们将探讨游牧民族——如斯基泰人、萨尔马提亚人,乃至后来的突厥部落——其独特的“动物风格”艺术如何渗透到定居文明的器物和装饰中。这种风格以其强烈的动感、对狩猎场景的偏爱,以及高度的金属加工技艺为特征。它如何在接触区域与精细的工艺(如金银器、玉石雕刻)相结合,形成一种既野性又精致的混合美学。我们关注的重点是,这种游牧美学如何通过赞助者(无论是部落首领还是边疆的贵族)进入到主流的艺术语境中,并影响到壁画、织物的设计元素。 二、绿洲城市的艺术生态: 中亚的绿洲城市,如粟特地区、喀什噶尔周边的聚落,是多元文化交汇的核心熔炉。在这里,源自波斯的萨珊王朝的图案学、印度的佛教叙事传统、以及来自汉地(如东晋南北朝时期)的某些笔法和色彩运用相互竞争,又相互借鉴。 我们将详细分析这些城市中,宗教建筑(如佛塔、寺院)的装饰构成。这些建筑往往集合了希腊化雕塑的某些遗风、犍陀罗艺术的造型特点,与印度笈多王朝的古典优雅风格并置。书中会通过对出土陶俑、壁画残片的个案研究,揭示在异域的土地上,艺术工匠如何“转译”外来的母题,使其适应本土的信仰和审美趣味。例如,菩萨形象在不同绿洲城市中面容和衣饰的微妙变化,即是文化适应性的体现。 第二部分:信仰的视觉语言与跨界传播 本书的第二部分深入探讨了宗教——特别是佛教、景教(聂斯脱里派基督教)和摩尼教——作为艺术传播媒介的作用。 一、佛教艺术的“地域化”演绎: 佛教的东传,催生了艺术史上最伟大的跨文化运动之一。然而,我们关注的并非佛教艺术的中心地带,而是其在边缘地区的“变异”与“本土化”。在更靠近中亚和西方的地区,佛教造像开始吸收当地对人体形态的偏好,例如更健硕的躯体、更具异域风情的头饰。我们将考察公元四世纪到八世纪,在丝路北道和南道交汇点上,佛本生故事壁画中人物服饰的细节,它们如何将印度元素与中原及西域风格融合,形成独特的叙事画面。 二、非主流宗教的视觉痕迹: 景教和摩尼教在特定历史时期沿着商路向东传播。虽然这些宗教在某些地区未能成为主导,但它们留下的视觉证据(如少数岩画、书信函件中的插图风格)展现了一种与主流汉传佛教截然不同的审美趣味,例如对十字架形态、人物面部表情的特定处理方式。本书将尝试勾勒这些“非主流”艺术风格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即便它们的遗存极为稀少,也构成了欧亚艺术光谱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第三部分:技术、工艺与物质文化的影响 艺术的传播,往往是材料和工艺技术的流动带来的副产品。 一、玻璃、颜料与纺织品的流通: 本书将分析来自西方(如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的玻璃制造技术和特定矿物颜料(如群青)对东方绘画领域的影响。玻璃器皿的造型和装饰母题如何在游牧和绿洲地区的贸易网络中被模仿和本土化,是检验文化影响深度的重要指标。同样,丝绸、毛毡等纺织品上的纹样(如S形卷草纹、联珠纹)如何在不同地域的绘画和雕塑中被“描绘”出来,反映了物质交流的深度。 二、金银器工艺的风格杂糅: 中亚和西亚的金银器(如高足杯、盘)常以复合的装饰风格著称。它们可能采用波斯风格的錾刻技术,却描绘着佛教或本土神话题材,或者使用游牧民族偏爱的狩猎场景。我们通过对器物表面装饰母题的分类和解构,展示了工艺师如何作为文化的“调解者”,将不同来源的符号并置于同一媒介之上,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奢华艺术品。 结语:时间之河中的艺术回响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广阔的视角,去理解艺术史并非由一个个孤立的“断层”构成,而是一个连续的、充满张力的流动过程。不同文明的艺术语汇在丝绸之路上相遇、碰撞、重组,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视觉文化景观。这些艺术遗存是古代欧亚大陆人民对世界、对信仰、对美的共同探索的无声证明。本书聚焦于这些交汇点和过渡地带,揭示了文化互动如何成为艺术创新的不竭源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西夏艺术史》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邃,仿佛带着我们穿越回那个神秘的王朝。我尤其欣赏它对西夏佛教艺术的独到见解。书里没有泛泛而谈,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几乎被遗忘的细节,比如莫高窟壁画中那些独特的造型和色彩运用,以及西夏佛教造像中那种介于汉传与藏传之间的独特风格。作者对于图像学的解读非常到位,不仅仅是描述“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会是这样”,这让一个非专业读者也能领略到艺术背后的文化密码。书中对西夏文字在艺术品上的应用,如题记、款识的分析,更是让我看到了艺术与文字、权力之间微妙的联系。读完后,我对西夏这个曾经的“边陲”政权,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们绝非简单的文化模仿者,而是在特定地理和历史条件下,创造出了一种独一无二的、充满生命力的艺术形态。那些关于水、山川、以及萨满文化影响的讨论,更是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意识到西夏艺术的根源远比想象中要复杂和多元。

评分

阅读《西夏艺术史》的过程,简直就是一场关于“色彩与材料”的盛宴。我一直以为,受制于当时的条件,西夏的艺术品在色彩运用上会相对保守。然而,书中对西夏绢画和泥塑颜料的研究,彻底刷新了我的认知。作者对矿物颜料的化学构成,以及不同时期对红、绿、蓝等关键色彩的偏爱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这部分内容写得极为专业,但又不失文学性。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装饰母题的变迁”的讨论,比如某种特定的莲花纹或宝相花图案是如何随着时间推移,在造型上由拘谨变得圆润,或者在细节上吸收了波斯细密画风格的痕迹。这种对细微变化的捕捉,显示了作者非凡的洞察力。它让我意识到,艺术史的魅力就在于这些不易察觉的演变,这些细微的笔触变化,恰恰是文明交融碰撞最真实的记录。

评分

坦白说,在阅读《西夏艺术史》之前,我对西夏的认知基本停留在课本上的寥寥数语,总觉得这是一个模糊的符号。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印象。我最欣赏的是它在处理“物质文化”与“精神世界”之间的张力。书中关于西夏金银器和陶瓷的研究部分,真是看得我心痒难耐。那些出土器物的照片精美绝伦,但更吸引人的是对纹饰寓意的深度挖掘。例如,书中对几件带有狩猎场景或神兽图案的器皿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图案的描绘,而是联系到了西夏贵族的游牧传统和他们对异域文化的兼收并蓄。作者没有把这些器物仅仅看作是“工艺品”,而是看作是那个时代社会结构、审美取向和宗教信仰的缩影。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看艺术史,更是在通过这些精巧的物件,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寄托,这种历史的厚重感,是通过文字和图像完美结合传递出来的。

评分

对于一个对“边缘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西夏艺术史》无疑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它成功地将西夏艺术从一个附庸的地位中解放出来,使其成为一个值得独立研究和欣赏的完整体系。书中对于西夏“图像叙事”的梳理尤其精彩,它聚焦于那些在经变画、经幢铭文上反复出现的连环故事,分析了它们如何在西夏的语境下被重新编码和视觉化。我欣赏作者的宏大视野,他不仅仅是在罗列艺术品,而是在构建一个关于“身份认同”的艺术史。通过对比周边政权(如宋、辽、金)的艺术表达,这本书清晰地勾勒出了西夏文化在自我定位上的挣扎与自信。它让我体会到,一个看似短暂的王朝,是如何用艺术语言,为自己的存在留下如此坚实而独特的印记的,这不仅仅是艺术史,更是一部关于民族精神的史诗。

评分

我手里捧着这本《西夏艺术史》,最大的感受就是“扎实”二字。它不是一本华而不实的图册,而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但幸运的是,作者用一种非常克制和清晰的逻辑来组织材料,使得阅读体验远非枯燥。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建筑考古的部分。那些关于西夏都城遗址、寺院布局以及佛塔形制的考证,资料翔实到令人惊叹。作者似乎把所有能找到的文献记录、碑刻资料和实地勘探数据都熔于一炉,构建出了一个立体可感的西夏建筑空间。尤其是在分析塔基、塔身装饰时,书中对中原与西域影响的辨析非常精彩,它没有简单地进行“谁影响了谁”的判断,而是着重于西夏工匠是如何“吸收、再创造”的过程,这体现了极高的学术功力。对我来说,这部分的阅读过程,就像是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手持卷尺和罗盘,一步步还原一座千年古城的轮廓,那种探索的乐趣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

佛像的由来

评分

雕塑,像建筑一样,在中国也未获得应有的承认,我们知道大画家的名字,但雕塑家都默默无闻。

评分

贯穿全文的是梁思成对每个朝代的佛像雕塑的理解和介绍,关于佛像的历史、文化、技法、来源、流派、风格、特色有着独到而又全面的介绍。这是一本知识性非常强的读物。

评分

到汉代,雕塑在建筑上的重要性增加了。室内墙壁上有浮雕装饰,这可以从许多汉墓祭室中得到印证。尤如山东嘉祥武氏基群,人和动物(狮、羊、吐火兽)的圆雕成对地排列在通往墓室、宫庙的大路两旁。山东曲阜的人像非常呆拙、粗糙、模糊一团,只大致有点像人形,而兽像则造型优美,雄壮而有生气。狮子和吐火兽常常有翼(考虑到中国早期建筑不用人像和兽雕保卫大门,这一做法很可能是在与北方和西方蛮族接触中从西亚传来的)。四川发现的汉阙常有鸟、龙、虎的浮雕,它们是装饰雕刻的上品。

评分

最早的雕塑是在安阳商朝的墓葬中发现的。猫头鹰、老虎和乌龟是常见的雕刻母题(motif),也偶有人的形象,那些大理石作品都是圆雕,有些就是建筑部件。表面装饰同那个时代的青铜器的纹样相同。石雕和青铜器在装饰纹样、基本形体和气质方面是一致的。出土的铜面具有的是饕餮① ,有的是人形。它们都铸造得很好。

评分

南北朝时,佛教盛行,人像雕刻多起来。有一些5世纪的小佛像留传下来。第一批重要的纪念性雕像见于大同云冈,大同是北魏(公元386?534年)第一个首都。

评分

南北朝时,佛教盛行,人像雕刻多起来。有一些5世纪的小佛像留传下来。第一批重要的纪念性雕像见于大同云冈,大同是北魏(公元386?534年)第一个首都。

评分

梁思成为人所知是因为他是一位著名的建筑学家,雕塑是他的兴趣所在,他十分热爱雕塑,尤其是中国的佛像。因为中国最好最有价值的雕塑作品大多数都是佛像,所以说佛像的历史也就是中国雕塑的历史。

评分

南北朝时,佛教盛行,人像雕刻多起来。有一些5世纪的小佛像留传下来。第一批重要的纪念性雕像见于大同云冈,大同是北魏(公元386?534年)第一个首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