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西夏艺术史》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邃,仿佛带着我们穿越回那个神秘的王朝。我尤其欣赏它对西夏佛教艺术的独到见解。书里没有泛泛而谈,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几乎被遗忘的细节,比如莫高窟壁画中那些独特的造型和色彩运用,以及西夏佛教造像中那种介于汉传与藏传之间的独特风格。作者对于图像学的解读非常到位,不仅仅是描述“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会是这样”,这让一个非专业读者也能领略到艺术背后的文化密码。书中对西夏文字在艺术品上的应用,如题记、款识的分析,更是让我看到了艺术与文字、权力之间微妙的联系。读完后,我对西夏这个曾经的“边陲”政权,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们绝非简单的文化模仿者,而是在特定地理和历史条件下,创造出了一种独一无二的、充满生命力的艺术形态。那些关于水、山川、以及萨满文化影响的讨论,更是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意识到西夏艺术的根源远比想象中要复杂和多元。
评分阅读《西夏艺术史》的过程,简直就是一场关于“色彩与材料”的盛宴。我一直以为,受制于当时的条件,西夏的艺术品在色彩运用上会相对保守。然而,书中对西夏绢画和泥塑颜料的研究,彻底刷新了我的认知。作者对矿物颜料的化学构成,以及不同时期对红、绿、蓝等关键色彩的偏爱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这部分内容写得极为专业,但又不失文学性。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装饰母题的变迁”的讨论,比如某种特定的莲花纹或宝相花图案是如何随着时间推移,在造型上由拘谨变得圆润,或者在细节上吸收了波斯细密画风格的痕迹。这种对细微变化的捕捉,显示了作者非凡的洞察力。它让我意识到,艺术史的魅力就在于这些不易察觉的演变,这些细微的笔触变化,恰恰是文明交融碰撞最真实的记录。
评分坦白说,在阅读《西夏艺术史》之前,我对西夏的认知基本停留在课本上的寥寥数语,总觉得这是一个模糊的符号。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印象。我最欣赏的是它在处理“物质文化”与“精神世界”之间的张力。书中关于西夏金银器和陶瓷的研究部分,真是看得我心痒难耐。那些出土器物的照片精美绝伦,但更吸引人的是对纹饰寓意的深度挖掘。例如,书中对几件带有狩猎场景或神兽图案的器皿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图案的描绘,而是联系到了西夏贵族的游牧传统和他们对异域文化的兼收并蓄。作者没有把这些器物仅仅看作是“工艺品”,而是看作是那个时代社会结构、审美取向和宗教信仰的缩影。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看艺术史,更是在通过这些精巧的物件,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寄托,这种历史的厚重感,是通过文字和图像完美结合传递出来的。
评分对于一个对“边缘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西夏艺术史》无疑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它成功地将西夏艺术从一个附庸的地位中解放出来,使其成为一个值得独立研究和欣赏的完整体系。书中对于西夏“图像叙事”的梳理尤其精彩,它聚焦于那些在经变画、经幢铭文上反复出现的连环故事,分析了它们如何在西夏的语境下被重新编码和视觉化。我欣赏作者的宏大视野,他不仅仅是在罗列艺术品,而是在构建一个关于“身份认同”的艺术史。通过对比周边政权(如宋、辽、金)的艺术表达,这本书清晰地勾勒出了西夏文化在自我定位上的挣扎与自信。它让我体会到,一个看似短暂的王朝,是如何用艺术语言,为自己的存在留下如此坚实而独特的印记的,这不仅仅是艺术史,更是一部关于民族精神的史诗。
评分我手里捧着这本《西夏艺术史》,最大的感受就是“扎实”二字。它不是一本华而不实的图册,而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但幸运的是,作者用一种非常克制和清晰的逻辑来组织材料,使得阅读体验远非枯燥。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建筑考古的部分。那些关于西夏都城遗址、寺院布局以及佛塔形制的考证,资料翔实到令人惊叹。作者似乎把所有能找到的文献记录、碑刻资料和实地勘探数据都熔于一炉,构建出了一个立体可感的西夏建筑空间。尤其是在分析塔基、塔身装饰时,书中对中原与西域影响的辨析非常精彩,它没有简单地进行“谁影响了谁”的判断,而是着重于西夏工匠是如何“吸收、再创造”的过程,这体现了极高的学术功力。对我来说,这部分的阅读过程,就像是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手持卷尺和罗盘,一步步还原一座千年古城的轮廓,那种探索的乐趣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佛像的由来
评分雕塑,像建筑一样,在中国也未获得应有的承认,我们知道大画家的名字,但雕塑家都默默无闻。
评分贯穿全文的是梁思成对每个朝代的佛像雕塑的理解和介绍,关于佛像的历史、文化、技法、来源、流派、风格、特色有着独到而又全面的介绍。这是一本知识性非常强的读物。
评分到汉代,雕塑在建筑上的重要性增加了。室内墙壁上有浮雕装饰,这可以从许多汉墓祭室中得到印证。尤如山东嘉祥武氏基群,人和动物(狮、羊、吐火兽)的圆雕成对地排列在通往墓室、宫庙的大路两旁。山东曲阜的人像非常呆拙、粗糙、模糊一团,只大致有点像人形,而兽像则造型优美,雄壮而有生气。狮子和吐火兽常常有翼(考虑到中国早期建筑不用人像和兽雕保卫大门,这一做法很可能是在与北方和西方蛮族接触中从西亚传来的)。四川发现的汉阙常有鸟、龙、虎的浮雕,它们是装饰雕刻的上品。
评分最早的雕塑是在安阳商朝的墓葬中发现的。猫头鹰、老虎和乌龟是常见的雕刻母题(motif),也偶有人的形象,那些大理石作品都是圆雕,有些就是建筑部件。表面装饰同那个时代的青铜器的纹样相同。石雕和青铜器在装饰纹样、基本形体和气质方面是一致的。出土的铜面具有的是饕餮① ,有的是人形。它们都铸造得很好。
评分南北朝时,佛教盛行,人像雕刻多起来。有一些5世纪的小佛像留传下来。第一批重要的纪念性雕像见于大同云冈,大同是北魏(公元386?534年)第一个首都。
评分南北朝时,佛教盛行,人像雕刻多起来。有一些5世纪的小佛像留传下来。第一批重要的纪念性雕像见于大同云冈,大同是北魏(公元386?534年)第一个首都。
评分梁思成为人所知是因为他是一位著名的建筑学家,雕塑是他的兴趣所在,他十分热爱雕塑,尤其是中国的佛像。因为中国最好最有价值的雕塑作品大多数都是佛像,所以说佛像的历史也就是中国雕塑的历史。
评分南北朝时,佛教盛行,人像雕刻多起来。有一些5世纪的小佛像留传下来。第一批重要的纪念性雕像见于大同云冈,大同是北魏(公元386?534年)第一个首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